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歡
(廣州中醫(yī)藥大學護理學院,廣東廣州510006)
“校園讀書節(jié)”:高校文化素質教育與德育融合的范例*
李 歡
(廣州中醫(yī)藥大學護理學院,廣東廣州510006)
在闡述文化素質教育與德育相關性的基礎上,探討“校園讀書節(jié)”與文化素質教育融合的必要性,“校園讀書節(jié)”具有重大的德育價值,進而就如何充分發(fā)揮“校園讀書節(jié)”在文化素質教育與德育融合上的優(yōu)勢進行了思考。
校園讀書節(jié);文化素質教育;德育
文化素質教育是通過知識的傳授和環(huán)境的熏陶以及個體的實踐,將人類的優(yōu)秀文化成果內化為個體相對穩(wěn)定的內在品質的活動過程,其實質是促進學生的身心發(fā)展和人類文化向個性心理品質的內化,形成較為穩(wěn)定的情感、態(tài)度、思維方式和價值取向,并外化在一個人的日常行為當中。因此,大學生人格的熏陶、人文精神的養(yǎng)成和民族精神的培育是高校文化素質教育的靈魂。德育,是一定社會的統(tǒng)治階級或政治集團為了實現其政治目標和任務而進行的思想、政治、道德和心理等方面的教育。學校德育具有虛與實的兩重特性?!疤摗敝饕憩F為:德育工作的隱性、長效性,使它的重要意義長期滯后表現;相對學校專業(yè)學科教學及考試而言,德育很難用固定的模式去教授和測評;德育工作在學校整體工作中排位靠后,受重視程度不夠,沒有有力的制度約束。但同時德育又具備“實”的特征。因為德育工作對學生的終身成長具有重要作用;德育工作在學校完成“培養(yǎng)人”的根本任務中占據首要地位;德育工作對學校所有工作具有全局性影響。因此,學校德育工作關鍵是虛功要實做,使德育滲透到教育的方方面面,從而產生真正效果,引領學生的個性發(fā)展、全面發(fā)展。
從以上概念的闡釋可以看到:文化素質教育與德育具有內在的融合關系。首先,文化素質教育強調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人,強調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并重,主張將思想品德教育滲透到專業(yè)課的教學當中,這就極大地彌補了目前我國高校以思想政治理論課為主渠道的不足,而從校園文化建設、社會實踐、日常思想教育等方面落實德育內容,強化德育工作全面育人的歷史責任,這就大大開闊了高校德育視野,拓寬了高校德育的內涵。
其次,文化素質教育注重日常實踐,強調知行合一,學以致用。目前,各高校都努力開展各種校園文化活動來影響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使學生將學到的人文知識和科學知識能夠應用到社會實踐中去,這樣就拓寬了高校德育的育人途徑。
再次,文化素質教育的目標不僅強調對人的思想品德共性的塑造與培養(yǎng),更關注個體人格的完美,恰好彌補了高校德育主要是側重于思想品德共性的培養(yǎng),而對個體人格的完善則關注得不多的缺陷,這就使德育目標得到了完善,使德育的內涵和目標向著更為縱深的方向發(fā)展。
因此,在高校中已經開展了十余年的文化素質教育,不僅能夠幫助高校拓寬德育的內涵,開擴思想政治教育的視野。同時,高校德育內涵的擴展和高校德育轉型的成功,也必將為文化素質教育注入新的活力,從而推動文化素質教育在高校的進一步開展。
文化素質教育是對受教育者進行文、史、哲、藝術等人文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知識的教育,提高他們的審美情趣、文化品位、人文精神和科學素養(yǎng),從而促進其綜合素質提高的過程。但目前高校普遍實行以教師、教材、教室三位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在對學生的要求上,過分強調整齊劃一,實行統(tǒng)一大綱、統(tǒng)一教材、統(tǒng)一考試,忽視個體需求的差異性。如果說教室是學生潛心學習的殿堂,書本就是他們了解歷史、觸摸社會、眺望未來的窗口,幫助他們努力成為兼?zhèn)湓鷮嵉闹R基礎和豐富的文化底蘊、有思想、能創(chuàng)新的復合型人才。設想有一天,在“校園讀書節(jié)”系列活動的推動下,校園里勤奮讀書的現象蔚然成風,樹蔭下,小河畔,不時出現沉湎書香的身影,傳來瑯瑯書聲,“每有會意,欣然忘食”(陶淵明)。既吸納知識,又陶冶情操,必將令學子們終身收益。因此,要提升大學生的文化素質,舉辦“校園讀書節(jié)”系列活動是一個重要的途徑。
首先,“校園讀書節(jié)”活動是學生成長和教師發(fā)展的需要。一個人的精神發(fā)育史與其閱讀史緊密相聯,能夠通過讀書不斷收獲知識、發(fā)展智慧、慰藉心靈、提升人格,從而影響和改變著自己人生的發(fā)展。對學生而言,他們正處于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而閱讀影響的恰恰是上述“三觀”等人的素質中最基本、最核心的東西。因此,如果能夠引導學生正確認識書籍的作用,養(yǎng)成愛讀書、會讀書的習慣,必將對他們的成長產生有益的承載能力、驅動能力和引領能力。對于教師而言,他們的專業(yè)發(fā)展、師德培養(yǎng)、人生修養(yǎng)、境界提升等同樣離不開知識的積累和閱讀的影響;他們通過指導學生閱讀,與學生共同閱讀、共同成長、共同提高,能夠對建立民主、平等的新型師生關系產生良好的推動作用。因此,“校園讀書節(jié)”活動能夠為學生的健康成長打下堅實基礎,為教師的持續(xù)發(fā)展提供不懈動力。
