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濤
(中國海洋大學外國語學院,山東 青島 266100)
《源氏物語》作為世界上最早的長篇小說,被譽為日本文學的高峰。它描寫了400多個人物形象,人物間的相互關系錯綜復雜,對于讀者來說并不是一部易讀的作品。張新之在《紅樓夢讀法》中寫到:“是書名姓,無大無小,無巨無細,皆有寓意?!笨膳c《紅樓夢》相提并論的古典巨著《源氏物語》全書共54卷,其中有14卷用人名當作卷名,如:《空蟬》、《夕顏》、《紫兒》、《末摘花》、《葵姬》、《花散里》、《夕霧》、《匂皇子》等等,可見在該書中人物的名字除名稱代號功能以外,亦有其重要的意義。
“人類的姓名產(chǎn)生于社會交際的需要,它是一種分類體系,與人類的社會實踐活動密切聯(lián)系,因此,姓名從一開始就包含了豐富的社會意義。姓名的形式雖然有限,但是它所表達的社會意義卻是豐富的?!睆淖鲜讲繛椤对词衔镎Z》人物的命名法中便可看出平安朝時代人物名字的特點及意義。
根據(jù)史書記載,古代日本人沒有姓,只有名。日本的姓氏起源于公元4世紀的姓氏制度,分為氏、姓、苗字、名字。并且日本人的姓氏是表示世襲官職的大小和氏族門第高低的一種稱號,是由天皇恩賜的,庶民百姓是不允許有姓氏的。在奈良至平安時代,降為臣級的皇族又會被賜予源、平、藤原等姓。《源氏物語》的主人公源氏就是被桐壺帝由皇子降為臣級,且賜姓“源”。源氏的正夫人葵姬則姓“藤原”。這兩個姓氏亦是平安朝時代的兩大姓氏。特別是藤原氏是平安朝時代攝關政治的核心家族。藤原道長就曾史無前例地將三女送入宮中立為皇后,使攝關政治達到頂峰。
1.男官的命名法
在平安朝時代,貴族社會中最主要的稱呼還是官職。官職是等級社會中權力與地位的象征。在《源氏物語》中最典型的代表就是葵姬的父與兄的稱呼變化,葵姬的父親出場時已是左大臣后升為攝政太政大臣,其兄稱作頭中將,期間又升為藏人少將、內(nèi)大臣,最后高居太政大臣。雖然這父子皆有姓,且姓“藤原”,但文中并未取其姓或名作稱呼,而是用官職代之。除此二人之外,文中還以右大臣、權中納言、右大將、左馬頭等一系列官職作為人物的名字。
2.女官的命名法
平安朝時代有不少宮廷女性以丈夫、父兄等直系男性親屬的官職取名,用父兄官銜為名標示身份,這在當時是一種時尚?!对词衔镎Z》的作者紫式部便是一例。在《源氏物語》中,也許是為了區(qū)別男性人物,作者雖未采用此種命名法,卻采用了類似的方法。如「大輔の命婦」(大輔命婦)、「王命婦」等是以男性官職在前,女官官名在后的方式來為女性命名,這在某種程度上更凸顯了人物身份的雙重地位。還有姓加女官官名的例子,如“源典侍”等。
3.尊稱的命名法
未入宮任職的貴族也根據(jù)身份地位有其相應的名字。他們因身份的高低往往在名稱后加上“上”、“方”、“君”等尊稱?!对词衔镎Z》中在名字后加“上”的僅有源氏的兩位正夫人,即「葵の上」(葵姬)和「紫の上」(紫姬),次之有「明石の方」(明石夫人)、「北の方」、“鬚黒の北の方”等,再次之則有「近江の君」(近江君)、「中將の君」(中將君)、「大君」(大女公子)、「中君」(二女公子)等等。
小說中皇族的名字亦類似于官職。日本天皇是沒有姓氏的,因為天皇被視為上天派來管理眾生的神,具有至高無上的權力,因此沒必要有姓。不僅天皇,就連皇后和天皇的子女也沒必要有姓。《源氏物語》中出現(xiàn)了四位天皇,即桐壺帝、朱雀帝、冷泉帝和今上;皇后亦有藤壺皇后、秋好皇后、明石皇后;此外,諸皇子有帥皇子(后稱作螢兵部卿親王)、四皇子、八親王、匈親王、常陸親王等。與官職一樣,眾皇子的稱呼亦隨著身份的變化而變化,故文中有很多重名人物的出現(xiàn),這都增加了讀者的閱讀難度。
還值得注意的是關于皇后的稱呼。平安朝時代本有“皇后”一詞,但在《源氏物語》中日文卻用的是「中宮」,如「藤壺中宮」(即藤壺皇后),「明石中宮」等,顯而易見,這是因為紫式部侍奉的是一條天皇的中宮彰子,而非皇后定子。雖然「皇后」和「中宮」在日語中皆是皇后之意,但紫式部迫于身份壓力,在小說中皆用“中宮”來取代“皇后”。其他皇妃則一般用后宮嬪妃稱呼命名,如「弘徽殿女御」、「桐壺更衣」、「六條御息所」(六條妃子)等。
