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克勤
(嘉應學院文學院,廣東梅州514015)
論晚清小說中留學生形象的書寫*
湯克勤
(嘉應學院文學院,廣東梅州514015)
晚清小說中的留學生是中國小說史上亙古未有的人物形象,主要由其在國內(nèi)的活動塑造而成,并受到作者的政治傾向影響。留學生形象的重要特征表現(xiàn)在改裝和剪辮上。在晚清小說中,留學生形象大多寫得浮光掠影,如蜻蜓點水,唯有《苦學生》以整篇的篇幅來書寫。這是晚清小說塑造留學生這一新形象的狀況,或者說成績。
晚清小說;留學生形象;書寫方式
魯迅說:古代小說的“主角是勇將策士,俠盜贓官,妖怪神仙,佳人才子,后來有妓女嫖客,無賴奴才之流?!逅摹院蟮亩唐飬s大抵是新的智識者登了場,因為他們是首先覺到了在‘歐風美雨’中的飄搖的,然而總還不脫古之英雄和才子氣?!保?](P621—622)這些話是精辟的。不過,所謂“五四”以后在小說中粉墨登場的“新智識者”,其實已在晚清小說中閃現(xiàn)身影了,這就是留學生形象。留學生與居守家國的傳統(tǒng)之士呈現(xiàn)出截然不同的風貌,他們一旦進入小說殿堂,就成了中國小說史上亙古未有的人物形象,凝聚了晚清中國人對留學生的期望和想象。晚清小說給予留學生形象的定位是:舊中有新,新中有舊。占主流的留學生形象積極進取、愛國愛民、融會中外新知,在士向知識分子的近代轉(zhuǎn)型中,是一種典范,代表了一個前進方向;而占末流的留學生形象則平庸無奇,在士的近代轉(zhuǎn)型中可謂無足輕重,甚至起到了反面阻力的作用。晚清小說中的留學生形象良莠不齊,實際上正是晚清現(xiàn)實生活的一種真實反映。留學生的多樣形象,真實地反映出中國士的近代轉(zhuǎn)型過程的復雜狀況。①總體來說,晚清小說中的留學生形象寫得浮光掠影,依稀模糊。本文嘗試論述晚清小說中留學生形象的書寫方式和特征。
大體說來,晚清留學生是當時人們心目中的英雄和才子。無論是清廷,還是資產(chǎn)階級改良派、革命派,無不重視留學生;留學生自視也甚高,自認為是“新中國”的主人翁。因此,留學生被賦予了救國救民的使命。有些晚清小說家適應國人對留學生的整體期待和想象,創(chuàng)作出了一批國家新主人翁的留學生形象。同時,又有一些小說家不能理解留學生的某些標新立異的行為,而現(xiàn)實生活中的確存在一些不學無術(shù)的留學生,于是這些小說家秉承時代的譴責風氣,對留學生進行了揭露和批判。無論是歌頌還是譴責,晚清小說一般將留學生安置在國內(nèi)的環(huán)境中,由其在國內(nèi)的言行塑造而成。由此可見,晚清小說家敘寫留學生形象,顯然更加關(guān)注的是留學生的社會責任,而并非其形象本身。
《新中國未來記》[2](P1—82)敘寫黃克強等留學生在學成歸國后建立了豐功偉績?!妒新暋穼懥魧W生為振興民族工商業(yè),在回國以后與洋人“實行工商戰(zhàn)”,結(jié)尾寫到,留學生提倡實業(yè)取得了很大功效:“工商兩途,大受影響,外國來貨,幾至滯銷,都震驚得了不得?!保?](P234)晚清小說也突出地表現(xiàn)了留學生在反清反帝斗爭中所做出的卓越貢獻。例如《瓜分慘禍預言記》寫24名歸國留學生,有10人在討滿排洋戰(zhàn)爭中犧牲了;《女媧石》描寫女留學生的反清斗爭,先概括道:“有好些出洋女學生,設(shè)立幾個女子革命會,鼓吹革命風潮,真?zhèn)€波濤掀舞,風云變色?!苯又枋雠魧W生金瑤瑟,“天性伶俐,通達時情,又喜得一副愛國熱血。前在海城做了個女子改造會領(lǐng)袖,后又往美洲留學三年。因見中國國勢日非,滅亡禍害便在眼前,即時邀約同學數(shù)人回國,在京城運動一番”,在日本公使夫人的幫助下,她潛入了皇宮,準備刺殺胡太后(按:實指慈禧太后),可惜兩次行刺,均未成功。由于行刺未果,臥虎浪士作批語道:“瑤瑟為《女媧石》中上中人物,非上上人物?!保?](P448,452,461)
