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云波 滕 巍
(西南大學文學院,重慶北碚 400715)
還珠樓主(1902—1961),原名李善基,后更名李壽民,解放后又改為李紅,重慶長壽人。他自 1932年開始創(chuàng)作,共有36部武俠作品問世,其中包括以《蜀山劍俠傳》(以下簡稱《蜀山》)、《青城十九俠》為代表的11部“出世仙俠”和以《云海爭奇記》、《邊塞英雄譜》為代表的25部“入世武俠”?!妒裆絼b傳》是還珠樓主的第一部武俠作品,甫一問世便洛陽紙貴,但當時并無學者專門研究其人其書,直至1948年徐國楨《還珠樓主及其作品的研究》(《宇宙》復刊號3-5期)才打破堅冰而開風氣之先。
1949年之后,大陸通俗文學的創(chuàng)作和研究均陷入沉寂;1959年,臺灣“暴雨專案”則將還珠樓主的武俠作品在臺灣列入禁書行列;香港的新武俠創(chuàng)作雖然如火如荼,但“香港是個典型的商業(yè)社會,充斥了匆匆忙忙的急就章,而很少深思熟慮的論和史”,[1]因此這一階段的研究工作在兩岸三地均陷入低谷。20世紀70年代末,隨著大陸改革開放、臺灣政治環(huán)境日漸開明和國外學術思潮涌入,還珠樓主研究才日益增多,并逐漸走向成熟。
1932年,還珠樓主開始在報紙上連載《蜀山劍俠傳》,其后全書達到329回、400余萬字,既是其武俠小說處女作也是成名作,可惜一直未能全部完成。《蜀山劍俠傳》取得巨大成功之后,還珠樓主便在華北各報撰寫武俠新作,引起廣泛轟動。武俠小說從創(chuàng)立之初,便不斷受到新文學家的批評和謾罵,如瞿秋白的《吉訶德的時代》、鄭振鐸的《論武俠小說》、茅盾的《封建的小市民文藝》等,都對滿紙劍仙神怪的武俠小說大加批判。還珠樓主也不例外,1946年,牛史的《還珠樓主受警告,能否在上海保持小說家地位》(《風光》1946.3.24)、羽生的《還珠樓主像袁世凱?》(《大地》1946.6.21)等,都是對還珠樓主的直接批評。
即便是在左翼文藝思想的巨大籠罩下,還是有人對還珠樓主做出了相對客觀、公正的評價。1948年,徐國楨在《宇宙》復刊號第3期至第5期連載了《還珠樓主及其作品的研究》,旋即經(jīng)作者修改后更名為《還珠樓主論》,于1949年由上海正氣書局出版,這是第一本研究還珠樓主的專著,篇幅總計約三萬字。《還珠樓主論》共分四章,分別為一般論、寫作論、思想論、社會論,從作者生平、思想來源、寫作手法、敘事結構、時代背景和讀者心理等多個方面,詳細地論述了還珠樓主及其作品,不僅開風氣之先,而且奠定了還珠樓主的研究框架。徐氏著重分析并肯定了還珠樓主寫景造物的能力,同時指出還珠樓主的思想是儒、釋、道三教合流,此兩說亦成為后世言及還珠必談之事?!哆€珠樓主論》雖然是一部開風氣之作,但囿于當時時局的動蕩,并未產(chǎn)生太大影響,同時其論述較淺,溢美之詞甚多,難以算做嚴謹?shù)膶W術研究。
新中國成立之后,還珠樓主自稱要“遵守新的寫作原則,為我所擁有的大量讀者,灌輸新的時代意識”,[2]但他實際上很難適應新的社會形勢?!?958年3月,《讀書》雜志發(fā)表凃樹平《評還珠樓主的武俠小說〈劇孟〉》,同年6月《文藝學習》月刊刊登了《不許還珠樓主繼續(xù)放毒》?!盵3]在1950年代,人們對還珠樓主進行了非常尖銳的批評。1961年2月21日,還珠樓主在北京逝世,對其研究和批評的活動,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nèi)都不再繼續(xù)進行。而在臺灣,還珠樓主列名“暴雨專案”禁書目錄,更談不上研究和批評。
1950年代之后,武俠小說風靡港臺,但直到1970年代,臺灣才出現(xiàn)了最早的武俠小說研究。1973年10月,臺灣《中國時報》副刊以“武俠小說論戰(zhàn)”為題,拉開了新武俠小說研究的序幕,拉開了武俠小說研究新時代的大幕。
