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雪群
(武鋼黨校 黨史黨建部,湖北武漢 430081)
《中庸》是儒家傳統(tǒng)文化中一部極為重要的經(jīng)典,在中國思想史上是創(chuàng)造心靈和靈感的源泉。《中庸》本是《小戴禮記》中的一篇,后經(jīng)提倡逐漸受到人們的關(guān)注并從《小戴禮記》中獨立出來。北宋程顥、程頤極力尊崇《中庸》,到南宋朱熹時,正式把《中庸》和《論語》、《孟子》、《大學(xué)》并稱為四書。朱熹發(fā)現(xiàn)《中庸》的內(nèi)容更不易被人理解,于是提出領(lǐng)會其義理的順序是:“先讀《大學(xué)》,以定其規(guī)模;次讀《論語》,以定其根本;次讀《孟子》,以觀其發(fā)越;次讀《中庸》,以求古人之微妙出?!笨v觀《中庸》全文,發(fā)現(xiàn)“誠”的思想貫穿始終,對“誠”進行了深入系統(tǒng)的闡釋?!罢\”是《中庸》的精髓,是儒家思想中一個重要內(nèi)容,是人的道德良知和道德境界。
“誠”字最早見于《尚書·太甲》:“鬼神無常享,享于克誠?!痹谶@里“誠”表達的是虔誠的意思,即對鬼神言行一致、篤信不二、深信不疑。把“誠”解釋為對鬼神的虔誠心理,在很大程度上是淵源于原始宗教崇拜,并且這種虔誠心理,主要是在古時祭祀活動中深刻的表現(xiàn)出來。在《周易》中,“誠”解釋為“信”,多作“孚”,《周易·雜卦傳》說:“中孚,信也?!彼浴版凇本褪钦\信的意思,一個人只要有這種“孚”,就有“信”,就“勿問,元吉”(《周易·益卦九五》),不用問都大為吉利。而且,“有孚維心,享,行有尚”(《周易·坎卦》),即作到內(nèi)心有“誠”,就能得到與神通,凡事順利,行事都能取得很高成就?!版凇?在《周易》中,以“誠信”的意思為最多,也最重要。最初它強調(diào)的是,祭祀者在祭祖、祭神時,對于祖先、神的“誠信”不欺、虔敬、敬畏之心。到后來則發(fā)展為專指人的一種內(nèi)心狀態(tài),后來經(jīng)過《中庸》發(fā)展賦予了倫理與哲學(xué)的雙重意蘊。在《中庸》之前的文獻中,出現(xiàn)“誠”字很少,經(jīng)史著作中見到幾處,一是在《左傳·文公十八年》中提到:“齊圣廣淵,明允篤誠?!倍窃凇秶Z·晉語三》中提到:“貞為不聽,信為不誠?!比窃凇洞笱拧め赂摺分刑岬?“申伯還南,謝于誠歸?!彼氖窃凇墩撜Z·顏淵》中提到 :“誠不以富 ,亦祗以異 ?!薄罢\”在儒家的思想體系中有著相當重要的地位,幾乎所有經(jīng)典都對其有所論述,《中庸》也不例外?!吨杏埂饭灿嬋?“誠”共出現(xiàn)了二十五次,第一次出現(xiàn)是十六章的“誠之不可如此夫”,其余多集中在二十章到二十六章,以及三十二章,因此,可以說,《中庸》二十章以后的內(nèi)容都是以“誠”為主題展開的。
在《中庸》之前,孔孟對“誠”已經(jīng)進行了深入的闡述。《論語·為政》篇中“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論語·為政》)就是對“誠”意蘊的闡發(fā),孔子認為,人無信不立??鬃又?孟子對“誠”作了更進一步的闡述,他說“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至誠而不動者,未之有也,不誠未有能動者也”(《孟子·離婁上》)孟子明確指出誠是真實不欺的意思,誠是天道本質(zhì),天道是至誠不息,真實無妄的存在。因此人要想進入天的境界,首先必須進入誠的意境,一旦達到了誠的境界,即真正做到了真實無妄、誠信不欺,這也就是進入了天的境界。所謂“思誠”就是要時時刻刻以誠為念,以“誠”作為自己思想和行動的參照物,這就是人道。孟子將“思誠”過程作為道德個體反省的過程。孟子還說“反身而誠,樂莫大焉”。(《孟子·盡心上》)孟子認為道德修養(yǎng)是一種無須外求的自我內(nèi)省的活動,通過“反身而誠”然后“擴而充之”,就可達到至誠的境界,使“人道之誠”自然合于“天道之誠”。由此可見,誠不在外,而是在人的心里,只要通過“盡心”、“知性”就可以達到“知天”的境界。而荀子則從外在自然與社會政治的關(guān)系上講誠,“君子養(yǎng)心莫善于誠,至誠則無他事矣,唯仁之為守,唯義之為行,誠心守仁則形,形則神,神則能化矣,誠心行義則理,理則明,明則能變矣。夫此順命以慎其獨者也……天地為大矣,不誠則不能化萬物;圣人為知矣,不誠則不能化萬民;父子為親矣,不誠則疏;君上為尊矣,不誠則卑?!?《荀子·不茍篇》)這里誠已經(jīng)具有了化萬物、參天地的思想。
