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超
(江蘇警官學院治安管理系,江蘇南京,210012)
社會轉型期群體性事件高發(fā)是普遍存在的現(xiàn)象。從近年群體性事件產生的原因、發(fā)展的過程、參與者的情況以及社會形態(tài)變化周期進行分析,群體性事件高發(fā)的態(tài)勢還將存在較長的時期。因此,研究群體性事件的防控辦法不能只分析表面現(xiàn)象,解決表面問題,應該深入分析其根源,從根本上消除群體性事件產生的土壤,從而減少群體性事件的發(fā)生。
群體性事件形式多樣,有大規(guī)模的和小規(guī)模的、有城市的和農村的、有在職職工為主的和下崗退休職工為主的、有政治性的和非政治性的等等。外在表現(xiàn)形式一般為:
一是偶然性。群體性事件都存在誘因,誘因具有偶然性。如2011年8月17日海南三亞市解放四路回新村的群體性事件,起因是在土地賠償事宜尚未談妥的情況下,施工方擅自組織人員進場施工,引發(fā)糾紛。[1]
二是利益性。每起群體性事件的起因都有一定的目的,有的要求政府機關取消某一出臺的政策措施,或要求相關部門解決就業(yè)安置問題、工資拖欠問題,或要求解決分配不公問題、司法問題,解決土地糾紛、債務糾紛問題,或要求對某管理者進行處理等問題。
三是泄憤性。近幾年的群體性事件中出現(xiàn)了眾多非直接利益者的參與,使人員聚集量迅速擴大。在某些極端泄憤分子的扇動下,群體心理的激憤情緒被調動,出現(xiàn)過激行為。
四是多變性。群體性事件參與人員來源復雜,目的各不相同,當矛盾處理不及時、不妥當時,別有用心者有了可乘之機,常常使事件發(fā)展方向產生突變,顯示出群體性事件的多變性。
分析群體性事件外在表現(xiàn)形式,可以看出群體性事件有其產生的社會因素,社會因素決定了群體性事件的發(fā)展趨勢。
分析社會轉型期的特征和社會矛盾,分析我國經濟和社會發(fā)展狀況,可以得出我國群體性事件將在一段時期內處于高發(fā)期的結論。
我國社會轉型主要有三方面的內容:一是指體制轉型,二是指社會結構變動,三是指社會形態(tài)變遷。我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各地經濟文化差異顯著,社會轉型不可能在短期內完成。其一,觀念轉變需要時間和事實的應證。關于新事物每一件成功的實例都是對舊觀念的一次沖擊,連續(xù)不斷的沖擊才能逐漸確立新觀念,這需要時間。其二,新體制的建立需要時間,完善更需要時間。中國特色的市場經濟不同于資本主義社會的市場經濟,她在探索中前進,是“摸著石頭過河”,沒有現(xiàn)成經驗可循,探索需要時間。其三,穩(wěn)步前行需要時間。敵對勢力害怕中國的富強,他們會想盡辦法擾亂我國的改革。我國民族眾多,生活習慣存在差異;地域廣闊,南北東西經濟存在差異;人口眾多,一旦混亂后果不堪設想,唯有穩(wěn)步前行才能持續(xù)發(fā)展,平穩(wěn)過渡需要時間。
群體性事件具有偶然性,但偶然的現(xiàn)象中存在必然的因素。貧富差距過大,相對貧困群體龐大,使不滿情緒有了滋生、蔓延的土壤。當他們直接或者間接經濟利益進一步受到傷害時,怨氣難以壓抑,群體性事件爆發(fā)。貧富差距過大現(xiàn)象是改革開放初期的必然產物,也必將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而逐漸消亡,但這一消亡過程是一個緩慢的變化過程。一方面,改革開放需要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去完成股份制改造;另一方面,市場經濟充滿了競爭,通過競爭完成“資本的原始積累”,原始積累的過程是貧富差距加大的過程。待到股份制改造基本完成后,由先富者帶動后富者,則將縮小貧富差距。2011年9月個人所得稅制改革對縮小貧富差距有一定積極作用,但貧富差距縮小過程是一個長期的過程。
陳光金在2010《社會藍皮書》發(fā)布會中說:群體性事件在無直接利益和有直接利益沖突方面,在暴力型和非階級性的、非暴力的沖突方面都有發(fā)展趨勢。[2]換一個角度理解,群體性事件還處在發(fā)展階段,高發(fā)態(tài)勢一時難以消除。據(jù)中國經濟網報道:首個國家級應急培訓基地2011年底將在國家行政學院掛牌,這個應急培訓基地的核心任務是群體性事件處置能力培訓。[3]2010年不少高校增設了“社會應急管理”本科專業(yè),這也充分說明群體性事件將在今后一段時期內處于高發(fā)態(tài)勢。