其次,“校園讀書節(jié)”活動是學校內涵發(fā)展的需要?!靶@讀書節(jié)”活動在改變學生和教師生存和發(fā)展狀態(tài)的同時,也改善著學校的文化生態(tài),從而不斷提升學校的文化品位和發(fā)展內涵。從學校環(huán)境人文化的角度來看,創(chuàng)建“校園讀書節(jié)”十分強調校園讀書氛圍的營造,要求我們重視學校環(huán)境設施的人文化建設,提升校園環(huán)境的人文化內涵。從學校制度人文化角度看,創(chuàng)建“校園讀書節(jié)”要扎實推進、富有成效,要求學校成立創(chuàng)建工作領導小組,制定相關工作計劃和規(guī)章制度,從而豐富和完善了學校制度的人文化建設。從學校行為文化角度看,創(chuàng)建“校園讀書節(jié)”要求學校以閱讀活動為主要載體,開展內容豐富的、形式多樣的閱讀活動;閱讀活動的持續(xù)開展,使得閱讀成為師生的良好習慣,進而積淀為學校文化傳統(tǒng)。從學校精神文化角度看,當一所學校人人都熱愛讀書,校園飄溢著濃郁書香氛圍的時候,求真、崇文會成為學校師生共同的精神追求,將會促進學校精神文化的培育和形成。因此,“校園讀書節(jié)”活動能夠為學校內涵發(fā)展提供重要支撐。
最后,“校園讀書節(jié)”活動是建設學習型社會的需要。從本質上講,創(chuàng)建“校園讀書節(jié)”就是在學校構筑“閱讀共同體”、建設學習型學校,從而培養(yǎng)學生良好閱讀習慣,讓學生終身受益。建設學習型學校與建設學習型家庭、學習型社會有著密切聯系。從縱向維度分析,“校園讀書節(jié)”活動能夠培養(yǎng)大批讀書人,青少年階段的教育,最重要的是習慣的養(yǎng)成教育。通過“校園讀書節(jié)”活動,讓一個人在青少年時期養(yǎng)成良好的讀書習慣,對建設學習型社會將是一個巨大貢獻。從橫向維度分析,創(chuàng)建“校園讀書節(jié)”具有輻射效應。一個孩子會影響一個家庭,一所學校會影響一個社區(qū)。因此,“校園讀書節(jié)”活動,能夠對建設學習型社會產生良好的帶動和促進作用。
充分發(fā)揮“校園讀書節(jié)”在文化素質教育與德育融合上的優(yōu)勢要堅持倡導“快樂閱讀”理念,堅持以育人為本,努力營造知書達禮、好學求進的校園書香氛圍,不斷增強學生自覺閱讀意識、培養(yǎng)學生閱讀習慣、提高學生閱讀能力,促使學生道德水平及文化素質的提高,促進學生全面、健康而有個性地發(fā)展。具體說來,有如下對策:
一是以營造“書香”氛圍為重點,加強校園文化環(huán)境建設。校園環(huán)境的規(guī)劃和建設,要注重人文景觀的內涵建設;學校的宣傳媒介要大力宣傳“校園讀書節(jié)”活動;學校閱讀活動要從圖書館向宿舍延伸,從有組織的閱讀向自主自覺的閱讀發(fā)展,讓校園處處飄溢濃郁的書香氛圍。
二是以“快樂閱讀、自覺閱讀”為主題,組織開展爭當“閱讀之星”活動。利用好重大節(jié)慶日和紀念日開展主題鮮明、形式多樣、吸引力強的閱讀活動。在深入推進爭當“閱讀之星”活動中,引導廣大學生開展爭創(chuàng)“書香班級”、“書香宿舍”活動。要注重引導閱讀活動、團隊活動及學生社團活動的有機結合,支持團隊組織和學生社團發(fā)揮自身優(yōu)勢開展品牌活動。
三是以網絡等新型媒體為載體,積極探索“校園讀書節(jié)”建設新途徑。建設好融思想性、知識性、趣味性、服務性于一體的閱讀主題網站網頁,加強對電子閱讀在“校園讀書節(jié)”建設中的功能和作用的研究和探索,充分發(fā)揮網絡等新型媒體在“校園讀書節(jié)”建設中的重要作用。
四是以提高指導能力為重點,加強教師隊伍的培訓?!靶@讀書節(jié)”創(chuàng)建工作的深入發(fā)展,要求加強科學研究和有效指導。高校可借力專家團隊的力量,組織師資隊伍的培養(yǎng)培訓,提高廣大教師指導學生閱讀的專業(yè)能力,進一步增強創(chuàng)建“校園讀書節(jié)”工作的針對性、科學性和有效性。
[1]胡顯章,程鋼.對文化素質教育的回顧與思考[J].中國大學教學,2005,(12).
[2]胡顯章,李曼麗.文化素質教育與創(chuàng)造性培養(yǎng)[J].高等教育研究,2000,(1).
[3]劉獻君.科學與人文相融——論結合專業(yè)教學進行人文教育[J].高等教育研究,2002,(3).
[4]文輔相.論大學素質教育[J].高等教育研究,1999,(1).
[5]張豈之.加強大學文化素質教育課程建設[J].中國高教研究,2004,(4).
2011-12-11
李歡(1983-),女,湖北黃岡人,講師,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