晚清小說敘寫了留學生在國內(nèi)組織、參加排滿斗爭,都沒有成功,這實際上是當時革命形勢復雜、革命力量薄弱所決定的?!拔覈魧W生雖多,卻都沒點實力?!保?](P453)“留 學生 空有思 想,沒有勢力。”[5](P109)這是具有革命思想傾向的小說家,在晚清小說中對晚清留學生作出的評估。留學生確實沒有實力,要取得革命成功,必須要與國內(nèi)革命力量聯(lián)合起來,鼓動起全國人民進行反抗,這才是必由之路?!丢{子吼》表達了這種思想?!豆戏謶K禍預言記》等小說也表現(xiàn)出留學生具有思想先進的特點,例如歸國留學生唐人輝對革命首領(lǐng)曾子興說:
如今雖然是注意在襲取根據(jù)之地,究竟就這一縣的內(nèi)政,也不可不急急整理起來。諸如選舉、議政,及那財政、兵旅、警察、衛(wèi)生、裁決、教育等事,俱須妥定章程,選擇諳練者擔任辦理,以期責有專歸??偠灾毷撬傩蟹履鞘澜缤ㄐ械恼?,分著立法、行法、司法三部。立法權(quán)歸民人,由各鄉(xiāng)人民公舉的議士操之。行法權(quán)須經(jīng)學過專門者掌之。司法部是監(jiān)察行法的,只舉公正之人當之,分理一切。若內(nèi)政不理,無不亂也。[4](P339)
留學生掌握了國外各種時新的理論,只有與國內(nèi)的革命、建設(shè)聯(lián)系起來,才能產(chǎn)生功效。
晚清國內(nèi)形勢風云變幻、紛紜莫測,在這種形勢下,留學生的各種形象,正面的甚至丑惡的,都得到了表現(xiàn)。《瓜分慘禍預言記》對留學生的多樣化形象進行了較好的刻畫。例如,瓜分慘禍在即,留學生賈新卻急忙趕到岳父家去拜壽吃酒,留學生寇耿明則呆在家里與婆子打牌,對國難竟然毫不關(guān)心。眾多留學生中,只有24名留學生歸國參加了救亡戰(zhàn)斗——
中國在外留學的學生,單日本已有千余人,尚有在歐洲、美洲的也不少,如何亡國時,真歸來為國流血的只有二十四人???看官,你不要聽‘留學生’三字便敬的了不得,他們那真?zhèn)€愛國?不過因那愛國、愛群、革命、流血、獨立、仇滿、保皇、立憲等語,是那時行的口頭話,若不能說說來給人聽,便覺得沒趣,何曾有是言有是心呢。譯者記得癸卯年間,買了假頭發(fā)回去考試想中舉人者,幾乎占了一半之數(shù)。及到實行瓜分的議起,有好些怕被人拉他真去流血的,都悄悄買了假辮子回去了。又有未曾回去的,到了留學生會館發(fā)出傳單集議時,卻都托故不來。卻是這班平日不言什么革命、流血的,實心實意聯(lián)了盟,大家回來,為國效死。[4](P334)
在國家危難面前,一部分留學生的丑陋面目被暴露無遺。
晚清小說也揭露了一些留學生的內(nèi)心齷齪,丑態(tài)可掬。例如《文明小史》,寫“從東洋回來”的劉學深打著“婚姻自由”的幌子,下窯子,嫖妓女;在討論成立不纏足會時,他當著眾人的面忘神地盯著“一只野雞”看,說:“妙啊!臉蛋兒生得標致還在其次,單是他那一雙腳,只有一點點,怎么叫人瞧了不勾魂攝魄?”[6](P157)他對待朋友或者剛剛認識的人,總要揩油,曾經(jīng)為四角錢與朋友翻了臉,打起架來。
