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君濤
(松原日報社,吉林 松原138000)
近一時期負責審讀報紙,所以對報紙中出現(xiàn)的問題便格外留意,于是粗略歸納了一下,把一些比較常見的,帶有普遍性的差錯選出來,進行點評分析,和大家共同探討,我相信這些差錯在其他地方黨報中也可能會不同程度存在,現(xiàn)把家丑拿出來曬一曬,給大家做個借鑒。
常見的差錯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職務混淆。黨委書記和黨組書記張冠李戴。一般來講,鄉(xiāng)鎮(zhèn)以上地方黨組織都叫黨委,而縣級以上黨政部門不設黨委的,大多叫黨組。
機構混淆。有篇文章寫村黨支部書記帶領村委會一班人如何如何,雖然很多地方是村黨支部書記和村委會主任“一肩挑”,“兩委”成員也互有兼職,但村黨支部和村委會是性質完會不同的兩個組織,如果村黨書記帶領村委會一班人,那么村黨支部一班人又由誰去帶呢?
人員身份分不清。有篇文章寫黨政機關干部及每一名公務員都要如何,可我國現(xiàn)行的政治體制是,黨政機關干部本身就是公務員,并沒有并列的關系。
職能分不清。有篇文章的引題是:市政協(xié)為全市食品安全建言獻策,眾所周知,建言獻策是政協(xié)委員的職責,而政協(xié)委員和政協(xié)并不是一回事,政協(xié)只能是組織政協(xié)委員來建言獻策。
機構名稱記不準。有篇文章有兩處都把全國政協(xié)寫成了國家政協(xié),須知全國和國家并不是一個概念。
上下級的關系分不清。說全市招商引資取得巨大成就,是新一屆市縣委、市縣政府領導能力的體現(xiàn)。把上下級并列是很不妥的,全市的成績,只能是市委、市政府的正確和英明,就像全國的成績,要歸功于黨中央和國務院。頂多加一句“和各級黨委政府共同努力是分不開的”而已。
對領導講話的寫法要規(guī)范,有兩篇寫副市長參加活動并講話,寫成了“×××認為…… ”這很不嚴肅,副市長是在代表市政府講話,而不是發(fā)表個人觀點。還有一篇寫領導講話用的是“她指出”,也覺不妥,應該用姓名全稱才好。
一些敏感字眼要慎用。一篇文章寫“農(nóng)民老周在集市上以780元價格搶購了一頭小白豬,樂得合不攏嘴。”“搶購”二字太敏感,因中國發(fā)生過太多的搶購事件,2011年的搶購食鹽大家還應記憶猶新,何況生豬生產(chǎn)和豬肉價格一直不穩(wěn)定,黨報不要故弄虛玄,本來是正常買個仔豬,何必非說搶購?
有悖于國家的大政方針。有一組高中迎接高考的簡訊,報道學校搞百日誓師,要學生“不負父母期盼,不負恩師厚望,苦練一百天,拼搏一百天,挑戰(zhàn)一百天,決戰(zhàn)高考?!备愕檬直瘔眩o學生施加了莫大的壓力。這種分數(shù)至上的應試教育模式,明顯有悖于國家的教育方針,學校自己搞也就算了,在黨報上刊發(fā)就很不合時宜了。這是導向問題。
地名也是分等級的,有篇文章把省和地級市并列,是不對的,同一級別才能并列,如單指城市可以,如北京、上海、深圳、南京等,只有直轄市可以有兩個身份。
部門職能不能混亂。如“市人社局為援疆干部免費體檢,”須知人社局不是醫(yī)院,是無法進行免費體檢的,事實是人社局花錢,援疆干部免費體檢。
職務和本人的關系要有統(tǒng)一說法。在許多報道中,對較低的職務常用“負責人”三個字來代替,這并沒錯,這些負責人如果本身就是有職稱的專家,就要有姓名。如一篇報道備耕的文章寫道:“高級農(nóng)藝師、市農(nóng)業(yè)技術推廣站負責人……”就不妥,高級農(nóng)藝師必須有真實姓名。
各類會議的說法是有區(qū)別的。如召開和舉辦就明顯不同。如“我市經(jīng)貿(mào)代表團在臺灣召開聯(lián)誼酒會”,就有點問題,應為舉辦。召開往往是上級對下級開的會,而舉辦是平等、平行或主客關系開的會。
生產(chǎn)生活中常用術語要分清。如“備春耕生產(chǎn)已結束,現(xiàn)轉入春耕生產(chǎn)”,其實備春耕是備耕和春耕的總稱,而不是準備春耕。
要分清中性詞和其他詞的區(qū)別。如“嚴防一切廉政問題滋生”,把廉政當成中性詞來用,就錯了,應是“嚴防一切腐敗問題滋生”,廉政和腐敗是反義詞。不像“安全”是中性詞,如“嚴防一切安全問題發(fā)生”就可。
社會常識要懂。如“‘3·15’期間,工商局銷毀了價值50萬元的假冒偽劣商品”,這就奇怪了,既是假冒偽劣,價值從何而來,反過來說,既然有價值,就不是假冒偽劣,憑什么銷毀?應為標價50萬元。還有一幅圖片說明:“記者在農(nóng)機局看到,前來購買農(nóng)機的農(nóng)民絡繹不絕”,要知道農(nóng)機局是政府機關,怎么會賣農(nóng)機呢?
新聞媒體和新聞單位并不是一回事。如《松原日報》是媒體,松原日報社是單位,把《松原日報》和市直單位并列提及,是不對的,而電視臺可以,它既是事業(yè)單位,又是新聞媒體。還有的文章把香港的《大公報》寫成《香港大公報》,更是不對,因為它的報名就叫《大公報》,就像《人民日報》,你不能叫《中國人民日報》。
有些名詞不能混用。如“吉油高中開展學雷鋒獻愛心,慰問福利院活動”,學雷鋒獻愛心是活動,而慰問福利院是行動。
要有點歷史知識。如一篇寫某學校建校100周年的文章,說該校經(jīng)歷了清末、中華民國、新中國三個時代。其中清末不是一個時代,只是一個年代。
一篇寫全市金融系統(tǒng)開展“小微企業(yè)金融服務宣傳日”活動啟動的消息,標題是“小微企業(yè)融資不再難”,要知小微企業(yè)融資是全國性的難題,一個小小的宣傳活動剛開始,就能把這個難題解決,你信嗎?
一篇寫某書院舉行開印禮,標題是“讓民族文化幸福起航”,一個小小的書院就能讓民族文化起航?在此書院成立之前,我們的民族文化一直停泊嗎?
一篇寫市政管理某分局采取多種措施治理城市“牛皮癬”,文章最后說:“相信在該局的不懈努力下,我市的‘牛皮癬’將被徹底根除?!鼻也徽f治理城市“牛皮癬”是一項長期艱巨的任務,徹底根除談何容易。再說你只是一個分局,怎么能將全市的“牛皮癬”根除?
一篇寫某工商分局幾位女同志工作辛苦,說“一周七天,她們都秉承服務第一,企業(yè)至上的宗旨”。我國法定一周5個工作日,她們?yōu)槭裁匆ぷ?天?
一篇寫某市局開展文化活動的文章,說該局“涌現(xiàn)了一大批詩人、作家、書畫家,”太夸大其詞了吧。就全市都不敢說涌現(xiàn)出一大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