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周 碩
新聞編輯是處于作者和讀者之間進行種種出版的前期工作者,他是作者和讀者之間的橋梁,其工作是將相應的信息或材料通過篩選、優(yōu)化和組合,從而傳播展示于公眾面前,為此,他要考慮哪些信息有選擇或沒有選擇的價值,他要綜合參考新聞價值,考慮社會影響效果,是否符合受眾需要……從而對新聞稿件進行一定的取舍,剔除那些不符合要求的新聞稿件。所以,作為新聞編輯必須擁有一雙慧眼,才能對材料有所甄別,選出佳材妙篇。
要求不同,自然選稿的原則也會不同,需要不同,對材質的評判自然也不會一樣,蘿卜青菜,各有所取,一切因人因時而會有所改變。新聞有屬于自己的天地,它不求深邃的雋永,無需咀嚼的韻味,重要性是其首選,它既是新聞價值的核心要素,也是新聞編輯選稿的首要參考要素。關于2012年倫敦奧運會,敘利亞時局發(fā)展等,這些事件的發(fā)生就具有重要性,可能影響到每個人的生活,甚至會對國家或者整個世界產生深遠的影響,有關的報道自然不能忽視也不應忽視。
那些個影響人們越多事關眾人生存環(huán)境的事件,自然有其新聞價值,也屬于人們關注的問題。北京的暴雨牽動著全國人們的心,也讓世界關注,日本大地震,核輻射引發(fā)周邊人們的恐懼,再往前,2003年的非典事件,因為是一種人類歷史上從未出現過的病毒在全世界漫延,怎能不引起全球媒體的關注?這些自然也是人們所為之關注的,涉及方方面面的有關稿件,自然是首選。
那些關于領導調研活動,來自黨和政府及有關機關、各類會議的新聞一般都具有較高的新聞價值,但若是流于形式,難有新意,于是很多的新聞人(并不一定是記者)或是有心的新聞人,往往會獨辟蹊徑,另眼看世界,從蛛絲馬跡中顯出新意。你若是不加注意,就難免會忽略過去,如此,不僅負了寫稿者的一份匠心,還珠落泥塵之中,遺珠之憾便會生成,讓你心生戚戚之感。
如榮獲第18屆全國少數民族好新聞(2005年度)三等獎的《一個市委書記的“雞蛋工程”》,寫的是都勻市委書記周建琨在會議上明確表態(tài),將在全省率先作出由市財政撥??顚嵤半u蛋工程”,免費為困難住校生提供雞蛋和牛奶等補充營養(yǎng),不獨題目亮人眼,其做法也頗具人性味道,關注民生,關注弱勢群體,關注下一代的做法頗具引導性,雖不一定新,卻一定有價值有意義。
具有新聞價值和重大社會影響的事件自然是新聞編輯選稿所鐘情的對象。為此要緊扣一個“新”字,突出一個“新”字,不獨稿件內容要新近,而且報道的模式要新鮮,稿件文風也要新穎。看是否貼近生活?生活氣息是否濃一些?人情味是否多一些?
要知道今天的新聞是金子,昨天的新聞是銀子,前天的新聞是垃圾;只有摒棄“機關味”,才有可讀性,讀者才愛看;新聞“怎么說”比“說什么”更為重要。能夠貼近生活,服務受眾的稿件,生活氣息濃,富有人情味的新聞一定會為人們所歡迎。
如果說,對新聞的解讀,對新聞有關知識的了解是一個新聞編輯的內功,作為一個新聞編輯必須要具備深厚的內功,就是要對新聞本身不是皮毛的而是完全深入地了解,才可以駕輕就熟掌控新聞。但光是對其自身知識有所了解還不夠,除本身的專業(yè)知識之外,還需要有對新聞的屬于自己的解讀,自己的感悟,還要有敏銳的政治嗅覺,要善于洞察社會風云,具備深厚的理論功底,用陸游的話說就是“功夫在詩外”,而且這詩外的功夫在有些時候會顯得特別的重要。比如:銳敏的政治嗅覺,犀利的眼光。如果新聞編輯嗅覺遲鈍,就不能時俱進,適應新形勢的要求,唱響時代的主旋,站在社會主義的立場上去觀察、認識、發(fā)現新事物,只會關注人云亦云,浮光掠影式的報道。如果新聞編輯沒有豐富的閱歷,廣博的見聞。就難以慧眼識“偽”,就會為那些嘩眾取寵之作所迷惑,要知道弄虛作假,只能得意于一時卻難以長久,只有實事求是方能取信于人。如果新聞編輯沒有過人的膽識,就不敢觸及矛盾,著眼于關系國計民生、社會生活中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丟棄那些視角獨特,發(fā)現幕后的新聞,而這些才能夠撥動社會最敏感的神經,才會廣受人們的歡迎。
是的,作為一個新聞編輯只有內外功兼修,才能知道如何去選,怎樣去挑,才可以慧眼獨具,選出理想的“材料”來。
總之,新聞編輯只有獨具慧眼,才會從無數稿子中選出亮人眼目的好“材”。 新聞編輯只有具有一雙慧眼,才能做到即使“名”家,若無特色,也敢于棄之;即使無名小卒,若是富有文才,也可以讓其捷足先登。
[1]蔣秀文.給你一雙別具一格的“慧眼”[J].新聞與寫作,2012(5).
[2]諸葛青陽.報刊編輯應該注意的幾個問題[J].齊魯晚報,2012-3-28:22版.
[3]李斯羽.處處留心處處歌——談新聞編輯如何選材[J].《青島日報》,2012-7-28: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