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秀芹
(吉林大學珠海學院,廣東 珠海 519041)
語境理論解讀幽默話語的生成及理解
——從分析趙本山小品在南北方的理解差異談起
王秀芹
(吉林大學珠海學院,廣東 珠海 519041)
文章從趙本山為代表的東北小品在南方遠不如北方尤其東北地區(qū)受歡迎的現(xiàn)象出發(fā),嘗試用語境理論來分析小品話語的制笑機制,進而找出制笑失敗的語境方面的原因。
認知語境;趙本山小品;制笑機制;理解差異
Mc Ghee認為小品這樣的幽默話語交際形式必須包含某種不合乎邏輯、荒謬、出乎意料的關系,使觀眾先理解這種關系,然后去發(fā)現(xiàn)不和諧中的和諧,才能達到使他們笑的效果。中國有很多幽默制造者,比如趙本山、郭德綱、周立波等等。趙本山的小品在北方受人追捧,到南方卻不太受歡迎,這可能是由于南北方文化背景的差異,即社會文化語境的差異造成的。于是,文章嘗試用語境理論來解釋小品語言的制笑機制,并提出導致制笑失敗的語境方面的原因。
早期幽默話語的研究主要是從幽默話語的生成、理解等方面展開的。很多學者運用微觀語用學的幾大理論來解釋幽默話語的生成與理解,如Attardo解釋了對格萊斯的會話原則的違反所產(chǎn)生的幽默笑話;在幽默話語的理解方面主要是從認知語言學的角度進行的,如Raskin提出的幽默的語義腳本理論,使用“腳本”來表示無標記的認知結(jié)構。經(jīng)過研究發(fā)現(xiàn),少有學者用語境理論來研究幽默話語,因此筆者選擇嘗試從語境理論角度對幽默話語進行研究。
朱永生教授在《語境動態(tài)研究》一書中提出:可以從心理認知和社會文化兩種角度對語境進行研究。從心理認知角度研究的是認知語境。Blakemore對認知語境的定義是:聽眾在理解話語時根據(jù)他的認識能力和對以前話語的理解儲存起來的假設和觀點。把認知語境看作聽者把新信息與背景知識、相關記憶結(jié)合起來做出的推理假設。冉永平教授認為,認知語境是一系列存在于人們大腦中的假設,是聽話人的重新建構,在此過程中,聽話人會利用百科知識、邏輯知識以及語言知識等去幫助生成與當前話語信息相關的語境假設。從社會文化角度來說,一個地區(qū)的話語必定承載著該區(qū)域長期沉淀的歷史、文化、風俗、人情、習語和價值標準,這就是我們要說的社會文化語境。
通過對幽默的定義及語境理論的回顧,可以從中得到一些啟示:第一,幽默的產(chǎn)生離不開認知語境的運用。幽默制造者通過操縱聽眾頭腦中形成一種認知假設,然后說出與這種認知假設形成強烈反差的話語造成荒謬的效果,從而產(chǎn)生笑點。第二,社會文化語境對幽默話語的理解具有制約作用。因為該語境是有區(qū)域局限性的,一個地區(qū)的文化習俗、說話習慣在該地區(qū)才能達到最好的理解。
(一)小品語言的創(chuàng)作——幽默語言的產(chǎn)生機制
小品創(chuàng)作者在創(chuàng)作時,會按照他們所認為的普遍文化語境來誘使人們通過這種語境進行推理形成常規(guī)的認知假設,然后再說出與此假設相悖的話語,從而產(chǎn)生幽默效果。所以,幽默產(chǎn)生的關鍵在于認知語境假設形成過程,經(jīng)過各種輸入信息組合、激活選擇相關的記憶及背景知識(包括社會文化知識和百科知識)對輸入信息組合進行完善、通過最優(yōu)化原則及邏輯推理來進行擴充三個互動的認知工作程序,形成新的語境假設。只有這種期待中的假設形成,才能使后面的話語具有出人意料的幽默效果。
下面結(jié)合趙本山在2009年春晚上的小品《不差錢》中的片段對話來論證:通過操縱聽話人的認知語境來制造幽默。
畢福劍:你叫什么名字?
小沈陽:我的中文名字叫做小沈陽。
畢福劍:你還有外國名字?
