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光權
交叉克氏針張力帶鋼絲治療小兒肱骨髁上骨折
張光權
目的通過對肱骨髁上骨折的小兒術后使用交叉克氏針加張力帶鋼絲固定,探討交叉克氏針加張力帶鋼絲的臨床療效。方法對肱骨髁上骨折的30例小兒術后使用交叉克氏針加張力帶鋼絲固定,并對患兒隨訪6個月。結果30例患兒患肢骨折術后均恢復良好,外觀以及功能恢復較為滿意,隨訪時鋼針和鋼絲固定良好,未發(fā)生移位、脫落等情況,治療效果顯著。結論交叉克氏針張力帶鋼絲是治療小兒肱骨髁上骨折的有效方法,利于患兒的早日康復。
肱骨髁上骨折;交叉克氏針;臨床療效
肘內翻最常見原因為肱骨髁上骨折,約占80%。王軍等學者[1]報道肱骨髁上骨折并發(fā)肘內翻發(fā)生率可達30%~57%。多數學者認為發(fā)生原因是由于骨折遠端向內側傾斜所致。研究表明,骨折后復位不良、內側骨質壓縮嵌插、骨折外側端分開及骨折遠端內旋扭轉是引起骨折遠端內側傾倒的主要原因。另外肱骨遠端全骨骺分離和肱骨內髁骨折復位不良、內髁骨骺損傷、陳舊性肘關節(jié)脫位也可造成肘內翻。一般表現為肘關節(jié)伸直位內翻角明顯增大,可達15°~35°,外髁與鷹嘴距離加寬、肘后三角關節(jié)改變;一般肘關節(jié)活動正常,但均有不同程度肌力減弱。從X線照片上可測量出肘內翻角度。肱骨髁上骨折多發(fā)于10歲以下兒童。肱骨髁上骨折多發(fā)生于運動傷、生活傷和交通事故系間接暴力所致各個類型骨折損傷機制根據暴力來源及方向可分為伸直型和屈曲型。
1.1 一般資料本研究30例患兒中,男19例,女11例,年齡7~14歲,平均7歲,其中運動致傷者16例,交通意外受傷者5例,其他原因致傷者9例,且均為初次骨折。傷后立即送入醫(yī)院,于住院第2天接受交叉克氏針加張力帶鋼絲固定手術治療。
1.2 手術方法幫助患兒平臥位于手術臺上,采用全麻或臂叢麻醉方法,將患肢屈肘90°并置于患兒胸前部,從患側肢體肘關節(jié)外側距關節(jié)線上方4~6 cm處開始,沿外上髁嵴下行,止于外上髁下1.5 cm處。沿切口切開皮膚和皮下組織至骨膜,充分暴露肱骨髁上骨折的斷端。檢查有無脫落的骨碎片,清理斷端處的殘余組織以及積血,后對其嘗試進行復位,若復位較好,即可托出斷端,對其進行交叉克氏針張力帶鋼絲治療[2],仔細檢查復位及斷端情況,術后徹底沖洗傷口,放置橡皮引流條。由內向外逐層縫合傷口并適度加壓包扎。以石膏托將患肢固定于功能位。
1.3 術后指導于術后24 h拔出橡皮引流管,并靜脈滴注抗生素等藥物以防止感染的發(fā)生,石膏固定患肢兩周左右,兩天后可協助患兒進行患側手部握拳活動,兩周后拆除石膏并指導患兒進行適度的功能訓練,于術后3個月取出鋼絲和鋼針。
30例患兒手術均順利,均未出現感染等情況;術后隨訪患兒半年,全部患兒的肘關節(jié)活動基本恢復正常,均取得較為滿意的療效。
肱骨髁上骨折[3]是指以肘部疼痛,腫脹明顯甚至有張力水泡,肘部畸形,活動障礙為主要表現,發(fā)生在肱骨下端肱骨內、外上髁上方2 cm以內的骨折。以小兒最多見,占兒童肘部骨折的30%~40%,好發(fā)年齡為5~12歲。早期處理不當易發(fā)生缺血性攣縮,晚期可出現肘內翻等畸形。根據暴力來源及方向可分為伸直、屈曲和粉碎型三類。未損傷神經、血管等的較輕的肱骨髁上骨折可以通過手法復位等方法逐漸恢復,但肯能會發(fā)生肘內翻,而手術治療可以大大降低肘內翻的發(fā)生率。采用交叉克氏針加張力帶鋼絲對患兒進行手術,在手術部位、固定等方面均優(yōu)于傳統的手術方式。較大程度上降低了畸形以及并發(fā)癥的發(fā)生,患肢功能恢復較快。由此可見,交叉克氏針張力帶鋼絲治療小兒肱骨髁上骨折療效顯著,具有良好的實用價值,應積極在臨床應用。
[1]王軍,王偉李,玉鵬經,等.肘外側切口交叉克氏針張力帶鋼絲治療肱骨髁上骨折150例體會.陜西醫(yī)學雜志,2011,40(1): 117-118.
[2]榮國威,翟桂華,劉沂,等.骨科內固定.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95:302-303.
[3]王亦璁.骨與關節(jié)損傷.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9:375.
431900鐘祥市第二人民醫(yī)院
本院自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對手術治療的肱骨髁上骨折患兒采用交叉克氏針加張力帶鋼絲固定治療,經過6個月的隨訪觀察,本研究中所有患兒的患肢術后功能恢復良好,現報告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