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非,許佳君
(河海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江蘇 南京 210098)
人口遷移采用不同的標準可以劃分為不同的類型。以遷移的意愿程度為劃分標準可把移民分為自愿移民與非自愿移民。自愿移民如進城務工人員等。世界銀行等國際機構把因工程建設導致的人口遷移,土地征用、房屋拆遷等產生的移民稱之為非自愿移民[1]。水庫移民是工程移民的一種,屬于非自愿移民的范疇,其一般具有以下3個特點:(1)非自愿性。水庫移民因土地、房屋被淹沒而必須搬遷。(2)限定性。水庫移民的搬遷受到移民安置時間與工程進度的限定,需與其保持協(xié)調。(3)非自然性。水庫移民并不是因自然歷史發(fā)展,而是由于經濟社會發(fā)展所致,具有非自然性的特點。
美國社會學家路易斯·科塞將沖突的根源分為物質性原因和非物質性原因。物質性沖突原因是指權力、地位和資源分配方面的不均;非物質性沖突原因是指價值觀念和信仰的不一致,制度性的歧視。其中,社會經濟地位的不平等、資源分配不公構成了物質性沖突的主要方面;沖突的價值觀和文化觀念、市民的偏見和歧視構成了非物質性沖突的主要方面。目前我國水庫移民研究主要從“物質性”的角度來分析解決移民的社會融合問題[2-3],對移民安置區(qū)基礎設施建設和經濟發(fā)展有很大的幫助作用,但也存在著一些不足:一是從經濟領域和政策方面入手,缺乏理論指導和科學性;二是對移民的價值觀、文化觀念、居民的偏見和歧視等方面關注相對較少。該研究通過對杭州市青田村的個案研究,借助科塞的社會沖突理論對水庫移民的社會融合問題進行了研究,以期為加快水庫移民的社會融合進程提供參考。
青田村位于杭州市淳安縣東北部的富文鄉(xiāng),村莊坐落在群山環(huán)抱之中,自然生態(tài)環(huán)境一流。青田村有187戶居民,人口共632人,其中移民人數為316人,跨庫移民數為246人,就地后靠人數為70人。全村面積為1 774 hm2,其中林地面積約1 767.5 hm2,耕地面積僅有6.5 hm2,且大多處于分散的區(qū)域,人多地少矛盾突出。青田村離杭千高速淡竹出口約4 km,06省道繞村而過,交通比較便利。依托千島湖客源,青田村旅游業(yè)發(fā)展較好,目前有王子谷漂流、林海歸真和森林氧吧3個景點。其中王子谷漂流和林海歸真2個景點總投資約為1 000萬元,于2008年開始營業(yè)。森林氧吧投資額近1 000萬元,于2002年開始營業(yè)。3個景點每年接待游客的數量約為20萬人。
從青田村的調查中發(fā)現,青田村水庫移民在剛搬遷時付出了巨大的物質、心理和社會成本,他們對遷入地的生活環(huán)境抱有相當高的期望值,并且希望能夠按照自己的意愿與標準來安排今后的生活。但是青田村的安置情況并不符合他們的心理期望,甚至與其期望相去甚遠,所以水庫移民難免會感到迷茫,產生失落感。同時由于在短時間內無法致富,一些移民還出現了次生貧困化現象,又增添了移民的相對剝奪感。這些使得一部分移民對安置區(qū)出現反感,不愿意主動與當地居民進行溝通交流,其心理非常的脆弱和敏感。在搬遷初期,移民對自己未來的生活比較擔憂,產生了較大的心理落差。
因此,在社會角色方面雖然移民在形式上已經是安置區(qū)的居民,但是由于缺乏對這片土地的感情或者相應的地域文化,使得部分移民需要很長時間才能從思想上走出對故鄉(xiāng)的認同感,適應自己現有的身份。同時國家有關文件規(guī)定,移民在搬遷落戶兩年內,享受國家的生產資料購置補助費、過渡期生活補助費、困難戶補助費、免征農業(yè)稅和農業(yè)特產稅等優(yōu)惠政策,使得移民中“等、靠、要”思想嚴重,以“特殊居民”的心態(tài)自居。此外,移民主體性不高也是其對自己角色定位不清所致。青田村部分移民剛來到安置區(qū)的時候缺乏相應的積極性,處于一種依賴和懈怠狀態(tài),生活中一遇到困難就向當地政府尋求幫助,沒有主動地尋求解決問題的辦法,更沒有以主人翁的角色去建設屬于自己的新家園,對自身角色的定位不清嚴重影響了移民社會融合的進程。
