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娟
(廣東海洋大學 政治與行政學院,廣東 湛江 524088)
星星之火待燎原
——論大學生志愿者精神的培育
劉 娟
(廣東海洋大學 政治與行政學院,廣東 湛江 524088)
伴隨著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進程加快,以大學生志愿者為中堅力量的志愿者行動日益受到關注和認可,大學生志愿者精神的星火正以燎原之勢發(fā)展壯大.
大學生;志愿者;志愿者精神
志愿者(Volunteer,也稱志愿人員、義工、志工),是指“志愿者是指不為物質報酬,基于良知、信念和責任,自愿為社會和他人提供服務幫助的人”.志愿者精神作為源動力,蘊含在志愿者點滴的志愿者行動中,集中體現(xiàn)為“奉獻、友愛、互助、進步”.其中,奉獻是志愿者精神的宗旨,這意味著在人的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之間,志愿者們選擇了對社會自覺自愿、無私無償?shù)摹胺瞰I”,選擇了“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這是一種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高度社會責任感的統(tǒng)一,正如世博“小白菜”所言,“我沒想過要得到‘志愿者之星’,只是抱著‘志愿者之心’在工作”.友愛是實踐志愿者精神的基礎,我國自古就是“友善仁愛”之邦,無論是孔子的“仁愛”還是墨家的“兼愛”,都在倡導不分民族、貧富、文化差異的平等之愛,由此衍生出了尊老愛幼、孝慈為懷、鄰里相幫、濟人危難、助人為樂等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道德品質,可見志愿者精神是對中華傳統(tǒng)美德的繼承與發(fā)揚.互助是實踐志愿者精神的方式,傳統(tǒng)的慈善行為強調能者“助人”,如“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財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勸以教人”,現(xiàn)代的志愿行動則強調“互相幫助,助人自助”,志愿者在尊重對方人生觀、價值觀前提下幫助對方戰(zhàn)勝困難,同時獲得自身的精神充實和內心升華.進步是志愿者精神的歸宿,這里的“進步”包括人的全面發(fā)展與社會的全面進步,志愿者在團體的志愿行動中收獲了奉獻擔當、精誠協(xié)作、愛崗盡責等高貴品質,也使平時所學的知識與技能得到實踐,實現(xiàn)了個人靈魂和價值的升華,同時又為構建和諧社會、解決社會突出矛盾與難題實實在在貢獻了力量,這正與馬克思關于“每個人的自由發(fā)展是一切人自由發(fā)展的條件”的論斷相契合.
人的精神活動總離不開物質載體,志愿者精神的實現(xiàn)正是體現(xiàn)在志愿者行動之中.以1994年12月5日中國青年志愿者協(xié)會的成立為標志,我國大學生志愿者行動進入到一個正式化、規(guī)模化的發(fā)展新階段.首先表現(xiàn)在志愿者人數(shù)上,據(jù)有關數(shù)據(jù)顯示,在校大學生參加志愿者行動的比例(約38.3%)在各界青年中最高,如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大學生志愿者共5.3萬人(占志愿者總數(shù)80%),殘奧會大學生志愿者共2.1萬人.其次表現(xiàn)在志愿者行動領域上,大學生志愿者著眼于講文明樹新風、扶危濟困、大型社會活動順利進、行應急救援、畢業(yè)生“三支一扶”計劃和大學生志愿西部服務計劃等項目開展志愿者行動,特別是經(jīng)歷了奧運、世博、亞運等大型賽會的舉辦之后大學生志愿者的前進步伐愈加鏗鏘.再次,表現(xiàn)在志愿者行動效應上,不僅促進了大學生知行合一、全面發(fā)展,志愿者行動也成為我國高校共青團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和高校德育的有力抓手,同時得到黨和政府的公開鼓勵和支持.
