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明銘
(渤海大學,遼寧 錦州 121013)
用“品”字結構的漢字給店鋪命名是一個很有意思的語言現(xiàn)象。例如:“犇月牛奶”,“羴鱻淼火鍋店”,“炭焱燒烤城”,等等?!捌贰弊纸Y構的漢字,是由三個同樣的字重疊起來構成的合體字。從字面上很容易猜出店主要傳達的意思:賣牛奶的,涮火鍋的,經(jīng)營燒烤的。但經(jīng)過仔細梳理,筆者發(fā)現(xiàn):這些字并不那么簡單。運用“以形索義”的方法,探尋“品”字結構的漢字,很有學術價值。
1.“以形索義”的方法?!耙孕嗡髁x”是指通過造字之初字形與字義之間的對應關系,挖掘造字的構形意義。從分析字形入手,求證字形與字義的對應關系?,F(xiàn)代漢字經(jīng)過20世紀的簡化以后,很多字已經(jīng)難以從字形的角度去探究字義了。為了能夠準確地找到“品”字結構漢字的最初意義,我們必須尋找它們的古字形。從字形上直接判定“品”字結構漢字的意義是通常的做法,但在經(jīng)過對比《現(xiàn)代漢語詞典》(2002年增訂版,以下簡稱《現(xiàn)漢》)與《古代漢語詞典》 (以下簡稱《古漢》)后,發(fā)現(xiàn)一些“品”字結構的漢字不僅在字形上跟意義相去甚遠,形符、音符不好確定,甚至其讀音也差之千里。究竟“品”字結構漢字的歷史演化過程遇到了怎樣的特別影響,才會讓我們在“索義”時無從下手呢?
“以形索義”的傳統(tǒng)方法,是還原古字形。我國的古字從歷時角度分為 (按時代排列):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等古字和隸書、楷書、草書、行書等今字。中間一定會有時間模糊的過渡期,但大體的演變情況還是很清晰的,最明顯的特點就是我們的字體字形由圖形向規(guī)整的框式結構發(fā)展、由象形顯義到人工潛義、由隨性重美到刻板輕形。這樣,就出現(xiàn)了“高智商文盲”,這個人群的表征就是提筆忘字、寫別字。本文僅從共時角度選取兩部比較權威的詞典,將其“品”字結構的漢字進行對比,以期粗略地從字形演變中了解“索義”的時代差異。
有人將“品”字結構的漢字大致分為“五行”和“六畜”兩類 (余者作為附類)。“五行”系列是在“金木水火土”的基礎上構建的“鑫”、“森”、“淼”、“焱”、“垚”,并重新“定義”:“鑫”意為財富興盛,是最“富有”的漢字;“森”意為樹木眾多、繁密,是最“環(huán)?!钡臐h字;“淼”(又作“渺”),用來起名可補救“五行缺水”,是最“滋潤”的漢字;“焱”字的解釋最荒唐,指的是火花、火焰,應該是最“火”的漢字;而“垚”,多用于人名,意為山高?!皥悺弊謶撌恰巴炼唷钡囊馑?,但字典以“高”釋之,也許古人覺得很多土堆起來就很“高”,“垚”應該是最“土”的漢字了。
2.“以形索義”方法的特征。第一,“以形索義”的角度不唯一?!胞洝笔怯扇齻€“鹿”字組成,但與其對應的異體字其實是“粗”。按照上述的思維也許會解釋成:“從字形看,一大兩小三頭鹿,死死地頂在一起,彼此混戰(zhàn),非常有力氣,字表達了動粗的意思?!薄蹲髠鳌ぐЧ辍?“粱則無矣,麤則有之。”其本義是粗糧、粗米,“麤”的字形與其字義竟然毫無關系。要弄清由“麤”到“粗”的演變過程,還要參考《說文解字》的解釋: “麤,行超遠也?!倍斡癫米⒃? “鹿善驚躍,故從三鹿?!甭购苋菀妆惑@嚇,會跳躍到很遠的地方。引申為魯莽之義,現(xiàn)在一律用“粗”。筆者認為,《現(xiàn)漢》和《古漢》的解釋也有失誤——二者都把“麤”視為“粗”的異體字;也有人認為,“麤”是“塵”的繁體字。2008年4月《書法報》討論“簡繁字可以共存嗎”,就有書法家這樣認為。其實,這是一種誤解?!犊滴踝值洹吩缫褜Α胞洝弊鞒隽嗽敿毜恼f明,但多數(shù)人還是習慣于從最新的權威的工具書中尋找答案。很關鍵的問題是,一些權威的工具書還沒有把“異體字”和“簡繁字”搞清楚,常常造成誤導。因此,用“以形索義”方法探究字義時一定要多角度觀察,匯總后再下結論。