留學生形象主要由其在國內(nèi)的活動表現(xiàn)出來,大部分晚清小說作品是這樣安排的,只有個別作品如《苦學生》例外。以國內(nèi)的活動來塑造留學生形象,實際上體現(xiàn)出國人包括小說家對留學生的集體期待和想象。這種寫法,使國內(nèi)廣大讀者產(chǎn)生了既陌生又熟悉、既新奇又平常的藝術(shù)效果。
現(xiàn)實生活中,晚清留學生特別是留日學生,在組織抗俄義勇隊和抵制日本取締中國留學生等事件中得到了鍛煉,許多人由投入愛國救亡轉(zhuǎn)為從事反清革命;也有一些留學生受到清廷的拉攏,而死心塌地地忠于清廷,贊成立憲,反對革命。留學生隊伍并非鐵板一塊,而是面貌迥異。留學生面目迥異的形象反映在晚清小說中,這既受現(xiàn)實生活的影響,也是由小說家的政治傾向不同所決定的。在晚清小說中,符合作者政治思想的留學生形象受到了作者的肯定和歌頌,而悖逆作者政治主張的留學生形象則得到了作者的丑化與鞭撻。
例如,梁啟超主張維新,贊成立憲和?;剩驮谛≌f《新中國未來記》中,對與他持相同政見的人物——黃克強等留學生作了濃墨重彩的贊頌。黃克強等人的正面形象,實際上就是梁啟超的政治思想的生動寫照?!缎轮袊磥碛洝穼懙?,黃克強先在英國惡斯佛大學(牛津大學)留學三年,學習政治、法律、生計等學科,后入德國柏林大學留學一年半,歸國以后組建了“立憲期成同盟黨”,頒布了一系列建國理念和建國的方針政策,聯(lián)任了“新中國”第二、三屆大統(tǒng)領(lǐng),建立了赫赫功績。黃克強的形象,可以說是晚清小說在表現(xiàn)留學生豐功偉績這一方面達到了極致。然而,梁啟超對小說的另一人物、同為留學生的宗明,卻不遺余力地加以諷刺與嘲弄,其原因只有一個:宗明是與梁啟超持不同政見者,是革命思想的宣傳者。于是,宗明被梁啟超塑造成為一個小丑形象:他跑到日本,躁動不安,因不耐煩學日文和普通學科,在早稻田大學政治科呆了半個月就退學了,真是學無所成;他回國后在洋式名片上寫著“字子革,支那帝國人,南京高等學堂退學生,民意公會招待員”,不以為恥反以為榮;他的穿著打扮也頗滑稽,不倫不類:“辮子是剪去了,頭上披著四五寸長的頭發(fā),前面連額蓋信,兩邊差不多垂到肩膀。身上穿的卻是件藍竹布長衫,腳下登的是一雙洋式半截的皮靴,洋紗黑襪,茶幾上還放著一頂東洋制的草帽。”他時常以“中國將來的主人翁”自居,宣傳反清革命思想時,口頭禪是“今日的支那,只有革命,必要革命,不能不革命,萬萬不可以不革命”,但對這幾句話又說不出所以然來,在上海拒俄集會的講壇上只說了這幾句話,“卻是沒有下文,他連頭也不點一點,便從那桌子的左手邊一跳跳下壇去了”。宗明完全是一個不學無術(shù)的小丑形象,梁啟超給予他以辛辣的諷刺。
與《新中國未來記》相映成趣的是小說《獅子吼》[5](P25—109)?!丢{子吼》的作者陳天華,是一個具有革命排滿和民族主義思想的人。他將這種思想賦予小說人物——孫念祖、孫肖祖等留學生,將他們塑造成為正面形象,而對那些忠于清室的留學生,則在小說中直接斥責為“可恥”。孫念祖、孫肖祖等人在出國之前就十分優(yōu)秀,師從中學堂總教習文明種,吸收了新學知識,成績出色,在畢業(yè)考試中,念祖第一,肖祖第三;他們成立了自治會,嚴格要求自己,制定了自治規(guī)則,各項事情都“辦得井井有條,囂張之氣,一掃而絕”;他們堅持鍛煉身體,強健肌體,“非入病院,每日體操、軍事講習、野外操演,皆不準請假”;他們同時具有孝親恭友的良好品德,對朋友的喪父之痛,給予慰問;念祖生性最孝,母親得了重病,他“日夜侍藥,衣不解帶,把那出洋的事,暫擱一邊”,直至四、五月后母病大愈,方才動身出國;念祖后來成了留美學生領(lǐng)袖,肖祖成了留歐學生領(lǐng)袖,他們與留日學生領(lǐng)袖宗孟、祖黃聯(lián)合起來,“東西洋的留學生都聯(lián)為一氣”,又與國內(nèi)的反清革命勢力聯(lián)系上了,將要大展宏圖。