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天霞,羅雪萍,王齊虎
(隴東學院文學院,甘肅慶陽 745000)
淺談《宣和遺事》中的“爾”和“汝”
王天霞,羅雪萍,王齊虎
(隴東學院文學院,甘肅慶陽 745000)
“爾”和“汝”是兩個常用的第二人稱代詞。本文以《宣和遺事》中的句子為例,探討這兩個代詞的用法及它們的區(qū)別。
《宣和遺事》;爾;汝;區(qū)別
第二人稱代詞是指代聽話人一方的代詞,又叫對稱代詞。上古漢語常用的第二人稱代詞有“爾、汝、女、若、乃、而”等。到魏晉南北朝時,“統(tǒng)一為‘汝’、‘爾’兩個形式……其中‘爾’在字形上逐漸寫成‘你’,唐以后逐漸成為最具競爭力的形式?!盵1]在《宣和遺事》中,“汝”共出現(xiàn)35次,“爾”共出現(xiàn)7次。
“汝”是在先秦時期就出現(xiàn)的第二人稱代詞,到了唐代以后,在書面語中“汝”依然比較常見?!缎瓦z事》中“汝”的用例僅次于“你”。
1.作主語。共14處,其中單數(shù)13例,復數(shù)1例。如。(1)汝可扛舁我棺出城南山,遇地拆處,即是穴也??删哇逄幘蛏钗宄撸婟斏弑阆鹿住保ā逗嗉罚?。(2) 太上謂帝曰:“汝能賡乎”(《利集》)。(3)汝本一冗賤,吾兄待汝以至于此,今安得與婦人私而稽緩其行程。(《貞集》)
2.作賓語。共8處,有動詞賓語和介詞賓語兩種情況,既表單數(shù),又表復數(shù),以表單數(shù)為多見。
其一,動詞賓語。共7處,其中表復數(shù)為1例,單數(shù)6例。如:(1)上握貫手曰:“東南事盡付汝,有不得已者,竟以御筆書之”(《元集》,指童貫)。(2)我輩皆西人,平時惟殺菑賊,那曾作賊耶官家,使我招汝,若能降,悉赦汝罪(《利集》,表復數(shù),指金軍)。(3)因此金主發(fā)怒曰:“留汝宮中,外有父兄之仇,內有妒忌之意,一旦禍起,吾悔何及”(《貞集》,指趙妃)。
其二,介詞賓語。用例共1處,均表單數(shù)。如:父母旦夕與汝相見矣?。ā独?,指欽宗)
3.作定語。共11處,其中表復數(shù)1處。如:(1)若能降,悉赦汝罪。眾皆羅拜而降(《利集》,復數(shù),指金軍)。(2) 粘罕坐而言曰:“今北國皇帝不從汝請,別立異姓為王”(《利集》,指欽宗)。(3) 誤國誤民,皆汝之罪(《貞集》)?!叭辍弊鞫ㄕZ時,既可單用,也可與“之”連用,見例(3)。
4.作兼語。共2處,表單數(shù)。如:(1)粘罕使人謂士侃曰:“今命汝入城,可說與你南國宰相,于趙姓族屬中選擇一人有名望賢德者,同你及合朝大臣保名密地申奏,以準備金國皇帝圣旨到來,別立賢君”(《利集》,指欽宗)。(2)四日,元帥府吏呼帝曰:“官家圣旨令汝往安肅軍居住,今日便行”(《利集》,指欽宗)。
“汝”在表復數(shù)時,還有“汝輩”、“汝等”、“汝家”等形式,但其表示一類人的意思依然很明顯。
“汝輩”只有1處,作主語。如:其余物件,汝輩可罄吾所有分之(《亨集》,指林靈素之徒)。
“汝等”有4處用例。如:(1)若不使車駕出城,汝等亦無生理(《利集》,指數(shù)萬百姓)。(2) 阿計替叱之曰:“汝等不聞同知有指揮事”(《利集》,指其他監(jiān)者)。(3) 使我有前途,汝等則吾更生之主也,敢不厚報(《貞集》,指阿計替等監(jiān)者)。(4)元帥今遣汝等赴燕京朝皇帝,來日起行。(指欽宗、徽宗及朱后)。以上4例中,前3例均作主語,例(4)作兼語。
“汝家”在《宣和遺事》中共有3處。如:(1) 平灤等州,若必欲取,并燕京不與汝家了也(《亨集》)。(2) 金虜所以有“待汝家議論定時,我已渡河”之誚也(《貞集》)。(3) 朝廷遣使者以童大王為辭,粘罕笑道:“汝家更有人可使么”(《亨集》)。以上3例中,“汝家”相當于現(xiàn)代漢語的“你們”,是金人譏諷南宋時所用的對稱之詞。
“爾”是先秦漢語中就出現(xiàn)的第二人稱代詞,《宣和遺事》中共7處,可作主語、賓語、定語及與其他詞構成短語再一起作句子成分(1)。
1.作主語。共4例,其中表復數(shù)3例,單數(shù)1例。如:(1) 爾當舍逆以從順。(《元集》,復數(shù),指方臘大軍)。(2)帝曰:“已降指揮,今月十八日出城見元帥,可報知。所有事候面見元帥說及,爾且退”(《利集》)。(3)傅察回言:“爾欲敗盟,借此以為兵端?!保ā独?,復數(shù),指金人)。(4) 安知爾非送死哉(《利集》)。前3例“爾”作全句主語,例(4) “爾”作賓語的主謂短語的主語。
2.作賓語。共2例,全為動詞賓語,單數(shù)、復數(shù)各1例。如:因我以歸朝廷,朝廷必宥爾。(《元集》,復數(shù),指方臘大軍)。
3.作定語。只有1處,表復數(shù)。如:爾肉喂狗鼠矣(《元集》,復數(shù),指方臘大軍)。