第二,“以形索義”時遞推的層次要靈活。多數(shù)“品”字結構漢字是沒有遞推簡字的。遞推簡字,是指能分別拆成一個、兩個、三個簡字,再組合成字的。有一類“品”字結構的漢字,只有單字和三字重疊。例如, “品”、 “矗”、 “姦”、“骉”、“猋”、“晶”、“轟”、“毳”、“聶”、“鑫”、“淼”…… (其中最后兩例來自“五行”)。這樣的推論怎么可能站得住腳呢?如此褻瀆“以形索義”的規(guī)則,也是不負責任的。首先,不是簡單的層次遞推。例如,《說文解字·屮部》:“屮,草木初生也。象形字,象丨出形,有枝莖也。”“艸”是“艸”的繁體字?!对娊?jīng)·小雅·谷風》:“無艸不死,無木不萎。”“芔”是“卉”的古字,作為“草”的總稱。司馬相如《上林賦》:“瀏蒞芔吸,蓋象金石之聲?!鄙鲜鋈齻€字在意義范疇上都跟“草”有關,但還不能說它們之間的關系就是語義疊加、內涵深化。很明顯,它們的身份各有所屬:“屮”是一個獨立的象形字,“艸”是漢字的偏旁,“芔”是草類植物的總稱。但可以這樣說,這三個字在一定歷史時期曾經(jīng)可以互換使用,彼此之間并沒有明確的分工。其次,“遞推字”在意義上的承接與區(qū)別。“火”、“炎”、“焱”三個字,乍一看似乎可以遞推,它們是否完全符合意義和色彩的層層遞進規(guī)則呢?“火”:《說文解字》:“煒也。煒本作毀也。凡火之屬皆從火?!薄把住?(1)焚燒。劉峻《辯命論》: “火昆岳,礫石與琬琰俱焚?!?2)炎熱。阮籍《詠懷》詩之十二:暑惟茲夏,三旬將欲移。” (3)通“焰”,火焰。張衡《西京賦》:“光燭天庭,囂聲震海浦?!薄办汀?,火花,火焰?!标惲铡洞饢|阿王箋》:“音義既遠,清辭妙句,絕炳?!辈苤病镀邌ⅰ?“騰山赴壑,風厲舉。”雖然它們的意義都與“火”有關,但側重點不同?!盎稹笔且粋€總稱,極具概括性,屬性跟“火”相關的,都包括在內?!把住币饬x較豐富,多半描寫火焰燃燒的狀態(tài)或程度?!办汀笔恰捌贰弊纸Y構,其特點是具有很強的描摹意義,符合“××的樣子”的釋義??偨Y它們的承接關系很難,“品”字結構的漢字因其描摹義很強,很容易帶有使用者自身的語義側重,層次深淺不一,不能很有規(guī)律地概括出具體分化的關系,只能就字論字。
1.意象思維的向度。漢字的當代意象思維,其基礎就是漢字的字形,“望”其形而“生”其義。第一,從外物意象到漢字意象的思維向度。這種思維意象,要弄明白外物意象是如何編織進入到漢字的符號中去的。以“骉”為例:如果戰(zhàn)爭爆發(fā),一定是萬馬奔騰的場面,有許多個馬在跑。這里面的三匹馬,其實不只三匹,而是一群。那種眾多而壯觀的場面,用這個字就很好地表現(xiàn)出來了。第二,用漢字意象反映外物意象的向度。漢字意象如何反映外物的形態(tài)與性質,是新層面上的指向。若不回歸原點,就會引起“望文生義”的偏頗。如果按照上面的向度推理,“麤”應該指的是“三只以上的鹿”或“指鹿為馬”?事實上,“鹿”是很容易受到驚嚇的動物,它的指向就是過分緊張而引起的行為激動,引申為“魯莽”。因此,才會有“粗”的異體字的由來。如果脫離字典或其他客觀的理據(jù),完全依靠主觀分析,很容易“望文生義”地發(fā)生指向錯誤。這種錯誤在工具書中都時常出現(xiàn),是不可避免的。所以,對漢字“以形索義”,要謹慎對待,多查閱工具書再作比較,才能得到更靠譜的解釋。
