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小平
教師是人類文化的傳承者,是“傳道授業(yè)解惑者”。教師首先應該是一個文化人,教師要做格調高雅、學識淵博、品德高尚的文化人,就必須不斷學習,廣泛涉獵教育、心理、文史、哲學、藝術、倫理、道德等方面的知識。沒有文化素養(yǎng)的教師不可能有先進的教育教學理論、教學方法和對學生足夠的教育影響力。
法國作家羅曼·羅蘭說:“要播撒陽光到別人心中,總得自己心中有陽光。”學習應成為教師的一種習慣,唯有如此,教師才能以自己的書卷氣去熏陶學生,使之熱愛學習,與書為伴,成為學習型社會的“學習者”。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說:“我們做教師的人,必須天天學習,天天進行再教育,才能有教學之樂而無教學之苦?!蔽覀兘處熞獦淞⑦M步的、積極的信念:學習使人的精神世界更加充實,學習將伴隨人生的始終,學習有著酸甜苦辣的味道,學識是為了更好地工作,學習就是為了更好地生活。
教師學習的內容是多方面多層次的,首先是以自身已有的經(jīng)驗為基礎,在學校工作情境中,圍繞專業(yè)需要,通過參與教育實踐活動,同行互相聽課評課,積極參與教學研討集體備課等形式,主動地積累豐富的教學經(jīng)驗,獲得多方面的教育職能。在自我反思中學習。
其次也是很重要的但容易被一些老教師忽視的一方面——閱讀。前蘇聯(lián)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給我很多啟示,他最強調教師養(yǎng)成一個習慣——讀書。認為書籍和個人藏書對于教師來說猶如空氣般重要,“沒有書沒有閱讀的渴望就不成其為教師”,“閱讀乃是教師思想和創(chuàng)造的源泉,乃是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沒有讀書的需求,整個的教育制度就會垮掉”。所以他主張使閱讀成為并永遠成為教育的主導力量,成為人的精神需求。并告訴大家,一些優(yōu)秀教師的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于他們持之以恒地閱讀,不斷地補充知識的大海。書中提到一位有30多年教齡的歷史老師,她上了一節(jié)成功的公開課后說:“對這節(jié)課,我準備了一輩子。而且,總的來說,對每一節(jié)課,我都是用終生的時間來備課的。不過,對這節(jié)課的直接準備,我只用了大約15分鐘。”準備一堂課只用了15分鐘,就上得如此成功,使所有的老師都屏息凝神。而這15分鐘的背后,卻是一輩子的準備。這樣的準備是怎樣進行的呢?——就是讀書。教師要不斷提高自己的知識水準,要廣通博覽,在腦中建立一個“活書庫”以給學生提供豐富的知識。不是說“教師要給學生一杯水,自己就得有一桶水”么?蘇霍姆林斯基說:作為一名老師,在你的科學知識的大海里,你所教給學生的教科書里的那些基礎知識,應當只是滄海一粟。
但看看我們周圍的老師,有太多的理由支持他們不再學習不再讀書:工作量太大,平時工作太辛苦,已過了學習的年齡,記憶力差,現(xiàn)在掌握的知識用來教育學生綽綽有余……蘇霍姆林斯基認為,教師不能經(jīng)常地更新知識結構,不能對新知識保持長久的好奇與敏銳,就有可能被學生看不起,在學生眼里成了老古董,所以教師必須要繼續(xù)學習。對一個教師而言,讀書就是練內功。不把內功練好,思考就零碎、膚淺,思考永遠成為不了思想?,F(xiàn)在的學生知識面很廣,作為教師就要讀書,除了文學作品,也要讀雜書。我愛讀心理方面的書,在跟學生交往中可以介紹心理學知識和幫學生解決一些實際問題。愛看新聞,會跟學生就熱點焦點新聞討論和寫作,拓寬學生的知識面、提供寫作素材、提升思想深度,養(yǎng)成學生遇事多思考少盲從和積極向上的人生觀價值觀。
還有,我們老師要和學生“一起成長”,為什么要求孩子不斷進步的同時,對自己卻沒有任何要求呢?有句英語諺語:Don′t just grow old,grow up!在教育培養(yǎng)學生的同時,努力看書寫作,學習他們的探索好學精神,感染到他們樂觀幽默的青春活力,豐富自己的業(yè)余生活。培養(yǎng)學生的過程,也是老師內心升華的過程,不斷反思,領悟生命的真諦。每個人都是獨立的,不要為了教育學生就迷失了自己,尤其是到了四十歲左右,人生走過了一半,覺得空落落的。要和學生一起學習,跟上學生成長的腳步,這樣你會不斷發(fā)現(xiàn)生命的意義所在。
活到老,學到老。這句話來提醒我們?yōu)槿藥熡绕渲匾?。最后我借用著名教育家李?zhèn)西老師曾經(jīng)引用的話(多年來每接一個新班,他都用這句話作為給學生的見面禮),即“讓人們因我的存在而幸福”,我把它改為“讓學生因我的存在而進步”,努力自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