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美薇
(遼寧師范大學 文學院,遼寧 大連 116029)
“追”“逐”在甲骨文時期已經(jīng)出現(xiàn)。從字形上看,追,從阜從止,或從彳從止。阜為古“師”字,即為軍隊;止為“腳”。因此,追表示追趕軍隊。逐,從止從豕,或從雙鹿,抑或從虎等野獸,最后定為從止從豕,意為追趕野獸。從本義上看,“追”和“逐”都是“追趕、追逐”的意思,但各自的對象有所差別。“追”偏重于追趕人或軍隊;“逐”則偏重于追趕動物。楊樹達在《積微居甲文說·釋追逐》中也指出:“蓋追必用于人,逐必用于獸也?!焙髞?,由于社會生活背景的改變,二者詞義不斷演變,它們的用法和詞義都發(fā)生了很大變化,本文試對常用詞“追”“逐”在秦漢時期的詞義變化加以分析和考辨。
在《漢語大辭典》中,“追”在秦漢時期已有的義項現(xiàn)歸納如下。
(1)追逐,追趕?!豆騻鳌でf公十八年》:“夏,追戎于濟西?!保?)指追趕的人,追兵。《左傳·定公八年》:“其徒曰:‘追其將至?!薄妒酚洝っ蠂L君列傳》:“出如食頃,秦追果至關(guān)?!保?)跟隨;追從。張衡《歸田賦》:“諒天道之微昧,追漁父以同嬉?!保?)趕得上?!度龂尽の褐尽じ咛寐鳌罚骸吧凡模边^史魚?!保?)回溯;追念。《詩經(jīng)·大雅·文王有聲》:“匪棘其欲,遹追來孝?!薄度龂尽な裰尽ぶT葛亮志》:“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于陛下也?!保?)追悔;后悔?!豆茏印しǚā罚骸疤弦灾浦贫?,其次失能追之,雖有過,亦不甚矣?!币伦ⅲ骸澳茏坊谝病!保?)補救;挽回。《書·五子之歌》:“弗慎厥德,雖悔可追?!保?)事后補行。班固《白虎通·五經(jīng)》:“故追定五經(jīng),以行其道?!保?)尋求;追求?!俄n非子·外儲說右上》:“臧獲之所愿讬其足于驥者,以驥之可以追利辟害也?!保?0)送行?!对姟ぶ茼灐び锌汀罚骸氨⊙宰分笥医椫??!编嵭{:“追,送也?!笨追f達疏:“追,謂以發(fā)上道,逐而送之,故以追為送。”(11)招引;征召?!豆茏印て叱计咧鳌罚骸榜Y車充國者,追寇之馬也。”尹知章注:“追,猶召也。言馳車所以召寇?!保?2)中醫(yī)指補益。《素問·調(diào)經(jīng)論》:“近氣不失,遠氣乃來,是謂追之?!蓖醣ⅲ骸白罚匝a也《針經(jīng)》曰:‘追而濟之,安得無實?!瘎t此謂也?!保?3)古國名。我國西北方少數(shù)民族所建。
“逐”在秦漢時期已有的義項歸納如下。
(1)追逐,追趕?!蹲髠鳌る[公十一年》:“公孫閼與潁考叔爭車,潁考叔挾辀以走,子都拔棘以逐之?!薄稘h書·李廣傳》:“其先曰李信,秦時為將,逐得燕太子丹者也?!保?)驅(qū)逐,放逐?!冻o·九章·哀郢》:“信非吾罪而棄逐兮,何日夜而忘之?”《史記·陳丞相世家》:“其嫂嫉平之不視家生產(chǎn),曰:‘亦食糠核耳。有叔如此,不如無有。’伯聞之,逐其婦而棄之?!保?)追求;求取?!兑住ぜ葷罚骸皨D喪其茀,勿逐,七日得。”(4)競爭;爭先?!俄n非子·五蠹》:“上古競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謀,當今爭于氣力?!薄逗鬂h書·馮異傳》:“當兵革始起,擾攘之時,豪杰競逐,迷惑千數(shù)?!崩钯t注:“逐,爭也。”(5)隨;跟隨。《楚辭·九歌·河伯》:“靈何為兮水中,乘白黿兮逐文魚?!蓖跻葑ⅲ骸爸?,從也?!保?)強盛;繁盛?!豆茏印さ貑T》:“其山之淺,有龍與斥群木安逐,條長數(shù)大?!蓖跄顚O《讀書雜志·管子二》:“《爾雅》曰:‘逐,強也。’言群木于是強盛也。”(7)放蕩?!盾髯印と逍А罚骸肮省讹L》之所以為不逐者,取是以節(jié)之也?!睏顐娮ⅲ骸爸?,流靄也。”
由上述“追”“逐”的義項我們可知,“追”的意義較為廣泛,并且有代替“逐”的趨勢,下面就“追”和“逐”的詞義區(qū)別分析如下:
1.“追”“逐”的本義都是追逐、追趕的意思。先秦時期所屬對象差別很明顯?!白贰庇糜谧汾s人或軍隊;“逐”用于追趕動物。如:
(1)日中,杜伯乘白馬素車,朱衣冠,執(zhí)朱弓,挾朱矢,追周宣王,射之車上,中心折脊,殪車中,伏而死。(《墨子·明鬼上中下》)
(2)左右無人,盡逐獸而火不救,乃召問仲尼。仲尼曰:“夫逐獸者樂而無罰,救火者苦而無賞,此火之所以無救也。”(《韓非子·內(nèi)儲說上七術(shù)》)
