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龍
(隆和陶藝工作室 江蘇 宜興 214221)
用“心”感悟手工紫砂壺*
張小龍
(隆和陶藝工作室 江蘇 宜興 214221)
紫砂壺是中國文化的瑰寶,如何用“心”傳承,制作者可以通過繼承大師的精神,以客戶為中心,以質取勝,巧手耕作,細心制作,傳承紫砂情,成功于耐心,吸取精華,尋求突破,追求個性化等,注入令人期待的藝術效果。
紫砂壺 心 感悟 制作
當今的紫砂壺市場,競爭非常激烈,而質量又是紫砂行業(yè)用以競爭的重要手段,以質量求生存,以質量求發(fā)展是現(xiàn)代紫砂壺行業(yè)發(fā)展的必經之路。要使紫砂行業(yè)在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必須對產品質量實行科學的管理,以保證產品質量符合客戶制作的生產標準。質量的提高有賴于技能的提高,即在大師技能的傳承下,以客戶為中心,以質量求生存,精益求精。調整每一根線條到最佳狀態(tài),不斷地在作品中尋找不足。追求整把壺的“完美”,但完美不是“十全十美”,我們允許問題的存在,要有“寬容心”,有問題即指必須承認壺體之間的差異和差別,在尊重這個差別的基礎上去追求完美。基于此,我們一直將“質量第一、顧客滿意”作為紫砂行業(yè)的質量方針,以質取勝,誠信為本,充分認識和體會到質量是紫砂行業(yè)賴以生存和發(fā)展的基礎,決不讓任何殘次品流入市場。筆者自從業(yè)以來,依托名師的先進制壺經驗,秉承堅持誠信經營的理念及客戶的信賴與推崇,審時度勢促發(fā)展。
大師制作的紫砂壺彷佛有生命、有呼吸、有性情,它們件件清奇俊朗、珠圓玉潤、靈動逸秀,令人情不自禁的喜歡。大師擁有一雙靈巧的手和一顆細膩的心,每一個細節(jié),都反復揣摩,全手工制作,作品力圖充分表達紫砂豐富的層次和渾樸的質感。對于制壺習慣的培養(yǎng),應嚴格規(guī)范,決不能放任自流。記得我從前拜師,大師帶了我十幾天,最后交給我一項任務,練習打泥板,先打半年,要將泥板打到隨心所欲的狀態(tài)(厚薄一致,形狀隨心)。大師說泥板打不好不要進行其它的工作,這樣才能制得優(yōu)質產品。每一步都要用“心”,細心耕作,效果才會好。
在大師的引領下我學會紫砂壺的造型藝術。如全手工壺身的制作。我一直以光貨制作為主,圓器造型講究“圓,穩(wěn),勻,正”,并要求柔中帶剛,珠圓玉潤,圓中要有變化,壺體本身以及附件的大小、曲直要求均勻,比例恰當,整個造型要端正挺括。紫砂壺傳統(tǒng)造型有掇球壺,仿古壺和漢扁壺等,是紫砂壺圓器的典型造型。在壺嘴的工藝處理上,要做到壺嘴造型適合水流曲線,壺嘴的長短、粗細以及在壺體上的安裝位置要恰當;壺嘴內壁要光滑流暢,壺身出水網眼要多,出水流暢;壺鈕呈球形、橋形、牛鼻形等。上品口蓋要達到“準縫無紙之隙”;壺蓋上的通氣孔要內大外小成喇叭型,這樣注水時空氣能及時進水壺內,不容易被水氣糊??;紫砂壺底足用一捺底(或加底或釘足)處理圓器,更顯得其簡練,精巧。壺底足形成的尺寸大小,直接影響著壺的造型和放置是否平穩(wěn),處理好的底足,才能使紫砂壺成品達到既實用又美觀的要求。一件完美的作品是藝術和技術統(tǒng)一的結果,是藝術制約技術,技術服從藝術的必然規(guī)律,兩者缺一不可。
從前有一高僧收了一位徒弟,開始教他習武時,徒弟很性急,總感覺自己沒有進步,師傅將徒弟帶到麥田旁命令他每天觀察麥苗的生長,看是否能看到其長高,徒弟觀察了十幾天,沒有見到麥苗長高,但他終于領悟到:看不見并不能證明沒有,從此認真耐心習武。
為師者亦然,耐心去做每一天的事情,懷一顆期待的心。名師做壺,每一把壺在制作過程中都要經過反復拍打調整幾千下。有位名師說:“紫砂就是這樣一種東西,你給它多少,它就給你多少。拍的越多越精神,其越飽滿越堅實”。一把壺在拍打幾千下之后,才能達到較為完美的狀態(tài)。成長和改變是“潤物細無聲”潛滋暗長的。這類似于你給一株花澆水,澆水時所想的一定是“花兒需要”,并不一定要它每澆一次就長高一點。在紫砂壺的制作過程中應不厭其煩地去調整每一根線條,三番五次地去給自己找毛病并加以改進,最根本的心態(tài)是對工作的熱愛,如果不認為這份工作有意義有樂趣是沒有耐心的,即使被制度強制也不會堅持,也不會做好。
總之,為師者最佳的品質就是對壺的熱愛,在不斷完善中發(fā)現(xiàn)壺成長的樂趣,在每一點進步中找到成就感。以此為樂而不是以此為業(yè),只有以此為樂者方能最終達到頂尖水平。紫砂是當今世界的藝術愧寶,我們要一代一代傳承下去,將其發(fā)揚光大。
TQ174.72
B文章標號:1002-2872(2012)06-0043-01
張小龍(1971-),大專,工藝美術員;主要從事陶瓷工藝美術制壺的研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