《說文解字》解釋:“誠,信也。從言,成聲?!薄罢\”為形聲字,以“言”為形旁,表其意;以“成”為聲旁,表其音。《中庸》在第二十章,提出“誠”的概念,并在以后的幾章中針對什么是“誠”進行了詳細集中的論述。第二十章中說:“在下位不獲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獲乎上有道;不信乎朋友,不獲乎上矣;信乎朋友有道:不順乎親,不信乎朋友矣;順乎親有道;反諸身不誠,不順乎親矣;誠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誠乎身矣?!币馑颊f,處在下位的臣子要是得不到君上的賞識,就不可能得到為官治民的機會,得到上級的信任是有方法的,得不到朋友的信任就得不到上級的信任;得到朋友的信任是有方法的,不孝順父母就得不到朋友的信任,孝順父母是有方法的,自己心不誠就不能孝順父母;心誠是有方法的,如果善惡不分,怎能心誠呢?“誠”在這里所體現(xiàn)的是得到他人信任的本質(zhì)性基礎(chǔ),“誠”的關(guān)鍵不在別人,在乎自身,人首先要對自身“誠”,“誠己之身”然后才能誠人,以至最后達到人信,人誠。由此可知,提出這一概念所遵循的邏輯是“誠身——順乎親——信乎朋友——獲乎上——民可得而治”?!吨杏埂肪o接著說“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誠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從容中道,圣人也。誠之者,擇善而固執(zhí)之者也?!庇小疤熘馈钡摹罢\”,也有個人品格的“誠”,“天之道”與“人之道”都在于“誠”。誠是一種精神狀態(tài),也是一種能動的力量,它始終在轉(zhuǎn)化事物和完成事物,使天和人在過程中一致。進一步《中庸》又說:“誠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誠者物之始終,不誠無物。是故君子誠之為貴。誠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薄罢\”與“道”都是自成、自道、內(nèi)生的,都有其內(nèi)在的動力資源。“誠”是萬物的本源,沒有“誠”便沒有萬物的生產(chǎn)。
在中國經(jīng)濟社會取得飛速發(fā)展的今天,從三鹿“毒奶粉”事件、“瘦肉精”事件、“染色饅頭”事件,到唐駿學(xué)歷“造假門”;體育界的假球、“黑哨”到文藝界的假唱、假演;衛(wèi)生界的假藥品、假疫苗到官場上的假數(shù)字、假政績;從“郭美美”事件到“小月月”事件等,強烈地預(yù)示著我們已瀕臨誠信嚴重缺失的社會信用危機中,道德滑坡不得不令人深思和憂慮。當務(wù)之急要把誠信建設(shè)擺在突出位置,大力提升自身內(nèi)在的道德良知,自覺弘揚“誠”這一中華民族傳統(tǒng)美德。正如《中庸》說“誠之者”,就是誠于自己,誠于自己的本性?!皳裆贫虉?zhí)之者也”,這個時候就要求我們選擇“善”行,然后“固執(zhí)之”,這是努力“至誠”的過程?!吨杏埂啡绱藦娬{(diào)人的道德傾向性,就如盧梭說的:“所有道德的最基本的原理在于,人是一種性本善良、熱愛正義和秩序的存有;在人的心中,沒有任何邪惡;人性的最初動向始終是正確的?!薄罢\”是人的德性最本真的體現(xiàn)。正如《中庸》說:“惟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碧焖x予的人性之真理和實在,只有當人是真誠的、真實的和實在的時候,才能體現(xiàn)人性最深刻的意義。因此,“誠”所實現(xiàn)的不僅代表個人作為人具有的性質(zhì),而且也代表著人性本身。
