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永強
(湖南文理學院文史學院,湖南 常德 415000)
關于新聞評論的定義,不同的研究者從不同的出發(fā)點對其下過若干定義,下面舉一些有代表性的定義:
1 “新聞媒體或作者個人就新近發(fā)生的事件、當前社會生活中存在的現(xiàn)象或思想傾向、公眾普遍關注的問題等闡述自己觀點、立場的新聞文體”。[1]
2 “新聞評論,是媒體編輯部或作者對最新發(fā)生的有價值的新聞事件和有普遍意義的緊迫問題發(fā)議論、講道理,有著鮮明針對性和指導性的一種新聞文體,是現(xiàn)代新聞傳播工具經(jīng)常采用的社論、評論、評論員文章、短評、編者按、專欄評論和述評的總稱,屬于論說文的范疇”。[2]
3 所謂新聞評論是傳者借用大眾傳播工具或載體,對新近發(fā)生或發(fā)現(xiàn)的新聞事實、問題、現(xiàn)象直接表達自己意愿的一種有理性、有思想、有知識的論說形式。新聞評論在報紙、廣播、電視和網(wǎng)絡上有不同的表現(xiàn)方式,或文字,或聲音,或聲像結合,或圖文并茂,在新聞傳播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3]
從這些定義可以看出,新聞評論就是對新聞事實發(fā)議論、講道理,也就是說新聞評論的構成因素有兩個:新聞事實、發(fā)議論(評論),新聞事實是評論的由頭,據(jù)此提出問題;“發(fā)議論”、“講道理”表明評論者對新聞事實的主觀判斷、態(tài)度和意見,也就是對新聞事實所暴露出來的問題進行分析,并提出解決問題的措施。既然要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就離不開邏輯推理、論證,因此在進行新聞評論寫作時要充分發(fā)揮邏輯的功能,這樣分析問題才能做到透徹、有理有據(jù),解決問題也才能做到徹底。例如,2005年3月24日在《人民日報》(第十版)刊登的一篇新聞評論《對蘇丹紅,咋就不見常規(guī)執(zhí)法?》
對蘇丹紅,咋就不見常規(guī)執(zhí)法?(時代熱評)
四川南充 張麥
新聞回放:連日來,清查、追繳、封存、銷毀涉嫌含有蘇丹紅食品的戰(zhàn)役緊鑼密鼓。日前,有關方面又較全面地公布了“涉紅”產品的種類。
筆者注意到這樣的怪現(xiàn)象:有關部門及社會所關注的焦點,集中在受蘇丹紅之害的消費者的索賠問題上,甚至還為“涉紅”的肯德基這幾天所遭受的損失算經(jīng)濟賬。但是,對“涉紅”商家的行政處罰問題卻少有人提。
眾所周知,我國的食品生產,早就推行了“強制性標準”。在《食品添加劑使用衛(wèi)生標準》中,蘇丹紅就被明確列為禁用的化學物質?!稑藴驶▽嵤l例》第三十三條規(guī)定:生產不符合強制性標準產品,處以該批產品貨值金額20%至50%的罰款;銷售不符合強制性標準商品,沒收違法所得并處以該批商品貨值金額10%至20%的罰款。同時該《條例》中,還另有其他相關的行政處罰條款。那么,對于明顯不符合國家強制性標準并對人體極其有害的食品,國家質監(jiān)、工商、衛(wèi)生等行政執(zhí)法部門,就理應首先對生產和銷售有害食品的商家,進行常規(guī)性執(zhí)法,即:對生產和銷售含“紅”產品的商家進行依法罰款、整頓以至責令停業(yè)等行政處罰。而令人不解的是,各地“涉紅”商家,除被迫撤下含“紅”產品外,至今仍在正常而體面地經(jīng)營著,似乎違法生產銷售有害產品,對他們并未造成執(zhí)法上的壓力。
如果,受蘇丹紅之害的消費者因“舉證難”而索賠無果,行政執(zhí)法又按兵不動,無形中就使“涉紅”商家最終皮毛不損。這樣的話,從道義上講就有負于受害的消費者,從市場規(guī)范說,就等于在放縱非法經(jīng)營行為。而那些沒有嘗到“付出違法代價”苦頭的人,就會抱著強烈的僥幸心理繼續(xù)鋌而走險。今天抑制了“蘇丹紅”,明天就可能又將有“蘇丹白”、“蘇丹黑”之類的東西冒出來。
