趙光日
(廣州醫(yī)學院附屬腫瘤醫(yī)院,廣東 廣州 510095)
PCNA及Mina53表達與非小細胞肺癌放射敏感性的關(guān)系
趙光日
(廣州醫(yī)學院附屬腫瘤醫(yī)院,廣東 廣州 510095)
本研究探討增殖細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與 Mina53在非小細胞肺癌中的表達極其與放療患者療效的相關(guān)性,從而為早期預測非小細胞肺癌放療敏感性提供依據(jù),現(xiàn)報道如下。
選擇2009年1月至2010年1月我院收治的非小細胞肺癌患者共59例。男41例,女18例。年齡51-77歲,平均62.5±9.3歲。病理類型中鱗癌26例,腺癌28例,鱗腺癌3例,大細胞癌2例?;颊卟±矸制诎碪ICC1997年肺癌術(shù)后病理分期標準劃分:Ⅰ期23例,Ⅱ期19例,Ⅲ期17例。伴有淋巴結(jié)轉(zhuǎn)移者21例,無淋巴結(jié)轉(zhuǎn)移者38例。高分化13例,中分化31例,低分化15例。所有入選患者符合以下條件:1)無手術(shù)指征或者未接受過放療。3)患者經(jīng)臨床纖支氣管鏡或穿刺活檢證實為非小細胞肺癌。3)患者預計生存期>3個月。
放療設(shè)備:美國瓦里安公司,模擬機Acuity,計劃系統(tǒng)Eclipse,加速器Varian 23EX。對所有患者進行C4-L2椎體下緣行螺旋CT增強掃描,確定肉眼腫瘤區(qū)以及周圍正常組織的范圍,再進一步確定臨床靶區(qū)、計劃靶區(qū)以及需要保護的敏感器官。行常規(guī)分割放療,治療總劑量為60-70Gy/30-35f,6周完成放療。
所有切片來自于非小細胞肺癌患者行病理活檢后的標本,福爾馬林固定后行石蠟包埋并制成4μm厚的切片。每份標本分別行PCNA與Mina53蛋白免疫組化染色。鼠抗PCNA單克隆抗體購自福州邁新生物技術(shù)有限公司。鼠抗人Mina53單克隆抗體購自美國Invitrogen公司??乖⒉ㄐ迯秃筮M行免疫組織化學染色,PBS代替一抗作為陰性對照。PCNA與Mina53蛋白的表達均位于細胞核中,其中陽性細胞核為棕黃色。每例選取5個高倍視野,鏡下每視野中選取100個腫瘤細胞中的陽性細胞數(shù),其中未見陽性細胞表示(-)、陽性細胞<25%為(+)、陽性細胞在25%~50%為(++)、陽性細胞>50%為(+++)。
根據(jù)WHO的療效評估標準,放療結(jié)束后1-2個月行胸部增強CT檢查腫瘤消退情況,分為完全緩解(CR)、部分緩解(PR)、無變化(NR)以及病情進展(PD),CR+PR/總數(shù)*100%為計算有效率。
應用統(tǒng)計軟件SPSS13.0對59例非小細胞肺癌患者與放療敏感相關(guān)性進行分析,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資料采用卡方檢驗和非參秩和Mann-Whitney U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所有59例患者中CR12例(20.3%),PR22例(37.3%),NR16例(27.1%),PD9例(15.3%),其中患者總放療有效率為54.8%。見表1。
表1 非小細胞肺癌患者放療有效率
PCNA蛋白表達按照染色結(jié)果(-)、(+)、(++)、(+++)分組顯示,放療后患者有效率依次為27.3%、46.1%、64.7%、77.8%,組間對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示PCNA蛋白表達與放療療效呈正相關(guān)。見表2。
表2 PCNA蛋白表達與放療療效的相關(guān)性
Mina53蛋白表達與放療療效的相關(guān)性對比,患者按染色結(jié)果(-)、(+)、(++)、(+++)分組顯示,放療后患者有效率依次為83.3%、66.7%、42.8%、33.3%,組間對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示Mina53蛋白表達與放療療效呈負相關(guān)。見表3。
表3 Mina53蛋白表達與放療療效的相關(guān)性
