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萬里
論卡扎菲社會主義破產的根源
趙萬里
2011年11月,延續(xù)42年之久的“卡扎菲時代”結束,但迄今為止,后卡扎菲時代并不像世人所期望的那樣??ㄔ粕鐣髁x有其積極成就,但因為沒有制定以科技促進生產力發(fā)展的國家戰(zhàn)略,致使國家發(fā)展缺乏后盾,這是其失敗根源??ㄔ粕鐣髁x的失敗的教訓值得世界社會主義運動借鑒。
卡扎菲社會主義;科技;生產力
2011年開始的“阿拉伯劇變”尚未結束,中東地區(qū)局勢動蕩不安。究其原因,“美國因素”縱然難逃其咎[1],但外因要通過內因起作用,外因只是變化的條件,內因才是變化的根據。表面上看,導致各國動亂的因素是物價以及住房、就業(yè)問題等民生問題以及政治腐敗問題,實際上更有深層次的原因,那就是這些阿拉伯國家沒有確立“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發(fā)展戰(zhàn)略,以推動國家綜合國力提升,進而解決社會不平衡問題。北非利比亞是典型代表。
2011年11月初,持續(xù)7個多月利比亞戰(zhàn)爭結束,標志著延續(xù)42年之久的“卡扎菲時代”結束,世界和利比亞留下了一個分崩離析的爛攤子。在人們期望民主和幸福的“后卡扎菲時代”里,迄今為止,無論從政治還是經濟局勢來看,利比亞前景并不樂觀。所謂的民主沒有帶來安定,國內派別林立,人心離散,重建所需要的資金仍要依附于西方大國。據報道,在利比亞戰(zhàn)爭期間,反對派曾以石油利益換取法國支持,承諾戰(zhàn)后法國可控制利比亞35%的石油生產。過渡政府頻頻以石油資源為誘餌,與各石油巨頭簽署合約,用項目換取金錢。但是,據估計,到2015年利比亞才可以恢復到300萬桶的產量,而戰(zhàn)前利比亞每年生產1600萬桶原油。從利比亞內戰(zhàn)前后的局勢分析,解決利比亞問題的根源不在于民主,而在于國家怎樣可以持續(xù)健康發(fā)展。
利比亞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在卡扎菲領導下走社會主義道路。卡扎菲的社會主義實際上伊斯蘭社會主義,又稱作“世界第三理論”。之所以這樣稱謂,是因為卡扎菲把資本主義和共產主義理論分別稱為世界第一、第二理論,認為在當今世界,資本主義和馬克思的社會主義都已暴露出本身的缺陷,無法解決人類面臨的問題,只有在“世界第三理論”的指導下,以伊斯蘭教義為基礎,發(fā)揚阿拉伯傳統(tǒng),才能建立一個公正和平的社會主義社會[2]。在“世界第三理論”指導下,卡扎菲執(zhí)政42年,利比亞社會的確取得了很大成就,成為非洲生活最富裕的地區(qū)之一:(1)國家石油收入的50%分給各家各戶。(2)教育、醫(yī)療免費,國民享受義務教育和完善的醫(yī)療體系。(3)把農場、房屋和拖拉機無償贈送給農民。去過利比亞的人甚至有這樣的感覺:走在的黎波里整潔的街頭,你會錯以為自己身在歐洲小城??ㄔ菩麚P利比亞已經是一個“可以進行實地考察的烏托邦國”。
但是富裕的根基并不是可持續(xù)發(fā)展的生產力,利比亞包括整個中東地區(qū)仍然是資源依賴性經濟,甚至進口替代工業(yè)都不發(fā)達。利比亞石油資源豐富,成為利比亞經濟發(fā)展的生命線,也是中東主要石油輸出國之一。因為利比亞石油含硫量小,空氣污染率低,運輸不必經過蘇伊士運河,成為西方大國竟相投標的對象,大量國外財富源源不斷地流入利比亞人的腰包,也造就了利比亞國民經濟的特征——“食租經濟”。在國外資本扶持下,依賴石油等能源及其衍生產業(yè)發(fā)展起來的國民經濟往往受國際政治經濟形勢的影響比較大,利比亞缺乏推動國民經濟和綜合國力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戰(zhàn)略。
利比亞科技生產力水平相對于其國民經濟收入而言是滯后的。從卡扎菲1969年上臺大力推進企業(yè)國有化,到2003年下令國家重要的石油和其他企業(yè)私有化,這位社會主義建設者一直沒有把發(fā)展科技作為國家的戰(zhàn)略。利比亞的經濟改革,推行現代化政策,對外開放,但并沒有進行科技革命與創(chuàng)新[3]。只是所有制結構、產業(yè)結構的調整,沒有從國家長期戰(zhàn)略上考慮改革,導致利比亞失去科技革命的機會,科技發(fā)展滯后。
