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起源于象形文字,每個字都有獨立的意義。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是中國最早的字典,就是通過漢字的結構解釋字義的專著?!墩f文解字》:“道,所行道也。從 (即走),從首。一達謂之道?!贝笠庵v:“道”可以供人和車馬通行的大路,“道”是由“走字底”和“首”組成的會意字,特指“首尾相接”,即一個城市與另一個城市直接相通的大路才叫作“道”。又釋:“路,道也。從足,從各?!薄奥贰迸c“道”是同義字,但與“道”有區(qū)別的是,它是由“足”和“各”組成的會意字,它一般指“道”的分支,從“道”上行走,可以從一個城市直達另一個城市,而“路”上行,那可以各自到達各自想去的地方。今天國家投資的大道稱“國道”,地方興建的道路稱“公路”,此即“道”與“路”之分。
與中國的許多城市一樣,歷史上的上海老城廂道路的通名大多使用“街”、“巷”、“弄”等。“街”通常指城市中較寬大并有一定商業(yè)活動的道路;“巷”在金文中寫作 , 即“共”字,中間的巳像一個跽跪的人,多用于指城市住宅區(qū)中的公共通道?!按笳邽榻?,小者為巷”,于是今上海人講的“蕩馬路”、“兜商店”在許多地方講作“上街”,成語有大街小巷、街頭巷尾之說,如大街上發(fā)生了事情,小巷中的人爭相去觀看,那就是“空巷而出”。“ ”是“巷”的異體字,古音為xiang,許多學者認為,從元朝以后,南方人把“ ”念做long,后來又寫作“弄”。清《嘉慶上海縣志》中收錄了上海城廂70余條道路,全部是以“街”、“巷”、“弄”為通名,沒有一條使用“道”或“路”為通名的。
廣東路舊街景(上世紀20年代)
道,所行道也 從走 從首一達謂之道
1843年11月17日上海開埠,1845年英租界率先在上海建立,1848年和1849年美租界和法租界相繼建立。1863年英、美租界正式合并后稱“Shanghai Foreign Settlement”,上海人稱之“英、美租界”。不過,人們?nèi)粤晳T把原英租界叫作“英租界”,位于蘇州河北岸的美租界叫作“美租界”或“虹口美租界”。一直到1899年以前,英租界的面積不算大,范圍大致相當于東起黃浦江,西迄西藏中路,從蘇州河南岸到延安東路的地方,而美租界則在今西藏北路到楊樹浦河之間臨蘇州河和黃浦江的地方。租界的市政建設較快。據(jù)記載,在1845年英租界初建時,上海的僑民就組織了一個“跑馬總會”,并購進相當于南京東路以北,河南中路兩側的81畝土地建立了一個騎馬場,這個跑馬場的馬道只有400米,用于跑馬顯然太小了,于是他們在跑馬場的南門外筑了一道東西向的road,經(jīng)常有僑民在這條路上遛馬、奔馬,于是被上海人叫作“馬路”。以后,工部局又相繼在“馬路”的南側筑了幾條與“馬路”平行的路,于是上海人把原“馬路”叫作“大(滬音念du)馬路”,以此向南的馬路就被叫作“二(滬音念ni)馬路”、“三馬路”、“四馬路”、“五馬路”;“大馬路”以北的路相對稍短或彎曲,上海人又把“大馬路”以北的全部東西向道路叫作“后馬路”。
在1845年英租界建立后,僑民就組織了一個叫Committee on Roads and Jetties(道路碼頭委員會)的市政機構,對租界的市政進行規(guī)劃和建設。由于規(guī)劃在先,建設在后,使英租界的道路布局與上海城廂形成明顯反差,橫直有序,布局合理,與中國的棋盤相似。于是,上海人把租界或租界的全部道路叫作“棋盤街”。道路碼頭委員會是一市政組織機構,并無管理的職能。于是,路名的取名隨意性很大,大多以道路相近的建筑物得名,如附近有橋就被叫作Bridge Street(今四川中路),旁邊有廟叫Temple Street(山東中路),附近有教堂就叫Church Street(江西中路)或Mission Road(福州路),甚至同一條馬路會同時有兩個不同的路名,這給生活、通訊、經(jīng)商等帶來困惑。1863年,英、美租界合并后,工部局針對路名混亂的狀況開展討論,不少人提出了改進的方案。但是,英、美租界是英國人和美國人共管的租界,英國人所提方案往往被美國人否決,同樣,美國人的方案又遭英國人之反對,討論幾乎陷入僵局。于是英國駐上海領事麥華陀(Walter Henry Medhurst,今泰興路舊名麥特赫司脫路,即以其名字命名)提出了一個不涉及英、美兩國的折衷方案,就是統(tǒng)一使用中國地名來命名租界的道路。