在大陸,經(jīng)過30年“斷層”,在改革開放的春風下,通俗文學逐漸復蘇,并引發(fā)了一場通俗文學作品的“引進熱”和“重印熱”?;ǔ浅霭嫔缬?981年引進出版了梁羽生的《萍蹤俠影》,掀起了引進和重印武俠小說的風潮。岳麓書社于1984年以湖南圖書館藏《蜀山劍俠傳》為底本重印出版,這是建國后內(nèi)地最早的《蜀山》版本。武俠小說在大陸很快風行開來,但缺乏積淀的大陸學術界顯然拙于應付,第一反應乃是因襲瞿秋白、鄭振鐸、茅盾等人的觀點,紛紛斥責武俠小說,如孫犁便在1985年6月22日的《羊城晚報》上發(fā)文評價武俠小說“是一種反常倒退,使人感到迷惑的現(xiàn)象”。[4]
1987年12月,香港中文大學主辦了“國際中國武俠小說研討會”,標志著武俠小說研究正式進入學術殿堂。此次大會邀請了余英時、劉紹銘、葉洪生、許倬云、龔鵬程等諸多著名學者參加此次盛會。葉洪生在會上宣讀了《還珠樓主之小說奇觀與生命哲學》一文(后刊于《中央時報》)。次年 3月 12日,《文藝報》以《武俠小說初登學術殿堂》為題報導了此次大會。同年,《文藝爭鳴》、《讀書》、《學林》等雜志刊文評論、介紹武俠小說。
葉洪生是最早開始新武俠小說研究的學人,有“武林太史公”的美譽。他對民國武俠小說傾注了許多精力,“還珠學”造詣尤其精深。他在臺北《民生報》副刊1982年5月2日至14日連載《驚神泣鬼——話〈蜀山〉》的長文,后來進一步增補材料,形成專著《蜀山劍俠評傳》(臺灣遠景出版事業(yè)公司,1982年),這是30年來首部系統(tǒng)研究還珠樓主的專著。此后,葉洪生接連發(fā)表了《浪漫時空中的彩筆——從〈蜀山〉到〈十五貫〉》(臺北:聯(lián)合報,1983.6.26-27)、《開中國小說界千古未有之奇》(香港:春秋雜志,1983,8)、《“還珠熱”與〈蜀山劍俠新傳〉》(臺北:民生報,1983.8.10)、《論還珠樓主之小說奇觀與生命哲學》(臺北:中央日報,1988.1.15-25)等多篇論文,儼然已成為還珠樓主研究大家。葉洪生還推動和策劃了《近代中國武俠小說名著大系》的出版,選刊了平江不肖生、還珠樓主、白羽、鄭證因、王度廬、顧明道、朱貞木等 7家作品,共25種106冊,其中收入還珠樓主小說6種47冊,于1984年由臺灣聯(lián)經(jīng)出版事業(yè)公司出版?!洞笙怠返某霭妫瑢γ駠鋫b小說的傳播和研究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此外,周清霖還獨辟蹊徑地發(fā)表了一篇關于還珠樓主“入世武俠”的論文,[5]述評還珠樓主“入世武俠”小說并討論“入世武俠”小說的價值,此后30余年再未見有人專門論及還珠樓主的“入世武俠”。唐文標發(fā)表了《解剖蜀山——教你如何寫劍俠小說》(收入葉洪生批校的《蜀山劍俠傳》,聯(lián)經(jīng)出版事業(yè)公司,1984,138-143頁),分析了《蜀山》的文章結構和寫作技巧。武俠作家金庸、古龍、司馬翎、倪匡等人,均曾在作品中提及還珠樓主,并表示自己受到過還珠樓主作品的影響。
大陸方面雖然起步較晚而且受制于諸多外界因素,依然取得了可喜成就。1987年張贛生發(fā)表《中國武俠小說的形成與流變》,[6]不但考證了武俠小說的起源、形成和流變,同時將還珠樓主、宮白羽、王度廬、鄭證因稱之為“北派四大家”,并詳細分析了各家優(yōu)劣得失。他認為還珠樓主是懷著抒寫自然風光的激情來創(chuàng)作武俠小說的,是“莊子《逍遙游》、屈原《九歌》以降許多名篇所體現(xiàn)的共同規(guī)律,非勝境不足以顯揚神話,非神話不足以渲染勝境”,認為這種境界建立在豐富的想象力和淵博的知識基礎之上。