小說第七回“專制威層層進化反動力漸漸萌機”記敘了留日學生組織拒俄會,滿洲政府采取“嚴拿”的措施進行干涉,致使拒俄會解散、留學生分化,“和平的怕禍,激烈的遂把‘拒俄’二字改了,直稱‘革命’,兩相沖突”。一些滿族留學生在清廷授意下監(jiān)視漢族留學生,“許多無恥的漢學生做他的耳目”。作者用“無恥”一詞,足見他對忠于清廷的留學生的憤恨。
由晚清小說家的政治思想傾向所決定,具有不同政治思想的留學生在小說中得到了不同的描繪和評價。小說家將自己的政治理念,通過筆下的留學生形象表達出來,其目的主要在于政治宣傳。這些留學生形象由于充當了政治宣傳的工具,不免假太空,形象較為干枯、簡單。然而,他們所具有的高昂的愛國激情、鮮明的政治情懷和高卓的學問見識,也給我們讀者留下了較深刻的印象。
在幾乎所有描寫留學生的晚清小說中,留學生的服裝、頭發(fā)的變化,是一個突出的現(xiàn)象。“身體的形式不僅是一個自然的實體,也是一個文化的概念:這是一套通過它的外觀、尺寸和裝飾的屬性對一個社會的價值進行編碼的手段?!保?](P104—105)長衫是清代讀書人的標識,魯迅筆下的窮書生孔乙己之所以不脫長衫,其心理依據(jù)即在此。辮子原本是滿族統(tǒng)治中國的標志,滿族入主中原,頒布了殘酷的“剃發(fā)令”,迫使?jié)h人認同滿人的發(fā)式,“剃發(fā)垂辮”,使?jié)h、滿的衣冠發(fā)式保持一致,意在泯滅漢族人原有的“華夷之辨”的證據(jù)。當“剃發(fā)令”強制頒行而導致的殺戮已經(jīng)被歷史煙塵所湮沒后,男子垂辮不但廣為人們接受,而且形成了一種心理定勢和一種文化傳統(tǒng),以至于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后,孫中山下達“剪辮令”,一些以滿清忠臣自居的漢人,如張勛、辜鴻銘和王國維等,堅決抵制,表明“頭可斷,辮不可剪”,“他們曾經(jīng)留過馬尾辮,那是他們最珍貴之物”[8](P146)。但是,率先走出國門的清代留學生,他們腦后的那條多余的辮子致使他們經(jīng)常遭受外國人的歧視和捉弄,無論在西方還是在日本,中國人的辮子都被稱為“豬尾巴”(pigtail),中國人相應地被稱為“豬尾客”②,極端的白人本位主義者和種族歧視者,更“稱中國人的辮子是‘黃狗’的尾巴”[9](P60)。從域外“他者”的眼光看來,中國男人的辮子是一種野蠻和落后的標志,因此備受排斥和奚落。中國留學生不堪外國人的羞辱,加上開始接受域外文明和現(xiàn)代思想如平等、民主等的影響,他們便紛紛改裝、剪辮,以遵循世界公例,融進現(xiàn)代文明的進程中。
改裝和剪辮,幾乎成了晚清小說中留學生形象的兩個重要表征?!秾W界鏡》中的方完民,本是一個恪守傳統(tǒng)道德的人,在日本留學時,他卻剪掉了辮子,穿上了西裝,做出了被國人視為大逆不道的行為。之所以如此,他說:“在日本叫做不得不爾,亦禹適裸國裸身之意,要不改裝,不但不能與外人合群,實在也真不便當,被外人訕笑,尚是余事?!保?0](P533)他持有了“合群”的觀點?!