《中庸》說:“其次致曲,曲能有誠,誠則形,形則著,著則明,明則動,動則變,變則化,惟天下至誠為能化?!边@是人達到“誠”的過程?!罢\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誠不僅是一種存在狀態(tài),而且是一種生產(chǎn)過程,是指人們在生活中實現(xiàn)誠的必然道路。誠不僅象征著一個人在終極意義上的必然,而且也象征一個人最終能夠成為什么樣的具體方式,在《中庸》中,不僅一般事物認為是“誠”的體現(xiàn)。如果沒有誠,也就沒有什么東西能夠生成,因此,“誠者,物之始終,不誠無物”。
《中庸》還說:“自明誠,謂之教”,“自明誠”的過程,就是努力“至誠”的自覺性?!罢\”是人的本然善性,“明”是人的理性自覺。所以有“自明誠”和“自誠明”?!白哉\明,謂之性。自明誠,謂之教。誠則明矣,明則誠矣?!薄白哉\明”是“率性之為道”的過程。是人的先天具有的道德良知,啟發(fā)本然的道德良知,成為自覺的道德良知?!白悦髡\”是“修道之為教”的過程,是人從學(xué)習(xí)、修養(yǎng)入手,慢慢開啟、發(fā)展、提升自身內(nèi)在的道德良知?!白哉\明”能夠做到道德良知的本然狀態(tài)與明覺狀態(tài)的統(tǒng)一,使道德良知真正成為人的不言而喻的天性,一言一行都是善?!白悦髡\”是在道德理性的指導(dǎo)下勤勉向善,即“誠之者,擇善而固執(zhí)之者也”。“明”是對“善”的執(zhí)著追求。接著《中庸》闡述了實現(xiàn)“誠”的方法:“博學(xué)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有弗學(xué),學(xué)之弗能,弗措也,有弗問,問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篤,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強?!边@一論述尤其突出揭示了“誠”所蘊含的踐行的意義。博學(xué)、審問、慎思、明辨,其旨皆在篤行,在知行合一。一個平常人在圣人的啟發(fā)教導(dǎo)下,如果做到了以上的功夫,那么就能達到對“誠”的體認,就能積中發(fā)外,形于四體;形于四體,就能容止顯著;容止顯著,就能光輝四照,燦爛光明;燦爛光明,就可以將其付諸行動;有了行動,就可以改變自身而最終成圣。人的道德良知不應(yīng)該到人身以外去尋求,而只能“反求諸己”、“克己復(fù)禮”、“三省吾身”。
“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在現(xiàn)實中我們應(yīng)該從點滴做起,守住自己的道德良知與底線,并通過自身的修養(yǎng)達到一種道德境界,這個社會的信任危機的冰凍就能夠溶解,就能春回大地,溫暖叢生。
[1]杜維明著,段德智譯.《中庸》洞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2]馮達文、郭齊勇.新編中國哲學(xué)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3]王文錦.大學(xué)中庸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2008.
[4]王冬敏.再論《中庸》中的“誠”[J].沈陽:蘭臺世界,2006,(8).
[5]孟琢.對《中庸》中“誠”的文化內(nèi)涵的歷史闡釋[J].北京:社會科學(xué)論壇,2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