其后,張贛生于 1991年出版《民國通俗小說論稿》,[7]在審視中國武俠小說流變的宏觀思維下論述了還珠樓主及其作品的歷史價值,著重分析了還珠樓主寫景造境的藝術能力。梁守中在《武俠小說話古今》(江蘇古籍出版社,1992)中對還珠樓主的生平、《蜀山劍俠傳》的寶物、作品的優(yōu)劣得失等方面都進行了詳細的介紹和評論。韓云波的《俠林玄珠》(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介紹了還珠樓主的生平和重要作品。徐斯年的《俠的蹤跡——中國武俠小說史論》(人民文學出版社,1995)是一部較為重要的研究專著,雖立足史論,但對還珠樓主有極深入的理解,他指出:“還珠樓主以其神話建構,展現(xiàn)其生命哲學的幽深,并且使之化為無數(shù)或崇高、或壯美、或清麗或凄婉的花雨繽紛的意象?!盵8]可惜的是,徐先生未及由此展開。其后也鮮有學者從還珠樓主的神話建構來探討其生命哲學和審美意象。
這一時期,還珠樓主研究的總體格局已經(jīng)形成。無論是學術環(huán)境,還是研究成果,都為進一步深化做好了鋪墊。
武俠小說入選中學課本,多所高校開設通俗文學和武俠小說課,蘇州大學獲準設立國內(nèi)首個通俗文學方向的博士點,多家刊物開辟武俠小說研究專欄,大量的碩士、博士以武俠小說為畢業(yè)論文選題,這些現(xiàn)象表明武俠小說研究逐漸走向繁榮。還珠樓主研究也隨之走向新的高度,主要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第一,集大成性的總結性成果出現(xiàn);第二,研究方向的多元化拓展。
葉洪生于 2003年以舊作《蜀山劍俠評傳》為底本修改而成《天下第一奇書——〈蜀山劍俠傳探秘〉探秘》,此書堪稱還珠樓主研究的集大成之作。黃漢立在其序中稱此書“集中心力探索還珠樓主的玄學思想淵源和得力所在,以說明還珠樓主的奇幻想象力實由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推廣引申,并在一定程度上汲取了科學新知。正是葉洪生先生從眾多古籍中,考證了還珠樓主小說奇妙思想的來源,因此使‘還珠學’又向前推進到另一高峰,……是‘還珠學’研究的里程碑?!盵9]全書分總論、玄理解析、寫景造境、重要人物、飛劍法寶、人造雷火、山精海怪等諸多篇章,介紹了還珠樓主的創(chuàng)作背景,探索了還珠樓主玄學、佛、道等思想淵源,分析了還珠樓主高妙的寫景技巧,提出還珠樓主的豐富想象力不僅表現(xiàn)在對傳統(tǒng)文化的繼承上,而且積極接受科學新知;論證了《抱樸子》對《蜀山》影響獨大。許多觀點發(fā)前人所未發(fā),足以將還珠樓主研究推向更高峰。葉洪生之所以能在還珠樓主等武俠作家研究上領先眾人,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方面:第一,文獻搜集和資料考證極為扎實;第二,對還珠樓主的生平事跡了如指掌;第三,博覽群書,細心閱讀、研究各類武俠作品,而這對當時的大陸學者來說是尤其困難的。同時,《還珠樓主全集》的出版,也使得還珠樓主的研究者和研究課題逐漸增多,其中重要的研究亮點主要有三個:
第一,從文學史的宏觀角度重新評價還珠樓主。
建國后到 1980年代以前,通俗文學及其研究一直受到打壓,隨著時代發(fā)展,舊有觀念受到?jīng)_擊并開始瓦解,武俠小說逐步進入文學史?!翱梢耘e出兩部文學史為例,初版時都無武俠小說內(nèi)容,而在修訂版中,都加入了武俠小說。錢理群、吳福輝、溫儒敏、王超冰的《中國現(xiàn)代文學三十年》,于1985年編成,1987年由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初版本完全沒有通俗文學的內(nèi)容;而在1997年完成并于次年由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的‘修訂本’中,三個十年都有了‘通俗小說’專章。