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曄
淺析跨文化交際障礙的產(chǎn)生原因及解決對策
李明曄
摘 要:隨著政治經(jīng)濟發(fā)展全球化的到來,人類不同民族之間的聯(lián)系也密切起來。這樣就不可避免的產(chǎn)生了跨文化交際。而交際是運用語言來進行思想文化交流的一個過程。一般情況下,跨文化交際都會有些許障礙。分析跨文化交際障礙產(chǎn)生的原因,有助于消除這些障礙。
關鍵詞:跨文化;交際;語言;思維
李明曄/信陽師范學院外國語學院泛讀教研室主任(464000)。
在我國,跨文化交際的興起是從改革開放開始的。從我們中國人的視角來看,跨文化交際的定義可以簡單的說成是在特定的交際情景中,我們和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外國人使用同一種語言(母語或目的語)進行的口語交際。
民族在政治上的定義為,人們在一定的歷史發(fā)展階段形成的有共同語言、共同地域、共同經(jīng)濟生活以及表現(xiàn)于共同的民族文化特點上的共同心理素質(zhì)的穩(wěn)定的共同體。因此,一般情況下,不同民族的人們會使用不同的語言,生活在不同的地域,經(jīng)濟生活形式不一樣,最重要的是民族心理特點也可以說是思維方式不一樣。例如,一些學校會有很多留學生,所以學校里會經(jīng)常舉辦英語角活動。起初的時候,很多的外國學生和中國學生都爭相前往,希望可以互相提高語言水平??墒莾扇我院缶腿藬?shù)寥寥了,究其原因,發(fā)現(xiàn)往往是因為覺得話不投機。這就可以看出,不同國家的人們在進行跨文化交際時都會有很多障礙。
語言是一種符號系統(tǒng),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也是人類認知現(xiàn)實的編碼體系。每個民族使用的語言都會有差異,特別是中英語言的差別更大。一個屬于漢藏語系,一個屬于印歐語系;一個屬于孤立語,一個屬于屈折語;一個是文字語言;一個是音節(jié)語言。語言內(nèi)部的語法構(gòu)造以及詞匯、語音都是千差萬別的。并且在與不同母語的人進行口語交際時,即使是你稍微懂得對方的語言,但是由于母語的影響,以及語言運用的負遷移作用,也不能正確表達自己的想法,會使人不知所云,因此,使用不同的語言的中西方人們之間的交際就很難成功進行了。
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但并不是唯一的交際工具。人們之間的交流還可以通過手勢、神態(tài)、面部表情等,甚至有調(diào)查顯示,在人們的交際中非語言因素要占到55%左右。不管數(shù)據(jù)真實與否,我們都無法否認,非語言交際在我們?nèi)粘=浑H中所不可或缺的作用。但是由于不同民族的生活區(qū)域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對于約定俗成的語言的使用也是不同的。因此,當不同民族的人,使用同一種非語言姿態(tài)交流時就可能產(chǎn)生誤解與障礙。譬如,在中國,一個人點頭代表著他對一件事的認可,搖頭代表他的否定。而阿爾巴尼亞或者保加利亞就剛剛相反,搖頭表同意,點頭卻是不同意。同樣的,法國人的平時見面都是以親吻為禮節(jié),而在傳統(tǒng)提倡男女授受不親的中國,如果有人見面親吻的話,就會被人誤以為流氓。民族文化不同的各國人,如果按照自己的想法與對方交際的話,肯定也是障礙重重的。