小沈陽:英文名字叫xiǎo shěnyang
以上對話說明可以利用對認知語境假設的操縱來產(chǎn)生幽默話語。大家聽到“外國名字”后形成的認知語境假設中可能是某個外語名字,所以當小沈陽說出漢語拼音“xiǎo shěnyang”時,出乎意料,引人發(fā)笑。這是通過利用語境誘使觀眾形成他們希望的認知語境假設,然后再說出與此假設完全不相關的話語,出人意料,形成幽默。
(二)小品話語的理解——社會文化語境不同導致理解程度不同
正如Palmer所說,幽默發(fā)出者需要聽眾,因為只有聽眾領悟到幽默并獲得愉悅時,幽默發(fā)出者自己才可以獲得愉悅。這就是說,幽默的實現(xiàn)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聽眾。
聽眾理解幽默話語需要做到:第一,能夠理解幽默話語的字面意義。第二,必須具備相關的背景知識,并且這種背景知識、文化語境可以在必要時被激活。第三,能夠發(fā)現(xiàn)后面的話語與已產(chǎn)生的認知語境假設相悖而產(chǎn)生幽默效果。
東北小品的創(chuàng)作是東北藝術家在東北文化語境的基礎上進行創(chuàng)作的。在對比差異之前,我們先了解一下東北文化語境的特點,論文認為文化語境的差異最終造成了南北方人對趙氏小品的欣賞差異。趙氏小品的創(chuàng)作是建立在東北地區(qū)的文化語境基礎之上的。全國各地人民在“闖關東”、“開墾北大荒”的時期紛紛涌入這片黑土地,各地方言在此流通逐漸形成了比較通俗易懂并且具有親和力的接近于普通話的東北話,而它又有其獨特的風格,比如詼諧調(diào)侃的東北話語調(diào)(陰平),再加上融合滿族、朝鮮族的語言,以及由于東北地區(qū)冬天寒冷漫長的氣候形成了一些東北才有的詞匯,比如“坷磣”、“磨嘰”、“嘎達”、“麻溜”、“炕”、“屯子”等等。
話語的理解離不開語境,而語境卻又對話語的理解有制約作用,對幽默話語的理解更是如此。南北方人在風俗習慣、生活經(jīng)驗、語言風格、方言基礎等文化語境各方面的差異,制約了南方人對建立在東北文化語境基礎上的趙氏小品的理解。南方人由于缺乏對東北地區(qū)背景文化的了解可能不會在相同的情景語境中產(chǎn)生與東北人相同的認知假設,在聽到后面話語時甚至不能發(fā)現(xiàn)后面的話語與語境的關聯(lián),更不會有笑的沖動。下面引用1999年春晚小品《昨天今天明天》里的幽默話語進行論證:
趙本山:我覺著我們倆現(xiàn)在生活好了,越來越老了,余下的時間也越來越少了。過去論天過,現(xiàn)在就應該論秒了,下一步我準備領她出去旅旅游,走一走比較大的城市,去趟鐵嶺,度度蜜月。
這段話中先說生活好了該到大城市旅游享受一下,大家聽到后聯(lián)想到的相關大城市肯定不會有鐵嶺,有些荒謬,出人意料,引人發(fā)笑??墒?,不熟悉東北的人可能沒聽說過“鐵嶺”這一城市,可能以為那是座大城市只是自己沒聽說過。其實鐵嶺只是趙本山家鄉(xiāng)的縣城,不知道這層背景知識,聽到這句話后人們形成的認知假設不會像知道的人一樣形成強烈對比沖突,也就可能不覺得這句話怎么搞笑。
另外,東北話所特有的詞匯、語音語調(diào)在南方人聽來陌生,由于缺乏相關的方言基礎以及文化背景、風俗習慣方面的知識,要準確理解那些帶有明顯地方特色的東北詞匯比如“崗崗的”有一定難度,而根據(jù)語境常識推測又需要時間,可能跟不上后面的劇情發(fā)展、話題轉(zhuǎn)換,這樣可笑之處就大大減少,受歡迎的程度當然大打折扣。同樣舉例說明:
崔永元:當時談戀愛的時候是誰追的誰呀?
趙本山:我用現(xiàn)在話說,小伙長得比較帥呆了,她追的我。
宋丹丹:你咋不實話實說呢?你讓大伙瞅瞅你那老臉長的跟鞋拔子似的我能上趕子追你呀?
趙本山:這么不會審美呢,
宋丹丹:怎地?
趙本山:這叫鞋拔子臉那?這是正宗的豬腰子臉!
在上段話中,出現(xiàn)了“瞅瞅”、“上桿子”、“鞋拔子臉”、“豬腰子臉”等東北方言詞匯,有些人可能從來沒聽過這些詞,雖然可以從上下文語境可以大體猜測出它們的意思,但不能準確知道它們的色彩意思,對其幽默程度會降低。
文章通過語境理論來解讀幽默語言,主要是解決南方人理解趙本山為代表的東北方言小品受阻的原因,認為這是由于不同的區(qū)域文化導致在面對相同情景語境時形成有差異的認知語境假設。在觀看趙氏小品時,南方人可能受方言、習俗等文化語境影響,不能形成預想的認知語境假設來與后面的話語產(chǎn)生對比沖突,制笑機制不能發(fā)揮其應有作用,使南方人不能理解這些幽默之處?;蛘吣戏饺丝梢酝ㄟ^語境推測不懂的東北詞匯或現(xiàn)象,但是這樣就不能像北方人那樣直接無意識地去聯(lián)想相關記憶、背景知識來產(chǎn)生與下面的話語不一致的認知語境假設,可能延后理解幽默之處,這樣就阻礙了對小品的正常欣賞,可能跟不上步調(diào),錯過下一個笑點,南方人在觀看相同的趙氏小品時笑的次數(shù)、程度自然比不上北方人。
[1]Jerry Palmer.Taking Humor Seriously[M].London:Routledge,1994.
[2]何自然,冉永平,莫愛屏,王寅.認知語用學——言語交際的認知研究 [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6.
[3]李美霞.話語類型研究[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7.
[4]王冬竹.語境與話語[M].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4.
[5]熊學亮.認知語用學概論[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9.
[6]朱永生,語境動態(tài)研究[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H1
A
1673-0046(2012)8-018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