既然群體性事件有較長時間的高發(fā)期,對于群體性事件的研究就應該從根本問題去思考。分析已發(fā)生的群體性事件,不難看出,群體性事件都是由群體“不滿情緒”引起,因“不滿”產生怨恨,有怨恨就要發(fā)泄。只要有機會,他們就會利用這些機會發(fā)泄,群體性事件則常常表現(xiàn)出迅速擴大,并呈對抗、暴力的情形。而這不滿情緒的根源來自于參與者個人對自己目前所處的政治地位、社會地位和經濟地位的不滿。究其原因有內因和外因兩種,內因來自于自我的感覺,外因來自于社會不公平的現(xiàn)象。內外因素中內因是根據(jù),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因此,先分析內因的產生。
筆者由于工作的需要曾調查過多起群體性事件,了解群體性事件中人員的基本構成。群體性事件參與主體是25歲以上的人群,尤其是群體的組織者或領袖年齡一般超過40歲,他們社會經歷豐富,受到的挫折較多,不滿情緒嚴重。這些人思想觀念的形成期是在改革開放前,受計劃經濟影響較深,作為社會主義社會主人翁的意識強烈。雖然改革開放已30年,市場競爭環(huán)境已經確立,但在他們心中對“大鍋飯”的懷念依舊,絕對平等的觀念根深蒂固,不能接受“不平等”的現(xiàn)實,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兩個方面:
1.不接受現(xiàn)有的社會地位
社會地位主要是由社會評價所反映出來的,是公眾對某一職業(yè)職務在社會運行和發(fā)展中所起作用的評價。社會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存在不同的分工,通過分工合作保持社會秩序的穩(wěn)定。不同的分工產生不同的職業(yè),社會學對各種職業(yè)的社會評價分別給予了數(shù)值,從一個側面反映出各職業(yè)社會地位的高低。盡管新聞媒體與輿論導向回避這個問題,但它是真實的存在。文革期間認為社會分工沒有貴賤差異都是革命工作,進而發(fā)展到革命者可以做任何革命工作,于是管理者被打倒,造反派進行管理,普遍出現(xiàn)外行領導內行的狀況,造成了社會的混亂。經歷過文化大革命的人對“造反”一詞印象極其深刻,他們奉行“皇帝輪流做,明天到我家”的信條,“你能做,我就能做”。得不到想要的職業(yè)或職務就產生了強烈的不滿情緒。雖然文革中形成的“造反”意識現(xiàn)在變成了潛意識,但在條件允許時就迸發(fā)出來。
2.不接受現(xiàn)有的經濟地位
個人的經濟地位以經濟收入表征,經濟收入的高低基本反映其個人對社會貢獻的大小。過去常講社會主義的分配原則是“多勞多得”,但它忽略了復雜勞動與簡單勞動的差異性以及市場的調節(jié)作用。文革殘余意識強烈者會認為“我同樣辛苦,為何得不到相同的報酬?”“我作為國家的主人,為何組織上剝奪我工作的權利,讓我下崗?”等等?!澳睦镉袎浩龋抢锞陀蟹纯埂钡恼Z錄煎熬著他們的心靈,他們不考慮自我的條件,不考慮個人能力的差別,一味追求絕對平等,回味“大鍋飯”的甜蜜,自然不能接受現(xiàn)有的經濟地位。
競爭是社會發(fā)展的動力,“發(fā)展才是硬道理”,國家落后就要挨打,企業(yè)落后就要被淘汰。競爭就有優(yōu)劣區(qū)分,能者上,庸者下,這就是競爭法則。國家有英明的領袖才能富強,企業(yè)有精明的主管才能生存,崗位有能者才能創(chuàng)造更多的價值。崗位有限,需通過競爭獲取。競爭的失利首先應從自身找原因,應努力改善自我,而不是怨天尤人,埋怨不公。不能正確認識自我,不努力改善自我,必將成為“牢騷王”。
腐敗產生的原因很多,在社會轉型期,由于道德理想的迷失、道德觀念的錯位、道德準則的失范、引起道德行為的失序,這種失序反映在政治生活方面便是權力的腐敗。腐敗有多種表現(xiàn)形式:貪污,賄賂,以權謀私,生活腐化,揮霍國家資財,為特殊利益者提供優(yōu)惠便利,任人唯親,兼職經商,嚴重失職、瀆職,徇私舞弊等。腐敗問題已嚴重影響了干群關系,滋生了群眾的仇官、仇警、仇富心理,成為導致群體性事件多發(fā)的深層原因。關于腐敗與群體性事件的關系多有文章論述,《法制日報》記者趙麗在所做的《公眾群體性怨恨調查》中指出:民眾不滿情緒主要指向腐敗官員[4];虞崇勝在《中國選舉與治理》上撰寫文章,認為群體性事件與體制性腐敗關系密切[5];原碧霞總結了中國最高人民檢察院反貪污賄賂總局局長陳連福,在國際反貪局聯(lián)合會第四次年會暨會員代表大會上發(fā)言的核心思想是“群體性事件將成反腐重要突破口”等等。