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通聯(lián):胡根林整理,上海市浦東教育發(fā)展研究院]
【課文說明】
新課改以后編寫的語文教材,其最大的變化恐怕是選入不少新課文,多了一些新作者。余華及其成名作《十八歲出門遠行》就屬于這種情況。這篇小說寫的是一個十八歲的青年“我”在某一天出門遠行的經歷、感受。它打破了以往文學寫實的風格,廣泛吸取西方現代派的表現手法,在內容與形式方面都進行了大膽的創(chuàng)新。比如,小說中的人物沒有鮮明的個性,但富有象征性或寓言性;語言很有特色,主觀化色彩特別濃厚等。
對于這樣的小說,如何解讀,如何理解和把握并引導學生學習,對語文教師來說是個挑戰(zhàn)。限于知識局限,很多語文教師習慣用小說三要素(人物、情節(jié)、環(huán)境)來解讀,這往往顯得十分牽強。因為它的人物性格既不鮮明也不存在典型性,情節(jié)既不集中也不太有明顯的波瀾起伏,環(huán)境既不典型也沒有提供人物性格發(fā)展的必然邏輯。顯然,繼續(xù)使用人物、情節(jié)、環(huán)境這些傳統(tǒng)小說的基本要求來闡釋文本,不僅毫無力量,而且容易遮蔽它敘事上的獨特性。
為此,我們需要引入一些新的解讀視角。就目前人們的探索而言,大致包含如下幾個方面:其一,主題探究,荒誕背后的真實;其二,寫法探究,現代派小說的常用手法;其三,余華純凈、明朗、平實而深刻的語言;其四,現代派小說和傳統(tǒng)小說的區(qū)別;其五,象征手法與文本和主題的關系;其六,文本不合邏輯的敘事風格……概括而言,這些教學內容,其核心,關注的是這篇小說有別于傳統(tǒng)小說的敘事風格,即所謂的西方現代派小說的“敘事迷宮”“敘事圈套”,比如,文本結構的碎片化、混沌化,敘事結構的非邏輯性和語言的陌生化等,也就是“怎樣講故事”的問題。
【共同備課】
引導:在此前通讀課文的前提下,安排10分鐘細讀課文,讀的過程中請將最有感覺的句子或字眼進行圈注。
韓小云(以下簡稱“韓”):司機在公路上做廣播操這段印象特別深,很突兀,和我們的生活經驗相沖突。
胡根林(以下簡稱“胡1”):如果不從生活經驗去解釋,可以從文本內解釋嗎?
韓:還有“我下巴那幾根黃色的胡須迎風飄飄”,胡須是黃黃的,為什么不是黑的?
胡1:你不理解和感到困惑,是因為這也與生活經驗沖突?
韓:對的。
楊春麗(以下簡稱“楊”):“旅店”,“我”一直在尋找旅店,這好像有象征意義?!疤O果”,強調一車的蘋果,蘋果味,吃蘋果,搶蘋果,“蘋果”是不是也有象征含義?還有,“所有的山和所有的云,都讓我聯(lián)想起了熟悉的人,我就朝它們呼喚它們的綽號”,很有趣的表達,但作者想表達什么呢?
胡1:這與你的生活經驗相沖突?
楊:對山,對云喊綽號,感覺這種表達很有趣。
胡1:和你以往的閱讀經驗不一樣。這樣表達似乎讓人感覺“我”情緒很好,很愉快呢。
胡彩云(以下簡稱“胡2”):“我”打開車門鉆進去,在駕駛室躺下來那段感覺很有意思?!拔摇币恢睂ふ衣玫辏瑳]想到旅店在這里。我以前讀過點余華的作品……余華本來想寫殘酷的東西,但寫出來卻給人有要哭的感覺?!拔摇睔v經挫折,但找到了一個休息的地方似乎就滿足了。作家對于這個世界的理解不一樣,正如著名的小品演員趙麗蓉曾說,你經歷悲劇才能更好地演喜劇。另外感覺這篇小說的話語方式很獨特,是主觀化的視角……
胡1:能具體說說嗎?
