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云霞
(中國地質大學 外國語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4)
自建國以來,特別是在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對外開放不斷加深,使得中國經(jīng)濟迅速崛起,作為世界大國,中國在世界的地位越來越被重視和穩(wěn)固,和國家之間的交流也越來越頻繁,特別是和頭號發(fā)達國家美國之間,不管是經(jīng)濟貿(mào)易還是文化交流,都在更加深化的擴大,并且國際社會及媒體等把我國與美國之間的相互依賴的深入發(fā)展簡稱為G2時代的到來。中美兩國不管是地域方面還是社會形態(tài)和民族構成等方面,所產(chǎn)生的文化背景存在著很大差異。隨著我國不斷的對外開放與快速發(fā)展以及全球多元文化交流與融合的加深,中美兩國人民之間的思想觀念也不斷的發(fā)生碰撞。除了中式和美式教育之間的巨大差異外,文化背景也是一個重要的因素,語言的存在是以人類的交際為基礎而存在和發(fā)展的。人類是唯一用語言來傳達信息、許下承諾、尋找借口、進行識別和分門別類等,總之,語言就是為進行“交際功能”所產(chǎn)生的。以語言為媒介進行交流溝通的出發(fā)點和歸宿就是以文化背景為基礎,最終決定于中美各自不同民族文化的對比。由于受本國文化根深蒂固的影響,在用外語與外國人交流過程中,產(chǎn)生了某種特有的中式外語,從而誤導了人們之間互相交流的傳達,使得美國等西方國家人們對我們產(chǎn)生誤解,在試圖了解我們國人思想表達上面產(chǎn)生了很多困惑和難題。
隨著國家之間的交往密切和加深,這種暫時出現(xiàn)的中式外語也在逐漸根據(jù)我國文化及發(fā)展情況不斷的轉變著,從美國文化底蘊及國情發(fā)展等現(xiàn)實狀況出發(fā)而更加美國化的中式外語也在進入“正規(guī)軍”的行列中。
文化和語言是一衣帶水的關系,語言作為對文化的表述、體現(xiàn)及傳承中起著決定性作用,幾乎所有的語言研究工作者都認為語言就是文化之魂,語言是具體的,因為他是在具體時代的產(chǎn)物,他會隨著時代的不同而變化。語言又是抽象的,他以文化為核心而進行發(fā)展并且壯大。
由于中美兩國之間不同文化特征,進而在不同文化特征下培養(yǎng)出不同的觀察、研究、分析、理解等的不一樣,因而,文化必定會影響到語言翻譯及表達,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1.區(qū)域文化不同對語言翻譯及表達的影響
在中國,東風的到來,總會給我們帶來無盡的暖意和萬物的復蘇,從而產(chǎn)生出“春光明媚”、“春風吹又生”、“春華秋實”等語言詞匯。而對于西半球的美國,幾乎所有地區(qū),春天是由西風所“吹”來的,例如:How many winter days have seen him,standing blue-nosed in the snow and eastwind.(譯文:多個冬日里,我總是看到他,站在漫天飛雪的東風中,鼻子凍的發(fā)紫。)
對eastwind這個詞匯,錢歌川在《翻譯漫談》中認為,譯為“北風(或者朔風)”才好,由此可見地域環(huán)境對文化氛圍的影響之大。
2.信仰文化對語言翻譯及表達的影響
一提到中國人,我們都會想到龍的傳人,特別在封建皇朝時代,“龍”是皇權的傳統(tǒng)象征,從而引申為身份、才能、勢力等的象征。并且衍生出許多與之相關的成語,例如:“望子成龍”、“龍馬精神”、“藏龍臥虎”等。因此我們把這些成語翻譯為“wish the child could become a dragon”,“l(fā)ike the dragon and horse spirits”,“a hidden dragon and a sleeping tiger”等中式英文,然而這些卻讓外國人費解不已,因為在美國人文化中的“龍”(dragon)卻是拖著長長尾巴、滿身長鱗、口中吐火、長有雙翼的巨大蜥蜴,是一種極為恐怖的怪物,是邪惡的象征,特別是在美國人極其信仰的《圣經(jīng)》里,也把龍描述成邪惡與恐怖的代名詞,這和中國的龍能帶來風調(diào)雨順、五谷豐登差距甚遠。
3.社會習俗文化對語言翻譯及表達的影響
