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北真是一個神奇而美麗的地方。
我常常懷疑造物主將世界上所有的山堆在了這地球的一隅,使陜北成了山的世界,山的海洋!抬頭是山,低頭也是山;吃的是山,住的還是山;山是生存在這片廣袤大地上的人們的物質(zhì)和精神寄托,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生命源泉。
我生在陜北,長在陜北,曾經(jīng)和陜北的山零距離地親吻過。在這茫茫的大山深處,我扶過犁,拾過糞;吞過糠,咽過菜;淌過汗,流過淚。一切都是那么無助,那么渺茫。我對生我養(yǎng)我的陜北的山,鄙視過,厭倦過,一度竟然埋怨起我的祖先為什么不把自己定居在廣闊的平原上、浩瀚的大海邊、秀麗的江南間。我甚至怨恨大山,詛咒大山,盼望有一天天崩地裂,將這茫茫大山夷為平地。但是現(xiàn)在想來,我那時是多么地?zé)o知,多么地任性,多么地忘本!如果當(dāng)初沒有汲取大山的營養(yǎng),沒有經(jīng)過大山的磨礪,沒有遵行大山的教誨,我不可能體格健壯、意志頑強(qiáng),更不可能走出大山。
陜北的山是雄壯的。當(dāng)你登上高高的山巔,舉目四望,視野所及,蒼蒼茫茫,一望無際。那數(shù)不清的梁峁,千姿百態(tài),像條條巨莽,像只只雄獅,像頭頭大象,像個個巨人……盤踞在這廣袤的黃土高原上,正蓄勢待發(fā);那層巒疊嶂的山脈,仿佛是大海的波濤,一浪接著一浪,大有排山倒海之勢。總之,任憑你怎么想象,想象什么就是什么。
陜北的山是博大的。它胸襟開闊,無私無畏,可以容納世界的一切。如果你走錯了路,做錯了事,大山并不記恨你、拋棄你,依然像慈祥的母親一樣,緊緊地把你攬在懷里,教育你,鼓勵你,引領(lǐng)你重新振作精神,在人生的道路上繼續(xù)前進(jìn)。夜晚,睡在大山里就像睡在慈母的懷抱一樣,是那樣的溫馨,那樣的甜蜜。
陜北的山是純潔的。如果你坐在高高的山巔,細(xì)細(xì)地觀察,認(rèn)真地品味,這廣袤的高原就像一泓清澈的湖水,一塵不染。沒有喧鬧,沒有嘈雜,一片寂靜,遠(yuǎn)處偶爾傳來幾聲雞鳴、狗吠、鳥叫、機(jī)器聲,升騰起幾縷裊裊炊煙,使空曠寂靜的大山顯得更加靜寂。如果你走累了,煩惱了,不妨走進(jìn)大山,走上這高高的山梁,在那兒坐一坐,歇一歇,躺一躺,吸一吸清新的空氣,接受一下山風(fēng)的撫摸,你的精神會頓時為之一振,一切疲倦和煩惱早已拋到九霄云外,驀然間有一種返璞歸真的感覺。
我忽然明白了,陜北這塊貧瘠的土地上,為什么走出了像李自成、高迎祥、劉志丹、謝子長、李子州等這樣的英雄豪杰和革命志士;為什么產(chǎn)生了那么多悲歡離合的動人故事和百唱不厭的像《蘭花花》、像《三十里鋪》、像《走西口》、像《東方紅》等信天游歌曲;為什么毛主席將長征的落腳點、抗日戰(zhàn)爭的出發(fā)點、解放戰(zhàn)爭的總后方選在了陜北,而且在這里一住就是13年;為什么陜北人是那樣的豪放,那樣的仗義,那樣的純樸,那樣的勤勞,那樣的堅強(qiáng)!等等。我想這都是沾了陜北的山的靈氣,是大山養(yǎng)育和熏陶的結(jié)果。
陜北的山喲,我怎能不謳歌您、向往您呢?
[感悟]這是一篇充滿深情的散文,寫作上呈現(xiàn)出三大特色:一是先抑后揚(yáng)手法,以突現(xiàn)山的偉大。先是“我對生我養(yǎng)我的陜北的山,鄙視過,厭倦過”,“我甚至怨恨大山,詛咒大山,盼望有一天天崩地裂,將這茫茫大山夷為平地”,而后意識到“如果當(dāng)初沒有汲取大山的營養(yǎng),沒有經(jīng)過大山的磨礪,沒有遵行大山的教誨,我不可能體格健壯、意志頑強(qiáng),更不可能走出大山”。二是“暗”“明”贊人。所謂“暗”,即借寫山來寫人,從人的特點的兩個側(cè)面把山的特點對應(yīng)寫到。寫山,既是客觀寫,又融入了作者的主觀情:陜北的山是這樣,陜北的人也是這樣,贊頌陜北的山就是贊頌陜北的人。所謂“明”,是文末的升華。由山明確地升華到最終要贊頌的那些英雄豪杰,表達(dá)作者對他們的敬意。三是語句運(yùn)用形式和文章所寫內(nèi)容一致。寫山的雄壯以顯示山之氣魄時,用句整齊而鏗鏘,如“舉目四望,視野所及,蒼蒼茫茫,一望無際”;寫山之深情時,用句較長而纏綿,如“夜晚,睡在大山里就像睡在慈母的懷抱一樣,是那樣的溫馨,那樣的甜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