短短二十余載,我國大學生志愿者行動實現(xiàn)了從無到有、從弱到強的跨越式發(fā)展,但形式化重、認同度低、法律空白、制度缺失等“發(fā)展瓶頸”也嚴重制約了大學生志愿者精神的培育與進一步弘揚.目前,我國大學生志愿者行動大多仍為“黨團主導、專門機構發(fā)動、單位協(xié)辦、大眾支持”的自上而下運作模式,雖能最大程度實現(xiàn)集中力量辦大事,但不利于志愿者自主性、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的發(fā)揮,大學生難以全身心投入而導致志愿者行動流于形式;與黨政支持、媒體宣揚相反的是,志愿者精神遭到普通民眾的種種質疑與揣測:“你是真的自愿的么?還是學校要求的?”、“是不是做志愿者能加學分?有很多錢拿?”,無法贏得社會認同度就無法營造使志愿精神長足發(fā)展的文化氛圍及公民意識;我國至今尚無一部全國性的志愿者促進法,志愿者行動中的對象、范圍、權利、義務等沒有明晰的法律規(guī)定,不利于志愿者權益的保護及志愿者行動的持續(xù)發(fā)展;同時,制度性缺失使得大學生志愿者行動從招募、培訓、管理、行動到評價、激勵以及資金支持等方面都缺乏保障性,一定程度上挫傷了志愿者積極性.
2009年6月教育部印發(fā)《關于深入推進學生志愿服務活動的意見》,指出要深入推進學生志愿服務活動,廣泛普及志愿理念,大力弘揚志愿精神,著力培養(yǎng)志愿服務意識,著力壯大志愿者隊伍,著力完善志愿服務體系,著力建立志愿服務社會化運行模式,努力促進學生志愿服務活動的長效化、規(guī)范化、常態(tài)化.為此應從以下三個方面著手進一步加強大學生志愿者精神的培育.
志愿服務的興起與人們對國家宏觀調控與市場經(jīng)濟規(guī)律的反思聯(lián)系在一起的,在經(jīng)濟成分、分配方式和利益關系日益多樣化的社會轉型期,單純依靠政府或市場已經(jīng)不能完全滿足發(fā)展的需要,而倡導自主參與、積極奉獻、自助互助的志愿者精神作為“第三種力量”正好發(fā)揮了拾遺補闕的重要功能.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提出到2020年構建“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除了堅持黨和政府的領導之外,還需要最大范圍地動員社會各界力量的共同參與,由此《中共中央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議》首次明確提出要“完善社會志愿服務體系”,在這個意義上可以說倡導“服務他人、奉獻社會”的志愿者精神是一種看不見的和諧.因而,培育大學生志愿者精神就必須站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歷史高度來創(chuàng)新大學生志愿者行動內容和方式,增強志愿者行動的實效性.這一點在志愿者行動已趨于成熟化的國家得到充分重視,譬如新加坡的志愿者行動在國家經(jīng)濟發(fā)展的不同階段工作內容亦有所側重,時刻服務于當前國家建設的緊要任務,20世紀50年代,配合國家經(jīng)濟建設,鋪路修橋;60年代,提高青年素質、幫助青年就業(yè);70年代,幫助開展娛樂活動、倡導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80年代末,注重幫助青年解決婚姻問題和關注退休老人生活及休閑等.具體到我國的現(xiàn)實國情,新農村建設、社會保障、環(huán)境保護都是關系和諧社會構建的重大問題,我國志愿者行動項目在以上領域亟需擴展和深化.為此應號召大學生志愿者積極參與扶貧開發(fā),如“青年志愿者扶貧接力計劃”、暑期大中學生志愿者文化、科技、衛(wèi)生“三下鄉(xiāng)”活動,為貧困地區(qū)的基礎教育、醫(yī)療衛(wèi)生、農業(yè)科技推廣作出貢獻;積極參與社區(qū)建設,如青年志愿者與困難家庭“一助一”的長期結對服務,以社區(qū)為依托動員每個人以主人翁姿態(tài)參與和諧社會的建設;積極參與環(huán)境保護,如“保護母親河”青年志愿者綠色行動營計劃,用植樹造林、清除白色垃圾等實際行動倡導全社會保護環(huán)境.加強對大學生志愿者精神的培育是實現(xiàn)“全體人民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yī)、老有所養(yǎng)、住有所居”和諧社會的重要因素.