在中國,熟人見面打招呼、寒暄都會禮貌的問下“吃過了嗎”、“您這是去哪兒啊”,而對于個人主義文化思想的美國人,卻會理解為這是邀請他去做客吃飯和打聽個人隱私,因此所產(chǎn)生的“驢頭不對馬嘴”效應。還有在中國大漢民族文化中,紅色代表著喜慶、吉利,因此結婚迎娶都會披紅戴花,貼紅雙喜字;過新年也會紅燈高照,高高掛起;特別是紅色革命勝利的所帶來的影響,中國國旗就以紅色為主色,因此一提到中國就會想起紅色文化,代表著革命的興旺和勝利。而在美國文化中,紅色(red)則是貶義相當強的詞,是“火”、“血”的代名詞,它象征著流血、殘暴、激進、淫穢等,例如:The red rules of tooth and claw.(釋義:殘殺和暴力統(tǒng)治。),a red waste of his youth.(釋義:他那因放蕩而浪費青春。 ),red letter(赤字)表示虧損,a red flag(紅色警報)表示危險信號,a red light district(紅燈區(qū))表示花街柳巷等。
文化的發(fā)展是在生活中逐漸形成的,進而反過來影響人們的生活。因而語言的翻譯及表達也涉及到生活的各個方面,例如:宗教、社會風俗、教育、科技發(fā)展及演變、甚至關乎到某種食品。根據(jù)譯者對源詞匯的認識,這類詞語的翻譯,一般有兩種:一種為了更好表達源詞匯的意義而翻譯為本國語言時,要偏重表達出“原汁原味”;另一種是在不影響源詞匯表達意思的情況下把他“本土化”。盡管文化之間存在著巨大差異,但文化的特征卻是開放的、包容的,他們能互相促進、互相發(fā)展,很好的融合為適合本國發(fā)展的璀璨瑰寶而傳承下來。為了把語言翻譯的兩種差異進行彌補,通常采用比如注釋、釋義、插注、圖片、本土化類比等表達方法來解決。
一般外來詞分為:特定名詞、比喻詞、歧義詞三大類。由中美文化的差異可以通過對源文化的了解分析和本土文化的融合來解決。
(一)特定名詞可以分為現(xiàn)實物質的實體和由人們思維所產(chǎn)生出的抽象表達。由獨特人群在特定的生存環(huán)境下創(chuàng)造出的生產(chǎn)工具(如火器、編鐘、鼎等),食物(熱干面、餃子、面條等),穿著(唐裝等),建筑(碉樓等),醫(yī)藥(拔罐、針灸等),量度(斤兩等),等等物質文化術語,為了保留其純正的源文化,人們通過音譯或注釋,甚至可以插入圖畫,來保留外來詞語的發(fā)音,例如:在翻譯人名、地名、公司名、商標名、商品名等。對類于:理智、情感、哲學、儀式、概念、歷史、文學藝術、民主等抽象表達的詞匯,由于這類詞來源的復雜性,使得在翻譯時必須采用音譯加注釋的方式進行翻譯,例如:“大鍋飯”da guo fan(The Big Pot System),“馬太效應”Matthew Effect (指強者越強,弱者越弱的現(xiàn)象)等。
(二)由于我國和美國文化差異,有些詞匯即使在使用和表達上沒什么區(qū)別,但在語言表達上卻相差很大,特別是在成語的使用上。 例如:河東獅吼“l(fā)ioness’s roar”(describing the fear of a hen-pecked husband,比喻悍妒的妻子對丈夫大吵大鬧)。
(三)文化底蘊差異的另一主要表現(xiàn)在歧義詞上,要翻譯Harriet(哈里特)的《湯姆叔叔的小屋》必須先了解美國的黑人奴役的歷史,要翻譯Hemingway(海明威)的《老人與?!繁仨毩私夂C魍莻€時代背景及美國人的思想文化。很多美國幽默劇,我們都感到很枯燥乏味,就是因為文化差異的鴻溝導致我們很難理解她們所表達出的美式幽默。在語義重復上也存在著很大不同,美國人在表達習慣上,時常把賓語省略掉,例如:我們在遇到“付錢”、“讀書”、“唱歌”、“吃飯”的動賓類詞組, 常常中國式的表述為 “pay money”、“read books”、“sing songs”、“eat meals”。 而美國花的正確表達應為:Let’s go and eat,They are reading.We singed last night.Have you paid yet?由于我國社會制度和美國不同,對于我們很容易理解的詞匯,對美國人卻很難理解,例如:十二五規(guī)劃(The“Twelfth Five-Year Plan”)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national economy and social development in the Twelfth Five Year Plan.