文化是一個民族比較穩(wěn)定又比較深層的東西,它表現(xiàn)在人們的衣食住行等生活的各個方面,反映出的是一個民族不同于其他民族的獨特之處。從中西文化對比為例來說,中國文化自古以來注重集體主義,提倡以集體為中心,傳統(tǒng)國學孔子的儒家思想提倡“中庸之道”,即凡事折衷,不凸顯個人力量。而西方提倡“個人主義”,凡事要講求創(chuàng)新,凸顯個人的力量,人人平等,不管是大人小孩都是社會的一員,每一個人都覺得自己是世界的存在者,這也是為什么我們看到西方的孩子都是一副“小大人”的模樣。另外,中國的家庭,一般父母都希望與孩子之間離的很近,父母帶孩子,孩子負責贍養(yǎng)父母,這也是我們國家法律所規(guī)定的。幾代同堂、其樂融融的景象,會使中國人覺得很有家的感覺。而西方提倡組成“核心家庭”,即家里只有父母和孩子,當孩子滿18歲以后,就搬出去住。從此父母沒有義務供養(yǎng)孩子,孩子也認為自己為自己負責是很正常的事。從這些差別中我們可以看到,中西文化碰撞會有障礙是必然的。
中國自古以來就有科舉取士之說,那時的科舉考試都是考古代的典籍文獻,所以讀書人向來都是讀前人的“圣賢書”。既然是“圣賢書”,自然是沒有什么不對的了。所以中國人一般喜歡遵從古人的先訓,不善于懷疑。而西方人強調(diào)個人意識,敢于懷疑一切。他們的民族提倡創(chuàng)新,不墨守陳規(guī),這也是顯著的不同。另外,中國傳統(tǒng)文化注重“天、地、法、自然”,卻沒有把“人”提到首位,所以中國人的文化遺留都是從大處著眼,寫文章也都是先描述大的背景,最后才講自己的見解。而西方人由于強調(diào)個體主義,在講述東西的時候,經(jīng)常是先說自己的想法,最后才交代背景。從這些我們可以看出,中西方的人們所存在的不同是根深蒂固的,是整個民族思維方式的差異。
與思維模式相同,人們的價值觀念也是一種能反映出一個人對生活中事物評判標準的穩(wěn)定的心理狀況。價值觀念的差異在一定程度上是屬于更深層次的文化差異。在中國,正確的價值觀是要遵循社會的的一般規(guī)律,站在人民的立場上,時刻準備為人民服務,是以集體主義為指導的。個人要服從集體,并且不凸顯自己,謙虛謹慎才是最美好的品德。而西方人的價值觀念是尊崇“人本主義”的,因此他們的價值觀念比較個人,社會也提倡突出個性,彰顯個人本色。不同于中國人的謙虛,當一個外國人被人夸獎的時候,他肯定是大大方方的回應一句“謝謝”,而中國人在接受夸獎時往往說“哪里哪里,沒有你說的那么好”,當外國人聽到這樣的回答時可能就會不開心,覺得是你在質(zhì)疑他的鑒賞能力。如此價值觀念的差別,在交際中難免會有很多誤會。
行為規(guī)范是一種約定俗成的東西,它是一種社會文化反映在人們的行為標準上的隱性東西。在與不同民族的人們進行交際的時候,人們往往拿自己民族的行為規(guī)范去評判對方的一些非語言的表達信息,這樣的情況下,由于每個民族的行為規(guī)范都會有一定的差異,就會在交際中產(chǎn)生一些誤解與不快。譬如,西方有些國家在見面打招呼的時候,有親吻禮,而在中國看來只有戀人之間才可以互相親吻,這樣誤會就產(chǎn)生了。另外,在中國,一般的說法是,當孩子與大人在一起吃飯時,大人說話小孩不要插嘴。而在國外,提倡人人平等,孩子也可以跟大人平等的對話。這種在行為規(guī)范完全不同的地方成長的人,肯定會在有些地方上的認識有著明顯的差異,甚至會影響到意思的交流。這些行為規(guī)范的差異,也是人們在跨文化交際中有阻礙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文化多元化的今天,對于每個人來說,學習一門外語是非常必要的。在學習外語的過程中,教師不能只單純的教學生學習語音、語法、詞匯,最重要的是要讓學生意識到我國文化與外國文化的不同之處,在語言教學的過程中導入別國文化的東西,引導學生多去接觸了解西方的歷史、政治與文化。這樣不僅有助于語言的學習,也能讓學生們主動的感受到各國文化背景的不同,在以后的跨文化交際中有明確的定位,做到很好地交流。導入文化要素,要經(jīng)歷幾個階段。第一階段,學生接觸到不同地文化會覺得有種好奇心與新鮮感,可能會有很強的求知欲。第二階段,學生經(jīng)常去了解外國文化以后,可能會產(chǎn)生一種疲倦感,就會有點拒絕排斥,但是到了第三階段,就會重新接受不同文化了。此時的接受是用一種柔和的態(tài)度,所謂“和而不同”應該就是這樣一種境界。