[6]2009年5月9日,中央紀委副書記張惠新出席全國縣紀委書記培訓班上強調:嚴肅查處大規(guī)模集體上訪及群體性事件背后隱藏的腐敗問題。[7]2009年1-11月間,紀檢監(jiān)察機關嚴肅查辦群體性事件和重大責任事故背后的腐敗案件,立案115420件,結案101893件,處分106626人。[8]一件腐敗案件將影響一村、一鄉(xiāng)、一企業(yè)或一地區(qū)的干群關系,1年10萬件腐敗案所產生的影響可想而知。
201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由麻省理工學院經濟學家彼得·戴蒙德(Peter A.Diamond),美國西北大學戴爾·莫特森(Dale T.Mortensen)以及倫敦政治經濟學院教授克里斯托弗·皮薩里德斯(Christopher A.Pissarides)三人,因創(chuàng)建“市場查尋摩擦理論”獲此殊榮。該理論是關于失業(yè)率的理論,其中最重要的結論之一是:“更高的失業(yè)救濟金會拉升失業(yè)率、拖長市場查尋時間。”他們認為可以、甚至應該通過減少政府社會福利投入,減少失業(yè)救濟和再就業(yè)培訓,制造就業(yè)市場的“饑餓感”,從而降低就業(yè)者的就業(yè)心理預期,令其對低薪崗位不再觀望、挑剔,從而一方面讓這些失業(yè)者盡快上崗,有效降低失業(yè)率,另一方面也讓低薪崗位得以被這些人盡快填滿,從而有效減少無人問津的“垃圾職位”空缺。[9]
“市場查尋摩擦理論”的精髓是降低期望值,回歸正確的自我定位。人要有自知之明,不能總是眼高手低,在抱怨中生活。在我國當今社會這種人為數(shù)不少,這種人不考慮自己的綜合條件和能力,死抱著自己某一點長處,與別人的短處相比,越比越氣,以至于滿肚子怨氣。滿足感源于期望的實現(xiàn),期望值低的人容易滿足,期望值過高的人永不滿足。作為新聞媒體應該設法降低人們的期望值,這樣滿足感或者幸福感比率將會上升,群體性事件將下降。
“營造人才過剩的輿論氛圍”是降低人們期望值的方法之一。人才有若干層次,社會總是需要超高級人才,目前一般性人才確實處于相對過剩狀況。按照中國社科院《2010年中國大學生就業(yè)報告》藍皮書公布的數(shù)據(jù)計算,2008屆高校畢業(yè)生半年后未就業(yè)的人數(shù)為80.5萬人,2009屆為81.74萬人,這種供大于求的狀況還將持續(xù)。另一方面技術工人的缺口在擴大,按照張生軍轉載《人民日報》的數(shù)據(jù)計算,全國技術工人缺口4900萬人。[10]營造人才過剩的輿論氛圍就是要打擊求職人員的自信心,使其降低預期。例如經常公布研究生的失業(yè)狀況,研究生的求職艱難經歷,研究生生活的艱辛畫面。高學歷人群就業(yè)、生活都如此困難,較低學歷或低學歷的人該如何定位就不言自明了。
老百姓對腐敗問題深惡痛絕,腐敗嚴重影響了黨群、政群、干群、警民等關系。黨中央在懲治腐敗的決心和力度都很大,2010年處理違紀人員146517人,其中縣級以上干部5098人,移送司法機關的縣級以上干部804人,為國家挽回經濟損失89.7億元。[11]盡管如此,群眾對懲治腐敗效果仍不滿意。分析原因,群眾對部分干部不信任,對有些干部的做法不理解,導致誤解。應該充分相信群眾的判斷力和公正性,公開所有可以公開的工作程序、工作過程、法律依據(jù)和決策確定的方式、參與人員等內容,消除暗箱,陽光操作,接受廣大群眾的監(jiān)督,贏得群眾的理解和信任。
人不能沒有信仰,信仰的力量是無窮的,古今中外為信仰獻身者大有人在。信仰的缺失,道德的淪喪必然會引起社會的不安定,引發(fā)較多的社會問題,重樹信仰迫在眉睫。美國科技非常發(fā)達,但人們很虔誠地信奉上帝,這既有歷史淵源,也有政府的刻意引導。共產黨人是無神論者,但并不否認“因果報應”,“報應”并不是“神”的指引,而是“正義”的顯現(xiàn)。壞事做多了必定會敗露,必然引起公憤,必然會受到懲罰,正所謂“多行不宜必自斃”。凡是對社會和諧安定有積極作用的宗教都應該支持。中國人有信教的基礎,尤以儒家思想影響最深,她不謀求建立符合“神”旨意的宗教政權或干預國家政治,而是把宗教定位在凈化人心、和諧社會的功能上。她崇尚清靜寡欲、柔弱不爭、胸懷寬容;不尚名、不尚利、不自貴、不自譽、不妒嫉、不妄語,不溺于音色美食;樂人之吉,愍人之苦,赒人之急,救人之窮;施恩不求報,不殺生以自娛,濟世利人,慈心于物,正信誠實。中國本土宗教的教義對社會的積極作用優(yōu)于國外宗教,但沒有國外興盛,其原因是教會歌曲少,曲調單調,教會歌詞缺乏大眾化與時代感;宗教活動場所少,位置偏遠,設施條件差等。政府應該通過合適的方式大力興建廟宇、教堂,滿足群眾凈化靈魂的要求。