豆戏謶K禍預言記》記敘了天臺山有一位留過學的老人一直穿著西洋衣服,他在出洋游學時,曾將頭發(fā)剪斷,改穿西服,“從天下之公者”,他說:“這西洋的衣服,乃世界萬國公用的……因其適于衛(wèi)生,且甚便于行止動作也?!保?](P298)清廷曾經(jīng)頒布了“留學回來不許仍舊西裝的公令”,但是對一些已經(jīng)改裝的留學生并沒有效果,他們歸國后仍穿西裝。穿西裝有時會得到意想不到的好處,例如《學界鏡》說:“西裝要算留學生的個招牌,不知要討多少巧!不說是內(nèi)地,就是上海,連坐東洋車,都拉得快些?!薄丢{子吼》記敘了留日學生梅鐵生在歸國后穿著外洋學堂制服,就被城門委員誤以為洋大人,派人前去殷勤伺候。
隨著留學生越來越多地走出國門,改裝、剪辮的新風氣也逐漸影響到國內(nèi)。清廷首先堅決抵制這種欺師滅祖、有辱國格的行徑,于是發(fā)生了留美幼童被中途撤回國的事件。然而隨著洋務運動的深入,特別是甲午戰(zhàn)爭中國戰(zhàn)敗,八國聯(lián)軍侵略中國,留學救國的思潮日漸高漲,清廷才大力提倡留學,對留學生誘以各種官職。這時留學生在國外改裝和剪辮,清廷也不得不從權(quán),有些官員子弟甚至公開剪了辮子再出洋留學的。李伯元《官場現(xiàn)形記》第五十三回“洋務能員但求形式外交老手別具肺腸”就描敘了這種場景:
那邊安慶府知府饒守的兒子,同著那里撫標參將的兒子,一齊都剪了辮子到外洋去游學。恰巧卑職趕到那里,正是他們剃辮子的那一天。首府饒守曉得卑職是洋務人員,所以特地下帖邀了卑職去同觀盛典。這天官場紳士一共請了三百多位客,預先叫陰陽生挑選吉時。陰陽生開了一張單子,挑的是未時剃辮大吉。所請的客,一齊都是午前穿了吉服去的。朝主人道過喜,先開席坐席。等到席散,已經(jīng)到了吉時了。只見饒守穿著蟒袍補褂,帶領(lǐng)著這位游學的兒子,亦穿著靴帽袍套,望空設(shè)了祖先的牌位,點了香燭,他父子二人前后拜過,稟告祖先,然后叫家人拿著紅氈領(lǐng)著少爺?shù)娇腿嗣媲?,一一行禮,有的磕頭,有的作揖。等到一齊讓過了,這才由兩個家人在大廳正中擺一把圈身椅,讓饒守坐了。再領(lǐng)少爺過來,跪在他父親面前聽他父親教訓。大帥不曉得,這饒守原本只有這一個兒子,因為上頭提倡游學,所以他自告奮勇,情愿自備斧資叫兒子出洋。所以這天撫憲同藩、皋兩司以及首道,一齊委了委員前來賀喜。只可憐他這個兒子今年才十八歲,上年臘月才做親,至今未及半年,就送他到外洋去。莫說他小夫婦兩口子拆不開,就是饒守自己想想已經(jīng)望六之人了,膝下只有一個兒子,怎么舍得他出洋呢。所以一見兒子跪下請訓,老頭子止不住兩淚交流,要想教訓兩句,也說不出話了。后來眾親友齊說:“吉時已到,不可錯過,世兄改裝也是時候了?!敝灰妰蓚€管家上來把少爺?shù)墓僖旅撊?,除去大帽,只穿著一身便衣,又端過一張椅子請少爺坐了,方傳剃頭的上來,拿盆熱水,撳住了頭,洗了半天,然后舉起刀子來剃。誰知這一剃剃出笑話來了:只見剃頭的拿起刀來磨了幾磨,嘩擦擦兩聲響,從辮子后頭一刀下去,早已一大片雪白的露出來了。幸虧卑職看得清切,立刻擺手,叫他不要再往下剃,趕緊上前去同他說:“再照你這樣剃法不成了個和尚頭嗎?外國人雖然是沒有辮子,何嘗是個和尚頭呢?”當時在場的眾親朋以及他父親聽卑職這一說,都明白過來,一齊罵剃頭的,說他不在行,不會剃。剃頭的跪在地下,索索的抖,說:“小的自小吃的這碗飯,實在沒有瞧見過剃辮子是應該怎樣剃的。小的總以為既然不要辮子,自然連著頭發(fā)一塊兒不要,所以才敢下手的?,F(xiàn)在既然錯了,求求大老爺?shù)氖?,該怎樣指教指教小的。”卑職此時早已走到饒守的兒子跟前,拿手撩起他的辮子來一看,幸虧剃去的是前劉海,還不打緊,便叫他們拿過一把剪刀來,由卑職親自動手,先把他辮子拆開,分作幾股,一股一股的替他剪了去,底下還替他留了約摸一寸多光景,再拿刨花水前后刷光,居然也同外國人一樣了。[11](P887—889)
