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認軍
(海南出版社,海南 ???3410008)
校對工作是從編輯工作中分流出來的,仍然是編輯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編輯工作的延續(xù),是提高圖書質量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是對編輯工作的監(jiān)督、檢查、補充和完善,在出版工作中行使獨立的不可替代的職能。校對科室是編輯出版流程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科室,其人員的管理對于整個出版工作的運作至關重要。
隨著市場經(jīng)濟的發(fā)展,出版市場競爭的日益激烈,要求加強圖書管理的呼聲越來越高。出版行業(yè)由事業(yè)單位改制為企業(yè)單位后,出版社編輯的壓力愈來愈大。許多編輯對于圖書文字加工重視不夠,有的甚至省略了文字加工,而把心思全投入到了圖書出版的策劃?,F(xiàn)在很多圖書出版沒有三校一讀,很多編輯從作者處拿來的原稿的電子版直接進入校對環(huán)節(jié),這樣一來,校對責任更加重大,任務更加繁重。對校對人員的管理好壞直接關系到圖書質量的好壞,下面筆者就對校對人員的管理談談以下幾點看法:
出版行業(yè)因為眾所周知的原因,人員結構的不合理日見明顯。校對作為一項繁重而又枯燥的工作,出版社從工作性質和節(jié)約成本出發(fā),使得校對科室的成員絕大部分是臨時工,沒有經(jīng)過任何崗前培訓,有些人員甚至沒有通過基本的考查就走進校對這一重要科室,行使這一重要職能。由于校對人員的臨時工性質,導致出版單位對其的管理相當落后和關注程度相當?shù)?。這也導致校對人員參差不齊,流動性很大。而培養(yǎng)一個合格的校對人員周期很長,校對工作又是一項具有經(jīng)驗性的工作,因而較多校對人員的素質不能適應工作需要。
以上情況,是與圖書出版宗旨背道而馳,出版相關職能部門對于校對人員必須采用嚴格選拔、優(yōu)勝劣汰原則。凡是進入校對崗位的人員一律要經(jīng)過考試,擇優(yōu)錄用,打破傳統(tǒng)的小范圍內部介紹。由出版社制定考試細則和錄用程序,對于校對人員的崗位要細分,吸收符合本單位的不同編輯部門所需的不同專業(yè)的人才,改變目前很多出版社校對人員沒有專業(yè)型人才與復合型人才層的局面。要把招錄的人才取向擴大到全社會,通過發(fā)布招錄需要信息,網(wǎng)羅優(yōu)秀人才到校對隊伍中來。
首先要提高對校對工作的認識,校對絕對不是一件可有可無的工作,也不是誰都可以做好的工作。古人把校對工作看得非常神圣,有漢代劉向校五經(jīng)異同于天祿閣,太乙神為他燃藜照明的故事。古代還有校書郎這一官職。歷朝歷代對校對非常重視,今人更應如此。
隨著電腦的發(fā)展和普及,編輯校對工作發(fā)生巨大變革,傳統(tǒng)校對工作的定義、方式等都需要更新和完善,還有很多沒有原稿的圖書出版,意味著校對工作的中心從校“異同”轉移到?!笆欠恰鄙蟻?,我認為,要想勝任網(wǎng)絡時代和市場經(jīng)濟時代的校對工作,校對主體——校對人員素質提升是關鍵。據(jù)有關部門資料顯示,圖書差錯大致分為三類:政治性錯誤、語言文字類差錯、常識和專業(yè)類知識差錯,三者差錯的比例分別為:3.10%,35.01%,61.89%。這有力的說明常識和專業(yè)類知識差錯是校對人員的軟肋,也是校對人員亟待提高的地方,我們的校對人員在知識面和專業(yè)知識深度上都存在先天不足。而在現(xiàn)實情況中,我們的校對隊伍中存在以下三種類型的人:
一是擴大型。風聲鶴唳,懷疑一切。對于圖書的每字每句都要找依據(jù),查工具書,網(wǎng)上搜索,結果導致校對速度慢,沒有效率。
二是放任型。這類人標榜充分忠于原稿,相信作者,不改一字,其實就是追求產(chǎn)量,爭趕速度,也是對稿件和工作的不負責任。
三是妄改型。他們一般按自己的理解進行修改,或者根據(jù)片面的材料進行修改,這樣一來,原稿被篡改得面目全非,給作者和編輯看稿造成巨大障礙,不必要地導致圖書質量的下降。
于是,我們應該把握一條原則,校對人員凡進必考,長期堅持定期或者不定期培訓,在招錄到符合錄用要求的新校對人員后,科室應該安排業(yè)務能力強、水平高的同志以老帶新,一對一地輔導,直到其業(yè)務能力和水平得到認可才讓其放手看稿。