胡2:“胡須黃黃的,迎風飄飄”,前面同學關注到黃顏色,我卻對“迎風飄飄”感到有趣……在余華另外的作品《兄弟》中,李光頭和這里的“我”都看起來很傻的樣子。這些人都不知從哪里來到哪里去,似乎始終沒有歸宿……這樣的課文對高中學生而言學習起來困難不小,他們對現實還無法這樣去理解。
胡1:能聯(lián)系作家其他的作品來談,挺好。但我們能否分兩個層次來,先從普通讀者的閱讀出發(fā),然后再從教師角度?一層層來,先進得了文本,才能讀出趣味和感覺來。
王歡(以下簡稱“王”):讀這樣的小說,我們會笑出來?!耆嵏擦宋覀兊拈喿x經驗,感覺荒誕,悖于常情,又合乎常理。
胡1:你談了一個概念——荒誕。我建議,我們先不要有太多概念化的東西,先品讀一句一段一字,先品出點東西來。
王:好。除了“胡須飄飄”,小說中的旅店,還有“我”遠行,遠行,還有倒數第十五句,“我”心窩健全,旅店是“我”美好希望。后面紅的背包的象征義是什么……
王:還有,這篇小說不像有的小說,情節(jié)很難梳理……突然感覺,叫學生讀出什么不是關鍵,學會怎么讀更重要。我以前讀這樣的小說感覺自己像個神經病。
胡1:你的感覺很敏銳,也很特別。讀小說感覺自己像神經病,那真的是進入小說里去了。
黃杰(以下簡稱“黃”):讀下來感覺很荒誕。人比較荒誕,整篇小說寫了很多人?!拔摇笔莻€正常的人,其他人都亂來,尤其司機,“我”想去搭車,司機很粗暴;“我”和他交流,卻很快成了好朋友,變成了兄弟。司機東西被搶了,滿不在乎,在做廣播操;農民騎著自行車,無端地跑來搶劫。小孩毆打我,遍體鱗傷,司機不是同情,而是嘲笑了“我”的狼狽。這篇小說總體來看,很荒誕。“我”經歷這次遠行,看到外面的世界是慌亂的,不是想象中的那么美好。
黃:司機確實不可理喻。有些表達也還奇怪,“我看到那個司機高高翹起的屁股,屁股上有晚霞”很真實,但感覺不倫不類。
胡1:大家這樣談很具體,很有感覺。讀小說第一步要讀出點感覺,連我們當老師的對課文沒有感覺,很難想象能讓學生產生感覺。
孔祥坤(以下簡稱“孔”):小說寫的是改革開放之初……其中農民搶蘋果的事件,生活中也確有其事,很好理解。我二姨家就住在公路旁邊,只要某輛車拋錨了,附近的居民就一擁而上,不到一個小時一定搶光……
胡1:小孔把生活經驗與課文故事進行了對照,這是人們通常的閱讀方式。如果說小說傳達的是經驗,這種經驗可能包括兩方面,一是作者體會的人生經驗,另外還有作者體會的敘事經驗。這些經驗都可能引起讀者關注。
胡1:大家的語言感受力都很強,我們不妨琢磨一下,這些地方為什么給我留下這么深的印象呢?是和生活經驗沖突,還是和閱讀經驗沖突,是生活的還原很真實,還是很不真實。剛才大家都談到旅店,談到汽車,這兩個意象顯然很有象征意義,我們思考一下。圍繞車子和旅店作點討論。
王:讀前面,好像“旅店”指的是一個休息的地方;看后面,如倒數第六段就不是這樣了,是不是碰到挫折后的一個希望?……夕陽西下的時候,走著走著……攔不到汽車以后,碰到汽車壞了,汽車就在眼前……眼下“我”又想起旅店——旅店重回到頭腦,膨脹起來——旅店就是希望,反復在變化。
胡1:說得很好。
孔:走累了,才想找旅店。后面旅店找到沒有,找到了,一輛破汽車?!?/p>
胡1:你認同小王說的嗎?
孔:我感覺,旅店不只是身體的休息之地,而且是心靈的憩息地。
胡2:我同意孔的看法。十八歲的男孩子需要一個靈魂的憩息地。
黃:旅店,是在什么時候才找到心窩中的旅店?我感覺,從“我”的經歷看,旅店是作為一個世界,是不是和外在世界形成了對比?旅店是不是意味著一個完善的人性?
胡1:你能解釋一下?