安慶知府的兒子在出洋留學前舉行了一場正式的剃辮子盛典,這一大張旗鼓的行動說明:清朝官場已經(jīng)接受了留學生剪辮和改裝的行為?;蛟S內(nèi)地剪辮子留學的風氣還未開化,但是在沿海各地,包括江南省,“無辮子游學的人多”,這是人人皆知的事實。許多留學生在歸國后,為了符合傳統(tǒng)觀念,并被清廷認同,將已經(jīng)剪掉的辮子像《學界鏡》中的方完民一樣,“買了條假辮子,就便將頭發(fā)薙了一圈,裝上辮子”。但是,正像《官場現(xiàn)形記》的點評所說“剪辮游學,是變制度改服式的先聲”,留學生通過剪去象征滿族統(tǒng)治的辮子,開始與清廷離心離德了。因為清廷的腐朽,清廷對留學生的冷落或壓迫,民族主義意識在留學生隊伍中潛滋暗長了,他們大興剪辮、改裝之風,視剪辮和改裝為反抗?jié)M清、舉行革命的一種行動。
留學生的剪辮、改裝,其實并非是對域外“他者”意識的歸順和認同,而是對落后傳統(tǒng)的顛覆和解構(gòu),留學生開始有了明確的獨立自由意識。改裝和剪辮是士轉(zhuǎn)型為知識分子的一個外在標志,留學生們率先而為,做得干脆而徹底。在士的近代轉(zhuǎn)型中,留學生具有的“報春鳥”[12]意義由此可見。
總體看來,晚清小說書寫留學生形象大多浮光掠影,他們在小說中占有的筆墨不多,有的僅是全書的一個故事而已,有的僅是人物的一種身份或是全書的一個引子罷了。例如《東歐女豪杰》,在第一、二回寫中國留學生華明卿引出了其同學俄國女留學生,又引出了俄國虛無黨領(lǐng)導人蘇菲亞,之后作者寫道:“自此明卿女史暫且退隱。”[4](P25)小說從此以后不再寫華明卿了,而轉(zhuǎn)到記述蘇菲亞與俄國虛無黨人的反抗故事上去。顯然,留學生華明卿只是作為全書的一個引子而已。
在晚清書寫留學生的小說中,只有《苦學生》[13](P517—558)例外,它以整篇篇幅描寫了留學生在海外求學的故事。它生動地記敘了留學生在外國求學時候受到的種種非人待遇,其中之一,是美國政府和美國學生對中國留學生的歧視。中國是弱國,中國留學生是弱國子民,在晚清受到外國人的歧視和虐待十分普遍。美國海關(guān)不允許中國人離船上岸,即屬故意刁難。黃孫費盡周折在美國入學后,邊打工邊讀書,成績出色,多次考得第一名,卻引起了美國同學因羨成妒,因妒成憤,紛紛議論道:“支那人是窮漢,是苦力?!彼麄兇驁蟾娼o美國工商部,迫使黃孫辭工,斷絕其經(jīng)濟來源,使他陷入了生活困境;他們還得寸進尺,希望黃孫退學,好“拔了眼中釘,耳中刺”。一日,黃孫“穿件東縫西綴的里衣,套雙開口缺線的破靴,頭上草帽,綻了邊,一根根探頭向外,像似銀針,又像似樹上的小枝,愁眉深鎖,由外而入”,他們頓時喧嘩起來,大呼“乞丐”,并借題發(fā)揮,說黃孫不配當學生,玷辱了學堂,準備集體罷課,要挾教習趕黃孫出校門。黃孫幾乎被逼得退學,連住宿的地方也被美國學生鬧騰掉。這些內(nèi)容可見中國留學生在外國所受的歧視和虐待,令人痛心。非人待遇之二,是清廷不但不幫助本國留學生,反而施以白眼。黃孫自費留學,在遭受困難時,清廷駐美領(lǐng)事和公使非但不關(guān)心,反而奚落他,致使黃孫憤怒地呼喊:“學生是私費生,愛管不愛管,聽公使的便,決不相強?!敝袊魧W生在國外得不到本國政府的援助,反而遭受奚落和打擊,諸如此類在其他晚清小說中也有反映。例如《文明小史》第三十六回“適異國有心向?qū)W謁公使無故遭殃”,留學生彭仲翔等人想進日本陸軍學校學習,卻遭到了中國駐日監(jiān)督和欽差的阻擾。中國留學生在國外猶如無根之浮萍,這種生存狀態(tài)增強了他們對清廷的離心力;而外國人對他們的欺凌,又增強了他們維護中華民族尊嚴的反彈力。留學生走上反清反洋的道路,確實是現(xiàn)實逼迫的。