《源氏物語》中的人物名字不僅局限于體現(xiàn)在人物的社會地位等意義上,特別是作為章名出現(xiàn)的人物名字都各具特色,這不得不說是作者別有用心。從這些人物形象的名字中,我們可略微窺察出人物的特性、命運等要素,甚至是文章的主題。關于《源氏物語》的主題,本居宣長的“物哀”二字具有跨時代的意義。作品雖然主要描寫了源氏氣勢恢宏、奢靡享樂的一生,但全文始終在昌盛中泛著衰落,愉悅中泛著苦悶。紫式部思維的細膩也在于她將“物哀”二字融入了主要人物的名字之中。以下將主人公源氏和雨夜品評后三位典型人物的名字為例加以求證。
紫式部用其細膩的筆觸,將《源氏物語》的主人公光源氏描繪成一個近乎完美的平安朝貴族形象。其名字中的“光”字便取自“光華公子”這一美稱。光源氏一出生便有容華如玉、蓋世無雙之顏,三歲時便讓人嘆道:“這神仙似的人也會降臨到塵世間來!”七歲時就已琴笛精通、多才多藝,成人后更是風流倜儻,使無數(shù)女性為之“傾城”。除了完美的容貌,其一生也盡享榮華富貴,官居太政大臣,享有太上皇的至高地位。膝下三子女兼有天子、皇后、左大臣,家族地位無可動搖。光源氏的完美讓其他人物都無法與之媲美。
但名字中的“源氏”二字又在其自身的光照下顯得格外刺眼。身為皇子卻是地位較低的更衣所生,兒時喪母又無有利后援人的他縱使自身再完美無缺,面對世俗也只能先求保身,被桐壺帝無奈地降為臣級,賜予源姓,永遠無法登上天皇這一神位。正因是“臣級”,弘徽殿女御才有機可乘,使其流放于須磨??v使之后源氏得勢,而“臣級”的地位卻是這一人物在身份上的瑕疵。從另一角度來看,正因是“臣級”的源氏,才不受皇族規(guī)約的束縛,方可隨意行動涉獵女色。也正因這種不完美的形象,才可使其自身的性格中包含了同情、仁慈、寬厚、完美、好色、諷刺等豐富的要素,使人物形象更加飽滿、充實。因此,光源氏這一人物形象正如其名,完美中略顯不完美,不完美中盡顯完美之相。光源氏可謂是紫式部命名藝術的結晶之作。
在第二卷雨夜品評后,成為源氏首先涉獵對象的便是空蟬??障s正是左馬頭等人極力推崇的中層貴族??障s因其父早亡而未能入宮,相反不得已嫁給了年老的伊豫介作后妻。這種老夫少妻的婚姻注定空蟬的一生將如其名,空有婚姻的外殼,而沒有內(nèi)在的愛情。愛情如此空虛的空蟬卻是作品中第一個拒絕美男子源氏的女性。
當容姿秀麗、光彩煥發(fā)的源氏出現(xiàn)在空蟬面前時,她雖一時動搖,卻理智地拒源氏于千里之外。“我是有夫之婦,身份已定,無可奈何了?!笨梢娝龑⒆约荷钌铈i在婚姻的牢籠里,不越雷池半步。當源氏第二次要偷偷強占她時,她更如“金蟬脫殼”,慌忙逃出房間,使源氏誤將軒端荻認作她,將錯就錯后的源氏也只能拿起她落在房間里的一件單衫失望地溜走了。當其夫病逝后,空蟬再次失去了庇護,面對繼子級伊守的侵犯,空蟬出家為尼來捍衛(wèi)自己的婦道,同時也想借遁入空門,讓自己對愛渴望的內(nèi)心得以平靜。作品中對空蟬最好的評價便是那句:“原來空蟬這個人的性情,溫柔中含有剛強,好似一枝細竹,看似欲折,卻終于不斷?!比欢诳障s理智的外殼下是女性脆弱的內(nèi)心,她想掙脫重重束縛,卻無法擺脫殘酷的現(xiàn)實。她渴望愛,卻最終也沒有得到真愛的幸福。
其實空蟬亦是作者紫式部自身的寫照。她曾在《紫式部日記》中對與男子交往密切的清少納言給予嚴厲的抨擊與諷刺。她自身亦是固守婦道的空蟬,對愛只能無奈地拒絕。
夕顏出身低微,屬雨夜品評中左馬頭歸類的下層貴族女性。雖然身份并不高貴,但她體態(tài)輕盈婀娜,嫵媚動人,且性格溫良馴善,和藹可親,深得貴族男子喜歡。她對愛抱有幻想,且不乏浪漫,但她的愛情亦如其名,僅是曇花一現(xiàn)的美麗。