黃:正常的人性……一開始,這個世界是正常的,表現的人性也正常。但“我”出門遠行后,一切都在變化,人性丑惡的一面越來越亮出來。
胡1:很獨特的閱讀體會。但這里會不會有過度闡釋之嫌?我覺得判斷是不是過度解讀有一個標志,就是看能不能通過文本內句子來解釋,比較圓融地解釋。
王:她說的是,目標是很多很多的,不斷在變化?!咛幙傇谡T惑我。旅店是年輕人的一個理想,或夢想。
孔:我們還沒對題目進行解釋,遠行,到底走到多遠。這里有個描述,汽車,遍體鱗傷,“我”也遍體鱗傷??伤母C是健全的,“我”的心窩也是健全。旅店是心靈休息地方。
胡1:我小結一下,我們剛才對旅店主要有三種解釋:是希望;是理想;是心靈休息之地。圍繞課文,我們討論一下,旅店是目標嗎?是不是一開始就要找旅店?旅店和天色漸晚,最主要和“我”的經歷直接相關。這個過程中,我的情感有變化嗎?什么情感狀態(tài)下最需要旅店?
胡2:我們不妨進一步梳理一下“我”的情緒或情感的變化過程,這也許能讓我們深入理解旅店的象征含義。
楊:好。
王:我來嘗試一下:剛出門是很開心的,看山看云,叫綽號,反復強調那種豪情……;盡管這樣,次次都沒命地奔,興致勃勃地打招呼……現在要豁出去了,著急了;“我”舒服地坐在座椅上,前面無關緊要……不知該怎么辦,想旅店,擔憂……下面看到司機做廣播操,也很擔憂;我很高興地迎上去,碰壁了;憤怒了;最后到……“我”只能看眼前,“我”最憤怒,但到最后連一絲憤怒地也沒有了……到最后在汽車座椅上睡著,又有了一絲安慰……串起來就是:興奮好奇——著急——興奮——擔憂——喜悅破滅了——找到新的安慰。
胡1:剛才小王理得很清楚。我們從中看到“我”的情感一直在變化,在情感處于負面和消極時,“旅店”成了“我”最大需求,“我”努力尋找。也就是說,旅店不是“我”一直追尋的夢想或希望,而是情感疲憊時的歇腳之地,是心靈困頓時的無風港灣。
胡1:在語文教學情境下的閱讀教學包含三個層面,其一,普通讀者的閱讀,其二,作為語文教師的閱讀,其三,換位為學生的閱讀。我們課文教學備課過程的閱讀就有這三個層面的讀。現在我們從語文教師的角度來談談,這篇課文什么東西必教,什么東西可教,然后進一步考慮怎么教,以及從什么角度切入。
王:首先要教的,主題,比如旅店這個東西的象征含義;第二個語言,我看到這些語言,如“屁股上有晚霞”;還有一個是荒誕,比如情節(jié)設置上。
胡 1:你平時怎么閱讀的?先主題,后語言,再情節(jié)。內容和形式是可以兩分的嗎?油和水一樣。
胡1:其他老師說說看,有什么東西可教。
黃:這個“我”,他是一個人物,其次是一個視角。通過“我”觀察到作者對這個世界圖景。
胡1:怎么教的呢?
黃:“我”看到的司機是怎樣、農民哄搶的情景是怎么樣的,把“我”看到、聽到、想到的都羅列出來。
胡1:都羅列出來就是這篇小說。因為這篇小說就是從“我”的角度來講,是個限知視角。福斯特把小說分成圓型人物和扁平人物。如果從人物塑造角度,圓型人物是作家人物塑造的終極追求,是恩格斯說的 “這一個”;這個“我”顯然不是這種類型。該怎么教?教這個可以有兩條線,第一條線是“我”的經歷,第二條是“我”的情感變化。教這個的目的是什么?
黃和胡1:主題。
胡1:用文藝學術語講,是文學世界。簡單地說,可以認為就是主題。這個主題是什么呢?
黃:荒誕的世界。一個人的成長是要經歷挫折的。
胡1:一個主題,還是兩個主題?剛才小黃似乎表達了兩個主題?;恼Q的世界背后是“我”在質疑這個世界;后面一個成長的主題背后作者的認識顯然認可這個世界。哪一個更合理?
黃:成長的主題。一個十八歲的年輕人經歷種種挫折……
胡2:這個世界出乎你的意料,荒誕是有點夸大了。
王:作者從另外的視角認識這個現實,這個現實是這么丑惡,幫助讀者更加清晰地認識這個世界,直面這個社會。
胡1:我們剛才三位,顯然是贊同成長的主題……
孔:現在沒法討論,因為我不了解余華的追求……成長的主題,可以用其它的文章來教。
楊:這個世界是荒誕……
胡2:這篇小說好像用成長概括不了全部,有那么多隱喻和象征。我傾向于作者想表現這個世界的荒誕。
韓:是不是這兩者都有。在對荒誕世界的表現中凸顯成長的主題。但這個成長似乎還不是一個年輕人的成長。
胡1:這樣說,似乎說得通。好,我們把想要教的,簡單梳理一下。
王:教情節(jié)、教內心體驗感受的變化最后上升到主題的討論。
胡1:怎么教呢?
