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編輯部
(一)
1934年7月,張赫玲同志出生在河北唐山開灤煤礦一個職員家庭。1949年,她15歲時參加了中國人民解放軍,戎馬倥傯的軍旅生涯,將她引向新聞征途。偶有閑暇,她將目睹的戰(zhàn)友在剿匪中英勇犧牲的壯舉,寫成了第一篇通訊《壯族人民的好兒子鄧戴祠》,發(fā)表在廣西軍區(qū)的報紙上。
在部隊里,張赫玲先后榮立過二等功和三等功。1953年,19歲的她加入了中國共產(chǎn)黨。經(jīng)歷過那風雨如磐的歲月,目睹了祖國因積貧積弱而倍受列強欺辱殺戮的她,深知只有學習知識,增強本領,才能為祖國和人民服好務。她渴望讀書并掌握一門專業(yè)知識。
1956年,張赫玲同志脫下軍裝考入中國人民大學新聞系,4年學業(yè)完成后,手捧著由校長吳玉章簽發(fā)的《優(yōu)秀生》證書,分配到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文教部工作。經(jīng)過一年的歷練,小小年紀的她,獨自挑起了創(chuàng)辦《閱讀和欣賞》廣播節(jié)目的重擔。
1970年,為了解決夫妻長期分居的問題,她忍痛割愛,放棄中央人民廣播電臺這份令人羨慕的工作,從首都北京來到了在湖北宜昌工作的丈夫身邊,先后在宜昌市委報道組和宜昌地區(qū)廣播站工作,翌年調(diào)入宜昌報社(后相繼更名為宜昌日報社、三峽日報社)。憑著科班出生的業(yè)務能力,腳踏實地的實干精神,她從當編輯、副組長、組長開始,一直干至副總編、總編輯兼黨委書記,成為全國地市報中第一位女總編輯和女高級編輯。在繁重的編務和黨務工作之余,她還應邀為中央電大等大專院校,編寫新聞教材,教授新聞課程。1996年,她還牽頭與華中一所知名高校聯(lián)合辦起了新聞專業(yè)的本科班和碩士班,為華中、中南地區(qū)一大批地市媒體,培養(yǎng)了200多名高學歷的新聞專業(yè)人才。1989年,已年滿55歲的張赫玲同志,懷著對年輕編輯記者和廣大通訊員的深情與對新聞事業(yè)的摯愛,與人合作撰寫了名為《新聞知識通俗講座》一書,曾先后5次印刷,發(fā)行數(shù)萬冊,成為近年暢銷的新聞書籍。改革開放初期,正是我國地市州盟報業(yè)方興未艾的發(fā)展時期,大量非新聞專業(yè)的人員進入報業(yè),為推動與促進地市報新聞宣傳提升質(zhì)量,更好地堅持“兩為一主”的新聞宣傳方針,在全面總結(jié)一批名列前茅報社經(jīng)驗教訓的基礎上,她領銜編撰了一批直接服務我國地市報的新書,譬如,《如何當好總編輯》、《怎樣當好部主任》、《怎樣做合格的編輯和記者》、《地市報優(yōu)秀欄目選評》、《中國地市報報史》等大量新聞業(yè)務書籍,被一些地市報社長、總編輯幽默稱為“著作等身,身高沒有書高”的人。
1986年,中國地市報研究會和隨后而來的會刊《中國地市報人》雜志(以下簡稱“一會一刊”)籌備初創(chuàng)之時,她已經(jīng)是五十多歲的人了,身患糖尿病,心臟也不大好。為了能讓“一會一刊”早日誕生,她帶領秘書處的一位年輕人,不厭其煩的六上北京,在京城各部、辦、委之間奔波,飽受舟車勞頓之苦,終于使中國地市報研究會獲準注冊為全國性一級社團組織、事業(yè)法人單位。在此之后,她又馬不停蹄地巡回輾轉(zhuǎn)于北京、武漢和宜昌三地之間,費盡九牛二虎之力,終于在1993年10月拿到了會刊的公開刊號,使《中國地市報人》雜志于1994年1月得以向國內(nèi)外公開發(fā)行。
1987年夏,張赫玲在延安王家坪采訪當年開荒勞模李志堂
許多人都曾這樣形容張赫玲同志:六七十歲的年齡,五十歲的身體,四十歲的精力,三十歲的事業(yè)心。她常說,一個人有兩個年齡,生理年齡和心理年齡,前者是無法改變的,但心理年齡是可以通過不斷學習和勤奮工作而改變。的確如此,凡是了解她、和她一同工作過的人,幾乎都有同感,即使在她離開繁雜的報紙編務,退休后立馬全身心的投入到另外一個戰(zhàn)場,從1989年一直干到2005年,其間雖然于1997年5月卸任了研究會領導職務,1999年12月又不再擔任會刊主編,仍然以顧問的身份,為“一會一刊”出謀劃策,事無巨細的工作著,前前后后一干就是15年。為我國地市報業(yè)的發(fā)展,她傾注了滿腔熱情和全部心血,彰顯出非凡的求真務實和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精神,凸顯出勇于擔當和追求卓越的工作作風,展顯出良好的道德風范與人格魅力,被人親切地稱之為“張大姐,張老師!”
