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晶晶
(福建師范大學 外國語學院,福建 福州 350007)
隨著中國的對外開放及國力的增強,中國在國際舞臺的角色越來越重要,中國的政治方針也越來越受關注。政府工作報告總結了上一年的政府工作情況、布置了當年的工作任務及政府自身的建設,起到了統(tǒng)領全局的作用,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作為一年一度的工作報告,其政治敏感度強,中央編譯局要求其翻譯不得隨便刪譯,其翻譯難度可想而知。本文嘗試運用美國修辭學家羅埃德·比徹 (Lloyd F.Bitzer)的“修辭形勢”(rhetorical situation)理論,對中國政府工作報告的翻譯進行分析。
比徹認為:“修辭是改變現(xiàn)實的一種方式。這種改變不是通過能量直接作用于事物,而是通過行為或話語來干擾受眾的思想和行為,從而改變現(xiàn)實。修辭者是通過創(chuàng)造話語,利用話語來干擾受眾的思想和行為,從而改變現(xiàn)實。這種話語能使受眾在思想和行為上完全參與進去,成為改變現(xiàn)實的干擾力量。就這種意義而言,修辭總是具有說服性的。修辭話語之所以產生,是因為受到某個狀況或形勢所觸動引發(fā)。”
比徹的“修辭形勢”(rhetorical situation)理論在西方修辭學史上占據(jù)了極其重要的位置。他認為,“修辭形勢”是由一系列的人物、事件、物體、他們之間的相互關系以及需要大量話語來填補的缺失所組成的語境。若能因勢而動,通過相應的修辭話語對人的決定或行為加以制約,并進而使缺失產生重大改變,那么該缺失就能完全或部分消除。
比徹強調,只要有修辭話語產生,就一定對應著某種修辭形勢。“修辭形勢”要求修辭者做出“適切的反應”(fitting response),通過“話語的手段”使受眾在思想及行為上有效參與到相關形勢之中而成為改變現(xiàn)實的干預力量,而不只是僅僅做出反應。正是“Rhetorical Situation”這一組合所含有的“一種逼得修辭者和受眾非采取行動不可的‘勢’,使之與一般意義上的rhetorical‘situation’,即作為修辭行為背景的某一‘事件/人物/情況組合’的‘修辭情景’”有了截然不同。
政府工作報告的翻譯文本也是一種修辭話語,需要作為修辭者的譯者根據(jù)所面臨的“修辭形勢”做出“適切反應”,用修辭話語影響受眾的觀點、立場,動員他們參與到“改變現(xiàn)實狀況的進程中來”?!靶揶o形勢”理論突破了政府工作報告?zhèn)鹘y(tǒng)的片面研究,充分考慮到受眾和修辭局限,從語境上對政府工作報告的翻譯進行了動態(tài)研究,對譯者有很大的啟發(fā)性。
受眾具有雙重性,“一方面,他們具有改變所面臨的形勢影響其后續(xù)發(fā)展的能力;另一方面,他們能夠被修辭者的話語所打動,具有對說服的易感性或可說服性。”也就是說,受眾是影響整篇文章的修辭的關鍵部分,抓住了受眾就抓住了該文章修辭的要害。
事實上,在西方關于“修辭者/受眾”關系的思想中,占據(jù)中心地位的是修辭者促使受眾改變自己原來的看法、態(tài)度或行為,按修辭者的意愿行事這一修辭的根本任務。為了完成這一根本任務,修辭者有必要采取各種有效的說服手段。而根據(jù)受眾的具體情況(包括其情感、認識、信念、好惡、價值取向等)決定說些什么話以及應該怎么說,正是修辭者“耍手段”的集中體現(xiàn)。伯克堅持認為,由于修辭的成敗事實上系于受眾對修辭者的認同,因而認同應該取代勸說成為修辭的中心概念。在提出這一重要主張時,伯克指出,只有當我們能夠講另外一個人的話,在言辭、姿勢、聲調、語序、形象、態(tài)度、思想等方面做到和他并無二致。也就是說,只有當我們認同于這個人的言談方式時,我們才能說得動他。因此,修辭者必須贏得受眾的善意,使受眾覺得他認同于他們喜聞樂見的各種話語成分。這是成功進行任何說服的必要條件之一。