這篇評論文章以新聞事實——“有關部門及社會所關注的焦點,集中在受蘇丹紅之害的消費者的索賠問題上,甚至還為‘涉紅’的肯德基這幾天所遭受的損失算經(jīng)濟賬。但是,對‘涉紅’商家的行政處罰問題卻少有人提。”為由頭,提出問題,接著根據(jù)《食品添加劑使用衛(wèi)生標準》、《標準化法實施條例》對該問題進行分析:既然蘇丹紅是國家明令禁用的化學物質,而《標準化法實施條例》又明確規(guī)定,對生產不符合強制性標準產品的商家進行行政處罰,因此對生產和銷售含“紅”產品的商家理應進行依法罰款、整頓以至責令停業(yè)等行政處罰,在這里作者運用了一個邏輯推理——三段論,以法規(guī)為準繩,以事實為依據(jù),推出結論——“對生產和銷售含‘紅’產品的商家理應進行行政處罰”。最后一個環(huán)節(jié)是如何解決問題,如果對生產和銷售含“紅”產品的商家理應進行行政處罰而行政執(zhí)法又按兵不動,就等于在放縱非法經(jīng)營行為,那么即使今天抑制了“蘇丹紅”,明天就可能又將有“蘇丹白”、“蘇丹黑”之類的東西冒出來,后患無窮,作者在這里運用歸謬法來證明如果不對“涉紅”商家做行政處罰,就會后患無窮,因此最終解決問題的途徑就是必須對“涉紅”商家做行政處罰,杜絕此類現(xiàn)象發(fā)生。
從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邏輯實際上是貫穿于新聞評論寫作的全過程之中的,新聞評論寫作遵循一般議論文寫作的程式: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在此過程中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作者往往會綜合運用各種邏輯推理、論證來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新聞評論研究者柳珊在《當代新聞評論》中提出新聞評論工作者的基本素養(yǎng)包括:“理論功底、敏銳的發(fā)現(xiàn)和判斷能力、社會責任心和豐富的知識?!盵4]當然,作為新聞評論工作者,前兩條素養(yǎng)是最根本的,沒有敏銳的發(fā)現(xiàn)和判斷能力,你就不能從紛繁復雜的社會現(xiàn)象中敏銳地發(fā)現(xiàn)問題,沒有一定的理論功底,你就不能透徹地分析問題和徹底地解決問題。那么,理論功底從何而來呢?一般認為,需要通過長期研讀相關的經(jīng)典理論性著作,例如,馬克思主義經(jīng)典文獻、中外哲學名著、經(jīng)典邏輯學著作等等,并且要邊閱讀邊思考,從而日積月累獲得思維判斷、邏輯表達等能力,因此具備一定的理論功底歸根結底就是要具備較強的邏輯判斷、推理和論證能力。敏銳的發(fā)現(xiàn)和判斷能力又從何而來?總的來說,筆者認為,這固然需要一定社會實踐經(jīng)驗,更重要是要具備批判性思維能力,否則就容易被假象所蒙蔽,而批判性思維從廣義上也屬于邏輯思維。具體來說,判斷力和發(fā)現(xiàn)力比較起來,判斷力更重要,如果你發(fā)現(xiàn)了某個現(xiàn)象,卻不具備較高的判斷力,就有可能不能看清其真面目,而“判斷力=理論基礎+經(jīng)驗”[5]例如, 1981年10月31日《工人日報》刊登了一篇名為《謹防“精神賄賂”》的專欄評論,全文如下[6]:最近,一位3年之內漲了兩級工資的同志,私下對朋友洋洋自得地泄露了“天機”,他說:“其實,我的工作干得并不出色,關鍵在于送了廠長不少‘精神禮品’……”。此話何意?后經(jīng)了解,原來,每當職工給廠長提意見時,他總是挺身而出,巧舌如簧,為其辯解。結果,此君以“精神賄賂”,換來了物質實惠——連提兩級工資。群眾對此非常不滿。