文化是一種復合物,它其中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風俗以及作為社會成員的人所獲得的任何能力與習慣[4]。文化構成了移民社會融合的軟環(huán)境,它能夠觸及人本身所承載的利益和價值體系,使移民更容易從根本上接受和認同安置區(qū)的文化。青田村的水庫移民多屬于跨庫移民,從歷史文化的角度來看,移民們來自不同的地方,其建立在物質生產活動上的生產關系也不同,在生活習慣、社會關系、社會心理等方面必定存在著差異,這些地域文化的差異將成為移民社會融合中的不利因素;從經濟文化的角度來看,不同的地理氣候條件會孕育出不同的經濟形態(tài)或者經濟文化。青田村水庫移民原來多居住在封閉的山區(qū),一直以農耕文化為主,同時庫區(qū)經濟結構單一,移民所掌握的技能相對單一,加之移民文化水平較低,生產力相對落后;而安置區(qū)相對于移民原來的居住環(huán)境來說,商業(yè)文化特征明顯。其經濟發(fā)達,科技比較先進,人口綜合素質相對于移民來說較高,使得移民在短時間內很難適應當地的商業(yè)文化;從社會心理的角度來說,移民以前的居住環(huán)境基本上處于封閉或半封閉的狀態(tài),與外界的信息交流較少,容易使人形成封閉、狹隘、保守的思想,同時也容易因經濟、社會等方面的發(fā)展不平衡產生消極觀念和落后心態(tài)。而安置區(qū)相對于庫區(qū)來說比較開放,這里的居民多年來形成了一種開放、多樣、寬容的社會心態(tài),能夠迎合時代發(fā)展的潮流,同時由于商品經濟發(fā)展程度比較高,人們的商品經濟觀念和競爭意識相對于移民來說是比較強的,這些都增加了移民社會融合的難度。此外,在教育問題上,移民遷出地的教學進度和教學質量與安置區(qū)存在較大差異,移民學生的基礎普遍較差,與安置區(qū)學生相比差距大,這使得移民對其后代的前途也產生了極大的擔憂。
美國社會學家路易斯·科塞[5]給“沖突”定義為“沖突是關于價值以及對稀有的地位、權利、資源的要求之爭。在這種斗爭中,雙方對立的目的是要壓制、破壞以至消滅對方?!彼J為社會沖突絕不是一種破壞社會穩(wěn)定與整合,單純引起變遷的因素,社會沖突對于社會團結、一致、整合同樣具有重要的積極的促進作用。隨著青田村近年的發(fā)展,物質性原因已經不再是影響水庫移民社會融合的主要因素,社會角色與文化差異問題作為非物質原因已經逐漸成為了影響青田村水庫移民社會融合的主要因素。
科塞將沖突產生的原因分為物質性與非物質性,且其中任何一個原因在互動中均可構成沖突的根源。他強調現存不平等條件中合法性的撤銷是沖突的關鍵,但合法性撤銷本身不會引起沖突,因為沖突首先要在情感上被喚起,這種情感就是相對剝奪感[5]。要消除移民的相對剝奪感,首先要消除移民與當地居民在價值觀和文化觀念上的差別,消除當地居民對移民存在的偏見與歧視,可以通過賦予移民一定的政治權利來解決,如移民的參與權、管理權等。其次要緩解政府與移民在互動結構中存在的不對稱性。在以往的互動中移民總是被動地接受政府的意見,沒有表達自身意志的機會,缺乏相對的自我保護機制??蓪嵭幸泼翊泶髸贫?,讓移民完全融入到青田村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同時移民中的代表也可以將移民的意見和想法及時反映給政府,這樣就有利于改變移民中存在的心理對立,降低當地水庫移民的心理剝奪感。
移民的心態(tài)也是非物質原因中影響移民社會融合的一個重要方面。移民的心態(tài)主要包括認知、情緒和意志等方面,而移民固有的文化背景、意識水平以及開放程度、文化程度等決定了移民對新事物的心態(tài)。研究表明,水庫移民對“遷得出,安得穩(wěn),逐漸能致富”的移民方針持支持和理解的態(tài)度,但他們也對“后期補償和扶持問題”、“土地分配問題”等持不理解和不支持的態(tài)度;部分水庫移民對當地政府和鄉(xiāng)鎮(zhèn)干部缺乏信任感,同時他們對遷入地的經濟發(fā)展、環(huán)境條件、安置優(yōu)惠政策又有較高的心理期望。當地政府要高度重視水庫移民心態(tài)分析與研究,針對其行為需求動機和特點,著重培養(yǎng)水庫移民的地緣意識,堅持換位思考,尊重移民意見,使移民逐漸樹立主人翁意識,為移民的社會融合打下良好的基礎。
