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元林,孟昭鋒,楊 杰
(暨南大學歷史系,廣東廣州 510632)
明清瓊州府颶風災害與政府應對研究
王元林,孟昭鋒,楊 杰
(暨南大學歷史系,廣東廣州 510632)
明清瓊州府災害以颶風為代表,其多在夏秋季節(jié)發(fā)生,影響范圍包括整個海南島,甚至廣東及其他沿海。颶風常常伴隨著暴雨、暴潮,毀屋壞船,損禾傷稼,溺斃人畜,帶來較大的災難。明清瓊州府官員查勘災情,撫恤慰問,救災救荒,甚或祈求颶風神來減少和免除災害;而平時修溝挖渠,修建水利等防災,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颶風對瓊州造成的損害。明清地方政府應對颶災的措施對今天海南的防災減災有一定的借鑒作用。
颶風;政府;瓊州;應對
颶風,又稱臺風。海南島四面環(huán)海,距離我國臺風的發(fā)源地西北太平洋特別是南海較近,最易受到臺風的侵擾,建國后平均每年有2.5個臺風侵襲海南。歷代有關海南島甚或嶺南颶風發(fā)生與危害的記載較多。唐代劉恂《嶺表錄異》卷中云:“南中夏秋多惡風,人謂之‘颶’,壞屋折樹,不足喻也,甚則吹屋瓦如飛蝶”;宋蘇軾(一說蘇過)《颶風賦》(《蘇東坡全集》卷1)云:“排戶破牖,殞瓦擗屋。礧擊巨石,揉拔喬木。勢翻渤澥,響振坤軸。”雖然此賦的寫作地點不一定在海南昌化,但颶風的威力可見一斑。有關海南島臺風的研究多集中在現(xiàn)當代臺風發(fā)生的特征、規(guī)律等①諸如:林春輝《近年來登陸海南島臺風的年際變化特征》(《海洋預報》1989年第3期),施健、殷秀純《海南島臺風的某些氣候特征》(《熱帶作物學報》1992年第2期),陳光興《海南島的臺風與暴潮》(《水文》1992年第5期)等;還有對海南島臺風與耕作制度、地形的探討,諸如:何大章《海南島臺風季節(jié)活動規(guī)律性與耕作改制》(《華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78年第2期),董克勤、李曾中《海南島地形對過島臺風影響的初步研究》(《大氣科學》1980年第3期)等。,有關明清時期瓊州府颶風危害則少有提及,而地方政府是如何應對颶風災害的更是無人問津。本文依國家圖書館數(shù)字方志庫所收錄的明清瓊州府及所轄州縣的方志,擬對明清瓊州府颶風災害與政府應對作一探求,還請方家正之。
明代瓊州府地方志早已對颶風有所記載。正德《瓊臺志》卷4《氣候》、萬歷《瓊州府志》卷3《地理志·氣候》皆有附載“風候”條目,可見對包括颶風在內(nèi)的風候的重視。與一般的“風云雷雨山川壇”不一樣,明代瓊州府與雷州府皆建有颶風祠,這在廣東沿海各府州是一特殊現(xiàn)象。瓊州府颶風祠,“在東關外迎春館后。該府、縣于端午日祭,行通獻禮。祠壇,萬歷四十五年重修?!保?]105之所以瓊州府、瓊山縣皆以官祀,這與颶風無不關系著一府十三縣民眾的生命、財產(chǎn)和衣食的安危有關。
乾隆《瓊州府志》云:“颶于閩粵居多,而粵為甚。瓊居海中,于粵之瀕海諸郡為尤甚。其將發(fā)也,先有斷虹飲海,赤云夾日,又海吼有聲,水氣為腥,皆先兆于水?!保?]57人們對于瓊州多颶風以及颶風發(fā)生前的先兆已有一定的認識。清代,不管是瓊州府下轄各縣縣志,還是瓊州府府志,都詳列颶風發(fā)生的時節(jié)、時日、造成的危害等,道光《瓊州府志》卷18《海黎志》甚至專門辟有《風潮》條目,對占風、風日、風潮作了詳細說明,對瓊州海峽風向和海流等也有介紹,使人們對颶風了解趨向深入。