因為沒有哪個人是全能型的人才,要讓校對人員成為百科全書式的學者是不太現(xiàn)實,但是要讓每一位校對人員掌握和精通一至兩門專業(yè)知識還是有可能,針對這種情況,我們的校對人員不能做雜家,但是我們可以這樣做:大致按照編輯科室的分工,校對科室應該劃分校對崗位,結合校對人員的興趣、愛好和現(xiàn)有基礎,每一個崗位配備合適或者專業(yè)接近的人員,形成各有所長、相輔相成的局面。
在科室內要對校對人員制定培訓計劃,人是活到老,學到老。分批次、分層次組織校對人員參加各類國家級和地區(qū)級的培訓和學習活動。學成歸來的同志要及時談學習心得并傳播知識和經(jīng)驗。大家互相交流和體會。
在平時,我們要鼓勵校對人員以自學為主,積累專業(yè)知識,科室要在購置專業(yè)書籍、工具書、光盤等方面給予資助,有條件的單位應該鼓勵校對人員參加進修和學歷教育,或者由集團或單位組織短期培訓等,采用多種形式走出去、請進來,提高校對人員的專業(yè)知識水平。
本單位也要經(jīng)常組織業(yè)務考試和崗位考核。要有績效考核機制,必須有明確的考試獎懲制度。對于業(yè)務考試不及格而又放任自流的人員要嚴格清退。要讓考試既發(fā)揮提高校對人員業(yè)務水平作用,又要讓校對人員有緊迫感和危機感,不斷提高自己的業(yè)務水平和業(yè)務素質。
很多出版社在校對人員待遇上采用產(chǎn)量計酬制度,出版社采用多勞多得的方式,加上很多校對人員的底薪非常低,這無形中造成校對人員在工作中潛意識追求產(chǎn)量,以提高自己的工資水平,這也造成圖書校對質量的不能保證。
目前,有些出版單位要么沒有專職校對人員,有校對人員的出版單位幾乎所有從事校對工作的都是臨時工,即使有正式工,也只是那些“關系戶”或者業(yè)務水平差的同志調配到校對科室的。由于臨時工和正式工之間的待遇的差別巨大,嚴重干擾工作氛圍,造成很多校對人員在校對之余做起了文字編輯,還有很多在外兼職做校對,而對本單位本職工作敷衍應付。有些出版單位的校對人員一天看稿字數(shù)驚人地達到7萬~8萬或者更多。這樣校對出來的圖書怎能保證質量。
針對以上情況,我們當然不能單純提高校對人員的待遇來達到提高圖書質量的目的,但是,我們要在盡可能的條件下給校對人員合理的待遇,使之每一天保證只能校對字數(shù)3萬~4萬字或更少,校對人員通常是放棄星期休息來校稿和做文字編輯,有些還晚上加班加點。沒有休息好,就不能工作好。我們要盡可能地在合理的范圍內提高他們的勞動工資,減少他們的工作量,達到保證圖書質量的目的。
校對科室應該加強管理,針對校對人員一味追求產(chǎn)量的問題,我們要在科室內建立自檢機制,要定期和不定期地抽查,檢查人員由校對人員自己擔任,在檢查過程中可以互相學習和互相發(fā)現(xiàn)問題,發(fā)現(xiàn)問題就當場解決問題,一定要遏制住產(chǎn)量唯上風,每一次自檢要獎懲分明。
另外,在單位內部,可以成立由編輯組成的校對質量評定委員會,由編輯給每一個校對人員打分,打分直接記入獎懲機制,由此而來拉開校對人員的收入差距,形成重視質量的良好風氣。
隨著出版行業(yè)的改革,很多出版社撤消了校對科室,由總編室管理,總編室的負責人也要履行領導責任,由負責人定期或者不定期抽檢校對人員的稿件,提高他們的質量意識,要讓他們認識到圖書質量不是對檢查負責,而是對讀者負責。
當然,圖書質量的好壞牽涉出版流程的方方面面,單純從校對角度提高圖書質量是不現(xiàn)實的。但是校對人員素質提高了,隊伍穩(wěn)定了,管理到位了這無疑能有力地促使我們的圖書質量的提高。把在校對這一環(huán)節(jié)的問題很好地解決。這對圖書出版是不無裨益的。
[1]李進.管窺抽查在編校中的地位和作用[J].湖南出版產(chǎn)業(yè),2005,(4).
[2]黃一九.科技編輯工作手冊[M].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3.
[3]陳浩元.科技書刊標準化18講[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8.
[4]徐興無.劉向評傳(中國思想家評傳從書)[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