青田村文化沖突主要表現為一種橫向的文化沖突,即本土化和外域文化的沖突,或稱為“我文化”與“他文化”的沖突。水庫移民生活模式及生活環(huán)境的變化必然會引起移民對安置區(qū)的不適應,而且移民需要較長的時間去對新環(huán)境進行重新調試。解決這種非物質原因引起的沖突,不僅是物質生活環(huán)境的再造,更需要精神生活環(huán)境的再造,其過程必然是漫長的。從目前青田村的發(fā)展來看,物質性原因引起的水庫移民社會融合中的困難逐漸消失。青田村對于移民發(fā)展種植業(yè)和發(fā)展農家樂等產業(yè)均實行了相應的優(yōu)惠扶持政策,使得移民與當地居民的經濟差距逐漸縮小,移民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不斷提高,這使得移民與當地居民的文化沖突有所緩解,但是還不能從根本上解決非物質原因引起的沖突。在解決這一問題上可采取以下的措施:一是增強外遷移民文化融合的主體意識。非自愿移民的社會融合問題是由于打破了遷入地原先處于均衡的社會形態(tài)所產生的。社會秩序進入到一種無序的狀態(tài),導致各種矛盾、沖突、危機的產生,影響了當地社會的穩(wěn)定。因此,要幫助青田村移民在社會融合的過程中正確認識國家和個人、生活安置與生產發(fā)展的關系,動員移民積極參與到各種培訓中去,增強自身技能和素質,培養(yǎng)其開放意識和現代化意識,提升發(fā)展空間。二是創(chuàng)造良好的文化融合的氛圍。當地政府應根據實際情況出臺相關政策來幫助水庫移民盡快融合到當地的生活,同時加強對移民原居地和安置區(qū)文化差異的研究,盡量消除因文化差異而造成的文化沖突,營造良好的文化氛圍。三是提高水庫移民的科學文化素質,加速文化融合的進程。青田村水庫移民大多文化水平較低,科學技術和文化素質較差,在面臨自主創(chuàng)業(yè)和參與就業(yè)方面缺乏足夠的技術和認知能力,容易產生移民的次生貧困問題,挫傷移民參與社會融合的積極性。當地政府開展多種技能培訓,努力幫助移民提升就業(yè)能力,使得移民在增強自身技能和素質的同時,增強對當地政府的信任感,更加主動地參與當地的社會融合中去。
以美國社會學家理論路易斯·科塞的社會沖突理論為視角,著重從“非物質性原因”的角度分析了青田村水庫移民在與安置區(qū)居民的社會融合過程中所面臨的問題。研究表明,“物質性原因”在當地政府的努力下已經不再是影響庫區(qū)移民與社會融合進程的主要因素,“非物質性原因”如社會角色、移民心態(tài)、文化生活等成為影響水庫移民社會融合的主要因素。為了加快移民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社會融合進程,必須重視社會沖突重心的轉移和主要矛盾的轉變,一方面當地政府要及時調整方案,制定相關政策,為移民的社會融合創(chuàng)造出良好的外部環(huán)境;另一方面移民自身也要積極主動地提高自身素質,變被動為主動,積極參與社會融合進程。
[1]陳阿江.非自愿移民的自愿安置——市場經濟條件下農村水庫移民安置策略研究[J].學海,2006,(1):107-114.
[2]賈 征,張乾元.水利移民的社會學分析 [J].社會學研究,1993,(1):30.
[3]黃廷政,段躍芳,張偉立.關于水庫移民項目扶持模式創(chuàng)新的探討[J].水利經濟,2009,27(6):62-66.
[4]米切爾.新社會學辭典[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7.
[5]Coser L.社會沖突的功能[M].北京:華夏出版社,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