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臺灣府諸羅縣知縣季麒光在其《蓉洲文稿·風颱說》指出,颶風與颱風的區(qū)別:“海中之颶,四時皆發(fā),而秋夏為多。有風無雨名為颶母。夏至后必有北風,必有颱信。風起而甫隨之,越三、四日,颱必倏來。颱甚于颶,而颶急于颱,颶無常期,颱經(jīng)旬日。”[3]49實際上,颱即臺,古人在一定程度上都將颶看做颱,沒有明確劃分。咸豐《瓊山縣志》即云:季麒光“颱信歧、颱與颶為二諸說,俱無分別。至瓊,俗于颶風皆謂之颱。”[4]76其實,明楊慎《升庵補集》就云:“颶風有數(shù)種,而并由于海氣?!保?]75雖然不能找出颶風發(fā)生的根本原因,但已基本上找出颶風發(fā)生的癥結(jié)所在。實際上,一般颶風與“鼓龍風”(龍卷風)不一樣,“然颶必夾雨,偶有無雨而颶者,則呼為干風。颶必不雷,故俗云‘有雷不成颶’,然亦有雷鳴而颶者,則呼為‘鐵颶’。干風雖最害稼未甚破廬,鐵颶銳不可擋,物無不損。此皆瓊南風候之反常者也?!保?]77故颶風帶來的危害甚大,常常毀屋傷稼,溺人壞舟。時人已經(jīng)把瓊州的颶風劃分了不同類型,可見對其的理解深刻。
明清瓊州府各州縣志皆在《災異》、《災祥》、《紀異》等錄入各地颶風發(fā)生的時間、危害的程度等,據(jù)初步統(tǒng)計,明清瓊州府颶風有以下特征:
1.發(fā)生次數(shù)多,連續(xù)性明顯
“按瓊州地勢,颶風、地震,歷年常見?!保?]292明清雖然不可能對每年的颶風都有記載,但有危害的颶風還是有所記載的。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明清瓊州府所屬的十三州縣,記載發(fā)生颶風造成災害的年份有65年,其中明代16年,清代49年。這其中應注意明代史志較少,距離寫志的成書年代遠,故記載有一定的缺失。當然,清代也有疏漏。雖然這在明清長達543年中僅占11.9%,但颶風無疑是發(fā)生頻率較大的災害。如果按一年發(fā)生多次颶災來算,幾乎將近一年就有一次颶風災害發(fā)生。
颶風常常是一年多次發(fā)生,弘治十七年(1504年)五月初六日,“颶風大作。八月復作,淫雨不止,水泛漲田,未俱損,次年大饑”;康熙十一年(1672年)閏七月,“颶風凡六作,二十七日尤甚”;康熙十三年(1674年)八月十三日、十九日颶風大作[2]301??滴醵哪?1685年)七八月,“連綿淫雨,數(shù)次颶風”;雍正八年(1730年)八月,定安縣“連作五個颶風,拔木發(fā)屋,大水,田禾大傷?!保?]42乾隆九年(1744年)七月,“颶風連作三次,房屋俱壞”;乾隆十八年(1753年)秋“淫雨時行連作,颶風三次,雷聲甚烈”;乾隆二十年(1755年)秋,“淫雨,颶風二次”;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颶風二次,民屋倒壞大半”;嘉慶二十三年(1818年)五月二十一、二十七以及八月初三、十八,皆颶風大作[7]592。道光十九年(1839年)四月初八颶風,“從九月初一至十二月,水颶連環(huán),相繼者六次”;同治二年(1863年)八月初九、十五日颶風兩作,損壞房屋極多[8]442。如此等等,不勝枚舉。
2.發(fā)生強度大,影響范圍廣
由于颶風大多是熱帶風暴(臺風),其強度大,影響范圍廣。明清瓊州府十三州縣的方志,其所記的65年份發(fā)生颶風,每州縣大都有記載,而且記載大同小異。諸如宣德六年(1431年)、天順二年(1458年)、弘治十四年(1501年)、嘉靖三年(1524年)、天啟七年(1628年)、崇禎五年(1632年)、順治十年(1653年)、康熙十一年(1672年)、康熙十三年(1674年)、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雍正十三年(1735年)、乾隆六年(1741年)、乾隆十年(1745年)、乾隆十八年(1753年)、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嘉慶二十三年(1818年)、道光四年(1824年)、光緒二十年(1894年)等,諸州縣皆有相關記載,范圍不僅涉及瓊州府十三州縣,甚至有些還涉及到臨近的雷州府、高州府、廉州府。諸如康熙十一年的颶風,瓊州、高州都受災,毀壞高州吳川縣城垣民舍營房[9]。康熙十三年(1674年)“颶風作,海水大溢,沿海居民漂沒入海,牲畜死者無算,崖州海溢尤甚。八月十三、十九日風又作,是年大饑?!保?]301嘉慶二十三年(1818年)夏秋間“澄(邁)、定(安)、會(同)、樂(會)、萬(州)各州縣屢遭颶風。八月初三、十八,颶風更甚,有火星隨飛,拔木壞屋,海水漲溢,人民溢死,俗謂之掃地颶,道府委員賑濟”[3]991,強度之大,瓊州府東北諸州縣都受其影響。
