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小金
心肌炎患者的臨床護理研究
江小金
目的 探討心肌炎患者的有效護理方法。方法 回顧性分析2010年3月~2011年3月期間收治的42例心肌炎患者的臨床資料。對所有患者行以患者為中心的整體護理,包括健康教育、心理護理、飲食護理等。結果 所有患者經過精心護理后,治愈28例,好轉14例。結論 及時、有效、合理的有效的整體護理對于保證療效、促進患者早日康復十分重要。
心肌炎;臨床護理
心肌炎是心肌發(fā)生的局限或彌漫性炎癥,可原發(fā)于心肌,也可是全身性疾病的一部分;病因有感染、理化因素、藥物等,最常見的是病毒性心肌炎,其中又以腸道病毒,尤其是柯薩奇B病毒感染最多見。近年來病毒性心肌炎的發(fā)生率明顯增高,成為心血管系統(tǒng)最常見的疾病之一,嚴重威脅人們的健康和生命[1]。本研究回顧性分析我院于2010年3月~2011年3月期間收治的42例心肌炎患者的臨床資料,對所有患者行以患者為中心的整體護理,旨在分析和探討心肌炎患者的護理方法。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我院于2010年3月~2011年3月期間收治的42例心肌炎患者的臨床資料。本組患者均符合病毒性心肌炎臨床診斷標準。42例心肌炎患者,男18例,女24例;年齡13~58歲。16例發(fā)病前2~3周有呼吸道和消化道感染史,11例有不同程度的肢體乏力、胸悶、心前區(qū)不適、心悸及心臟雜音等非特異性癥狀,9例表現為阿-斯綜合征、心源性昏厥和心跳驟停,5例表現為急性左心衰竭。
1.2 護理方法
1.2.1 一般護理 與患者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熱情、親切地與患者交流。視病情輕重安排不同病室,定時測量體溫、脈搏,其體溫與脈率增速不呈正比。定時測量血壓,觀察記錄尿量,以及早判斷有無心源性休克的發(fā)生。密切觀察患者心率與心律,及早發(fā)現有無心律失常。危重者如合并心力衰竭,嚴重心律失常者應遷搶救室,給予心電、血壓、呼吸等綜合監(jiān)護,以便及時處理[2]。
1.2.2 健康教育 把健康教育貫穿于整個治療過程中。囑咐患者合理用藥,注意勞逸結合,避免過度勞累,進行適量體格鍛煉,提高和增強機體抗病能力。加強飲食衛(wèi)生,注意氣候變化,防止受涼、感冒,室內應保持空氣清新,注意保暖,防止呼吸道和腸道感染。向患者及家屬介紹本病的基本知識、治療方案,鼓勵家屬參與患者的護理[3]。
1.2.3 飲食護理 飲食應以清淡爽口、進食易消化和富含維生素及蛋白質的食物,嚴格遵照低熱量的原則以減輕心臟負荷,限制鈉鹽及水的攝入。盡量葷素搭配,多食魚、肉、蛋、牛奶,柑橘、蘋果、香蕉等水果也要多吃。少食多餐的方法,切忌暴飲暴食,特別是有小腿輕度水腫或有早搏的患者,否則會加重心臟負擔,出現悶脹不適,或早搏加重。水腫患者,水的攝入量每日應限制在1500mL以內[4]。禁喝濃茶、忌煙酒。
1.2.4 心理護理 給患者創(chuàng)造一個安靜的治療及休息環(huán)境可以消除患者的陌生感。心肌炎患者病情輕重不一,易出現不同的心理狀態(tài),護士應采取個性化的心理護理方案,針對不同年齡病情不同的患者要用不同的護理手段,始終保持和藹可親的服務態(tài)度,取得患者的信賴,護理人員要講究語言藝術,專人看守,有針對性地安慰、疏導、解釋、暗示、鼓勵、勸告等,幫助患者充分認識疾病,介紹一些治愈病例,消除患者各種疑慮,使之能正確對待疾病,消除焦慮急躁的情緒,保持健康心態(tài),積極配合治療。對檢查較理想的報告結果及時告訴患者,使他們積極配合治療及護理。對患者態(tài)度熱情,關心體貼,使患者感到溫暖,激起他們對生活的希望和信心。對于有嚴重心理障礙的患者應鼓勵患者到心理門診治療。
所有患者經過精心護理后,治愈28例,好轉14例。
心肌炎指心肌中有局限性或彌漫性的急性、亞急性或慢性的炎性病變。病毒性心肌炎患者的病情輕重不同,表現差異很大,嬰幼兒病情多較重,成年人多較輕,輕者可無明顯病狀,重者可并發(fā)嚴重心律失常,心功能不全甚至猝死。急性期或亞急性期心肌炎病的前驅癥狀,患者可有發(fā)熱、疲乏、多汗、心慌、氣急、心前區(qū)悶痛等。檢查可見期前收縮、傳導阻滯等心律失常,谷草轉氨酶、肌酸磷酸激酶增高,血沉增快。隨著整體護理的逐步實施和完善,護士在疾病控制中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掌握正確的評估方法,完善相關護理,對提高心肌炎患者的生活質量,促進患者的康復和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有著重要的意義。及時、有效、合理的有效的整體護理對于保證療效、促進患者早日康復十分重要。
[1] 路標.30例病毒性心肌炎的臨床觀察[J].當代醫(yī)學,2011,17(4):36.
[2] 王慕逖.兒科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9:304-311.
[3] 催焱.兒科護理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8:163-169.
[4] 喻玫.心肌炎患者的護理[J].中國地方病防治雜志,2010,22(6):475-477.
10.3969/j.issn.1009-4393.2012.25.080
511430 廣州市番禺區(qū)大石人民醫(yī)院內科(江小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