(3)孟子曰:“是為馮婦也。晉人有馮婦者,善搏虎,卒為善士。則之野,有眾逐虎?;⒇?,莫之敢攖。望見馮婦,趨而迎之。馮婦攘臂下車。眾皆悅之,其為士者笑之?!保ā睹献印けM心章句下》)
但很快這種現(xiàn)象就消失了,“追”和“逐”的追趕對象可以互換。如:
(4)是以其民用力勞而不休,逐敵危而不卻,故其國富而兵強;然而無術(shù)以知奸,則以其富強也資人臣而已矣。(《韓非子·定法》)
“逐”指追趕敵人。
沈老七的三房太太都讓日本人給輪奸了。直到最后一個日本兵下樓來,他們才放火燒了那木質(zhì)結(jié)構(gòu)的沈家大院。這時天已經(jīng)黑定,沈家大院燃起的火光一直照著那群日本兵行至上河的蘆葦蕩里。
(5)晉師右移,上軍未動。工尹齊將右拒卒以逐下軍。(《左傳·宣公十二年》)
“逐”指追趕晉國下軍。
(6)孟子曰:“逃墨必歸于楊,逃楊必歸于儒。歸,斯受之而已矣。今之與楊、墨辯者,如追放豚,既入其,又從而招之?!保ā睹献印けM心章句下》)
“追”的對象是“豚”,就是逃出來的豬。
2.從“追”“逐”的引申義來看,“追”有回溯、追念、補救、挽回、送行義。如:
(1)楚狂接輿歌而過孔子曰:“鳳兮,鳳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已而,已而,今之從政者殆而!”(《論語·微子第十八》)
“追”用的是補救義,所謂“補救”就是在事情發(fā)生過之后,追回所犯的過錯,予以彌補。
(3)子云:“祭祀之有尸也,宗廟之有主也,示民有事也。修宗廟,敬祀事,教民追孝也。以此坊民,民猶忘其親?!保ā抖Y記·坊記第三十》)
“追”用的是回溯義,這是在時間范疇內(nèi)的追及。在此基礎(chǔ)上“追"還產(chǎn)生了不少復(fù)合詞,如“追念”、“追祭”、“追賜”、“追命”、“追封”、“追孝”等在后世作為固定詞形得以沿用?!爸稹庇序?qū)逐、放逐、競爭、爭先、強盛義。如:(4)以戈逐子犯。(《左傳·僖公二十三年》)非秦者去,為客者逐。(《史記·李斯列傳》)“逐”引申為“驅(qū)逐、放逐”之意。
(5)王子于期為宋君為千里之逐。已駕,察手吻文。且發(fā)矣,驅(qū)而前之,輪中繩;引而卻之,馬掩跡。(《韓非子·外儲說右下》)
“逐”用作名詞,有“競爭”之意。
(6)自無令王,諸侯逐進,狎主齊盟,其又可一乎?恤大舍小,足以為盟主,又焉用之?(《左傳·昭公元年》)
杜預(yù)注:“逐”,猶競也。
(7)故曰:事異則備變。上古競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謀,當今爭于氣力。齊將攻魯,魯使子貢說之。(《韓非子·五蠹》)
“競”、“逐”、“爭”,互文見義。
從詞義層面來講,在甲骨文金文時期,“追”用于追趕人或軍隊,“逐”用于追趕動物,二者所涉及的對象不同,是因為“追”“逐”產(chǎn)生的時代背景是原始社會的狩獵和部落沖突時期。狩獵和戰(zhàn)爭在原始社會中的地位同等重要。所以“追”“逐”所涉及的對象有明顯區(qū)分。當發(fā)展到秦漢時期,戰(zhàn)爭和祭祀成了國家和社會的首要事務(wù)。“追”適用的生活背景沒有太大變化,因此它的意義和用法得以繼承。隨著時代的發(fā)展,狩獵已漸漸處于次要地位,隨之上升的是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于是“逐”的意義不斷向“追”靠近,它的“追趕動物”義逐漸減少。另外,秦漢時期,諸國紛爭不斷,群雄競逐和排除異己成為社會生活中的重要事務(wù)。因此在當時的著作中表示追趕敵軍和放逐異己的“追”“逐”的用例較前代大大增加。社會生活背景的改變和時代的變遷是“追”“逐”的意義和用法發(fā)生改變的主要原因。
[1]楊樹達.積微居甲文說[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2]沈錫榮.古漢語常用詞類釋[M].上海:學林出版社,1992.
[3]王鳳陽.古辭辨[M].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3.
[4]辭海(1979年版縮印本)[Z].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79.
[5]現(xiàn)代漢語詞典(第五版)[Z].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