3.發(fā)生有一定的時空規(guī)律
從明清瓊州府方志發(fā)生的65年/76月次記載來看,包括一年多次颶風計算在內(nèi),除去未標明月份的7年次外,其余發(fā)生在夏季17次(陰歷四月2次,五月8次,六月6次,未標月份1次)、秋季47次(陰歷七月18次,八月18次,九月7次,未標月份4次)、冬季4次(陰歷十月3年次,未標月份1年次)、春季二月1年次?!肮饩w廿六年二月,(感恩縣)颶風大作,傷損民屋甚多”[10],這或是錯載,或是誤刊,因為與熱帶風暴(臺風)發(fā)生的時節(jié)不符。其他發(fā)生的季節(jié)以秋季最多,夏季次之,冬季最少且集中在陰歷十月,這與熱帶風暴(臺風)多發(fā)生于夏秋季相符。從月份來看,陰歷七月、八月最多,都有18次之多,這與乾隆《瓊州府志》卷1《地輿志·風俗》所云“周歲皆東風,秋夏颶風”一致。
從颶風登陸的地點來看,海南島東部、南部是熱帶風暴(臺風)登陸的主要場所,故這一帶相關的颶風災害也較其他地區(qū)厲害,上述嘉慶二十三年的颶風即是如此。會同縣五月、八月四次遭受颶風,“大堂、內(nèi)衙、儒學東西兩齋及廟宇、民房片瓦寸木無存,壓死人丁無數(shù)。自颶風以來未有若斯之甚者?!保?1]相較其他各縣,未能較之更烈。其他諸如:萬歷四十四年(1616年)七月,“颶風大作,會同、樂會尤甚。房屋傾壞,榔椰倒折殆盡?!保?]619嘉慶二十三年亦是如此。翻檢歷代《會同縣志》、《樂會縣志》、《萬州志》、《崖州志》所載颶風,與其他各州縣相較,其破壞程度還是強于其他州縣的。
4.災害危害性大,導致多種次生災害
由于颶風災害大多伴隨強烈降雨,常常導致水漲海溢,毀田壞稼,損屋決堤,溺民傷畜,加之政府救災不力,莊稼失收,出現(xiàn)災荒,民眾或餓死或因人畜尸體未及時掩埋而受瘟疫致亡,造成了嚴重的災害和次生災害(詳下)?!鞍磧苫浹睾V亟杂酗Z風,每歲則廬舍、苗稼必有損傷,所傷之多寡,視乎颶風之大小。所傷多則曰‘大作’,其少者曰‘作’而已?!保?2]民眾已按危害大小而劃分颶風的發(fā)生等級。
與其他災害一樣,颶風由于其強大的風力,會直接造成諸如房塌屋倒、海浪洶涌、船毀人亡等原生災害,而且由于一般颶風攜帶大量降水,誘發(fā)河漲水溢,海水倒灌,壞稼傷田,土壤鹽堿化,沿海養(yǎng)殖水產(chǎn)等遭到一定破壞,甚至影響到海岸、港口等的淤塞或沖刷,產(chǎn)生一系列次生災害。繼而還會因缺糧缺醫(yī),出現(xiàn)災荒或瘟疫等。明清瓊州府颶風引發(fā)的嚴重災害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海浪洶涌,船毀人亡,給海上航行和港口船舶造成損失。乾隆四年(1739年)六月,颶風加暴雨,“連日不止,覆溺商民船艘無數(shù),兵民房屋多被淹倒”;乾隆六年(1741年)八月,颶風大作,“船艘房屋多損傷”[2]303。乾隆十年(1745 年)七月,颶風大作,“番船大壞,東澳港北等處貨物漂流浮上者數(shù)人。”[7]587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六月,颶風不僅使瓊州府文廟、城樓“俱為摧倒,民房毀甚多,白沙港內(nèi)船傷百余艘”;嘉慶二十二年(1817年),瓊州參將杜茂達率水師官兵“巡哨至三亞港,颶風大作,舟覆官兵俱溺死?!保?]991颶風給海上交通、港口船舶造成危害。