PCNA是由Miyachi于1978年在系統(tǒng)性紅斑狼瘡患者的血清中首次發(fā)現(xiàn)并命名,其因只存在于正常增殖細胞及腫瘤細胞內(nèi)而得名。PCNA是一種36kDa的酸性無組蛋白細胞核多肽,其表達與細胞增殖周期密切相關(guān),可以反映細胞增殖程度以及所處的周期,并用于對良惡性腫瘤鑒別及腫瘤惡性程度的評估[1]。既往研究表明PCNA指數(shù)與放療敏感性呈現(xiàn)正相關(guān),本研究通過探討發(fā)現(xiàn)PCNA在非小細胞肺癌中免疫組化的陽性表達率與放療敏感性的相關(guān)性,研究結(jié)果顯示患者按染色結(jié)果(-)、(+)、(++)、(+++)分組顯示,放療后患者有效率分別為27.3%、46.1%、64.7%、77.8%。組間對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示PCNA蛋白表達與放療療效呈現(xiàn)正相關(guān)。其可能的原因在于PCNA增殖指數(shù)較高的腫瘤組織中進入細胞增殖周期的腫瘤細胞數(shù)量較多,而此類進入增殖周期的細胞對放療更加敏感。
Mina53是分子量為53KD的一個新基因,其表達由C-myc直接誘導[2,3]。研究報道,人類結(jié)腸癌、胃癌、食管癌、淋巴結(jié)瘤、肺癌以及腎細胞癌中均存在著 Mina53的表達[4],譚小平等人[5]研究 Mina53在結(jié)腸癌中的表達及與各臨床病理特征和腫瘤增殖活性的關(guān)系中,運用PCR分別檢測51例結(jié)腸癌、19例結(jié)腸腺瘤和20例正常結(jié)腸組織Mina53mRNA的表達,結(jié)果顯示結(jié)腸癌組織Mina53mRNA的表達明顯高于結(jié)腸腺瘤及正常結(jié)腸組織;而與腫瘤的組織分化程度、臨床分期、遠處轉(zhuǎn)移和淋巴結(jié)轉(zhuǎn)移均相關(guān),表明Mina53的表達與腫瘤的惡性程度密切相關(guān)。而Mina53與非小細胞肺癌放療敏感性的相關(guān)性研究國內(nèi)外并未涉及,本研究Mina53蛋白表達與放療療效的相關(guān)性對比中,患者按染色結(jié)果(-)、(+)、(++)、(+++)分組顯示,放療后患者有效率分別為83.3%、66.7%、42.8%、33.3%,組間對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示Mina53蛋白表達與放療療效呈現(xiàn)負相關(guān)。
綜上所述,本研究探討了PCNA和Mina53蛋白在59例非小細胞肺癌組織中的表達及其與放療療效的相關(guān)性。結(jié)果顯示PCNA蛋白表達的增加放療效果較好,Mina53蛋白表達的增強放療效果較差,PCNA和Mina53蛋白在預測非小細胞肺癌的放療療效中均有一定的作用,從而為非小細胞放療敏感性的早期診斷提供依據(jù)。
[1]Zhao Y,Li XJ,Sui X,et al.Expression and significance of PCNA and Caspase-3in the tissue of lung cancer[J].Xi Bao Yu Fen Zi Mian Yi Xue Za Zhi,2010,26(2):154.
[2]Tsuneoka M,Koda Y,Soejima M,et al.A novel myc target gene,mina53,that is involved in cell proliferation[J].J Biol Chem,2002,277(38):35450.
[3]Fukahori S,Yano H,Tsuneoka M,et al.Immunohistochemical expressions of Cap-43and mina53proteins in neuroblastoma[J].J Pediatr Surg,2007,42(11):1831.
[4]Kazutoshi Komiya,Naoko Sueoka-Aragane,Akemi Sato,et al.Mina53,a novel c-Myc target gene,is frequently expressed in lung cancers and exerts oncogenic property in NIH/3T3cells[J].Journal of Cancer Research and Clinical Oncology,2010,136(3):465.
[5]譚小平,何長華,朱燕妮,等.Mina53在結(jié)腸癌組織中的表達意義及與腫瘤增殖的關(guān)系[J].世界華人消化雜志,2011,4:421.
1007-4287(2012)02-0310-02
2011-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