在蘇光文、胡國強主編的《20世紀中國文學發(fā)展史》中,1996年初版本并無武俠小說內(nèi)容,但在2008年的修訂版中,加上了由韓云波執(zhí)筆的第五編第三章‘武俠小說’?!盵10]文學史在書寫過程中,意識形態(tài)化的批評語言、教科書化的結構形式、精英文學的評價標準,也使其難以全方位展現(xiàn)出武俠小說固有的藝術魅力,而且存在著對諸如民族情感、愛國主義以及傳統(tǒng)文化等宏大主題存在過度闡釋的傾向??上驳氖牵m然文學史中的觀點較之專著和論文要滯后,但也有一些新銳視角。如在上述《20世紀中國文學發(fā)展史》中,編者提出了考察還珠樓主的理論方法:“首先看還珠樓主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創(chuàng)造性整合。其次看還珠樓主小說的悲劇體驗。再次看還珠樓主小說的審美體驗?!盵11](230-232)這對深層次理解和研究還珠樓主作品,有著重要的啟示作用。
在還珠樓主進入文學史時,一些學者不再“由外及里”而是“由內(nèi)及外”地探討武俠小說內(nèi)容和形式的流變與演進,還珠樓主作為武俠小說史上一個承上啟下的關鍵人物,自然受到了學者們的重視。湯哲聲的《中國現(xiàn)代通俗小說流變史》(重慶出版社,1999)、張華的《中國現(xiàn)代通俗小說流變》(山東文藝出版社,2000),即動態(tài)地考察了通俗小說的流變。湯哲聲通過對整個現(xiàn)代武俠小說的考察認為:“自30年代初,李壽民登上武俠小說文壇后,中國武俠小說的創(chuàng)作取向發(fā)生了根本的變化?!盵12](273)鄭瀟健的碩士學位論文《武俠小說的現(xiàn)代性演進——以〈三俠五義〉與〈蜀山劍俠傳〉為個案分析》(西北大學,1997)、蔣益的《20世紀中國通俗小說的現(xiàn)代化選擇》(求索,2001年第5期,112-115頁)、韓云波的《改良主題·浪漫情懷·人性關切——中國現(xiàn)代通俗小說主潮演進論》(江漢論壇,2002年第10期,82-86頁)、何云標的碩士學位論文《二十世紀武俠小說現(xiàn)代觀念的演進》(西北大學,2009)等,著重探討了還珠樓主作品蘊含的現(xiàn)代思想及其在武俠小說現(xiàn)代觀念的演進中所處的歷史地位。宋琦的《論武俠小說結構模式的變遷》(當代文壇,2010年第2期,75-77頁)及其博士論文《武俠小說從“民國舊派”到“港臺新派”敘事模式的變遷》(山東大學,2010)考察了武俠小說的敘事模式的變化,詳細論述了還珠樓主小說的結構模式及其歷史地位和影響。胡逸雪的《論“傳統(tǒng)派”與“新派”之外的現(xiàn)代武俠小說》(寧德師專學報,1995年第1期,37-43頁)、方忠的《臺灣武俠小說的歷史流變》(臺灣研究,1998年第2期,82-87頁)及其2000年出版的《臺灣通俗文學論稿》(中國華僑出版社,2000),都詳細介紹了還珠樓主在港臺新武俠小說史中的影響。
第二,還珠樓主小說研究的多元化拓展。
這一時期關于還珠樓主小說的研究較多。袁良駿的《還珠樓主〈蜀山劍俠傳〉的成敗得失》(黃河科技大學學報,2002年第4期刊,53-60頁)、孫欽星的碩士學位論文《論還珠樓主的“出世武俠”小說》(蘭州大學,2007)等,通過對場景、情節(jié)、物品、法術、人物、妖魔鬼怪等的述評,肯定了還珠樓主的非凡想象力,但袁良駿站在高雅文學的立場上對此想象力的價值進行了尖銳批評。