《苦學生》還表現(xiàn)了中國留學生得到了外國個別友人的幫助。在日本時,他獲得宏文學校院長的關(guān)心;在美國時,又依靠日本領(lǐng)事的幫助,才得以通過海關(guān)上岸、入學;美國客店棧主常對黃孫問寒問暖,并幫他介紹工作;學堂教習也對他青睞有加,時常給予幫助。小說表現(xiàn)了這種與外國友人交際的人生暖色,這使中國留學生增強了對世界人民的認同,使他們較快地融入地球村人的隊伍,增強了他們的開放心態(tài)。
長篇小說《苦學生》(共十回)以留學生作為小說的主人公,以海外留學作為小說的主要內(nèi)容,這種敘寫方式,使其成為中國留學生小說的開山之作。在它的影響下,民國初年又出現(xiàn)了以留學生為專門描寫對象的長篇小說《留東外史》(留日學生平江不肖生著)。
綜上所述,隨著晚清留學生在國內(nèi)社會現(xiàn)實舞臺上的日益活躍,小說開始接納了他們的身影,他們成為小說史上亙古未有的人物形象。作家積聚了自己與國人對留學生的朦朧期望和初步想象,以留學生在國內(nèi)的活動為主要敘寫內(nèi)容,按照作家的政治傾向來刻畫他們的形象,著眼點常常落在剪辮和改裝上面。在晚清小說中,留學生形象大多寫得浮光掠影,筆墨不多,唯有《苦學生》以整篇的篇幅來書寫。《苦學生》對后來專門塑造留學生形象的現(xiàn)代小說影響重大。這是晚清小說塑造留學生這一新形象的狀況,或者說成績。
注釋:
①參見拙文:《論轉(zhuǎn)型視野下晚清留學生小說家和晚清小說中的留學生形象》,《文藝研究》2011年第3期。
②例如小說《癡人說夢記》中的留日學生韓康伯,因沒有改裝,被日本人喚作“豬尾客”。
[1]魯迅.南腔北調(diào)集[M]//魯迅全集:第4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
[2]梁啟超.新中國未來記[G]//阿英.晚清文學叢鈔:小說一卷:上冊.北京:中華書局,1960.
[3]姬文.市聲[G]//吳組緗.中國近代文學大系:小說集五.上海:上海書店,1992.
[4]嶺南羽衣女士,震旦女士自由花,軒轅正裔,等.東歐女豪杰:自由結(jié)婚:瓜分慘禍預言記,等[G]//中國近代小說大系.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91.
[5]痛哭生第二,過庭(陳天華),葉小鳳,等.仇史:獅子吼:如此京華,等[G]//中國近代小說大系.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91.
[6]李伯元.文明小史[G]//中國近代小說大系.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9.
[7]卡瓦拉羅.文化理論關(guān)鍵詞[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6.
[8]伊薩克斯.美國的中國形象[M].北京:時事出版社,1999.
