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華,馮文龍,楊蘇龍,史俊東,席凱鵬,史高川,石躍進
(山西省農業(yè)科學院棉花研究所,山西運城044000)
農村責任田承包以后,分散條帶的土地分配形式和以家庭為單元的生產方式決定了農作物種植的多樣性和差異性,這種格局在21世紀以前對發(fā)展生產起到了較大的作用,但隨著農業(yè)現代化的發(fā)展,這種生產方式導致土壤耕作和田間管理中大型機械使用的困局。特別是棉花生產對物資投入和技術要求較高,在棉農對生產技術掌握不甚全面的情況下,根據自我的認知條件和經濟投入能力自行生產,顯然不能最大限度發(fā)揮土地資源的生產潛力。2009年,國家棉花產業(yè)體系開始運作,為了提高效益,山西省農業(yè)科學院棉花研究所在山西省運城市鹽湖區(qū)、臨猗縣、永濟市等6縣(市)開展了棉花大面積連片田管理高產栽培技術示范,取得了顯著的社會、經濟效益。
與當地行政部門結合,選擇有條件的行政村、居民組土地,經與各農戶統一協商,意見統一。
連片田定點地塊,不管前茬是什么作物,統一在10月下旬或11月上旬用大功率拖拉機進行秸稈切碎還田。
秸稈粉碎還田后深翻25~30 cm,冬季曬垡。
施有機肥羊糞或牛糞15.0~22.5 m3/hm2,或生物有機肥750 kg/hm2,3 a施一次。
采用項目補助和棉農投入相結合的辦法,二銨和磷肥由項目組提供,尿素由棉農負擔。
(1)每公頃底施二銨150 kg、尿素112.5 kg、硫酸鉀150 kg[1]。經運城市土壤肥料工作站測試中心對以上肥料的有效成分進行測試,養(yǎng)分含量符合標準規(guī)定[2]。
(2)追肥。初花期每公頃追尿素112.5 kg,盛花期一周追尿素225 kg,追肥后統一澆水[3]。
(3)治蟲。主要防治蚜蟲,盛蕾期使用吡蟲啉,初花期以后使用啶蟲脒。
(4)縮節(jié)胺。共用縮節(jié)胺37.5 g/hm2:初花期用 7.5 g/hm2,配水 225 kg;盛花期用 15 g/hm2,配水450 kg;打頂后一周用15 g/hm2,配水450 kg,以塑造合理的高光效群體結構[4]。
根據上年度品種鑒選結果,選擇山西省審定或國家審定的,在品種鑒選中表現突出的適合運城種植的抗逆、高產、優(yōu)質棉花品種,分別是科能0518、中棉 69、中棉 60等。
按照棉花品種的特性以及選擇地塊的地力特點,大株型品種群體密度適當減少,小株型品種密度適當增加,群體密度控制在4.5萬~6.75萬株/hm2,寬窄行搭配,株距均勻。
群體密度在6.75萬株/hm2左右,每株留1~2個營養(yǎng)枝,而且是靠近果枝生長勢較強的營養(yǎng)枝,每個營養(yǎng)枝長出4~5個果枝即打頂,主莖果枝留11~12個;5.25萬~6.75萬株/hm2棉田除個別缺苗留1~2個營養(yǎng)枝,其余營養(yǎng)枝全部打掉,留果枝10~12個即打頂,主要依靠主莖果枝結鈴。
(1)2009年,運城棉花試驗站在臨猗縣王景村和鹽湖南花設立了2個6.7 hm2高產創(chuàng)建示范田,其中南花村4 hm2棉田,創(chuàng)造了每公頃產籽棉5 503.5 kg、皮棉2 256 kg的全省高產記錄。
(2)2010年,運城棉花試驗站設置的臨猗縣王景村6.9 hm2連片示范棉田,平均每公頃產籽棉3 607.5 kg、皮棉1 335 kg,比對照田增產37.4%;南花村5.47 hm2連片田,雖然遭受百年不遇的凍、旱、熱、澇災害,每公頃籽棉產量仍然達到4 425 kg、皮棉達1 726.5 kg,也是當年全省棉花的高產典型。
(3)2011年,運城棉花試驗站在5個主要植棉示范縣設置了8個連片示范田,總面積為55.9 hm2,平均籽棉產量 3 996 kg/hm2,皮棉產量1 576.5 kg/hm2。示范區(qū)技術輻射面積3 000 hm2,輻射區(qū)平均產籽棉3 672 kg/hm2,比2010年普通棉田增產約9.5%。
(1)統一品種,提高了優(yōu)良品種的覆蓋率。由農民專業(yè)合作組織或農村居民組統一負責,試驗示范項目集團提出具體指導意見,有資質的種子公司提供優(yōu)質棉種子,保證了優(yōu)種的純度,擴大了優(yōu)良品種示范面積。
(2)土壤通透性增強,肥力提高。前茬作物秸稈還田,增加有機質0.75萬~1.05萬kg/hm2,增施有機肥3.0萬~4.5萬kg/hm2,提高了土壤有機質含量,改善了土壤結構,土壤供肥能力顯著提高[5-6]。
(3)合理群體,有利于個體和群體的協調發(fā)展。針對連片的土壤和灌溉條件及施肥特點,提出對應的群體密度和株行距配置,達到充分利用棉花個體和群體結鈴,提高單位面積群體生產能力;高水肥棉田留苗4.50萬~5.25萬株/hm2,中水肥棉田留苗6.0萬~6.75萬株/hm2。
(4)統防統治,減少病蟲害發(fā)生。由試驗示范項目集團在連片高產田和輻射區(qū)建立病蟲害監(jiān)測點,及時發(fā)布病蟲害預警預報,由農民專業(yè)合作組織或村委會負責進行病蟲害防治,保障防治及時到位,不留死角。
(5)適時化控,統一施肥和澆水。盛蕾期化控,初花期追肥澆水。
(6)適時采收,優(yōu)劣棉分收,提高優(yōu)質棉比率。棉花在開裂后7 d采收最合適,因此,不要采摘笑口棉,不要揪黃鈴,優(yōu)劣棉要分摘分放,濕棉花要上竹簿上架晾曬。
[1]張存信,樊蕓.天津市棉花地膜覆蓋栽培技術[J].天津農業(yè)科學,2003,9(1):39-41.
[2]眭書祥,徐東永,關永格.2011年海河流域“千斤棉”高產攻關實踐[J].中國棉花,2012,39(1):42-43.
[3]楊蘇龍,史俊東,陳艷英.山西晉南抗蟲棉早衰原因及防治[J].中國棉花,2008,35(4):30.
[4]鄭存德,依艷麗.土壤容重對高產玉米根系生長的影響及調控[J].華北農學報,2012,27(3):142-149.
[5]張鳳璐,牛興奎,張怡明,等.提高密度對根冠發(fā)育及其產量的影響研究[J].華北農學報,2012,27(2):146-151.
[6]何宗,石瑤,趙琳娜,等.生態(tài)有機肥在番茄和棉花種植中的應用研究[J].天津農業(yè)科學,2008,14(4):2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