關于《蜀山劍俠傳》的思想,徐國楨最早認為是三教融合之思想,葉洪生在《論還珠樓主之小說奇觀與生命哲學》(臺灣,中央日報,1988.1.15-25,后收入《論劍——武俠小說談藝錄》)中將徐國楨的觀點進一步發(fā)展,認為:“此即貫穿還珠樓主生命哲學的中心思想所在:體現(xiàn)于儒家者曰‘仁’,體現(xiàn)于釋家者曰‘慈悲’,體現(xiàn)于道家者曰‘長生’;即‘上天有好生之德’。”[13](132)他指出,“生命哲學”是還珠樓主思想的根本,后來許多學者深化了這一觀點。孔慶東、蔣炯毅的《論〈蜀山劍俠傳〉的超越生命觀》、[14]李靜的碩士學位論文《還珠樓主的生命哲學》(四川大學,2007)、張元卿《試談還珠樓主的生命哲學》[15]等,詳細論述了還珠樓主的生命哲學。他們多認為還珠樓主的生命哲學既是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藝術闡釋,同時也蘊含了現(xiàn)代生命意識。黃漢立專門論析了還珠樓主著作中的易學思想,從易學角度看還珠樓主思想的復雜性、豐富性和多元性,無論是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研究還是對還珠樓主研究都有巨大價值。[16]
一些學者運用新的方法來研究《蜀山劍俠傳》的文學性和藝術性。李勇用敘事學方法研究20世紀武俠小說,認為:“在敘事上,他(還珠樓主)最大的貢獻是豐富了武俠小說的文化內(nèi)涵。他發(fā)表的字數(shù)近兩千萬,長篇拉長和結構松散的通俗文學弊病自不能免除,但其全部武俠小說可說是對中國文化的一種現(xiàn)代綜合闡釋,也近乎是一個敘事學上的奇跡。”[17]寇鵬程、盧麗華從敘事學角度分析了《蜀山劍俠傳》中正派年輕女俠的身體敘事策略。[18]劉衛(wèi)英運用主題學方法分析《蜀山劍俠傳》,認為:“還珠樓主《蜀山劍俠傳》中黃畹秋因愛生恨的非理性復仇,填補了此前復仇主題史慣常的‘好人向壞人復仇’一面倒的模式。這一因愛生恨的狠毒女性類型,也影響到金庸小說,并因此形成了一個‘黃畹秋’式形象群落?!?/p>
在文獻和史料考證方面,此期也取得一些可喜成果。還珠樓主的生平事跡到 21世紀已經(jīng)基本清楚,周清霖在掌握大量史料的基礎上撰成了長達二萬余字的還珠樓主年表,[19]為讀者和學者閱讀、研究還珠樓主提供了極大方便。2009年,周清霖先生又六易其稿,對年表進行了進一步的修訂。[20](126-161)簡冰如[21](70-73)和顧臻[22](74-86)則為《蜀山》研究提供了可靠的版本依據(jù)。
第三,從巴蜀文化和津門文化兩個角度解讀還珠樓主的地域文學品格。
一些研究者還從還珠樓主的籍貫、主要活動區(qū)域、作品傳播地域來宏觀觀察、分析還珠樓主作品的特色,從天津、北京、上海三地通俗文學的對比來揭示還珠樓主作品的特性,最終多維度地剖析潛藏于還珠作品中“隱喻的隱喻”,[23](117)挖掘其小說之所以產(chǎn)生豐富文化內(nèi)蘊的深層機制,探究其作品接受和傳播的特點。這類著作、論文主要包括兩部分:其一,探討巴蜀文化對還珠樓主的影響;其二,研究還珠樓主創(chuàng)作、傳播與天津文學品格的關系。前者較少,目前僅見師恭叔的一篇文章,他認為“巴蜀地域文化厚重的積淀,為還珠樓主準備了豐厚的藝術土壤”。[24]后者相對較多,有湯哲聲的《20世紀中國通俗小說的海派、津派和港派》(上海師范大學學報,2007年第2期,63-67頁)、張元卿《民國北派通俗小說論叢》(山西古籍出版社,2001)、袁良駿《魯迅的七封信和武俠小說大家宮白羽》(魯迅研究月刊,2003年第11期,4-8頁)、白帆的碩士學位論文《民國北派通俗小說現(xiàn)代性轉型論》(天津師范大學,2008)、張玉鑫的碩士學位論文《論商業(yè)因素對〈蜀山劍俠傳〉創(chuàng)作與傳播的影響》(遼寧大學,2009),這些論著主要從海派、津派和港派的對比,以及天津特色的地域文學品格、天津商業(yè)文化對《蜀山》的影響幾個方面研究還珠樓主。