新華社《中國記者》中寫到過許多外宣報道“不符合實際和境外受眾心理,用內宣的思路、方式和口號去搞外宣”,使國外受眾“不僅對我媒體報道的具體事實將信將疑,而且可能對我媒體的整體公信力產生質疑乃至反感”。作為外宣的重頭戲之一的政府工作報告也頗受大家的關注。
而中西修辭思想在修辭者和受眾關系方面?zhèn)戎赜兴煌?。如劉亞猛先生所說,中國修辭思想傳統(tǒng)在處理修辭者與受眾關系時,比較側重言談自身的“一致性”,任何負責任的個人、團體、尤其是官方機構從不輕易改變既有的措辭、口徑和說法。另外,長期以來,對文體 “風格”與辭格的關注是中國古典修辭學研究的重點。早在先秦時期,孔子就提出“清欲信、辭欲巧”,主張文采和言詞美巧。因此,中國修辭往往也習慣于用自己聽起來“在理”、順耳的同一套話與形形色色、千差萬別的國際“修辭伙伴”打交道。而西方修辭傳統(tǒng)占主導地位的則是“言辭以受眾為轉移”。
政府工作報告中的語言極富中國特色,而西方受眾在言辭、態(tài)度、思想等方面都與中國政府工作報告有所不同。因此,我們既要保持政府工作報告的中國特色,又要考慮受眾的口吻,給受眾呈現(xiàn)一盤合乎口味的大餐。為此,修辭者應下功夫去了解受眾,才得以說服受眾。
“修辭局限”指的是在修辭者就構筑修辭話語做出選擇以及受眾就修辭者的話語做出反應時會對他們的決定過程造成影響的那些動機、信念、偏見等。這些因素之所以被稱為“局限”,是因為它們對用修辭手段解決存在的問題構成了有待克服的障礙。
修辭局限由人物、事件、物體及組成修辭形勢的各種關系構成。修辭局限的標準來源包括信念、態(tài)度、事實、傳統(tǒng)、主觀印象、動機之類。修辭局限對修辭者產生影響,對受眾施加壓力。
眾所周知,漢英語言文化不同,修辭傳統(tǒng)也不同,在文化背景、價值觀念、社會心理、風俗習慣、語言規(guī)范等方面都存在著巨大差異。其中,表現(xiàn)最突出的是西方歷史上形成的修辭傳統(tǒng)造成其話語推崇表面上看似平白無華、質樸自然,實則精心構筑的修辭文本,傾向于使用質樸自然、無雕飾、不造作、有真情實感、在平實中顯生動、重客觀表述事實和傳遞具體信息的文字(至少是文本表現(xiàn)給人的感覺);而漢語受“駢體文”傳統(tǒng)和當代政治和社會文化生活的影響,話語修辭講究詞句排比對仗、聲韻和諧,喜歡辭藻華麗、渲染烘托。這些是帶有普遍性的制約因素。
政府工作報告是中國特色政治的體現(xiàn),其中出現(xiàn)了許多有中國特色的政治詞匯以及中國特色的現(xiàn)象。與西方不同的是,中國是個社會主義大國,是由人民當家作主,其不同之處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這就是政府工作報告英譯的制約因素。
原文:“三網(wǎng)融合”
譯文:integration of the telecommunications network,the radio and television
原文:“兩高”行業(yè)
譯文:industries that consume large quantities of energy and resources
原文:工業(yè)“三廢”
譯文:industrial wastewater,waste gases and residues.
