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俊
腹瀉是指排便次數明顯超過平日習慣的頻率,糞質稀薄,每日排糞量超過200 g,或含未消化食物或膿血。慢性腹瀉指病程在2個月以上的腹瀉或間歇期在2~4周內的復發(fā)性腹瀉。腹瀉主要是病毒、細菌、食物毒素或化學性毒物、藥物作用、腸過敏、全身性疾病等原因造成胃腸分泌、消化、吸收和運動等功能紊亂的結果[1]。
本組75例患者,男42例,女33例,年齡29~77歲,平均52歲,腹瀉時間1個月至2年,平均5.3個月。全部病例符合以下條件:①腹瀉超過4周以上。②每日排便超過3次。③便質稀薄。④不伴有發(fā)熱。
2.1 診斷 全部病例均詳細詢問病史,體檢,行血、便常規(guī)化驗、便培養(yǎng)加藥敏,空腹血糖測定,肝、膽B(tài)超。其中經以上檢查未能明確診斷者15例行直腸、乙狀結腸鏡檢查。以上病例確診為直腸癌6例,結腸息肉9例。腸易激綜合征18例,腸道菌群失調12例,慢性菌痢6例,食物過敏12例,糖尿病9例,肝硬化3例。
2.2 發(fā)病因素 我們知道,人體攝入的食物和其他物質,經胃腸道消化和分解后,有用的部分被吸收,無用的殘渣由糞便排出。正常人每天攝入的飲食和從各種消化腺(如唾液腺、胰腺等)及胃腸黏膜上皮細胞分泌到消化道的消化液和水分,總量約9 L,并含有大量電解質,一般24 h內,空腸吸收水分3~5 L,回腸2~4 L,進入結腸者只剩約1~2 L,且大部分被結腸吸收,最終隨糞便排出的水分不過100~150 ml,還有少量的電解質。由于腸道吸收水分的潛力強大,所以正常人糞便的含水量一般是穩(wěn)定的,不會因飲水的多少受影響。
2.3 治療及結果 對于確診為直腸癌6例行手術治療,結腸息肉9例行結腸鏡下息肉摘除,腸易激綜合征腹瀉給予綜合治療,腸道菌群失調停用廣譜抗生素,口服整腸生,同時給予999藥業(yè)生產的補脾益腸丸口服,慢性菌痢根據便培養(yǎng)藥敏結果選擇有效抗生素治療2周,再次便培養(yǎng)陰性停藥,食物過敏者囑其避免食入過敏食物及刺激性食物。對于糖尿病、肝硬化給予治療原發(fā)病,可適當用止瀉藥,如蒙脫石散劑。以上疾病經過不同方法治療后,腹瀉癥狀均得到明顯好轉和治愈,減輕了患者的痛苦。
腹瀉是臨床上一種常見癥狀,它可以由多種疾病引起,癥狀輕時往往不被重視,盲目口服腸道抗生素,因有些疾病同時也合并細菌感染,口服抗生素亦可使癥狀暫時減輕,但不能根治,往往失去了早期診斷、早期治療的機會,本組病例中的3例直腸癌患者就曾多次按慢性菌痢治療而致病變到了晚期。另3例直腸癌除腹瀉還有腹痛、血便的患者,因及時做了乙狀結腸鏡檢查,早期診斷并及時行手術治療收到了良好的療效。故認為早期全面體檢、必要的輔助檢查非常必要,只有全面的檢查才能做出正確的診斷。
從本組疾病看,腹瀉的病因多樣,除消化系統(tǒng)疾病外,還有全身性疾病,如糖尿病腹瀉、食物過敏、肝硬化所致的腹瀉,這幾例腹瀉主要是根據原發(fā)性疾病的病史,全面檢查后排除了腸道疾患而間接確診的。糖尿病腹瀉主要是一種全身性疾病通過神經體液的因素引起腸功能紊亂性腹瀉,腸易激綜合征的腹瀉也是一種典型而常見的腸功能紊亂性腹瀉。這里我們強調病因診斷的重要性。
病因治療是治療慢性腹瀉的基本原則,應在查明引起腹瀉的原因之后,采取針對性措施治療原發(fā)疾病,糾正腹瀉癥狀。腸道感染引起的腹瀉,應針對病原體選擇敏感抗生素進行治療。乳糖不耐受癥或麥膠性乳糜瀉者應在飲食中剔除乳糖或麥膠類成分。高滲性腹瀉應停止進食、停用導致高滲的食物及藥物。分泌性腹瀉易導致水、電解質紊亂,在治療病因的同時,應注意糾正水、電解質平衡失調。慢性胰腺炎導致的慢性腹瀉多與胰腺外分泌功能不全有關,可選擇補充胰酶的替代療法。功能性胃腸疾病引起的慢性腹瀉與精神、心理、社會、環(huán)境及飲食等因素有關,多發(fā)生在具有不同程度心理調節(jié)障礙的、有遺傳特征的易患群體,具有明顯的家庭集聚現(xiàn)象,在治療上除須糾正胃腸平滑肌運動紊亂、調節(jié)內臟感覺異常外,尚應配合心理干預治療,給予個體化的綜合性治療[2]??傊?,對于慢性腹瀉的患者需臨床醫(yī)生綜合分析,早期診斷、合理治療,以達到治愈患者疾病、減輕患者痛苦的目的。
[1]趙留記,李森林,宋松炎,等.中西藥治療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233例對比觀察.河南中醫(yī),2000,(01).
[2]戎紹奎,虞群.腸瀉的診治體會.光明中醫(yī),20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