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璟生
(廣西師范大學,廣西 桂林 541001)
1.新課程對教師的要求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以下稱綱要)明確規(guī)定:“從小學到高中設置綜合實踐活動并作為必修課程,其內(nèi)容主要包括:信息技術教育、研究性學習、社區(qū)服務與社會實踐以及勞動與技術教育?!薄毒V要》特別強調對學生社會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這對中小學教師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時也對職前教師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為適應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發(fā)展需要,高師教學改革要與基礎教育改革對接,加強對職前教師教育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改革教育教學實習方法,這是時代發(fā)展的需要。
《教育部關于大力推進教師教育課程改革的意見》(教師[2011]6號)指出:要加強師范生職業(yè)基本技能訓練,加強教育見習,提供更多觀摩名師講課的機會;師范生到中小學和幼兒園教育實踐不少于一個學期;支持建立一批教師教育創(chuàng)新試驗區(qū),建設長期穩(wěn)定的中小學和幼兒園教育實習基地;高校和中小學選派工作責任心強、經(jīng)驗豐富的教師擔任師范生學習指導教師;大力開展教育實踐活動……。這些對職前教師教育實習改革提出的具體的要求,有力地推動了職前教師教育實習改革的步伐。
2.教育實習是教師教育的重要環(huán)節(jié)
國家教育部制訂的高師教學計劃明確規(guī)定,高師課程由專業(yè)基礎課、專業(yè)教育理論課、公共必修課和教育實踐課組成。教育部將教師教育實習列入高師教學計劃,把教育教學實習環(huán)節(jié)作為重要的教學環(huán)節(jié),突出了教育實習環(huán)節(jié)的重要地位。
作為一名教師,只有專業(yè)理論和專業(yè)基礎知識是不能勝任教學工作的,還必須要有較好的教育教學技能,而這種教學技能來自于教學實踐。教師有了豐富的專業(yè)理論和基礎知識,同時又教學得法,才能獲得好的教學效果,這個“法”,就是教學技能技巧,或者說是教學實踐能力。
3.教師的教學技能,需要在教學實踐中培養(yǎng)
教師的教學技能包括教師的備課、上課、評課、說課、板書等方面,教師要想提高教學技能,需要不斷開展教學實踐,在實踐中學習,在實踐中提高。有些人從理論上講的頭頭是道,但是在教學實踐中就不一定得心應手,有的人滿腹經(jīng)綸,由于教學不得“法”而無法道出。教師教學技能的提高,需要長期的訓練,需要不斷地進行教學實踐,在實踐中不斷積累和總結,只有這樣才能提高教學技能。
作者作為高師院校教學論教師,長期從事師范專業(yè)歷史教學論教學和指導學生開展教學實習工作。在帶隊實習中,就教育實習方法改革問題與學生進行了多次座談與交流。實習結束后,又要求每個實習生寫一份對教育實習改革的意見或建議。同時對廣西區(qū)內(nèi)其他幾所高師院校師范生實習情況作了一些調查。調查發(fā)現(xiàn),目前,職前教師教育實習存在諸多弊端。
1.實習時間較短,學生得不到應有的鍛煉
現(xiàn)行高師教育實習一般為8周。如果以8周時間計算,有兩周在學校進行試講,6周到中學實習。一般情況下是秋季學期9月中旬到中學,第一周為見習,接著4周上課,最后一周總結,學生真正上課時間不足4周,因為期間有中秋節(jié)、國慶節(jié)放假。在中學、小學科(如“思想政治”、“歷史”、“地理”等)一般每周安排2節(jié)課。而實習生一般又是兩個人上一個班,這樣一來,平均每人上課只有4節(jié)。大學科(如數(shù)、語、外)實習生最多上課8-10節(jié)。結果,轟轟烈烈的教學實習,學生只能上幾節(jié)課,根本達不到目的。有學生在總結中說,教育實習還沒有進入角色就結束了。
2.學生師范技能缺失,專業(yè)基礎不扎實
在帶隊指導學生實習中,我們發(fā)現(xiàn)有部分實習生基礎知識不扎實,教學技能較差,課堂上重教不重法。少數(shù)實習生在教學中背教案,課堂上錯誤百出,語無倫次,教學內(nèi)容顛三倒四,粉筆字不像字,板書不規(guī)范。實習生上完課后,中學任課教師不得不“再加工”,搞得中學課任教師和實習學生都很尷尬。
3.指導教師對實習生的指導不到位
(1)帶隊教師指導不到位。目前,師范院校有些專業(yè)在調派教育實習指導教師時,不加選擇地調派,什么人都可以調派,不管是他學什么專業(yè),有沒有指導能力,只要是沒有課上,一律派去帶隊實習,有的專業(yè)甚至派非教學人員帶隊。這些教師充其量是個隊長而絕非指導教師,不能給實習生在教學中任何指導。有些教師雖然也是科班出生,但是由于自己的教學和科研任務重,對教學實習工作并不熱心,當了帶隊教師,到了實習學校,對學生的教學實習很少過問,使教學實習質量無法保證。