操作辦法是,在英租界內(nèi),使用中國行政省名命名南北向馬路,以中國城市名命名東西向道路;當時命名的道路名大多一直沿用到今天,如外灘向西的南北向道路為:四川路、江西路、河南路、山東路、山西路、福建路、浙江路、廣西路、貴州路、云南路、西藏路等;南京路(大馬路)向南東西向馬路為九江路(二馬路)、漢口路(三馬路)、福州路(四馬路)、廣東路(五馬路)等。也許讀者會問:廣東路是東西向馬路,應該使用城市名,而廣東則是中國的一個行政省,這里是否出了差錯?近代以前,中國只開放廣州一口開展對外貿(mào)易,早期的英國人也弄不清廣州與廣東之間的區(qū)別,英文中的Canton并不是指廣東,而是指廣州,即使后來又把廣州譯為Kwangchow后,Canton仍然是指廣州。廣東路的原英文名為Canton Road,本義是“廣州路”,但漢名被誤譯為“廣東路”了。同樣,今楊浦區(qū)有一條“廣州路”,它的原英文名為Kwangchow Road,它原來的漢名也不是“廣州路”,而是“光州路”,是以朝鮮西南部城市——光州命名的。
福建省路街景
北四川路(上世紀30年代),即今四川北路
上海老城中的商業(yè)街
大馬路(現(xiàn)南京路)
而虹口美租界則統(tǒng)一使用上海周邊的城鎮(zhèn)名來命名,沿用至今的路名有:吳淞路、閔行路、天潼(又作天童)路、青浦路、昆山路、乍浦路等。
實際上,租界當局在確定中國地名來命名租界內(nèi)路名時也是有所選擇的。1863年距上海開埠僅20年,而當時中國的許多地方是“未經(jīng)許可,不準入內(nèi)”的,初來乍到的僑民對中國的地理還不很熟悉,他們也難以確定哪些中國地名可以用于租界內(nèi)路名。不過,有些城市他們是十分熟知的,那就是中國的通商口岸。1842年中英《南京條約》規(guī)定上海、寧波、福州、廈門、廣州五口對外開放。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中,中國又相繼與俄、美、英、法簽訂《天津條約》,又增加沿海的潮州(后改汕頭)、臺灣(后改臺南)、牛莊(后改營口)、登州(后改煙臺)、淡水、瓊州和沿長江的漢口、九江、南京、鎮(zhèn)江等沿海沿江城市為通商口岸。這次調(diào)整的東西向馬路名有:
原名 改名 今名蘇州河灘路 蘇州路 南蘇州路諾門路 香港路 香港路領事館路 北京路 北京東路寬克路 寧波路 寧波路五柱球路 天津路 天津路纖路 九江路 九江路海關路 漢口路 漢口路布道街 福州路 福州路派克弄 南京路 南京東路
新命名的則有廈門路、芝罘路、牛莊路等??梢?,被租界用作新路名的中國城市,大多是第一和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中,根據(jù)《南京條約》和《天津條約》規(guī)定開放的通商口岸。由于是通商口岸,所以僑民對這些城市名相對熟知,當然,你把它理解為列強紀念他們侵華的戰(zhàn)績也未嘗不可。
中山東一路(上世紀20年代)
河南中路舊景(1845年成為租界西部的分界線)
西藏路舊景
芝罘又作之罘,是山東半島北側煙臺市西北的陸連島,故又稱芝罘半島或芝罘山,是煙臺的港口?!短旖驐l約》中開放的煙臺實際上指煙臺的港口——芝罘。據(jù)《史紀》中記,秦始皇東巡之海,登上芝罘山,還在山上刻了石刻。毛澤東詩詞“東臨碣石有遺篇,換了人間”就是指秦始皇在芝罘的碣石。不過,對此段歷史不熟的人,大多不知上海怎么會有一條叫作芝罘路的古怪路名。
也許,中國會有不少叫作“牛莊”的地名,更不會知道上海的“牛莊路”是怎么得名的。牛莊位于遼寧省海城縣西南,是一個十分偏僻的小地方。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中,列強為了打開中國的東北市場,迫使清廷將牛莊至營口的海灣列為洋船停泊之所,于是在上海英租界出現(xiàn)了一條“牛莊路”。當時的列強對中國的地理、地貌并不很了解,就在他們計劃在牛莊海灣興建碼頭時,這里全部塌入遼河,根本不可能泊船。于是又與清廷重擬,將原設在牛莊的通商口岸改至營口,不過,上海卻莫名其妙地多了一條牛莊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