[9]顧彬.關(guān)于“異”的研究[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
[10]雁叟.學界鏡[G]//悔學子,吳蒙,血淚余生,等.未來教育史:學究新談:花神夢,等//中國近代小說大系.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96.
[11]李伯元.官場現(xiàn)形記[G]/吳組緗.中國近代文學大系:小說集二.上海:上海書店,1995.
[12]陳岱蓀,季羨林,張岱年,等.留學生是中國近代化的報春鳥[J].徐州師范學院學報,1995,(2).
[13]苦學生[G]//吳組緗.中國近代文學大系:小說集四.上海:上海書店,1992.
On the Narrating Way of the Image of Students Studying abroad in Novels of the late Qing Dynasty
TANG Ke-qin
(College of Literal Arts,Jiaying University,Meizhou Guangdong 514015,China)
The image of students studying abroad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novel was the unique characters in the history of ancient Chinese novel.They was shaped mainly by their activities in their country,and was affected by the author's political preferences.The important features of the image of students studying abroad were reflected on changing clothes and cutting the braid.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fiction,most image of students studying abroad was writen to skim over the surface,exception only the novel named Hard Students in which the image of students studying abroad was writen with the whole chapter.
the late Qing Dynasty novel;the image of students studying abroad;the narrating way
I 207.41
A
1673-2103(2012)01-0120-06*
2011-10-19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基金青年項目(09YJC751034)
湯克勤(1971-),男,湖南茶陵人,嘉應學院文學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中國小說史。
(責任編輯:王 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