孔:其實沒有什么情節(jié),中學生讀一遍就有些了解,比如搶蘋果……
胡1:情節(jié)該怎么教?
孔:讓學生復述就可以。
王:為什么不把兩條線結合起來?找一下情節(jié),然后找找“我”情感的變化。情節(jié)就像表皮,情感變化像血管。
胡2:可以統(tǒng)一起來,既然情感和情節(jié)的發(fā)展是緊密相連的。
黃:對“我”的經歷學生們有什么感想,讓學生談談。
胡1:我們前面談論了很多旅店和汽車這些意象的象征義,這些要教嗎?
王:轉換為學生的視角來談“我”的這些經歷,學生肯定有自己的認識。
胡1:談論旅店和汽車是不是就能談到主題了?
王:學生談到這些情節(jié)的認識,自然要追問其中很多事件很荒誕。
胡1:這里我插進來一個問題,我們一直在談荒誕感,這種荒誕感是怎么產生的呢?內在世界和外在世界對照的結果。但這僅是第一個層面,還有其他層面嗎?比如,內在世界——這個文本世界內部的荒誕性。
王:人物言行的反?!兓臁?/p>
胡1:還有嗎?比如語言形式……
胡2:有不少語言形式都有陌生化感覺。比如“馬路像是貼在海浪上”“我像一條船”“第一批來這里定居”的胡須……
胡1:小胡感覺很好,這些語言形式是要好好品味的,這也是荒誕感表現。這些東西才是我們要教的。怎么教呢?
韓:討論、分析。
胡1:怎么教討論還不充分,再梳理一下。
王:需要預習,需要小組合作。
胡1:我們先不要討論具體教學環(huán)節(jié),還是先根據核心內容來討論一下怎么呈現。
王:對主題認識已經有兩個層面,一個是對照現實世界,一個對照的文本內部語言。
胡2:先把情節(jié)加以梳理。
王:情節(jié)讓學生復述。然后讓學生談感受,情節(jié)與學生生活經驗的矛盾是很好的教學切入點。比如講旅店的象征義,如果學生困難,我們就順坡下驢,給學生提供一定的材料,比如關于先鋒派小說的寫作風格和追求。胡老師講的我挺贊同,對于學生初次接觸的提供點材料,需要直接講授。
胡1:通過前面討論,從兩個角度,普通讀者的角度,語文教師的角度來讀,讀出了很多東西,我們接下去轉換為學生的視角來讀,來了解學生讀這樣的文本有什么樣的困難……
黃:學生讀這篇文章會產生比較荒誕的感覺,有些語言可能進不去,比如“屁股上有晚霞”,屁股上怎么會有晚霞。其它的句子,比如像開頭,胡須迎風飄揚,為什么要寫到這些,這些特殊的有意味的語言,學生可能不理解。還有“旅店”出現的頻率很高,讀完后學生會質疑,為什么“旅店”會有這樣高的頻率。
韓:學生感覺這樣的文本很奇特,比如有些語言很特別,比如十八歲的男孩看到的世界是這個樣子。
胡1:學生最想了解,最感興趣的地方是什么?
黃:可能是寫鼻子那一段,比如鼻子掛得更精彩了。體會“掛”的含義。作者為什么要寫這個場景,主要表現荒誕感覺,更好地切入這個主題。
胡1:我們已經了解學生的這些問題或興趣點,接下去,我們要考慮怎么來響應這些內容,是布置預習題還是課內花一點時間來明確。如果布置預習題布置怎樣的預習題呢,這些問題是我們進入教學時要仔細考慮的。
臺階一:情感梳理
結合情節(jié),理出“我”內心感受的變化過程。
起點:學生根據原有閱讀經驗讀這樣的小說有心理沖突,對其敘述獨特性和主題理解有困難。
臺階二:對比感知
與常規(guī)生活經驗對照談談對“我”的經歷的認識。
臺階三:主題探究
結合先鋒派小說的創(chuàng)作特點,進一步探究主題。
關注:1.文本主觀感的表達;2.敘述視角。
終點:通過語言品味,把握小說主題,感知先鋒派小說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