單從軍事科技來看,戰(zhàn)略防衛(wèi)防空系統(tǒng)仍處于20世紀70年代水平,無力抵抗外來侵襲的空中力量,所以利比亞內亂時北約才有恃無恐地對利比亞政府軍目標發(fā)動空襲??箵舯奔s空襲力量中,利比亞政府軍動用的僅僅是防空火炮和高射機槍等武器,這些相對于電子信息科技戰(zhàn)而言有些原始的防御未對北約空襲構成威脅。利比亞軍隊的武器老化較為嚴重,空軍只有幾十架前蘇聯(lián)生產的戰(zhàn)斗機和200多枚老式地對空導彈,根本無法對北約空軍構成有效的威脅。2003年時,卡扎菲為了改善與美國、歐洲一些國家的關系,自行終止了原來進行的核武器及生化武器研究。所以到需要的關鍵時刻,扎菲手中已經沒有可以使用的王牌武器。
從民用科技上看,利比亞發(fā)展的背后是由高新聘請的外國專家或海歸支撐的。利比亞的建筑工程全都承包給外國公司;醫(yī)院院長和主治醫(yī)生不是海歸就是外國專家;利比亞的經濟命脈油田和煉油廠的工程師很多都是英、美、加拿大籍的專家。即使一個小小的整容手術,卡扎菲還要千里迢迢選擇一個巴西醫(yī)生來“操刀”,是因為當時利比亞的外科醫(yī)生沒有能力做類似的手術。在一個高新科技日新月異的時代,這些很普通的產業(yè)和技術都要借助外國,利比亞的科技競爭力可想而知。
利比亞科技生產力水平的落后,源于國家建設理論的滯后。首先在于領導者認識不清什么是社會主義。從“第三世界理論”的內涵來看,卡扎菲根本上不理解什么是社會主義。鄧小平曾特別強調,要搞社會主義,必須首先搞清楚什么是社會主義。“什么叫社會主義,什么叫馬克思主義?我們過去對這個問題的認識不是完全清醒的?!鐣髁x的優(yōu)越性歸根到底要體現在它的生產力比資本主義發(fā)展得更快一些、更高一些……如果說我們建國以后有缺點,那就是對發(fā)展生產力方面有某種忽略。社會主義要消滅貧窮。貧窮不是社會主義,更不是共產主義?!保?]63-64社會主義的優(yōu)越性就是要逐步發(fā)展生產力,逐步改善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
從馬克思主義唯物論的立場來看,卡扎菲“第三世界理論”有些唯心成分。脫離生產力發(fā)展水平和科技發(fā)展而把政治經濟社會的發(fā)展理想化,是唯心史觀的體現。學界的研究也表明,卡扎菲的理想主義政治觀并不成功??ㄔ圃麚P利比亞已經是一個“可以進行實地考察的烏托邦國”,但是,即使是近500多年前英國早期空想主義者莫爾 (Thomas Mort,1478-1535)的《烏托邦》中也提倡大力發(fā)展科學,繁榮藝術,以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在烏托邦中,“對于智力的探討,他們從不知疲倦”,學習文學、音樂、哲學、數學、醫(yī)學以及各類技藝和知識,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及開拓”[5]。 所以,卡扎菲的社會主義比起空想社會主義者空想色彩更濃。
20世紀90年代,蘇聯(lián)模式社會主義失敗,其根本原因是蘇聯(lián)東歐各國領導人長期背離科學社會主義,積弊太深[6]??ㄔ剖且驗闆]有認識清楚什么是社會主義。無論從利比亞建設實踐上,還是對卡扎菲“第三世界理論”的哲學分析上看,卡扎菲沒有弄清什么是真正的社會主義,所以沒有把發(fā)展生產力、制定國家科技發(fā)展戰(zhàn)略作為根本任務來抓。社會主義作為比以往社會制度更先進的制度,必然要比以往社會制度更有利于解放生產力、發(fā)展生產力。所以,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是大力發(fā)展生產力。一味重視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的變革,致力于追求一種平等、自由的道德價值目標,不僅不能從根本上奠定社會主義的基礎,反而會越走越窮。沒有強大的綜合國力,很難實現對國民的責任和國際道義、以及對正義平等的價值追求。
“國于大地,必有與立”。中國社會主義建設之所以成就巨大,可以說借鑒了世界社會主義運動的經驗就訓,包括非洲社會主義;但是伊斯蘭社會主義并沒有重視借鑒科學社會主義的經驗。這并不是以科學社會主義的標尺衡量世界社會主義運動,但是,社會主義不能僅僅停留在脫離實際的理想層面上。清醒地認識時代,融入國際社會是建設社會主義、發(fā)展國民經濟的首要任務。列寧指出,只有“首先估計到區(qū)別不同‘時代’的基本特征,我們才能正確地判定自己的策略”[7]。我們觀察、分析和回答有關時代問題的科學依據之一是科技和生產力的發(fā)展水平[8]。