(二)
張赫玲同志在長達四十年多年的新聞生涯中,竟有20年是與中國地市報研究會一路相伴、風雨兼程的,真是有著不解之緣。她很慶幸在她有生之年能夠遇上籌辦“一會一刊”、能夠參與和從事中國地市報這項千載難逢的偉大事業(yè)。
1994年1月,由她擔任主編的《中國地市報人》雜志公開發(fā)行了,她深知這是全國300多家地市報同仁對她的信任和重托。這一年,她已年滿60歲,為辦好這本雜志,她放棄了休息,顧不上家庭,雙休和夜晚加班是常事。雜志每月一期,在編輯部只有三四個人的情況下,工作繁忙的程度是可想而知的。但她并不因人少而降低對工作的要求,反而提出“期期都當創(chuàng)刊號,人人學會當主編”的辦刊理念。雖然她是領導、是師長,但她仍然以年輕人、普通編輯的身份組稿、編稿、看大樣,耐心地給作者復信,就連辦公室掃地、擦桌、燒開水、取信件等具體事也爭著去干。她常說,“不想當元帥的士兵固然不是一個好兵,一個不會當士兵的元帥也未必是個稱職的元帥”。
為了實現(xiàn)“期期都當創(chuàng)刊號來辦”的目標,她和編輯部的同志們一起集思廣益,經(jīng)常研究如何把雜志辦得更出色,要求編輯認真地向國內(nèi)其他新聞期刊學習,博采眾家之長來提高自己。她帶領大家反復琢磨提高地市報辦報質(zhì)量的各種因素,提出《中國地市報人》雜志就是要為培養(yǎng)造就適應新時期需要的地市報工作者而貢獻力量。在她擔任主編的6年中,《中國地市報人》雜志圍繞“人”字做文章:1994年開展了“塑造改革大潮中的記者形象”征文,1995年以全國評選第二屆“范長江新聞獎”為契機,連續(xù)介紹了地市報界在全國獲大獎的十位先進人物,其中對榮獲第二屆“范長江新聞獎”榜首的《哲里木報》(現(xiàn)《通遼日報》)記者徐福鐸的宣傳最為突出。為了發(fā)揮榜樣的感召作用,《中國地市報人》雜志不惜篇幅,連續(xù)幾期發(fā)表徐福鐸的事跡、徐福鐸個人獲獎后的體會和哲里木盟對徐福鐸的評價等等,還在封面刊登了徐福鐸手捧獎杯的大幅照片。此后又在《中國地市報人》雜志上開展了“學習徐福鐸,爭當名記者”的筆談,整整花了一年的時間宣傳這個典型,使先進人物的事跡和精神深入人心。大做“人”的文章,是她一個重要的辦刊理念。1995年,《中國地市報人》雜志開展了“怎么當好總編輯”的征文,1996年開展了“怎么做部主任”的征文,同時開辟了“中青年記者成材之路”專欄,把培養(yǎng)合格的地市報工作者的文章做到了實處,使這本面向全國地市報的雜志,特點更加鮮明突出。我國著名的新聞史學家方漢奇先生曾經(jīng)贊揚:“以地市報和地市報人為主要讀者對象,以研究地市報的理論和實踐為內(nèi)容的刊物,全世界恐怕只此一家?!?/p>
張赫玲女士身兼數(shù)職,中國地市報研究會創(chuàng)立后,她擔任秘書長、副會長,后來又擔任起常務副會長、雜志主編。為了增強地市報研究會的凝聚力與影響力,需要以“研究會”為平臺,不間斷地組織會員單位開展多種活動,以推進我國地市報業(yè)的發(fā)展。為此,她經(jīng)常自我調(diào)侃:“作為這個組織的秘書長,我的工作陣地在全國的地市報社,出差是家常便飯,不出差是耍滑偷懶。”1990年10月中旬,她的兒媳馬上就要臨產(chǎn),可偏在此時,“一會一刊”工作需要她出差外地,且必須馬上動身,這讓快要做奶奶的她頗感為難。一邊是她所鐘愛的中國地市報事業(yè)需要她這個“大姐”親自出馬,另一邊是即將誕生一個新生命的家庭,也需要頂梁柱式的奶奶的關(guān)愛。最后,她還是忍受著內(nèi)心隱隱的酸楚,搭上了遠去的飛機。等她回到家時,孫子都快滿月了。
61歲時,她正式辦了退休手續(xù)。有人以為這回她可以安下心來休息休息了,可她仍然和過去一樣,擔子不松,干勁不減,為地市報的事業(yè)奔忙著。1996年4月25日,中國地市報研究會常務理事大會在貴州遵義舉行,這是一次籌備商討研究會換屆的重要會議,身為中國地市報研究會副會長兼秘書長的她是非去不可的??删驮趧由淼那耙惶?,她的老伴被摩托車撞成骨折,需要住院手術(shù)。面對飛來的橫禍,她急忙退了買好的機票,準備陪伴老伴。但一想到會上所有的資料都在她手里,不能因為自己就使會議泡湯。她匆忙安排好了老伴,在家人的全力支持下,她又重新補票,帶著對老伴的無限牽掛登上了南去的飛機……