倪斯霆的《舊人舊事舊小說》(上海遠東出版社,2010)收集了當時大量居于天津的通俗作家的史料,對了解還珠樓主以及當時整個天津的通俗文學的境況有非常重要的參考價值。2009年5月在天津舉辦了“津門論劍——民國北派通俗文學學術討論會”,2011年上海世紀出版股份有限公司遠東出版社將此次研討會的論文結集出版,題名為《津門論劍錄》。此書分為五個專題,其中“還珠樓主研究”共收錄8篇文章,除《還珠樓主李壽民先生年表》已發(fā)表外,其余文章和史料均是首次露面?!督蜷T論劍錄》對研究北派武俠和天津文化有重要推動作用。
空間的位移造成了文化的差異,觀察、分析這些差異,從微觀上講能更加深入地了解作家心靈版圖和創(chuàng)作機制,從宏觀上講能夠使20世紀文學史更為清晰、立體。但目前來說,對地域文化的研究都太過于稀少,無法揭示還珠樓主作品中的地域個性。
從徐國楨的《還珠樓主論》出版算起,到今天已經(jīng)有了65個年頭,還珠樓主研究經(jīng)歷萌芽、發(fā)展、深化幾個階段。還珠樓主作品全集再次出版,生平事跡也已較清晰,理論工具和研究方法日趨多樣化??梢哉f還珠樓主研究進入了一個良好的發(fā)展時期,因此有必要對過往研究進行回顧,同時瞻望未來。
整體而言,還珠樓主研究取得了一定成績,但這些成績與還珠樓主的歷史地位和豐富內(nèi)涵相比則顯得較為單薄。從數(shù)量上看,1981到2011年共30年間,雖然涉及到還珠樓主的論著近百部(篇),但在CNKI中以“還珠樓主”、“蜀山”等詞條進行搜索,人工剔除不相關數(shù)據(jù),其中以還珠樓主為研究主體的成果,僅有論文14篇、碩士論文4部,無博士論文。而從內(nèi)容來看,有創(chuàng)新者少,大量屬于重復研究。
在還珠樓主的研究中,始終存在著兩種意見的爭鳴:一是過度否定還珠樓主甚至將其貶得一無是處;二是過度拔高還珠樓主甚至將其提至登峰造極之境。顯然,這都是不正常的。之所以會如此,是由還珠樓主的特殊身份決定的。還珠樓主既是一位優(yōu)秀的通俗文學作家,也是一位優(yōu)秀的現(xiàn)代文學作家。學者各持一端,自然會出現(xiàn)兩種截然相反的意見。作為一位通俗文學作家,還珠樓主需要顧及大眾的接受能力,行文方式、結構布局、情節(jié)模式、人物塑造等,必須適應市場需要。因此批評還珠樓主者所謂“人物類型化、情節(jié)模式化、故事過于離奇、思想媚俗”等“缺點”在某種程度上甚至可以算作“優(yōu)點”。但學術界一直以來對通俗文學形成的偏見必然難以接受此類“優(yōu)點”從而對還珠樓主等武俠作家激烈批評。
在還珠樓主的研究中,至今還未能建立起一個能夠全面描述還珠樓主的作品面貌及其成就的整體框架,這使得還珠樓主研究至今仍然處于“游擊隊”的零散狀態(tài)之中,也使得可稱精深、博大、全面、豐富的成果至今尚未出現(xiàn)。比如,葉洪生先生對還珠樓主研究可謂貢獻極大,但他的研究仍然主要采用描述性的文字,學理性的深入不夠。又如徐斯年先生在寫成了具有極強學理性的《王度廬評傳》之后,也未對還珠樓主進行深入研究。對還珠樓主能夠長期持續(xù)研究的學者并不多,除葉洪生、周清霖等極少數(shù)人之外,大多是匆匆過客。同時,還珠樓主還沒有充分引起有關部門的重視;而同樣作為民國武俠小說巨擘的平江不肖生的研究,就在 2010年10月召開了“2010中國平江·平江不肖生國際學術研討會”,取得了平江不肖生研究的重大進展,我們也期望這類學術活動能夠在天津市或重慶市長壽區(qū)舉行,進一步大力推進還珠樓主的研究。我們同時期待,能夠有更多的人認識到還珠樓主的價值,對還珠樓主進行大氣、厚重、學理的深入研究。
[1]丁進.金庸小說研究史稿[J].嘉興學院學報,2005(5):23-28.