我們有些領導同志對“物質賄賂”是警惕的,例如:送“機”他們不收,請酒他們不喝,這些固然是值得稱贊的;但他們一聽到批評就發(fā)火,一發(fā)現(xiàn)有人告狀就報復,而對那些為自己護短或捧場的人,卻欣然受之,這種態(tài)度是要不得的。其實,接受精神賄賂,同樣有很大的危險性,如果他們因而信任、重用、提拔那些吹捧自己的人,其結果必然被壞人鉆空子,敗壞我們的事業(yè),我們對“物質賄賂”和“精神賄賂”都要同樣提高警惕才好。
這篇專欄短評結合時代背景把某些職工通過為領導護短或捧場從而換來物質實惠的現(xiàn)象概括為“精神賄賂”,我們知道賄賂的通常含義是用財物買通別人,也就是物質賄賂,這篇文章提出“精神賄賂”,就使賄賂這個概念的內涵、外延發(fā)生變化。邏輯學告訴我們,概念的內涵和外延在一定時間、范圍內是確定的,但是又會隨著認識的深化發(fā)展、事物本身的發(fā)展變化而發(fā)生變化,在社會實踐中,能敏銳地意識到某些概念的內涵、外延的變化是很重要的,它可以防止我們認識的僵化。這篇評論在提出“精神賄賂”這個概念的基礎上,又進一步把它與“物質賄賂”進行比較,通過類比推理做出推論:接受“精神賄賂”同接受“物質賄賂”一樣,也有很大的危險性——“被壞人鉆空子,敗壞我們的事業(yè)”,因此我們對“物質賄賂”和“精神賄賂”都要同樣提高警惕。
從該例的分析,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新聞評論工作者的發(fā)現(xiàn)、判斷能力是建立在邏輯思維能力(包括批判性思維能力)的基礎上,在該例中,如果作者不懂得概念的內涵、外延不是固定不變的,就無法提出“精神賄賂”這個新名詞,不懂得類比推理,就無法通過做類比推理,推出“精神賄賂”同樣具有很大危害性的結論。因此新聞評論工作者必須具備很強的邏輯思維能力,理由如下:第一,這是由新聞評論的文體特征決定的,新聞評論作為一種議論文體,它在析事明理的過程中,要通過縝密的邏輯結構來論證觀點,以雄辯的邏輯力量來征服受眾,第二,這是由邏輯思維的特點決定的,邏輯思維是借助于概念、命題、推理和論證等理性思維形式來反映事物本質的思維,正是運用邏輯理性思維,新聞評論工作者才能透過具體的新聞事實,作反復深入的研究,從而把握新聞事實的本質,而不是僅僅停留在表面現(xiàn)象上??傊?,新聞評論工作者只有借助于邏輯,才能站得高、看得遠,在面對紛繁復雜的社會現(xiàn)象時才會有敏銳的發(fā)現(xiàn)和判斷力。
為了提高我們的邏輯思維水平,我們平時就要通過各種途徑加強自己的邏輯素養(yǎng),例如結合工作需要系統(tǒng)學習邏輯學知識,特別是與日常語言和思維密切相關的非形式邏輯(論證邏輯、批判性思維)部分,研讀一些邏輯學經(jīng)典著作,學習一些經(jīng)典的理論著作,這些著作具有很強的邏輯力量,可以使我們在潛移默化中受到邏輯思維能力鍛煉。
新聞評論寫作的步驟一般分為選題—立意—論證這三部曲,“所謂立意,是作者對所評述的事物或問題,提出自己的看法,表示自己的見解,換言之,就是確定評論的主要意思,以構成文章的中心思想”[7]立意的關鍵就是要對論題進行具體、細致的分析和說理,即析事明理,毛澤東在《反對黨八股》指出:“一篇文章或一篇演說,如果是重要的帶指導性質的,總得要提出一個什么問題,接著加以分析,然后綜合起來,指明問題的性質,給以解決的辦法。”[8]因此,新聞評論寫作的選題和立意這兩個環(huán)節(jié)是緊緊相扣的,選題的任務是在豐富多彩的現(xiàn)實生活中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而立意的任務就是對該問題加以條分縷析,并在分析的基礎上加以綜合,指出問題的性質,給出解決的辦法。那么如何對論題進行析事明理呢?形象地說,就是要能夠“把道理磨碎了講”[9],當然把道理磨碎了只是手段,“析事”的最終目的是“明理”,因此還得把磨碎的道理整合起來,從邏輯角度來說,所謂析事明理就是一個對思想(道理、論題)進行分解、組合的過程。