毀屋拔木,損壞城堞房屋。颶風發(fā)生,大多風力強大,“摧屋折木,瓊?cè)酥^之鐵颶”,天啟九月的颶風即是如此。而降水量暴增,宣泄不及,損傷城墻及房屋。永樂二十一年(1423年)八月、天順二年(1458年)七月、嘉靖二十年(1541年)七月、天啟七年(1627年)九月颶風皆“毀屋拔木”??滴跏荒?1672年)閏七月,六次颶風,“官舍、祠廟、民房悉圮無存,郡學靈星門石柱斷折,毀郡城一十五丈,城上雉堞全毀?!贝撕罂滴跏?1674年)、二十四年(1685年)、三十七年(1698)年、五十二年(1713年)等,皆有颶風壞屋損城的記載,其他如雍正十三年(1735年)七月、乾隆四年(1739年)、六年(1741年)、九年(1744年)、十八年(1753年)、三十三年(1768年)、四十三年(1778年)等都有“廟宇民房多傾圮”的記載[3]991。
水漲海溢,沖毀田禾,漂溺人畜,甚或出現(xiàn)饑荒。永樂二十一年(1423年)八月,廣東瓊州“颶風暴雨,海水涌溢漂沒廬舍孽畜,近海居民溺死五十三人”;宣德六年(1431年),儋州颶風大雨,“洪水漲溢,溺死者眾”;弘治十七年(1504年)八月,颶風霖雨,“江水泛漲,田禾俱損,明年大饑”[1]615;崇禎五年(1632年)六月,臨高縣颶風,海水漲溢;順治十年(1653年)七月,颶風三日夜,“河水漲溢,近河居民漂死無算,是年,會同大饑,草木俱盡。”[2]301雍正十三年(1735年)“禾稻盡傷,米價高騰”;乾隆十八年(1753 年),颶風暴雨,萬州港北溺死27人[7]588。光緒二十年(1894年),颶風不僅壞官民房屋,拔木毀禾,樂會縣“一切高低田業(yè)僅收兩成,此年大荒?!保?3]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八月二十一日,颶風三天,“海水暴漲,高數(shù)丈,海口大街水深數(shù)尺,港中大小船均被打壞,鋪戶民房亦多倒塌,沿海村莊尤甚?!保?4]颶風海溢溺人壞屋已司空見慣。當然,颶風還常常破壞節(jié)日的歡慶氣氛,帶來一定災難。夏秋的端午節(jié)、中元節(jié)、中秋節(jié)等節(jié)日深受影響。乾隆四十三年(1778)端午夜,萬州就颶風作[7]591;咸豐十一年(1861年)七月十一日夜始,雷雨颶風,定安縣東山市作中元節(jié)醮,“諸大臺及鼓臺、燈棚俱倒,屋崩,壓死及舟覆溺死者頗多?!保?]441同治二年(1863年)八月初八、十五日夜皆颶風,中秋節(jié)氣氛自然破壞殆盡,“此日傷屋極多,溪水、海水相礴,海南、海北居民沒入海者數(shù)萬”,“此災從來未有”[8]442,中秋團圓節(jié)變成一場災難。
海潮鹵壞莊稼,破壞沿海淡水資源,甚或颶風夾雜海潮,造成土壤鹽堿化,作物死亡失收。萬歷六年(1578年)前,文昌縣不斷遭受颶風和海潮侵擾,“潮溢,溪井盡咸,汲者苦之”[15],風暴潮已影響到地表和地下水等??滴跏荒?1672年)的颶風,不僅破屋溺人,澄邁縣“高田坡稻摧折,園林、羅殖海水漲溢,海邊田禾咸灌,失收?!保?]293嘉慶十三年(1808年)九月,“颶風大作,海潮自鋪前漲至烏樹嶺下,有十余里,居民死者十余人,經(jīng)年田堿不可耕種”[16]620,影響甚大。道光十九年(1839年),颶風大雨六次連環(huán),“淪沉民房,漂蕩田禾,草木朽爛,市絕買賣?!保?]296
颶風災害威力大,突發(fā)性強,造成一系列原生和次生災害。明清瓊州府颶風災害給當?shù)卦斐闪酥卮髶p失,政府是如何應對的?政府部門在颶風發(fā)生后采取的應對措施,主要有以下幾種:
1.查勘災情,撫恤賑濟。明廣東布政使“掌一省之政”,“水旱疾疫災祲,則請于上蠲振之。”知縣、知州皆掌一縣(州)之政,“歲歉則請于若省蠲減之。凡養(yǎng)老、祀神……恤窮乏、稽保甲……皆躬親厥職而勤慎焉?!保?7]作為地方長官,查勘包括颶風在內(nèi)的災情,上報中央及省府減免稅收,撫恤百姓,是其職責范圍。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上諭“地方水旱不齊,國家所藉以撫恤,災黎所待以仰給者,惟倉儲是賴?!保?8]明清廣東省、瓊州府地方官員亦是如此??滴跏?1677年),廣東巡撫王謨(謩)不僅免除瓊州府缺額稅糧四千余兩“以蘇民困”,“廣東濱海,颶風起,潮溢為災,謨委賢員協(xié)辦,軫恤無使失所?!