[2]李壽民.原刊本《獨手丐》卷前:舊雨樓清風閣.還珠區(qū)[EB/OL].http://www.oldrain.com/bbs/dispbbs. asp? boardid=25&id=151743,2005-08-29.
[3]周清霖.還珠樓主李壽民先生年表[J].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6):40-50.
[4]孫犁.小說與武俠[N].羊城晚報,1985-06-22.
[5]周青霖.論還珠樓主的“入世武俠”小說[N].臺灣新生報,1982-08-16.
[6]張贛生.中國武俠小說的形成與流變[J].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7(4):38-45.
[7]張贛生.民國通俗小說論稿[M].重慶:重慶出版社,2005.
[8]徐斯年.俠的蹤跡——中國武俠小說史論[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5.
[9]葉洪生.天下第一奇書——《蜀山劍俠傳》探秘[M].上海:學林出版社,2003.
[10]韓云波,宋文婕.生命力的突進:王度廬研究三十年[J].西南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6):130-135.
[11]蘇光文,胡國強.20世紀中國文學發(fā)展史(下)[M].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
[12]湯哲聲.中國現(xiàn)代通俗文學流變史[M].重慶:重慶出版社,1999.
[13]葉洪生.論劍——武俠小說談藝錄[M].上海:學林出版社,1997.
[14]孔慶東,蔣炯毅.論《蜀山劍俠傳》的超越生命觀[J].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2):70-75.
[15]張元卿.試談還珠樓主的生命哲學[G]//張元卿,王振良,編.津門論劍錄——民國北派武俠小說作家研究文集.上海:遠東出版社,2011.
[16]黃漢立.還珠樓主著作中的易學思想[G]//張元卿,王振良,編.津門論劍錄——民國北派武俠小說作家研究文集.上海:遠東出版社,2011.
[17]李勇.敘事學視野中的20世紀中國武俠小說[J].渝西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4):13-16.
[18]寇鵬程,盧麗華.《蜀山劍俠傳》正派年輕女俠的身體敘事策略[J].重慶三峽學院學報,2009(5):36-38.
[19]周清霖.還珠樓主李壽民先生年表[J].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6):40-50.
[20]周清霖.還珠樓主李壽民先生年表[G]//張元卿,王振良,編.津門論劍錄——民國北派武俠小說作家研究文集.上海:遠東出版社,2011.
[21]簡冰如.我所知見的《蜀山劍俠傳》的版本[G]//張元卿,王振良,編.津門論劍錄——民國北派武俠小說作家研究文集.上海:遠東出版社,2011.
[22]顧臻.《蜀山劍俠傳》民國版本初探[G]//張元卿,王振良,編.津門論劍錄——民國北派武俠小說作家研究文集.上海:遠東出版社,2011.
[23]徐斯年.俠的蹤跡——中國武俠小說史論[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5.
[24]師恭叔.巴蜀文化孕育的小說大家——還珠樓主論[J].巴蜀史志,2006(4):6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