夕顏本名常夏,后居處生有夕顏花,故稱其名為夕顏?!俺O摹迸c“夕顏”均為花名,意義卻迥然不同。常夏是四季常開的深紅色五瓣花,夕顏則是夜間綻放、清晨凋謝的短命白花。在《源氏物語》中,夕顏算是敢于大膽追求愛情的女子。她先是頭中將的情人,并為其生有一女(即玉蔓),只因頭中將正妻的再三恐嚇才不得已選擇銷聲匿跡、隱姓埋名,忍痛結束了這段姻緣。當源氏出現(xiàn)在她的門前時,她更是大膽地送上題詩“夕顏凝露容光艷,料是伊人駐馬來”,從中可見她對愛情的執(zhí)著與憧憬。她一直想幸福地依附于一個男人,對愛的幻想?yún)s讓她過早凋謝。
夕顏是男人的紅顏知己,卻是女人的眼中釘,兩段愛情皆葬送于女人的嫉妒心。紫式部借夕顏這一弱女子形象,暗示了女人不僅活在男人的風流下,更行走于其他女人的醋意間。從常夏的艷紅到夕顏的慘白,夕顏用短暫的生命換來了記憶中最后一刻永存的愛。夕顏之女玉蔓也正如撫子花,是其母生命和命運的延續(xù)。
雨夜品評中還有一類女子,便如夕顏死后源氏獵奇的第一個對象——出身高貴卻家道中落的皇族末摘花。末摘花雖其貌不揚,缺乏情趣,卻是《末摘花》卷和《蓬生》卷的女主角,可見紫式部對這一形象的重視。
末摘花本是一種作為紅色染料的植物,紅色亦是作品中對末摘花人物形象的暗喻。末摘花身長腿短,肩部突出,完全是一“丑女”。但末摘花的標致性相貌應屬她的紅鼻頭,源氏因此嘲諷道:“明知此色無人愛,何必栽培末摘花?”這便是末摘花名字的由來。末摘花的“紅”還表現(xiàn)在她古風的審美標準。因家道敗落,末摘花常穿一件褪色嚴重的淺紅色夾衫,新年送給源氏的衣物也以紅色為主,款式古老得讓源氏興味索然。可見紅色就是對末摘花的一個諷刺,在好女色的男人眼中,紅色象征了末摘花的古板無才、滑稽搞笑。
正是這樣一個無才無趣的丑女,卻能留在源氏的身邊,只因她性格中也泛著這古風的紅色,固守對源氏的堅貞。即使源氏左遷須磨,生活窮困潦倒的她還是苦守著與源氏的姻緣,最終得以修成正果,遷入二條院受到源氏的庇護。紫式部用這樣一個古風滑稽的末摘花,暗示女子的才貌固然重要,但堅貞不渝的性格才是關鍵。源氏對末摘花的憐憫同情,也暗示了紫式部對男人的依附心理,希望女子的堅貞終會換來男人的庇護,這也是作者紫式部在當時的社會環(huán)境下作為女子的局限性。
除以上人物名字獨特外,其他人物的名字也皆有寓意,如以“官位十二階”最高官袍的紫色命名的紫姬、無法擺脫地方出身記號的明石夫人、漂浮不定的浮舟、體帶異香的薰君等。因筆者研究尚淺,望今后能做系統(tǒng)的論述。
《源氏物語》作為日本古典文學的巔峰之作,內(nèi)容飽滿充實,值得研究的問題點甚多,本文僅從人物名字的角度作一淺析。通過《源氏物語》中的人物名字,我們略微了解了平安時代人物名字的社會意義。在平安時代,人物的名字不僅僅具有名稱符號功能,更是貴族權勢與地位的象征。通過男女人物命名的差別,亦可看出封建的“男尊女卑”觀念。此外,紫式部巧妙的命名法有助于讀者窺見人物形象的諸多要素,以及“物哀”這一主題。
[1]張新之.紅樓夢讀法[M]//朱一玄.紅樓夢資料匯編.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1.
[2]納日碧力戈.姓名論[M].北京:社科文獻出版社,1997.
[3]紫式部.源氏物語[M].豐子愷,譯.北京:人民文化出版社,1998.
[4]耿鐵珍.日本人姓氏起源及其中國文化烙印[J].哈爾濱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1):124-127.
[5]姚繼中.于破滅中尋覓自我——《源氏物語》主題思想論[J].外國文學研究,2000(1):119-124.
[6]姚繼中.《源氏物語》的愛情審美與辯證——析光源氏人物性格[J].外國文學,2004(5):92-97.
[7]王華,李慶祥.《源氏物語》末摘花人物形象新解——以非語言交際因素為視點[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08(5):116-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