分解過程[10]
概念 判斷 推理 論證
組合過程
下面以新華社評論員文章《揚長避短才能多快好省》為例做一說明,該文章的中心論點是“揚長避短才能多快好省”,為了論證該論點,作者把該論點首先分解為三大部分,然后再把這三大部分繼續(xù)分析為6個從屬論點,從而回答了“揚長避短”是什么?為什么要“揚長避短”?怎樣“揚長避短”?[11]
這篇文章的核心概念就是“揚長避短”,其余的判斷、推理和論證都是圍繞這個核心概念的展開,如“揚長避短”的內容是什么?“揚長避短”意義是什么?“揚長避短”條件是什么?“揚長避短”后出現(xiàn)的新矛盾是什么?如何對待這些新矛盾?所以正如張盛彬在《認識邏輯學--關于“轉識成智”的邏輯研究》中所說,思想是個整體,由概念、判斷、推理和論證組成,新聞評論工作者要想完成立意的任務,就必須對論題進行條分縷析、綜合,實質上就是對論題的邏輯分解、組合。
論證是新聞評論寫作的第三步,也是能否把新聞評論寫好的關鍵所在,前兩步(選題、立意)主要是確定評論的中心論點,論證這一步就是運用各種論據(jù)闡明分析論點,使之有理有據(jù)的邏輯論證過程。論證是邏輯學研究的中心,美國邏輯學家帕特里克·赫爾利在《簡明邏輯學導論》中指出:“從學習邏輯中所獲得的最直接的益處,就是在建構一個人自己的可靠論證和評價他人的論證時所需要的技巧。在成就這一目標的過程中,邏輯學培植了對于語言中形式要素的敏感,以及對于在清楚的、有效的和有意義的交流中不可缺少的東西的徹底把握?!薄斑壿嫞╨ogic)可以定義為評價論證的知識體系或科學”。
新聞評論工作者要想使自己構建的論證是有效的、好的論證,必須系統(tǒng)掌握非形式邏輯、形式邏輯、歸納邏輯的基礎知識,特別是新聞評論中常用的推理、論證模式,例如,直言命題的直接推理、三段論、復合命題推理、不完全歸納推理、類比推理等,此外新聞評論工作者也需掌握識別謬誤的技巧,在巧駁謬論中機智說理。
[1]中國新聞實用大辭典[M].北京:新華出版社,1996.
[2]丁法章.新聞評論教程[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2.
[3]趙振宇.現(xiàn)代新聞評論[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5.
[4]柳珊.當代新聞評論[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
[5]轉引自柳珊.當代新聞評論[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
[6]丁法章.新聞評論教程[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2.
[7]毛澤東選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6.
[8]丁法章.新聞評論教程[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2.
[9]張盛彬.認識邏輯學—關于“轉識成智”的邏輯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10]丁法章.新聞評論教程[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2.
[11]帕特里克·赫爾利,陳波等譯.簡明邏輯學導論[M].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