(2)中學學科指導教師指導不到位。中學教師承擔著對實習生教學實習工作的指導任務,對實習生教學實習質量的高低起著很大的作用。在實踐過程中,中學指導教師對實習生的指導很不到位。主要表現(xiàn)在:部分指導教師對實習生聽課次數(shù)不足,有的指導教師對實習生每人只聽一節(jié)課,聽過后點評也過于簡單,三言兩語就了事。未能給實習生以具體詳盡的思路和方法指導。因為中學教師指導實習生是沒有報酬的,只是盡一種義務而已,所以這種義務可盡多盡少,這樣必然導致指導不到位。
4.教學實習組織形式單一
目前,師范院校教育教學實習組織形式主要有幾種:第一,小組集中實習,幾十個人一個小組到一所中學,由學校負責聯(lián)系實習學校,選派一個老師帶隊,這是幾十年一貫制的教學實習組織形式。第二,個人實習,由學生個人聯(lián)系實習學校,實習生在學校教學計劃統(tǒng)一要求下到一所中學開展實習。第三,頂崗實習,是指中學某專業(yè)教師脫產(chǎn)學習、參加培訓,或是請假等原因,造成教師不足,由實習生來頂替原教師上課,這是教育教學實習方法改革的一個新創(chuàng)舉。但是這種組織形式必竟是僧多粥少,不能滿足實習生的需要。所以,師范院校教育教學實習組織形式還需要不斷開拓與創(chuàng)新,采用多種組織形式同時進行。
5.實習成績評價缺乏科學性
新課程強調改革現(xiàn)有的教學評價制度,倡導“立足過程,促進發(fā)展”的課程評價,這不僅僅是評價體系的變革,更重要的是評價理念、評價方法與手段以及評價實施過程的轉變。
現(xiàn)行教學實習中的成績評價;基本上是根據(jù)教育實習三個任務的完成情況來決定學生的實習成績。課堂教學實習占50%、班主任工作占30%、教育調查占20%,最后構成學生的實習總成績。學生獲得的成績水分很多,很難說明實習學生的教育教學能力。因為教學實習成績評定,基本是由指導教師在聽完一兩節(jié)課后給的分數(shù),況且一般打分都比較高,絕大部分實習生的分數(shù)都在85分以上,有的甚至達到98、99分。班主任工作成績是由原班主任憑主觀印象打的分,每個實習生都在90分以上,有的打100分。教育調查成績是由帶隊教師打的分數(shù),雖然說不是每個實習生打90分,但是所給分數(shù)也不足以衡量一個學生的水平。
基于目前教育教學實習中存在的主要弊端,我們認為,很有必要進行改革,摸索一條教育實習方法改革的新路子,也是為了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發(fā)展的需要。
隨著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實施,新課程理念已經(jīng)被廣大教師所接受,高等師范院校教師培養(yǎng)模式也處在改革中,如4+1+2培養(yǎng)模式,把教育實習放到了非常重要的位置。鑒于傳統(tǒng)的教育教學實習中存在的一些弊端,加強教師教育實習方法改革勢在必行。
1.將教學實習貫穿于整個職前教師教育過程
(1)常態(tài)工作制度化。教育實習應該是一個系統(tǒng)工程,而不應該僅僅作為一門必修課程,安排一次實習,老師給個成績了事。教育教學實習應該貫穿于整個大學教育的全過程,要從大一開始抓起,建立長效機制。從大一到大四,每個學期做什么,都要有明確的目標和具體的要求,使教育教學實習形成一種常態(tài)化、制度化。
(2)長期聘請中學教師擔任指導老師。由高師院校各院(系)聘請市區(qū)部分具有豐富教學經(jīng)驗的中學教師擔任相應專業(yè)的大學生指導老師,指導大學生的師范技能訓練和教學實踐。廣西師范大學歷史文化與旅游學院歷史專業(yè),從2010年開始,聘請了桂林市10名具有豐富教學經(jīng)驗的中學高級歷史教師擔任本專業(yè)的指導教師。其具體做法:給每位受聘教師發(fā)聘任書,簽訂協(xié)議,明確指導教師的權利和義務。實行導師制,根據(jù)學生人數(shù),每位教師負責5-10名學生。這樣,學生可以隨時到導師的學校聽課、幫助批改作業(yè)、參加一些教學活動。學生的見習、小實習甚至畢業(yè)實習,都在導師的指導下完成,學生在教學實踐中有問題隨時向導師請教。這是師范生學習的場所,發(fā)展的平臺,對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是非常有利的。
(3)中學教師與大學生開展面對面的基本功觀摩活動。將中學教師請到大學課堂上,中學教師與大學生一起開展面對面基本功觀摩,加強師范生基本功的訓練。如果從大一開始,每個學期開展兩次,整個大學學習過程,學生就有8次這樣的學習機會。具體活動內(nèi)容可以根據(jù)不同學段而定。由中學教師現(xiàn)身說法,比較符合學生的實際。待講完課后,再由學生向中學教師提問,中學教師與大學生開展面對面的交流,答疑解惑,互相學習,彼此促進。
2.選派經(jīng)驗豐富,責任心強的教師指導實習工作