2.留給后人的啟示?!耙孕嗡髁x”的目的,是更好地實現(xiàn)溝通與表達,進而分析字的來源,揣摩現(xiàn)代字義的缺失。根據(jù)對“品”字結構漢字的上述分析,我們可以得出以下結論:首先,權威不等于沒有錯誤。即使是《說文解字》,也有值得商榷的地方。筆者反復提到的“麤”字,兩個權威詞典的解釋竟然犯了同樣的錯誤。其中要考慮的問題,就是選取的語料是否合理。兩本詞典雖然有各不相同的內容,但畢竟出版的時間是現(xiàn)代,編纂者的共時思維會影響語料的搜集。時代決定著社會心態(tài)和意識,而不是我們主觀所能決定的。因此,在語料的選取和工具書的使用上,我們提倡多極化,以求獲得全面分析和客觀評價,得出更加貼近事實的結論。其次,“品”字結構漢字是非常典型的高意象向度字。絕大多數(shù)“品”字結構漢字都可以運用“以形索義”的方式,拆解成“簡”字之后,描摹字的屬性,查找與之相近的他字字形在意義上是否相關,估計它的取義方向,再通過權威工具書加以印證,支持或推翻你的假設?!耙孕嗡髁x”只是我們認識“品”字結構漢字的初級階段,但通過查找工具書,我們會了解到該字的古今意義差異在哪里。通過了解脫落的意義和新增的意義,可以體會整個群體的變化軌跡,也可以預測這類漢字的意義走向。
1.“品”字結構漢字的規(guī)范。《現(xiàn)漢》中的“品”字結構漢字比《古漢》中的“品”字結構漢字數(shù)量少:前者在索引中列出17個,后者在索引中列出24個。從規(guī)范考慮,我們發(fā)現(xiàn): “羴”和“鱻”兩個字并沒有在索引中出現(xiàn),但在詞語釋義中還是列了出來,說明這些字即將退出歷史舞臺。有人會產(chǎn)生疑問,像“骉”、“猋”、“羴”、“鱻”這樣的“品”字結構漢字,從形的角度來說很有描摹性,為什么都漸漸地不再使用了呢?首先,從漢字三要素來看,這些字與本字在語音上有很大差別,不容易識別和記住;意象內容過于復雜,有些字肩負動詞、名詞、形容詞、副詞等多重身份,不便于在使用時鎖定它的身份;字形很生動,“以形索義”時常常因“望文生義”而發(fā)生偏頗,導致使用者信心下降,一再受挫之后決定放棄使用。其次,從社會化的角度來看,有些字的字源并不清楚,在《說文》中都查不到,基本上就是記錄無意錯誤或有意錯誤的結果;漢字簡化后,我們的紙質媒體、電視媒體、網(wǎng)絡傳播媒體的所有語用環(huán)境已經(jīng)把這些有意思但很難寫的字被“屏蔽”掉了。使用頻率降低,淡忘是必然的。
2.“品”字結構漢字的演變。“品”字結構漢字重新使用的可能性不大,數(shù)量會逐漸減少但速度不會很快,這是就主流媒體的公共使用而言?,F(xiàn)代人追求個性,如果在輸入法中還會找到這個詞,那么它消失的速度會很慢,因為個人用戶對這類漢字的使用需求并沒有完全消退,小范圍還會被使用。如果要實現(xiàn)某一年齡層面的廣泛使用,還需要特別的誘因。詞語多音節(jié)現(xiàn)象已成大勢,觸發(fā)一個舊的“族群”,使之再次回到人們的視野中,需要使用契機和使用者的認可。只能說可能會被重新使用,但其命運會像“囧”和“槑”那樣曇花一現(xiàn),很快消失。這也正是筆者研究這個“族群”的原因所在。它們是一種可能,但需要的是時機;在它們徹底退出歷史舞臺之前,讓我們再看看這些可愛的漢字,規(guī)范地使用它們一下。“以形索義”是一種手段,也是一個途徑,我們同樣可以運用它研究別的更有意思的新的“族群”?!?/p>
[1]陳復華.古代漢語詞典[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8.1.
[2]姚淦銘.漢字心理學[M].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2001.1.
[3]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xiàn)代漢語詞典(修訂版增補本)[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
[4]周曉孟.國人必知的2300個漢字常識[M].沈陽:北方聯(lián)合出版?zhèn)髅?集團)股份有限公司,2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