當今時代,人類社會正面臨新科技革命全方位、加速度大發(fā)展的新時代,而早在一百多年前,馬克思在分析近代第一次科技革命時,就指出生產力也包括科學??茖W是最高意義上的革命力量。我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同志繼承了馬克思的這一思想,并進一步指出:“馬克思說過,科學技術是生產力,事實證明這話講得很對。依我看,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保?]274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是促進經濟發(fā)展的首要因素。科技落后導致經濟發(fā)展緩慢和綜合國力下降,社會主義的優(yōu)越性和優(yōu)勢難以發(fā)揮出來。社會主義者應當認識到:第一,只有生產力的高度發(fā)展才能為民主、平等和自由創(chuàng)造更充足的物質條件。第二,只有生產力的高度發(fā)展為實現“各盡所能,按需分配”的原則奠定了物質技術基礎。第三,只有未來科技和生產力的高度發(fā)展,還為人的素質的提高和人的全面自由發(fā)展準備了前提。
所以說,時代賦予了社會主義發(fā)展科技的使命。當今時代特征就是全球化、信息化、科技革命。研究和建設社會主義,必須在全球化、信息化和科技革命的視域內進行。世界社會主義運動理論與實踐的主要教訓之一就是必須高度重視生產力的發(fā)展和科技革命,抓住機遇,迎接挑戰(zhàn)。由于社會主義現在不發(fā)達國家取得勝利,所以更要首先重視發(fā)展生產力,增加生產力總量,以經濟建設、物質文明建設為中心。同時也要重視精神文明建設,發(fā)展科學文化教育,重視政治文明建設,發(fā)展民主自由。當然,全球化時代,社會主義國家如何處理好同資本主義國家的關系,這同樣是決定世界社會主義命運的重大問題。但世界社會主義發(fā)展戰(zhàn)略的基點應該放在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積極進行科技革命以促進生產力的努力上。
蘇東劇變以及其他地區(qū)社會主義國家的實踐及其失敗給世界社會主義運動的留下來經驗與教訓,社會主義國家在建設中應該借鑒。卡扎菲以及其他阿拉伯社會主義國家的領導人只是簡單地把平等、正義、自由等視為社會主義的終極體現,這與空想社會主義沒有什么不同,把社會主義表征當做追求,而忽視了社會主義的本質,忽視了實現表征的基礎和過程。社會主義國家都是從生產力不發(fā)達社會進入社會主義的,被壓迫民族人民急于翻身做主人,這是社會主義建設的情感基礎,只有科學理論指導、有強大的生產力和科技基礎,重視科技革命,重視生產力的發(fā)展,社會主義的發(fā)展才有強大生命力。
[1]劉寶萊.中東伊斯蘭國家轉型中的“美國因素”[J].阿拉伯世界研究,2011(6).
[2]高放.當代世界社會主義新論[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
[3]Neil Ford,Libya Edges Back into the Fold,[J]The Middle East,Oct,2003.
[4]鄧小乎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5]托馬斯.莫爾.烏托邦[M].戴鎦齡,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2:71-82.
[6]高放,李景治,蒲國良.科學社會主義的理論與實踐[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213-214.
[7]列寧全集:第 26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143.
[8]列寧全集:第2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123.
D564
A
1673-1999(2012)06-0004-02
趙萬里,男,中國人民大學(北京100872)歷史系世界史博士研究生。
2012-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