保?]1470乾隆四年(1739年)六月,瓊州颶風使船舶、房屋毀壞,瓊山知縣杜兆觀“詳請賑恤”[2]303。乾隆六年(1741年)八月,颶風又作,壞船及屋,瓊山知縣江日暄“驗報奉文,賑恤過銀七百八十余兩?!保?9]144嘉慶二十三年(1818年)的大颶風(俗稱“掃地颶”),“拔木壞屋”,“人民溺死”,“道府委員賑濟”[3]991。咸豐四年(1854年)閏七月颶風過后,文昌縣令陳起禮“集紳士將公項并捐輸賑恤”;次年十月颶風,縣令張需又“散給口糧”[16]621。政府官員上到巡撫,下到縣令,查勘災情,撫恤賑濟,是地方官員面對颶災的主要職責之一。
2.平糴糧價,救災救荒。由于颶風常帶來狂風暴雨,傷及莊稼,往往使當年或次年春夏缺糧,政府想方設法來平抑糧價。有關颶風造成糧食減產(chǎn)或絕收的例子不勝枚舉。諸如上述弘治十七年(1504年)五月、八月颶風,“田禾俱損,明年大饑”;順治十年(1653年),颶風河溢,漂民損禾,“是年,會同縣饑,草木俱盡”。其他如康熙十三年(1674年),乾隆六年(1741年)等,都出現(xiàn)颶風致民眾饑饉,相望于道。乾隆六年(1741年),崖州颶風加旱災,“米貴,知州張埕請由海船運谷平糴。”[19]144乾隆十年(1745年),崖州知州楊枝華,因九年、十年皆有颶風,民眾困苦,“銷免積欠錢糧”,“請粟救荒”[20]629。道光四年(1824年)七月颶風,“米價騰貴,(文昌縣)知縣郭象平詳請開倉糴賑,巡道周嘉鑾給照令商民各處糴米,關口免稅”[16]620,開倉及往別處調(diào)糧,平抑糧價,保證民眾的生活安定。
3.政府官員及地方鄉(xiāng)紳義捐,修復損壞的官舍民房。颶風帶來的災害除衣食有憂外,還使官民失其居所??滴醵哪?1675年),多次颶風暴雨,民房倒塌,學宮毀壞。次年,定安縣知縣梁建佐“多方設捐修復之”[6]42??滴醵拍?1680年),昌化縣颶風壞城廓、壇廟、民房、公署等,縣令璩之璨“捐廉修葺城垣,暨至圣城隆等廟,而不及公署?!保?1]雖然如此,但城池、官署及相關的廟宇等官方建筑,是政府優(yōu)先考慮修筑的,而有關民眾的房屋修繕卻少見記載。這或許是地方政府在救濟中最不得力的所在。
4.颶風發(fā)生后,官員告祭颶風祠,祈佑颶風神不施淫威,風調(diào)雨順。雷州、瓊州多颶風,人民修建颶風祠,除端午日正常祭祀行禮外,一般颶風災后,官員還有到颶風祠祈禱之舉??滴跏荒?1672年)七月下旬,颶風暴雨多次,“猛烈尤甚,傾倒城垣署舍不可勝紀,山水海潮匯溢,淹死男女十多口,知州張擢士有《告風神文》”[22]142。崖州知州張擢士《告風神文》,一方面述及颶風施虐,自己無可奈何;另一方面祈風神(颶風神)司職,不然,謹告“呼吸可通,民怨亦可謂也?!保?2]159通過祭文及相關儀式,告知民眾訴求,使官民達到心理上的舒緩。
5.平時興修水利,導河疏川,一方面宣泄暴雨,預防暴雨帶來災難,另一方面還可灌田。明洪武末瓊山知縣陳永彰就曾“修復濱壅汙岸及梁陳坡”[23]。而成化九年(1473年),儋州知州羅杰“疏水利”[24]。正德間崖州知州陳堯恩“開馬丹、中亭諸溝以疏水利”[22]99。嘉靖間崖州知州林資深“浚南北中亭、馬丹、郎芝諸溝,深廣數(shù)尺,灌田三千余畝?!保?0]626而嘉靖初年,文昌知縣廖輊“興水利,躬往南溪諸處勘驗堿傷田畝,教民筑長堤以捍潮水,至今賴之?!保?5]修渠挖溝,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颶風暴雨帶來的水患。
總之,以官員為主導的地方政府,在颶風面前大都被動地應付颶風帶來的災害,除最后一點外,以上五點都可反映政府在災害面前有一定的作為,查勘風災,撫恤賑濟,修理屋舍,平糴糧價,救災救荒,甚或還祈求風神司其職責,不要亂施其威,而平時積極疏挖渠道溝壑,修建防潮堤等,一定程度上有效地抵制和防御颶害。明清瓊州府地方官員率領民眾應對颶災,對今天的防災減災,抵御臺風有一定的借鑒作用。
[1]戴熺.萬歷瓊州府志[M].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90.
