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冰波
(中共河南省委黨校哲學部,河南鄭州450002)
魯迅一直以戰(zhàn)士的形象給人打上深刻的烙印,外表披甲執(zhí)銳,實則宅心仁厚,魯迅非常重情:他孝敬母親、呵護諸弟、嬌慣海嬰、鐘愛許廣平、全力維護朋友;他為文學青年改文章、作封面、跑印刷,費神勞力、嘔心瀝血。即便對論敵,除非是深仇大恨者,魯迅也常懷寬厚之心,論戰(zhàn)時幽默調侃多于投槍匕首。魯迅詩歌里這種寬厚情懷尤為深刻,我們不妨管中窺豹。
作法不自斃,悠然過四十。何妨賭肥頭,抵當辯證法。
可憐織女星,化作馬郎婦。烏鵲疑不來,迢迢牛奶路。
世界有文學,少女多豐臀。雞湯代豬肉,北新遂掩門。
名人選小說,入線云有限。雖有望遠鏡,無奈近視眼。
——《教授雜詠四首》
《教授雜詠》是魯迅的游戲筆墨,前兩首作于1932年12月29日,后兩首作于1933年北新書局因“小豬八戒”案關門后。一諷錢玄同,二噓趙景深,三砭章衣萍,四戲謝六逸。這四人都與魯迅相熟,甚至曾是好友,論戰(zhàn)時,魯迅只是信手拈來對方的三言兩語,隨意點染,漫畫式地勾勒出形態(tài),挑中要害即可。
錢玄同,浙江人,當過《新青年》雜志的編委,又當過北京大學教授。早在日本留學期間,他與魯迅、許壽裳、周作人等同為章太炎的門下,聽講《說文解字》,他聽課時閑不住,老愛爬來爬去,魯迅常叫他“爬翁”;錢玄同則反譏魯迅為“貓頭鷹”,可能是魯迅毛發(fā)蓬然,聽課時常常凝然冷坐的緣故。兩人互相戲謔,很是友善?!拔逅摹睍r期,錢玄同反封建非常激進,隨著《新青年》人馬的離散,錢玄同也鋒芒盡斂,遠離新文化運動的實際,高臥于教授的安樂椅上,醉心于“文字學家”、“音韻學家”的贊美聲中,與魯迅也日見疏離。錢玄同愛說大話,為了反對復古,他竟極端到要廢棄漢字;因厭憎封建遺老,他竟信口妄言“人過四十,就該槍斃”,在北大時還言之鑿鑿地說“頭可斷,辯證法不可開課”,魯迅很是看不慣。1929年5月,魯迅從上海回北京看望母親,得知消息,許多學校都請魯迅去演講,北平師大的學生向國文系主任錢玄同詢問魯迅的地址,這位昔日的老友竟氣血攻心地喊:“要是魯迅到師大來講演,我這個主任就不再當了。”大話沒有兌現,卻勾起魯迅調侃他的念頭。魯迅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秦時商鞅說話算話作法自斃,你錢玄同說了“人過四十,就該槍斃”,現在已經四十有五,卻仍悠閑自在地活著,恐怕你遠不如你曾激烈反對過的古人;既然說過的可以不算,那就不妨拿你的肥頭胖腦,再去和你的“頭可斷,辯證法不可開課”賭一把,肯定還是課照開人照活,幾句話就使一個活脫脫的錢玄同躍然紙上。
趙景深,四川人,時為北新書局編輯和復旦大學教授。魯迅和趙景深的關系其實不錯,1930年春,趙景深結婚,魯迅親往祝賀。寫詩嘲弄是因為兩個人在翻譯中的“信”與“順”的方法上有歧見。如今“信、達、雅”早成共識,當時卻爭執(zhí)不止。魯迅在翻譯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書籍時,主張首先是“信”,必須忠實于原著。一些教授頗有不滿。梁實秋在《論魯迅先生的“硬譯”》一文里指責魯迅的做法是“硬譯”,這種譯法“其文法之艱澀,句法之繁復,簡直讀起來比讀天書還難”,真不如順譯,即便翻譯錯了,“讀的時候究竟還落個爽快”。就在魯迅撰文回擊梁實秋時,趙景深出來替他說話了,“我覺得譯得錯不錯是第二個問題,最要緊的是譯得順不順。依我看嚴復的‘信’‘達’‘雅’應該變成‘達’‘信’‘雅’”[1]。他的主張被魯迅歸納為“與其信而不順,不如順而不信”。不巧的是,就在趙景深扯旗高喊“順譯”時,他的翻譯卻鬧了大笑話,竟然將古希臘神話里的半人半馬怪譯作“半人半牛怪”。也是禍不單行,他“?!