“爾”與其他詞構成短語再一起作句子成分用例有1處。如:天子見道:“爾小童如何得治此水”(《亨集》)。此例中“爾”和“小童”構成同位關系作全句主語。
“汝”和“爾”作為第二人稱代詞,是從古漢語沿用下來的,《宣和遺事》中它們在使用上有明顯的差異。
1.從出現(xiàn)的頻次及用法上來看,“汝”作主語(14)、作賓語(9)、作定語(10)、作兼語(2);“爾”作主語(3)、賓語(2)、定語(2)?!叭辍泵黠@多于“爾”,“汝”的使用總量是“爾”的五倍。且“爾”無作兼語的用例。
2.從感情色彩上來看,“爾”和“汝”在先秦漢語里,作第二人稱代詞時有時含有對對方的輕蔑之意,這一用法在《宣和遺事》中有所變化。
在《宣和遺事》中“爾”共出現(xiàn)7處,有5處有明顯的輕視對方之意,如: (1)爾當舍逆以從順,因我以歸朝廷,朝廷必宥爾(《元集》)。(2)今不鑒前禍,猖獗至此,旦暮官軍至,爾肉喂狗鼠矣(《元集》)。(3)傅察回言:“爾欲敗盟,借此以為兵端。自古至今,用兵者以曲直為勝負,南北兩朝,勢均力敵,安知爾非送死哉(《利集》)。(4) 天子見道:“爾小童如何得治此水”(《亨集》)。(5) 帝曰:“已降指揮,今月十八日出城見元帥,可報知。所有事候面見元帥說及,爾且退”(《利集》)。以上5例中,例(1)、例(2)分別是休寧縣知縣鞠嗣復、掠州晉云尉詹良臣被方臘軍所獲之后,罵方臘軍之詞;例(3)是傅察被金人所獲的罵詞;例(4)則是在洪水圍帝都后,徽宗信服的林靈素也退水無望時,一小僧童揭榜來見徽宗時,徽宗的驚異之詞;例(5)是粘罕部左統(tǒng)軍郎游麗將甲兵騎七百人至內門,稱有兩國利害見國王且以“兩日不見來意,禍出不測矣”相脅迫時,徽宗回稱之詞。同用“爾”來稱對方含有明顯的輕視之意。
而“汝”的感情色彩是動態(tài)的,即有不同的狀態(tài)。
其一,含有輕視對方之意,這是沿襲古用。如:世忠單騎入其軍,謂曰:“我輩皆西人,平時惟殺菑賊,那曾作賊耶官家,使我招汝,若能降,悉赦汝罪?!北娊粤_拜而降(《利集》)。此例是韓世忠統(tǒng)所部五百人襲擊金人,斬殺其將領李福后對金軍余眾之稱,含有輕視對方之意。
其二,君對臣、長輩對晚輩亦用“汝”來稱呼對方。(1)上握貫手曰:“東南事盡付汝,有不得已者,竟以御筆書之”(《元集》)。此例中“汝”是徽宗命童貫討方臘時對童貫語,不帶有蔑視色彩。(2)太上謂帝曰:“汝能賡乎?”帝乃繼韻(《利集》)。(3) (上皇徽宗) 因語帝曰:“吾祖宗二百年基業(yè),一旦罹外國之腥膻,禍起奸臣之手,一家三千余口,今惟有汝一人在此,余外骨肉流落,聞之皆為奴婢。雖韋妃為蓋天大王所得,靈州別后,不知今復如何”(《貞集》)。以上3例中“汝”是徽宗稱欽宗時的用語,亦不含輕視之意。(4)生前自卜墳于城南,囑其隨行弟子皇城張如晦云:“汝可扛舁我棺出城南山,遇地拆處,即是穴也。可就坼處掘深五尺,見龜蛇便下棺”(《亨集》)。此例中“汝”是林靈素稱其弟子語。
其三,不帶有感情色彩,只是普通的第二人稱代詞。如:(1)阜老曰:“吾以面色觀之可見,況傳聞車駕將欲入京,故知之。”帝曰:“吾母心腹疾,汝有湯藥?”阜老對曰:“無,止有少鹽酥,可煎而進之”(《利集》)。(2) 海濱延禧謂帝曰:“趙公,汝自何來”(《貞集》)。以上例句中,例(1) 是在流亡途中欽宗母朱后有疾,欽宗向阜老求助時用“汝”稱對方;例(2)是同為落難之人的契丹王延禧對欽宗的稱呼,且與“趙公”相搭使用,如果說有感情色彩的話,應表尊稱。但“汝”作為第二人稱代詞,在感情變化上非“恨”即“愛”的可能性較小。故以上兩例中的“汝”無感情色彩,只是普通的第二人稱代詞。
3.復數(shù)表示上,“汝”有與單數(shù)同形及在其后加“家”、“等”、“輩”來表示兩種形式,而“爾”只有與單數(shù)同形一種表示法。
從《宣和遺事》第二人稱代詞“汝”、“爾”的使用情況來看,“汝”在使用頻次上明顯高于“爾”,且在感情色彩上二者有差異。
[參 考 文 獻]
[1]鄧軍.魏晉南北朝代詞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101.
[2]王力.漢語語法史[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9:56.
[3]向熹.簡明漢語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390.
I206
A
1008-178X(2012)11-0071-03
2012-07-26
王天霞(1978-),女,河南南陽人,隴東學院文學院講師,從事古代漢語、普通話、方言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