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多次出現(xiàn)了以數(shù)字縮略詞的專業(yè)術語,像“三網(wǎng)融合”中的“三網(wǎng)”指得是廣播電視網(wǎng)、電信網(wǎng)與互聯(lián)網(wǎng)。百度百科中提到,“三網(wǎng)融合”后,民眾可用電視遙控器打電話,在手機上看電視劇,隨需選擇網(wǎng)絡和終端,只要拉一條線或無線接入即完成通信、電視、上網(wǎng)等。鑒于西方讀者缺少這一背景知識,若將其直譯,會導致讀者不知所云,造成信息缺失,不利于信息的有效傳遞。譯者在翻譯時需考慮受眾的因素,將其具體內容補充翻譯出來,以形成完整的信息。
在2011年政府工作報告中出現(xiàn)了“兩高”行業(yè)這一專業(yè)術語,譯者若是將其直譯為“two highly consumed industries”,不僅不能給讀者傳達有效的信息,還會給讀者帶來疑問。譯者應該從受眾的角度出發(fā)思考翻譯策略,為讀者掃清閱讀過程中的障礙,將其用定語從句清晰地表述出來,譯為 “industries that consume large quantities of energy and resources”,以讓讀者明白“兩高”指的是能源和資源高消耗。
同樣,在百度百科中,工業(yè)“三廢”指的是工業(yè)生產所排放的“廢水、廢渣、廢氣”,因此,應將其補譯為“industrial wastewater,waste gases and residues”。
原文:毫不放松地
譯文:work tirelessly
中國政論文中喜用四字格的、強度大的詞匯渲染其政策實施的緊要性,這類詞匯的頻繁出現(xiàn)是政府工作報告的特點之一。它增強了報告的節(jié)奏,使其朗朗上口、音韻鏗鏘有力,增加了其文采,但卻給譯者造成一定困難。由于中西方文化及語言習慣不同,中國喜渲染性、夸大性的詞匯,特別是四字格,而西方喜簡潔明了、無渲染的詞匯。若是忽視了其中的差別,就會給西方讀者帶來多余的信息,顯得文章啰嗦多余,信息堆砌。因此,在翻譯過程中應該在原文基礎上進行某種程度上的降低。例如,在2011年政府工作報告中,出現(xiàn)了“毫不放松地”這個詞匯,在翻譯時應進行降低程度,將其翻譯為“work tirelessly”即可。
原文:具有決定性意義的基礎
譯文:lay a solid foundation
同樣,上文中“具有決定性意義的”也屬渲染性詞匯,其作用是強調其政策實施的迫切性。在翻譯的過程中,譯者要去除中文的行文特點,貼近受眾的行文習慣,將其程度意譯出來,“具有決定性意義的基礎”也就是“穩(wěn)固的基礎”,因此將其意譯為“l(fā)ay a solid foundation”即可。
原文:“十二五”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是深化改革開放、加快轉變經濟發(fā)展方式的攻堅時期。
譯文:The Twelfth Five-Year Plan period is crucial for building a moderately prosperous society in all respects and for deepening reform and opening up and speeding up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pattern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在政論文中經常出現(xiàn)重復的同義詞組,通常是程度類詞匯。鑒于中西方表達習慣的不同,譯者在翻譯過程中應將其同義詞組合并,以符合受眾簡潔明了的表達習慣,從而貼近受眾的預期。比如原文中的“關鍵時期”和“攻堅時期”。
隨著歷史及文化的發(fā)展,各民族漸漸形成了各自的文化體系和語言體系,各具特色。其中出現(xiàn)了許多國家特色的詞匯,這些詞匯也各自體現(xiàn)了該國經濟、政治、文化發(fā)展過程中的不同于別國的特殊現(xiàn)象。這些詞匯的翻譯給譯者帶來了一定的困難。例如:
原文:農民工
譯文:rural migrant workers
到底何謂農民工呢?百度百科中指出,人們普遍認為指的就是農民工人,這當然是中國人的說法。在美國沒有農民這個稱謂,統(tǒng)稱為農場工人。從字面上分析,農民工人和農場工人好像差別不大,但是深究起來卻是兩個千差萬別的詞語。首先在身份上,農民工人的身份是農民而農場工人的身份是工人;其次在工作上,農民工人做的是城市里的工作而農場工人干的是農場里的活計。我國實施多年的人口管理制度人為地將農民劃入了二等公民,農民相對于城里人似乎與生俱來就要低人一等;而在美國,沒有城市戶口和農村戶口的說法,只有行業(yè)不同。可見我們所說的“農民工”,實際是指“身在城市從事非農業(yè)工作的農業(yè)戶口的工人”。
面對這一文化差異造成的修辭局限,譯者需要好好地“比劃比劃”,以西方讀者腦袋里形成新的觀念。根據(jù)百度百科分析,首先“農民工”的性質是工人,再者“農民工”是來源于農村且是移民到城市的二等公民,因此將其意譯為“rural migrant workers”,用“rural”和“migrant”兩個詞來限定“workers”。
原文:落實“米袋子”省長負責制和“菜籃子”市長負責制。
譯文:We will effectively implement the system of provincial governors taking responsibility for the“rice bag” (grain supply)program and city mayors taking responsibility for the “vegetable basket” (nongrain food supply)program.