绷艘幌轮螅职l(fā)昏似地將大神宙斯太太的乳汁所噴成的“銀河”(神奶路)誤譯為“牛奶路”。半馬怪成了“半牛怪”,可憐呀,牛郎的“織女星”也只得“化為馬郎婦”;“銀河”瞬間成了“牛奶路”,那么烏鵲們要是起疑不來搭橋,牛郎織女一年一度的銀河相會豈不成了泡影?魯迅的調侃讓趙景深招架不住。憑心而論,趙景深的胡亂出錯,多由疏忽造成,與強不強調“順譯”關系不大,但魯迅翻譯忠實于原著的主張無疑是對的,倘若趙景深把“信”擱置第一,尷尬就不會出現。所以,在眾人的噓聲中,魯迅幾篇短文就讓“與其信而不順,不如順而不信”之說即刻啞然,而魯迅也順手把“遇馬發(fā)昏,愛牛成性”[2]的帽子戴在了他的頭上。
章衣萍,安徽人,在北大聽過魯迅的課,與《語絲》有淵源,時為上海暨南大學教授,常給魯迅十分關注的北新書局撰稿,同魯迅關系一度密切。他盲目地崇拜外國文藝,還喜歡寫色情作品,在《枕上隨筆》里竟有“懶人的春天哪,我連女人的屁股都懶得去摸了”的肉麻句子,被恥笑為“摸屁股詩人”。他有點庸俗,一次他向北新書局領取了大筆稿酬,馬上說:“錢多了可以不吃豬肉,大喝雞湯?!彪m是玩笑,魯迅很看不慣,就用雜詠出他的洋相?!笆澜缬形膶W”,諷刺他的崇洋,他認為外國才有“世界文學名著”;“少女多豐臀”,摹畫他的色情;“雞湯代豬肉”,鄙視他的庸俗;“北新遂掩門”另有別情。北新書局有過一次大的過失,他們出版了一本兒童讀物《小豬八戒》,中有侮辱回族人之嫌,遂招來伊斯蘭團體的抗議和請愿,當局乘機查封了北新書局。實際上《小豬八戒》的投稿人叫朱揚善,編輯者是林蘭,與章衣萍沒有直接關系[3]。但正如魯迅致許壽裳信所說:北新請章衣萍這樣的人寫稿,不是色情就是庸俗,而編輯們又“悠悠忽忽,漫不經心,視一切如兒戲”,“內潰已久”,根本“無可救藥”[4]。因此魯迅認為這才是北新書局“掩門”的癥結。
謝六逸,貴州人,復旦大學教授。與魯迅本無恩怨,可魯迅也寫詩取笑他:名人選編小說就是不一般,竟把自己苛求的“入線”標準說成“有限”;他“雖有望遠鏡”可以了望,很無奈,謝教授是一個“近視眼”呵。之前,謝六逸編選了一本《模范小說選》,他自視很高,只擇取了魯迅、茅盾、葉紹鈞、謝冰心和郁達夫等五人。他序言里寫到:“翻開坊間出版的《中國作家辭典》一看,我國的作家快要湊足五百羅漢之數了。但我在這本書里只選了五個作家的作品,我早已硬起頭皮,準備別的作家來打罵我,而且罵我的第一句話,我也猜著了。這句罵我的話不是別的,就是‘你是近視眼啊’,其實我的眼睛何嘗近視,我也曾用過千里鏡在這沙漠地帶向各方了望了一下。國內的作家無論如何不只是這五個,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不過在我所做的是‘匠人’的工作,匠人選擇材料時,必須顧到能不能上得自己的‘墨線’,所以我要‘唐突’他們的作品一下了?!敝x六逸眼光獨具,尤其是將魯迅放到五個人之首,只是太過于挑剔,不利于扶植文學新人。魯迅對文壇新人非常重視,不惜為他們出死力。打開魯迅的一封封書信,一長串青年人的名字撲入眼簾:宮竹心,許欽文,張?zhí)煲?,葉紫,蕭軍,蕭紅,“未名”、“莽原”、“沉鐘”社的成員,青年木刻家們……魯迅為他們修改了大量的文稿并推薦發(fā)表,還替他們出版刊物和選集,甚至連校對、封面設計等勞神費力的事情也親自動手。所以,魯迅并沒有因謝六逸隆重推舉自己而放棄原則,照舊不客氣地譏嘲其苛刻的選材標準及狹窄的視野。
四位教授參差不齊,寫《教授雜詠》并不是對其全面臧否,只是借用故友的“佳句”,勾勒出他們的幾件趣聞或丑事,開幾下玩笑,目的在于針砭文壇和某些文人的陋習。玩笑過了,有人知恥后勇,有人改弦更張。錢玄同雖然平庸過一陣,但在北京淪陷后,昔時的激烈之氣又奔流心中,拒不出任偽職;趙景深也公開表示接受魯迅的批評,魯迅繼續(xù)與之來往,1976年10月19日,趙景深還寫了《魯迅給我的指導,教育和幫助》一文[5],感激之情一直縈繞不散;謝六逸過后也還向魯迅約稿,雖未如愿,但魯迅對其編輯的《立報》副刊評價頗好[6]。