高師院在選派實習指導教師時:應該選派在教學方面具有豐富經(jīng)驗、對中學教育比較了解,具有較強的教育實習指導能力,善于做實習生工作、善于與實習學校指導教師溝通、并在師范生中具有一定威信的教師帶隊指導實習。因此,高師院校應該有組織、有計劃地對教師實習指導教師開展教育實習指導能力的培養(yǎng)和提高,積極鼓勵和提倡教師去熟悉掌握中小學教育,使教育實習指導教師的水平逐步提高。
中學學科指導教師方面:學校領導應該安排那些具有豐富教學經(jīng)驗、掌握中學教育教學規(guī)律、熱心指導教師工作的教師擔任實習指導老師。各級教育行政部門應將指導實習生教學實習作為評定中學教師評優(yōu)和評職稱的一個依據(jù)。
3.加強學生的師范技能訓練
師范生的師范技能訓練是一項長期的任務,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取得效果的。因此,師范技能的訓練必須建立長期有效的訓練機制。除了增設必要的課程外,還應該堅持不懈地開展各種師范技能訓練。大學一年級,每學期開展書法、硬筆字、演講比賽;大學二年級,每學期開展說課比賽、課件制作比賽;大學三年級,每學期開展教學方案設計比賽和課堂教學比賽。大學四年級最后開展畢業(yè)實習。只要有活動,學生就會參與,學生參與了就會得到訓練,有訓練就有提高。
4.實習組織形式多樣化
教育教學實習組織形式,目前主要有個人實習、小組集中實習、頂崗實習,還有幾個專業(yè)混合組織實習等形式。除此以外,實習組織形式應該有所創(chuàng)新,應該有更多的組織形式。在這方面,我們進行了一些探索。
(1)就業(yè)實習。就業(yè)實習是指某中學某專業(yè)教師不足,需要增加補充新教師,并希望能夠從高師院校畢業(yè)生中招聘,為了對這些畢業(yè)生進行有效的考查,要求畢業(yè)生到本校上一個學期或更長時間的課,經(jīng)過考查最后將該實習生留在該校工作。如桂林市某中學,去年秋季主動與廣西師大歷史系聯(lián)系,希望派5位學生到該校實習,同時決定待實習結束后在5名學生中擇優(yōu)錄取一到二人留校工作。這樣既解決了部分畢業(yè)生的就業(yè)問題,也解決了畢業(yè)實習難的問題。同時,中學對高師畢業(yè)生的實習也給予高度重視,指導教師也能夠盡心盡責地予以指導。這種教育教學實習組織形式是很值得推廣的。
(2)聘請中學教師為指導實習教師。聘請中學教師做實習指導教師,受聘請的教師,他們既要負責實習的教學實習工作和班主任實習工作,還要對實習生的思想和生活、紀律等全面負責。高師院校要與受聘教師簽定相關協(xié)議,付給受聘教師一定的報酬。這樣可以增強受聘教師的責任心,盡最大努力地去指導學生實習。2011年,廣西師大歷史系在南寧市兩所中學進行試點,效果很好。
5.改革教學實習成績評價方式
教學實習評價是教學評價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反饋、調控教學并促進全面發(fā)展的重要功能,是促進學生專業(yè)發(fā)展的一種手段。因此,對學生的評價應該做到評價主體多元化和評價過程動態(tài)化。
(1)評價主體多元化。教學評價中被評價者從被動接受評價轉向主動參與評價,實現(xiàn)評價主體的多元化。以往的教學評價中,被評價者大多處于被動地位,新課程提倡評價主體的擴展。教學實習成績評價應該采用個人自評、學生互評、指導教師評、帶隊教師評,實習結束回學校后,每個學生再上一節(jié)課,組織相關教師聽課后再評,最后得出教學實習成績。
(2)評價過程動態(tài)化。對學生教學實習成績評定,不應把師范生的一次實習作為評價的終結,而應將師范生的多次實習、全程實習作為評價的參照;建立學生個人實習記錄袋,從大一開始,將學生平時在各個時期參加各種相關活動的表現(xiàn)記錄在檔,包括學生參加師范技能競賽活動,在教學實習中上課、評課、說課、開展課外活動、組織綜合實踐活動課、教學方案設計等,作為評定學生教育教學實踐能力的總成績。
總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需要高師教育教學相應對接。本文根據(jù)目前高師教育教學實習中存在的一些弊端,通過教學實踐與探索,不斷地進行總結,提出了一些可供借鑒的意見和建議。希望得到廣大同仁的認可,也為高師教育教學實習方法改革提供一點借鑒。
[1]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Z].2001.
[2]教育部.關于大力推進教師教育課程改革的意見[Z].2011.
[3]朱慕菊.走進新課程——與課程實施者的對話[M].北京:教育部基礎教育司編寫組,2002.
[4]靳希斌.教師教育模式研究[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5]熊守清.歷史教育綜論[M].香港:天馬圖書有限公司,2002.
[6]教育部.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