[2]蕭應植.乾隆瓊州府志[M].???海南出版社,2001.
[3]明誼.道光瓊州府志[M].上海:上海書店,2001.
[4]李文烜.咸豐瓊山縣志[M].臺北:成文出版社,1974.
[5]龍朝翊.光緒澄邁縣志[M].上海:上海書店,2001.
[6]張文豹.康熙定安縣志[M].???海南出版社,2001.
[7]胡瑞書.道光萬州志[M].上海:上海書店,2001.
[8]吳應廉.光緒定安縣志[M].上海:上海書店,2001.
[9]楊霽.光緒高州府志[M].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0:732.
[10]周文海.民國感恩縣志[M].上海:上海書店,2001:8835.
[11]陳述芹.嘉慶會同縣志[M].上海:上海書店,2001:135.
[12]瞿云魁.乾隆陵水縣志[M].上海:上海書店,2001:775.
[13]林大華.宣統(tǒng)樂會縣志[M].上海:上海書店,2001:924.
[14]徐淦.民國瓊山縣志[M].上海:上海書店,2001:1135.
[15]馬日炳.康熙文昌縣志[M].上海:上海書店,2001:618.
[16]林帶英.民國文昌縣志[M].上海:上海書店,2001.
[17]張廷玉.明史[M].北京:中華書局,1997:7977.
[18]大清會典事例[M].臺北:文海出版社,1992:8838.
[19]楊宗秉.乾隆瓊山縣志[M].???海南出版社,2001.
[20]楊寶棻.崖州直隸州鄉(xiāng)土志[M].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5.
[21]李有益.光緒昌化縣志[M].上海:上海書店,2001:461.
[22]李如柏.乾隆崖州志[M].???海南出版社,2001.
[23]潘廷侯.康熙瓊山縣志[M].???海南出版社,2001:452.
[24]韓佑.康熙儋州志[M].???海南出版社,2001:246.
[25]張霈.咸豐文昌縣志[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3:720.
A Research on Typhoon Disaster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Qiongzhou Local Government in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WANG Yuan-lin,MENG Zhao-feng,YANG Jie
(Department of History,Jinan University,Guangzhou 510632,China)
In Ming and Qing Dynasties,typhoons,the main natural disasters in Qiongzhou(i.e.Hainan)mostly occurring in summer and autumn,affected a wide range of the whole Hainan island as well as other coastal areas of Guangdong province.Often accompanied by storms and surges,they brought catastrophes,destroyed buildings and boats,damaged crops,and drowned livestock,even people.After typhoon,local officials usually would visit and examine disaster-affected areas,provided the damaged with relieving and rescuing daily necessities,and some even prayed for less or none calamity by worshiping the god in charge of typhoon.While in peaceful time,government officials would have the ditches fixed and water project built or maintained to defend against typhoons.To some extent,the damages caused by typhoons to Qiongzhou at that time were lessened by such countermeasures,which is of certain reference for today in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mitigation in Hainan.
typhoon;government;Qiongzhou;countermeasure
K 23
A
1004-1710(2012)01-0006-05
2011-03-08
廣東省暨南大學211工程第三期重大項目(08BZS042)
王元林(1968-),男,陜西大荔人,暨南大學歷史系教授,博士,主要從事區(qū)域歷史地理與中外交通史研究。
[責任編輯張文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