黨中央、國務院決定實行 “米袋子”省長負責制,就是要求省一級政府把當?shù)丶Z食平衡的責任擔當起來,實現(xiàn)區(qū)域糧食平衡,保證糧食的正常供應和價格穩(wěn)定。而“菜籃子”市長負責制則指的是城市的副產品問題,包括供應數(shù)量、質量、范圍及安全問題。這兩個詞匯頗具中國特色,給譯者形成了一個修辭局限。對譯者來說,如何將中國讀者腦中的“米袋子”省長負責制和“菜籃子”市長負責制的主觀圖像惟妙惟肖地傳播到西方讀者的腦海里是翻譯的難題。
“米袋子”省長負責制在網(wǎng)絡上出現(xiàn)了許多釋義,例如:provincial governors assuming,provincial governors and mayors held directly responsible for ensuring basic food supplies.同樣地,“菜籃子”市長負責制也出現(xiàn)了許多釋義,例如:Market basket mayor responsibility system。但這些翻譯都無法惟妙惟肖地表達出“米袋子”和“菜籃子”這兩個比喻給大眾所制造出的簡單直白的主觀形象效果,不足以達到很好地宣傳中國經濟政策的目的。而“Market basket mayor responsibility system”不僅不能如實地宣傳中國經濟政策,反而給西方讀者造成了一定的信息空白。此處,譯者采用了直譯加注的方式,將其翻譯為 “the system of provincial governors taking responsibility for the ‘rice bag’(grain supply)program and city mayors taking responsibility for the ‘vegetable basket’ (nongrain food supply)program.”給西方讀者制造了一個新知,同時又符合了讀者的預期,對宣傳中國經濟政策起到了惟妙惟肖的效果。
原文:全面實施村級公益事業(yè)建設一事一議財政獎補,大幅增加獎補資金規(guī)模。
譯文:We will fully implement the government award and subsidy system for village-level public works projects,the launching of which is determined by villagers themselves,and we will significantly increase the size of awards and subsidies.
一事一議財政獎補的原則就是民主決策,由村民自己決定相關事宜?!耙皇乱蛔h財政獎補”是中國特有的政策,在國外沒有此類政策,這就造成了文化空缺,給譯者工作帶來一定局限。若是直譯為“one discussion for one project subsidy”,不僅不能恰當?shù)匦麄髦袊恼?,還會給西方讀者造成一定的誤導。譯者采用了意譯的方法,將其政策的原則用一定語從句表述出來,翻譯為“the launching of which is determined by villagers themselves”。
在全球化的今天,中國作為最大的發(fā)展中國家,其政策頗受外界關注。對外宣傳中國的政策也成為不容忽視的大工程,其中政府工作報告更是重中之重,其翻譯工作尤其重要。另外,政治文件的翻譯要求正確且不可隨便刪譯,再加上中西方之間文化的不同,作為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大國,政府工作報告中出現(xiàn)了許多具有中國特色現(xiàn)象及政策的詞匯,其翻譯難度不言而喻。運用比徹的“修辭形勢”(rhetorical situation)理論對政府工作報告進行分析,可引導譯者在翻譯的過程中應該牢記中西文化的差異,學會“尊重”受眾,學會貼近受眾的語言習慣和文化風俗,獲得受眾的預期,才能使受眾心悅誠服地接受說服。另外,譯者還要補救各種“文化空缺”,克服各樣的修辭局限,努力達到既貼近西方大眾的語言習慣,又傳播中國政策的目的。
[1]Bitzer,Lloyd F.The Rhetorical Situation[J].Philosophy and Rhetoric 1968(1):1-14.
[2]劉亞猛.追求象征的力量:關于西方修辭思想的思考[M].北京:三聯(lián)書店,2008:110-111,104-108,24.
[3]劉亞猛.西方修辭學史[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8:318.
[4]新華社.中國記者[EB/OL].http://www.chinesejournalist.cn/2004/2/2-20.htm,2004-02-02.
[5]曾毅平.修辭與社會語用論稿[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4-5.
[6]陳小慰.外宣翻譯中“認同”的建立[J].中國翻譯,2007(1):61.
[7]王達能.對“米袋子”省長負責制的研究[J].糧食問題研究,1995(3).
[8]王慧,石轉轉.2010年《政府工作報告》的文體學特征及英譯[J].山西科技,2011(3):136-137.
[9]武光軍.2010年政府工作報告英譯本中的遷移性冗余:分析與對策[J].中國翻譯,2010(6):64-67.
[10]徐靜怡,陳思.論譯者對政治文本的操控—以2009年政府工作報告為例[J].湖北第二師范學院學報,2009(26):131-132.
[11]Foss,Sonjak,Foss Karen A and Trapp,Robert.Contemporary Perspectives on Rhetoric(3rd ed)[M].Prospect Heights:Waveland,2002:86-87.
[12]溫家寶.2011年政府工作報告(中英文)[R].第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