婁偉光,劉麗娟
(鄭州大學歷史學院,河南鄭州 450001)
1933—1945年間,納粹德國通過不斷升級的反猶措施,對國內(nèi)和其控制區(qū)內(nèi)的猶太人進行了慘無人道的驅(qū)逐、迫害和屠殺,約六百萬猶太人在此期間喪生于納粹的魔爪之中。與此同時,不少猶太人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投身于反法西斯運動,始終與同盟國并肩作戰(zhàn)。然而,當歐洲猶太人面臨納粹德國的迫害時,以美國為代表的各同盟國政府卻沒有采取多少有力的行動來幫助、救援那些身陷絕境的歐洲猶太難民。1933—1945年間美國的歐洲猶太難民政策,在二戰(zhàn)結束后引起了西方學術界的廣泛關注,“包括美國學者在內(nèi)的世界絕大多數(shù)學者都認為,美國作為民主國家的兵工廠,在猶太難民問題上本應該更有所作為”[1],因而對美國政府進行了嚴厲的批評與譴責。這一時期美國的歐洲猶太難民政策中,最具爭議性的莫過于拒絕對奧斯維辛集中營進行轟炸。西方歷史學界在對1944年美國拒絕轟炸奧斯維辛集中營這一事件的研究中,逐漸形成了觀點截然不同的兩派,一派對美國政府的決定持嚴厲的批評態(tài)度,另一派則基本上支持美國政府的決定。美國政府為何拒絕對奧斯維辛進行轟炸這一問題是批評者和支持者之間爭論的焦點問題,筆者擬就此問題加以論述并提出自己的觀點。
雖然1940年奧斯維辛一號集中營剛剛建成時就有人逃了出來,并將集中營內(nèi)部情況告知外界,但在那個到處彌漫著戰(zhàn)火的年代,這些信息一直沒有受到人們太多關注,也一直沒有人提出轟炸的請求。直到1944年5月,最早的類似于轟炸奧斯維辛的請求才由一位叫做邁克爾·多夫·貝爾·韋爾曼德爾(Michael Dov Ber Weissmandel)的斯洛伐克猶太教士提出。他在被送往奧斯維辛的途中跳車逃跑,并于1944年5月16日給瑞士正統(tǒng)猶太領袖發(fā)了一封電報,要求轉(zhuǎn)送美國,督使盟軍轟炸斯洛伐克境內(nèi)把猶太人運往奧斯維辛集中營的鐵路。這個請求在6月初的時候傳達到了美國,并由紐約的世界阿古達·以色列組織向政府施加壓力要求轟炸。世界阿古達·以色列組織只是一個極小型的邊緣型組織,最終轟炸的請求如石沉大海一般沒有得到任何回應。
1944年6月24日,在美國頗有影響的戰(zhàn)時難民局的負責人約翰·佩勒(John Pehle,猶太復國主義活動家)同美國陸軍部長助理約翰·麥克羅伊(John McCloy)討論了轟炸通往奧斯維辛的鐵路問題。佩勒對轟炸的可行性表示了相當大的疑慮,并向麥克羅伊說:至少在這一點上,請求戰(zhàn)爭部門除了適當探索這一問題之外,不要就此提議采取任何行動。在7月和8月,影響力較大的巴勒斯坦猶太代辦處接到了一些轟炸奧斯維辛的提議,但經(jīng)過討論后,以大衛(wèi)·本-古里安(David Ben Gurion)為主席的執(zhí)行委員會以壓倒性多數(shù)拒絕了向盟國請求轟炸通往集中營的鐵路線和死亡集中營的提案。與此同時,一些組織和個人還向英國提出了轟炸奧斯維辛集中營的請求。英國政府考察了轟炸的可能性,得出的結論是只有美國空軍能夠承擔為這一任務所要求的白天襲擊,而皇家空軍只能在夜間攻擊,因此以“有關的非常嚴重的技術困難”為由回絕了轟炸的請求。世界猶太人大會的紐約辦事處也于8月9日提出了一個方案,主張轟炸奧斯維辛的毒氣室和焚尸爐。8月14日麥克羅伊做出了回答:這樣一次行動只能使相當大的空軍力量改變航線才能完成……而且這種行動的功效無論如何是令人懷疑的,以致認為不應該轟炸。直到11月8日佩勒才給麥克羅伊寫信,正式主張轟炸奧斯維辛,而麥克羅伊反對了這個方案。值得注意的是,此時距奧斯維辛集中營最后一次施放毒氣只有20天了。