一個人的特殊才能就在于能夠抓住迎面而來的機遇。張赫玲同志是一位有著精明頭腦、敏銳目光和實干精神的學者型女能人,她牢牢地抓住了參與、從事中國地市報這項偉大事業(yè)的歷史性機遇,在中國地市報人共同搭建的這個時代大舞臺上,她以智慧加汗水,為傳媒人展示出了一幅“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的晚年人生絢麗畫卷。她在病重期間,還常對去看望她的秘書處工作人員和雜志編輯們說,能從事新聞工作是她一生的榮幸,能從事中國地市報事業(yè)更是她的萬幸。雖然付出了一些辛苦和努力,但更多的是收獲與欣喜,使她的新聞事業(yè)在晚年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峰,讓她晚年的工作、學習和生活變得更加充實、豐富、精彩。
(三)
張赫玲女士為人謙和、待人真誠,無論是擔任中國地市報研究會領導和雜志主編期間,還是退下來以后,也無論是在單位還是在家里,她都嚴于律己,樂于奉獻,認真作事,誠信做人。
她在擔任中國地市報研究會領導和《中國地市報人》雜志主編期間,從不拒絕任何細小的工作,打電話聯(lián)絡稿件、掃地、抹桌子等具體事情也搶著干;以普通編輯身份處理來稿,耐心地給作者復信。即使是接、打電話,她總是聲調(diào)柔和、話語親切,帶給人一種溫馨與關(guān)愛的感受。她常說:對人要真誠,利己不損人。當領導要吃得起虧,吃虧是福。要忘記自己為別人做過的好事,要牢記別人為自己做過的每一件小事。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
張赫玲同志總是以愛心、熱心和真心對待有困難的同事和朋友。十多年前,她和三峽日報社老干部黨支部同志一起積極幫助一名叫梁燕的五峰土家族縣的貧困生,使這位貧困生順利地完成了學業(yè)和找到了工作。
1996年7月,一個偶然的機會,張赫玲女士結(jié)識了在吉林監(jiān)獄服刑的陳姓犯人,他因非法砍伐被判15年。此人是新聞愛好者,在獄中參加編辦《新生活》,為了買到一本新聞業(yè)務書,陳某給四川一家地市報的老總寫了一封購買《新聞知識通俗講座》的信,那位老總告訴他,這本書的作者是張赫玲同志。就這樣,陳某與張赫玲同志取得了聯(lián)系。這位囚徒把在獄中的情況、心中的煩惱和苦悶都全盤告訴了張赫玲同志。她在回寄的書信中,以一顆慈母之心,對這個遠在千里之外、非親非故的迷途之子進行了開導和教育,鼓勵他把牢房當成一所學校,利用這幾年的時間學點謀生的本領,為重新回歸社會做好準備。當?shù)弥惸吃讵z中花窯勞動時,張赫玲同志就鼓勵他學習園藝,幫他出資報考北京農(nóng)業(yè)大學的園藝系。在她熱情鼓勵和支持下,陳某從2000年開始讀大學函授,兩年下來,他學完了沈陽農(nóng)業(yè)大學的函授課程。那些年里,張赫玲同志除平時給陳某寄一些書籍外,每逢春節(jié)還給他寄些零花錢。在她的耐心開導和幫助教育下,陳某在獄中表現(xiàn)突出,還減了刑。2003年年初,張赫玲同志得知陳某刑滿釋放回了鄉(xiāng),決心運用所學的園藝知識來回報社會后,立即給他寄去3000元錢,幫助他建起了花卉大棚。
在中國地市報研究會秘書處工作的二十年中,張赫玲同志不圖名不圖利,只是踏踏實實地做實際工作,多為中國地市報各會員單位和同仁辦些實事好事。前些年,在辦刊工作中,她還積極推薦別人的作品參評選各級各類獎項,1997年和2000年由她編輯的兩篇論文分別獲得中國新聞獎,她也兩次榮獲中國新聞獎編輯獎。二十年來,張赫玲同志在中國地市報研究會這塊新聞事業(yè)的沃土上,年復一年地辛勤勞作,無私奉獻。一份耕耘,一份收獲。1996年,在中國記協(xié)五屆理事大會上,她作為被表彰對象特邀參加了會議,光榮地受到了江澤民總書記的接見、合影。她是中國地市報界唯一獲此殊榮的女同志。
詩人臧克家說過,“有的人活著,他卻死了;有的人死了,他卻活著?!?012年9月11日,走過78年人生旅途的張赫玲同志,因病醫(yī)治無效而不幸去世。秘書處和會刊編輯部為失去一位好領導、好師長、好大姐而無比悲痛。全國不少報社紛紛發(fā)來唁電唁函,對張赫玲同志的逝世表示了無盡的哀思。他們表示,張赫玲同志雖然離開了我們,但她的音容笑貌卻依然鐫刻在我們腦海里;她的實干精神,奉獻精神,創(chuàng)新精神,敬業(yè)精神,將永遠激勵著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