近些年政府已經注意到泄憤渠道的建立,但正面泄憤渠道負面作用較大。如信訪和領導接待日制度的建立可以緩解矛盾,但問題長時間不解決將會聚積怨恨;網上聊天也有泄憤作用,但也會引起雜音共鳴,擴大或加劇怨氣;民主生活會、群眾評議會有泄憤作用,但目前已經成為了一種形式,泄憤作用幾乎喪失怠盡。應該把群眾的注意點集中到某點上,淡化怨氣,形成側面泄憤渠道。股市吸引了眾多的注意力,2007年股市持續(xù)高漲,各種刑事案件、群體性事件減少,但股市不可能只漲不迭,低迷的股市給股民帶來壓抑心情,積聚怨恨。專家認為,美國的NBA聯(lián)賽、歐洲的足球甲級賽對該國的民眾有泄壓泄憤作用。[12]我國為什么沒有類似的、讓民眾狂熱的賽事?像乒乓球、跳舞都有廣泛群眾基礎,巧妙地運作可以調動民眾的情緒,成為狂熱賽事。
總之,自我定位不準是產生怨氣的內因,腐敗現(xiàn)象是產生怨氣的主要外因,針對內外因素制定消除怨氣措施,才能有效減少群體性事件的發(fā)生。
[1] 賈茹.海南三亞發(fā)生群體性事件2人受傷多輛車被毀[EB/ OL].[2011-08-18].http://news.southcn.com/z/2011-08/ 18/content_28568849.htm.
[2] 李孟漪.2010《社會藍皮書》中國社會形勢報告會(實錄)[EB/ OL].[2009-12-21].http://news.sohu.com/20091221/n269-095915.shtml.
[3] 孫亞萍.專家:未來10年群體性事件是社會穩(wěn)定最大威脅[EB/ OL].[2010-01-25].http://gb.cri.cn/27824/2010/01/25/11-0s2740792.htm.
[4] 趙麗.公眾群體性怨恨調查:不滿情緒主要指向腐敗官員[EB/OL].[2011-05-23].http://www.china.com.cn/news/txt/2011-05/ 23/content_22620973.htm.
[5] 虞崇勝.體制性腐敗——群體性事件的體制原因及其對策[EB/ OL].[2009-12-23].http://fslz.foshan.gov.cn/tszs/2009-12/t20091223_1436314.html.
[6] 原碧霞.群體性事件將成反腐重要突破口[EB/OL].[2010-11-7].http://today.banyuetan.org/jrt/101107/16118. shtml.
[7] 李玉龍.中紀委:嚴查大規(guī)模集體訪及群體性事件背后腐?。跡B/OL].[2009-05-13].http://news.xinhuanet.com/legal/ 2009-05/13/content_11366019.htm.
[8] 朱鵬英.中國去年嚴查群體性事件等背后腐敗案 298人受處[EB/OL].[2010-01-08].http://www.chinanews.com/gn/ news/2010/01-08/2060508.shtml.
[9] 新華社特稿.市場查尋摩擦理論獲諾貝爾經濟學獎三位經濟學家分享[EB/OL].[2010-10-12].http://nf.nfdaily.cn/nfdsb/ content/2010-10/12/content_16567363.htm.
[10] 張生軍.中國呼喚技術工人[EB/OL].[2009-04-27]. http://www.chinavalue.net/Article/Archive/2009/4/27/ 172625.html.
[11] 走在路上.資料:2010年反腐敗基本成果[EB/OL].[2011-1-7].http://blog.sina.com.cn/s/blog_718b8dad0100-ntfv.html.
[12] 黃建鋼.“群體心態(tài)學”研究介紹[J].浙江海洋學院學報:人文科學版,2006,23(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