批評者們通常把美國政府拒絕對奧斯維辛進行轟炸的原因總結為美國的不作為,以及對集中營內(nèi)猶太人命運的漠不關心。批評派的代表人物大衛(wèi)·S.懷曼(David S.Wyman)曾說過:“當兩個西方民主大國在明知道有一個地方每30分鐘就有2000名無助的人可能被殺害、明知這樣的殺戮確確實實地在不停發(fā)生的情況下,卻沒有感覺到要尋找一些途徑從地球上鏟除這個災難的根源?!保?](P37)而支持派的代表人物威廉·D.魯賓斯坦(William D.Rubinstein)則認為,美國拒絕對奧斯維辛進行轟炸的原因除了轟炸會導致集中營內(nèi)大量猶太人死亡之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影響著美國的決定,那就是提出轟炸請求的組織或個人的影響力不夠。威廉斯坦曾說:“在戰(zhàn)爭期間談論轟炸奧斯維辛集中營也許比談論援救問題的其他任何方面都少。轟炸奧斯維辛集中營的問題之所以被簡略地打發(fā)掉,是有一個基本的和根本的原因的:實際上美國沒有人提出過轟炸奧斯維辛集中營……特別是戰(zhàn)時難民局沒有提出它?!保?](P229)威廉斯坦的這種說法和事實是有出入的,但他道出了美國政府拒絕轟炸奧斯維辛的一個重要原因:提出轟炸請求的組織或個人影響力不夠,請求無法得到重視。
經(jīng)過調(diào)查可以發(fā)現(xiàn),當時較早提出轟炸請求的個人或組織的影響力都很小,在戰(zhàn)爭正處于最激烈時期的1944年,他們的請求是不可能得到重視的。而且,巴勒斯坦猶太代辦處和戰(zhàn)時難民委員會這兩個影響力較大的組織在開始一直是反對轟炸的。在論述美國拒絕轟炸的原因時,威廉斯坦說道:“佩勒不愿建議轟炸奧斯維辛集中營,是非常重要的?!保?](P236)另一位支持者理查德·H.李維(Richard H.Levy)也認為負責援救事務的戰(zhàn)時難民局“似乎完全壟斷了向國防部傳達要求”[4]。筆者認為,支持派的這一觀點是比較客觀的。當時以羅斯福總統(tǒng)為首的美國政府是愿意考慮援救猶太人的建議的,而正式負責援救任務的由猶太人領導的戰(zhàn)時難民局卻一直在轟炸與否的問題上猶豫,雖然他們最后也提出了轟炸請求,但在被拒絕時沒有在此事上做更多的努力。此外,當時大多數(shù)猶太組織都反對轟炸奧斯維辛集中營,因為他們同懷曼一樣沒能分清輕重緩急,擔心轟炸會導致集中營內(nèi)的猶太人死亡,卻讓集中營內(nèi)的人們一直在坐以待斃。同時,當集中營內(nèi)的猶太人被屠殺時,“一些長期生活在美國的猶太人竟然也流露出漠不關心的情緒。猶太人所擁有的輿論工具如《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等,對大屠殺的反應也不夠強烈。美國的猶太復國主義力量因過分熱衷于建立猶太國的努力,而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對歐洲猶太人的營救”[5]。
美國空軍若對奧斯維辛集中營進行轟炸,必然會導致集中營內(nèi)相當數(shù)量的猶太人死亡。威廉斯坦認為如果美國轟炸了奧斯維辛,將會“以一種愚蠢的不必要的方式為‘殺害猶太人’承擔罪名”[3](P266)。他的分析是很客觀的,在當時大多數(shù)猶太組織反對轟炸的情況下,美國政府必然要為那些在轟炸中喪生的猶太人承擔責任,這是美國政府無法回避的問題,也是其拒絕對奧斯維辛轟炸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據(jù)統(tǒng)計,1944年3月美國的空軍轟炸襲擊中,只有13%的炸彈落到了轟炸目標500英尺以內(nèi),后來精確性有了提高,但在1944年8月也只有44.5%的炸彈落在了目標物的1000英尺以內(nèi)。