通過文化差異來正確表達語言翻譯,解決文化差異對語言翻譯及表達所帶來的問題,其中運用源文化、本土化、圖像、注釋、以及類比等不同方法,不是單一的使用,而是把這些方法結合起來共同運用從而更加準確的表示出源文化內(nèi)涵的情況下,讓我們更易吸收運用。
對語言的翻譯及表達,很難能夠完全表達出真正理想的狀態(tài),因此使得我們向著更高的層次去追求,但在翻譯過程中,也是有著科學的規(guī)律可循的。在譯者不斷提高自己知識文化修養(yǎng)的前提下,還要考慮到翻譯出來的意圖,如若譯者主要是把源文化的一面呈現(xiàn)出來,盡量讓人們自己挖掘其中深意,那就會偏重“原汁原味”的翻譯,如果譯者是為了更加貼切本國情況的前提下,可以盡量以本國文化語言為重點進行本土化的譯解。再者,根據(jù)源語言中,不同類型的文章也要采取相應的翻譯方式,例如:在翻譯文化作品、哲學文化、歷史資料、政治文獻時,則應根據(jù)源文化和源語言的本質進行翻譯,盡量減少源頭精華的缺失。
語言翻譯及表達是語言的綜合認識和思維文化的并進,通過中美兩國交往的不斷深入認識,從而突破思維定勢的影響,逐漸減少以感情色彩為中心對個體事物缺乏對比性的認知,特別是隨著國際間不斷加強的合作與發(fā)展,使得中美兩國文化差距不斷的縮小,進而促進本國文化的傳播(例如:中國孔子學院在美國多所大學的成功開設及《孫子兵法》在美國軍事教育的普及),從文化內(nèi)在的開放性、相容性,使得文化能互相汲取營養(yǎng),不斷壯大完善,進而更加廣泛的傳播;伴隨著時代發(fā)展,科技進步,突破了以往任何時期文化界限,交通工具便利使中美兩國人之間交往密切,通過媒體的傳播,國際互聯(lián)網(wǎng)等信息通道的建立,使得中美信息交流更加迅速與通暢,進而組成了立體空間全方位的交流模式。
當我們開著Ford(福特)去了解美國這個車輪上的國家時,吃著KFC去了解美國速食文化的便利時,看著talk shows(脫口秀)、美國大片(3DMAX)去享受閑暇的時光時,也會很正常的看到美國人正在豎起拇指大贊中國菜的美味,對中國茶道的意境的品味,及對國粹京劇的enough和中國kongfu狂熱的 purse。
文化是一種社會現(xiàn)象,是人們長期創(chuàng)造的產(chǎn)物,是歷史現(xiàn)象及社會歷史的積淀物,概括的說是指一個國家或民族的歷史、地理人文、風土人情、生活方式、傳統(tǒng)風俗、文學藝術、生活方式、行為規(guī)范、價值觀、思維方式等交織凝結而成。翻譯是將一種言語的產(chǎn)物轉換到另一語言中去,克服時空等多方面的束縛,使得原文中的意義在譯文中最大化的表達出來。因此正確的看待文化因素,是解決語言翻譯的基礎,文化本身特征的發(fā)展也是減少語言翻譯差距的主要動力,進而形成無文化,不語言;無語言,不文化的表達。
[1]段連城.美國人與中國人——中美文化的融合與撞擊[M].新世界出版社,1997.
[2]彭保良.從文化差異的角度看英漢翻譯中詞語的確立[J].中國翻譯,1998.
[3]賈陸依.中美高校外語專業(yè)師生定位關系比較研究 [J].外語界,2003.
[4]顧嘉祖.語言與文化[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2.
[5]陳國明.跨文化交際學[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6]張從益,張?zhí)O英,彭正銀.中西文化比較研究[M].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