任何語言的學習,不經(jīng)過口語訓練和真實語境的模擬與運用,就只能算是一種“啞巴語言”。學習者只有通過一種真實的語言實踐,才能真正感受到不同文化之間的沖擊,感受到文化差異的確確實實存在。這就要求老師們在語言教學的過程中,充分利用多媒體,讓同學們在課堂上可以通過音像資料多了解真實語境的跨文化交際,并在同學們觀看完音像資料之后,自己去發(fā)現(xiàn)跨文化交際與同族人們之間交際的不同之處。同時,也要求學生們充分利用與外國人交流的機會,并在交際的過程中,潛意識地讓自己注意到與對方文化的不同之處,用包容的態(tài)度去對待,盡力使跨文化交際在愉快的氛圍中進行。這一策略,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讓學生們客觀正確地認識不同民族文化有差異這個事實,并讓同學們在真實的交際中探索消除跨文化交際障礙的有效方法,借此鍛煉自己跨文化交際的能力。
很多情況下,跨文化交際障礙的產(chǎn)生,與人的思維定勢。心理偏見有很大關系。思維定勢可能是不科學的,或許你并沒有去親自接觸那個民族的文化,只是道聽途說,別人說那個民族如何不好,你就信以為真。對別的文化的思維定勢對跨文化交際的阻力是很大的,因為,你會在不自覺中進行一種文化預設,而不是根據(jù)客觀事實去進行交流,這種背景下進行跨文化交際肯定會有很多不相容之處。而較頑固的思維定勢就會發(fā)展成為偏見了,偏見是一種以錯誤的或不可變通的概括為基礎的一種反感心態(tài)。偏見一旦形成,跨文化交際就更難暢通進行了。因此,若想消除跨文化交際的障礙,消除思維定勢和心里偏見是很關鍵的一步,這就要求人們?nèi)ビH身參與了解外國的文化,凡事眼見為實,用寬博的胸懷去容納這個多元文化的世界。
在跨文化交際中,強化消除跨文化障礙的意識,有利于緩解交際雙方由于文化背景不同而產(chǎn)生的心里排斥,避免雙方以種族對立的觀念去進行交際而產(chǎn)生沖突。強化這種意識,要做到三點。第一,要堅定立場。在跨文化交際中,不應該摻雜種族觀念與國家利益等大的方面,交際只是你們兩個人的溝通,唯一不同的是你們來自不同的國家。這點一定要堅守。第二,要包容對方的觀點,使雙方可以“同中有異”,要尊重來自不同國家民族的人的思維方式與行為習慣,明白每個人之間的不同性,再來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第三要注意方法問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對同一問題肯定有不同的看法,這樣就需要一個評判的方法與標準讓雙方不至于感到疑惑不解,這就要求跨文化交際人員多做文化比較研究,制定出讓人心悅誠服又能啟發(fā)人主動性的方法標準。
跨文化交際的存在是時代發(fā)展的產(chǎn)物,我們不應該對這種現(xiàn)象產(chǎn)生恐懼感,或者是急于消除這種障礙,人們只有在慢慢的磨合過程中,才能探索出適合不同民族人們之間交際的最好方式,才能更好的在世界范圍內(nèi),使文化互通有無,使人類共同進步。對于消除跨文化交際障礙的策略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它也需要我們?nèi)ヂ耐晟?,當“地球村”真的是成為對現(xiàn)實的真實描述之時,或許就沒有跨文化交際這么一個說法了。
:
[1]胡文仲.跨文化交際學概論[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9
[2]黃曉燕.跨文化交際的障礙及其克服對策[J].湖南社會科學,2000,(2)
[3]馬廣勤.導致跨文化交際障礙的因素探幽[J].經(jīng)濟師,2003,(5)
[4]張冰.淺析跨文化交際中的文化障礙[J].讀寫與雜志,200,2,(5)2
中圖分類號:G115
B
1671-6531(2012)10-0033-02
:郭一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