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養(yǎng)民
腦血栓是指在腦動脈粥樣硬化及斑塊形成的基礎上,在血流緩慢,血壓偏低的情況下,血液有形成分附著于動脈內(nèi)膜形成血栓,即為腦血栓[1]。多由勞累過度、休息不足、生活不規(guī)律、嗜煙酗酒、高脂肪、高熱量飲食等因素誘發(fā)。病死率,致殘率較高,??砂槠c、偏盲、失語等后遺癥,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zhì)量,增加患者家庭及社會的負擔。本研究對我院2007年9月至2011年9月收治的64例腦血栓患者,采用補陽還五湯聯(lián)合針灸治療,取得良好效果,現(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組64例腦血栓患者,男40例,女24例,年齡43~80歲,平均53.5歲;病程3個月至10個月,平均6.5個月。所有患者均符合臨床神經(jīng)功能缺損程度評分標準,并經(jīng)CT或MRI檢查排除顱內(nèi)占位、腦出血等其他病變。排除梗死危重患者,排除有大面積腦梗死患者,排除昏迷及有嚴重心、肝、腎等臟器疾病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各32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情等一般情況經(jīng)統(tǒng)計學分析,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臨床表現(xiàn) 患者均起病突然,從一側上肢開始,逐漸累及同側肢體的其他部分。部分患者有偏側麻木,同向偏盲表現(xiàn)。CT掃描可見腦缺血病變低密度區(qū)。腦電圖顯示兩側不對稱,病灶側有慢波,波幅低及慢的α節(jié)律。
1.3 治療方法 對照組采用補陽還五湯加減治療。方由:地龍、桃仁各 6 g,水蛭3 ~5 g,紅花、赤芍各 10 g,當歸尾 12 g,川芎15 g,牛膝20 g,葛根、雞血藤各30 g,黃芪60~200 g組成。有上肢不遂者,加用桑枝30 g,姜黃10 g。有下肢不遂者加用桑寄生30 g,懷牛膝20~30 g。有言語不利者加用石菖蒲10 g,合歡花6~10 g,天竺黃10 g。有納呆者加用藿香10 g,佩蘭10 g。有大便秘結者加用大黃6~10 g,元明粉6 g。有口舌歪斜者加用全蝎3 g,僵蠶6 g,白附子6 g。1劑/d,水煎服。
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加用針刺治療。取穴以手足陽明經(jīng),手足少陽經(jīng)為主?;紓壬现〖珞s、曲池、手三里、合谷穴,下肢取環(huán)跳、風市、陽陵泉、足三里、昆侖穴。有失語者加廉泉、通里穴,有面癱者加下關、頰車、地倉穴。常規(guī)針刺,得氣后留針30 min,針灸治療1次/d,連續(xù)治療10 d。
1.4 療效標準 參考全國第四次腦血管學術會議通過的“腦卒中患者臨床神經(jīng)功能缺損程度評分標準”及“臨床治療評定標準”的相關標準進行[2]。即:臨床癥狀及體征基本消失,生活可自理,功能缺損評分減少91% ~100%,病殘程度0級為顯效;臨床癥狀及體征好轉(zhuǎn),生活可自理,功能缺損評分減少46% ~90%,病殘程度為1~3級為好轉(zhuǎn);臨床癥狀及體征部分消失,肌力提高2級或以上,生活部分可自理,功能缺損評分減少18%~45%為有效;失語、偏癱等癥狀及體征未見明顯改善,生活無法自理,功能缺損評分減少或增多18%以上,甚至死亡者為無效。總有效率=(顯效+好轉(zhuǎn)+有效)/總例數(shù)×100%。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8.0統(tǒng)計軟件進行,計數(shù)資料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對照組顯效6例,好轉(zhuǎn)10例,有效6例,無效10例,總有效率68.8%。觀察組顯效9例,好轉(zhuǎn)12例,有效7例,無效4例,總有效率87.5%。兩組總有效率經(jīng)統(tǒng)計學分析,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對照組治療前神經(jīng)功能缺損評分(25.6±8.5)分,治療后神經(jīng)功能缺損評分(16.5±4.5)分。觀察組治療前神經(jīng)功能缺損評分(24.6±9.5)分,治療后神經(jīng)功能缺損評分(12.2±5.1)分。兩組治療前神經(jīng)功能缺損評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治療后神經(jīng)功能缺損評分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祖國傳統(tǒng)醫(yī)學認為腦血栓屬中風范疇,起病急驟,進展迅速,可引起患者昏迷、意識障礙、肢體癱瘓、失語等癥。多于虛、火、風、痰、瘀等因素有關,氣虛、血瘀為本病病機。治療及預后效果不佳,常存在癱瘓、失語、大小便失禁等后遺癥。治療上以益氣活血劑為主,補陽還五湯為代表方劑之一。
補陽還五湯方中黃芪重用,補脾胃元氣,旺氣行血,祛瘀通絡;赤芍、、紅花、川芎、桃仁活血祛瘀;當歸尾活血養(yǎng)血;地龍通經(jīng)活絡。諸藥合用共奏活血祛瘀,補元補氣之功效?,F(xiàn)代藥理學研究證實[3],補陽還五湯具有明顯的抗炎,擴血管,保護血管細胞,抑制血栓形成的作用,可有效治療腦血栓。
陽明經(jīng)為多氣多血之經(jīng),針刺取穴宜以陽明經(jīng)為主,采用瀉法促進氣血運行,從而使瘀血消散。輔以足少陽經(jīng),增強通經(jīng)活絡,驅(qū)邪散滯之功效?,F(xiàn)代研究結果證實[4],針刺可使腦血栓形成患者血脂中總膽固醇降低,高密度脂蛋白升高,超氧化物歧化酶升高,促進腦能量代謝,改善腦水腫。
本組研究結果顯示,采用補陽還五湯聯(lián)合針灸治療腦血栓,療效優(yōu)于單用補陽還五湯治療。治療后患者神經(jīng)功能缺損評分明顯改善,使用方便,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1] 孫志堂.補陽還五湯加味配合針灸治療腦梗死的療效觀察.臨床合理用藥,2011,4(11B):73-74.
[2] 劉永樂.補陽還五湯配合針灸治療腦梗死138例.世界中醫(yī)藥,2009,4(3):151-152.
[3] 宋先仁.補陽還五湯配合針灸治療腦梗死后遺癥的療效觀察.湖北中醫(yī)雜志,2010,32(9):26-27.
[4] 張曉添,范瑞雪.補陽還五湯配合針灸治療腦梗死后遺癥療效觀察.吉林中醫(yī)藥,2007,27(1):3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