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認為,人在滿足了自身生理和安全需要之后,就會進一步產生渴望情感交流、獲得尊重與自我實現(xiàn)的需要.這些高層次的需要也正是當代大學生的渴望和追求,借助志愿者行動這個實踐平臺,實現(xiàn)“受教育、長才干、作貢獻”.因而,培育大學生志愿者精神就必須重視對大學生高級精神需要的滿足,幫助大學生在志愿者行動中開發(fā)潛能、獲得成長.國外志愿者行動中特別強調將志愿服務與青少年發(fā)展與技能培養(yǎng)相結合,使青少年志愿者在服務他人、奉獻社會的同時,自身也得到鍛煉與發(fā)展的機會,這相較于國內許多轟轟烈烈形式化的志愿者行動而言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如英國政府的“千禧年志愿者”項目,主要目的在于鼓勵青年人參與到他們關注的各種地方性的問題中去,包括運動隊的教練、環(huán)境保護問題、青年領導力的訓練、音樂與舞蹈.如果參加該項目的青年人在一年內提供200小時志愿服務,就可以得到國家教育與技能秘書處頒發(fā)的證書,同時這一志愿服務經(jīng)歷也可以獲得雇主、大學及社區(qū)的認可,對個人進入大學或就業(yè)均有助益.[1]具體到我國大學生志愿者精神培育,應該鼓勵大學生在志愿者行動中檢驗和運用自己的專業(yè)知識,如抗震救災過程中,醫(yī)學學生可以運用臨床醫(yī)護知識看護傷病人員、心理學學生可以運用心理咨詢知識開展心理輔導與援助、工科學生則可以運用土木工程等原理參與災后重建;應該鼓勵大學生在志愿者行動中鍛煉和增強自己的綜合素質與能力,如師范類學生可以在愛心支教中充分鍛煉自己的教技教能,管理類學生科可以在參與大型賽會舉辦過程中充分鍛煉自己的組織領導、溝通協(xié)調、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等能力.另外還要注意完善志愿者行動的評價與激勵機制,巧用物質鼓勵與精神鼓勵相結合的原則,將志愿者取得的成績與獲得的進步通過物質形式反映出來、鞏固下來.
任何教育都是合力的作用,對大學生志愿者精神的培育亦不例外.首先,注重家庭影響,因為“家庭是人格的熔爐,潛移默化地‘傳授著’誠實、忠誠、信任、自我犧牲、個人責任和尊重他人等美德,更為根本的是,它是愛心和人際關系的學校,是學習愛的奉獻以及相關的人際交往技巧等基本能力的最佳場所.”[2]父母能過言傳身教從小向孩子傳授尊老愛幼、關心他人、奉獻社會的思想,幫助孩子養(yǎng)成志愿意識與行為習慣,這對于具有以自我為中心、缺乏社會責任感等個性弊端的80后、90后獨生子女顯得尤為重要.在西方發(fā)達國家家庭大都非常重視孩子志愿參與意識的培養(yǎng),“加拿大人都是全家大小一起參與社會和教會的慈善公益活動,這也是加拿大的慈善捐贈和志愿活動比較普遍的原因之一”.[3]其次,重視學校教育,因為大學生志愿者精神的培育與高?!坝恕钡母咀谥际遣⑿胁汇5?高校應將志愿者精神作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納入到教學中,引導大學生將愛國主義情感轉化為發(fā)奮學習、扎實工作、建設祖國的實際行動;同時也可將志愿者行動納入人才培養(yǎng)方案中,將大學生參與志愿者行動的情況與綜合測評、評獎評優(yōu)甚至畢業(yè)考核結合起來,如復旦大學就是根據(jù)西部志愿服務所評選出的金銀銅獎實施獎勵,金獎直接保送讀博士,銀獎可得到5000—10000元的獎勵.再次,加強政府引導與社會認可,主要體現(xiàn)在立法保護、制度保障、資金支持和宣傳教育等方面,同時借助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大眾化的契機,增強廣大民眾對志愿者精神的感知和認同,讓“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種子在全社會播撒開來.
〔1〕沈杰.志愿行動:中國社會的探索與踐行[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國際教育基金會.培養(yǎng)心情與人格——人生基本目標教育[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3〕鄭樂平.如何提高社會志愿參與度[J].社會觀察,2006(5).
G641
A
1673-260X(2012)06-0212-02
本文系廣東海洋大學2011年學生工作研究課題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