轟炸奧斯維辛的毒氣室和焚尸爐跟轟炸德國的工廠是完全不同的,在空襲德國工廠時,引起的任何破壞都可以阻止工廠的生產(chǎn),而轟炸奧斯維辛的“核心目的是阻止滅絕過程,同時又不傷害集中營的囚徒。但為了達到這一目的,需要有一定程度的定位的精確性,而這在當時是根本不可能的。由于空襲經(jīng)常是非常不準確的,所以在空襲中隱隱存在著一種‘糟糕的實景場景’的可能性,盟軍殺死了許多猶太人和其他囚徒,卻根本阻止不了大屠殺。例如,盟軍的炸彈落到了集中營的牢房上,而不是毒氣室上”[3](P260-261)。時任美國財政部部長的亨利·摩根索(Henry Morgenthau)在與羅斯??偨y(tǒng)談論轟炸奧斯維辛的事情時,“羅斯福警告他,美國人會被指控在奧斯維辛‘轟炸這些無辜的人’,并補充說‘人們會說我們參與了這場可怕的謀殺’”[6]。從羅斯福總統(tǒng)的態(tài)度中我們可以看出,美國官方不愿因為轟炸奧斯維辛集中營而使自身承擔很重的責任,這是導致美國政府做出拒絕決定的一個重要原因,美國也因為這一決定在二戰(zhàn)后飽受指責。
批評者們把拒絕轟炸的原因總結為美國的冷漠和不作為是有道理的,但不夠全面,雖然美國曾不止一次的拒絕了轟炸的請求,但是在當時的情況下,美國的拒絕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必然結果,我們不應一味地把責任歸咎于美國而忽略現(xiàn)實的因素。大多數(shù)猶太組織反對轟炸、負責援救任務的戰(zhàn)時難民局猶豫不定、美國猶太人對大屠殺的嚴重性認識與宣傳不足、美國政府不愿承擔轟炸中導致大量猶太人死亡的責任等,這些現(xiàn)實因素綜合起來導致了美國的拒絕。
客觀地說,美國如果于1944年轟炸了奧斯維辛集中營,必然會因為轟炸導致集中營內(nèi)的大量猶太囚徒死亡而在當時遭到很多指責,美國政府要為轟炸中死亡的猶太人承擔責任。選擇什么都不做在當時反而不會遭到多少非議,但要在歷史中為自己的不作為受到后人道義上的指責。1944年美國拒絕轟炸奧斯維辛集中營是多種現(xiàn)實因素綜合作用下的必然結果,這一事件的特殊性決定了學界的爭議會一直進行下去,我們在思考這一事件的時候,必須有一個客觀的態(tài)度,吸取批評派和支持派的長處并看到他們各自的缺陷。在今天,對于拒絕轟炸奧斯維辛一事,具有正義感的人大都會在道義上譴責美國政府的不作為,但在譴責的同時不應忘記,不是美國而是希特勒和納粹要從根本上為大屠殺負全部的責任。
:
[1]趙杰.論美國政府對納粹暴政下歐洲猶太難民的政策[J].南都學刊,1996,(5).
[2]David S.Wyman.Why Auschwitz Was Never Bombed[J].Commentary,May,1978.
[3]威廉·D·魯賓斯坦.援救的神話——為什么沒能從納粹手中救出更多的猶太人[M].張峰,樊延新,譯.北京:北京出版社,2011.
[4]Richard H.Levy.The Bombing of Auschwitz Revisited:A Critical Analysis[J].Holocaust and Genocide Studies,Vol.10,No.3,1996.
[5]劉曉燕.二戰(zhàn)前美國政府對德國迫害猶太人的政策演變[D].濟南:山東大學,2003.
[6]燕子.羅斯福為何不炸奧斯維辛集中營[J].百科知識,20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