我的所愛在豪家;想去尋她兮沒有汽車,搖頭無法淚如麻。
愛人贈我玫瑰花;回她什么:赤練蛇。
從此翻臉不理我,不知何故兮——由她去罷。魯迅常講痛打落水狗,實際上論戰(zhàn)中嘲諷多于攻擊,對故友、對論敵都是這樣?!段业氖佟芬还菜氖?,發(fā)表在1924年12月8日出版的《語絲》周刊第4期上,是模仿東漢著名科學家張衡的《四愁詩》的形式而作。張衡的《四愁詩》是古體,共分四段,寫的詼諧風趣,現摘錄一段:“我所思兮在泰山,欲往從之梁父艱,側身東望涕沾翰。美人贈我金錯刀,何以報之英瓊瑤。路遠莫致倚逍遙,何為懷憂心煩勞。”魯迅所作不管平仄,幽默俏皮。
——《我的失戀·擬古的新打油詩第四首》
這首詩的發(fā)表頗費一番周折,最初只寫了前三首寄給《晨報副刊》,沒被采用,據《晨報副刊》的編輯孫伏園回憶:當時“稿已經發(fā)排,在見報的頭天晚上,我到報館看大樣時,魯迅先生的詩被代理總編輯劉勉己抽掉了。抽去這稿,我已經按捺不住火氣,再加上劉勉己又跑來說那首詩實在要不得,但吞吞吐吐地又說不出何以‘要不得’的理由來,于是我氣極了,就順手打了他一個嘴巴,還追著大罵他一頓”[7]。劉勉己為什么非撤掉魯迅這首戲謔味道濃郁的“失戀”詩呢?
“五四”新文化運動以后,在反封建浪潮下,受西方人文主義的影響,知識分子和青年學生以從未有過的狂熱,痛斥封建的包辦婚姻,張揚戀愛至上:未婚的可以在花前月下盡情享受初戀的甜蜜,已婚的也可以在酒吧曖昧的燈光里恣意品嘗情夫情婦的熱吻。文學作品中盡是鴛鴦蝴蝶、卿卿我我、肥臀豐乳、人欲橫流。由于是盲目地“亂愛”,是寂寞無聊試圖從戀愛中尋找出路,多數是在做白日夢,所以,戀愛風刮過,失戀的浪潮就呼嘯而來,失戀者輕的哭鼻子抹淚痛不欲生,重的神經失常或者干脆一死了之,一時間,文壇上的“失戀詩”又成為了流行歌曲。魯迅十分不屑,痛感中國的詩人未免過于淺薄無聊,不由地就作了《我的失戀》,說“是看見當時‘阿呀阿唷,我要死了’之類的失戀詩盛行,故意‘來’開開玩笑的”。
《我的失戀》第四首是專門針對徐志摩的。因《我的失戀》未能在《晨報副刊》上發(fā)表,孫伏園怒打劉勉己而被迫辭職,魯迅就邀集人創(chuàng)辦了《語絲》周刊,解決了孫伏園的飯碗問題。不料,徐志摩立即投了一篇譯詩《死尸》,登載《語絲》第三期上。魯迅十分惱火,徐志摩屬于現代評論派,與劉勉己是朋友?,F代評論派1924年由胡適與陳西瀅、徐志摩等創(chuàng)辦,成員多是歐美留學歸國的自由主義知識分子,他們以《現代評論》為主要陣地,在女師大學潮中支持北洋軍閥當局,誣蔑群眾革命運動。由此,魯迅馬上寫了《我的失戀》的第四首,連同前三首一并在《語絲》上發(fā)表。
詩歌針對徐志摩與林徽音、陸小曼兩位美女的故事展開。林徽音是北洋政府司法總長林長民的女兒,是典型的豪門千金,而且嬌艷如花。徐志摩1921年在英國與林徽音結識,傾倒之極,遂展開浪漫的追逐,1923年6月作的《情死》一詩就是獻給林徽音的:“玫瑰,壓倒群芳的紅玫瑰,……玫瑰!我愛你!……”但徐志摩沒有獲取芳心,只好掉頭去追蜚聲京華的陸小曼?!拔业乃鶒墼诤兰?想去尋她兮沒有汽車”,林徽音這樣的政要家的小姐,要去尋她沒有汽車哪成?西方人以玫瑰象征愛情,林徽音畢業(yè)于美國耶魯大學戲劇專業(yè),“愛人贈我玫瑰花”,既符合林徽音身份,又緊扣徐志摩情詩所言?!俺嗑毶摺濒斞赶矏?,魯迅屬蛇,在北京磚塔胡同住時,鄰居俞芳姐妹幾個開玩笑叫他“野蛇”,魯迅欣然受之,但柔弱斯文的徐志摩可受不了,更何況作為愛之信物回贈給所愛之人,于是“從此翻臉不理我”。“不知何故兮——由她去罷”,嘲弄徐志摩這個情種,稀里糊涂地和“愛人”分手,“搖頭無法淚如麻”一陣后,又怡怡然愛上了陸小曼。
盡管詩的第四首指向徐志摩,不過全詩確是泛指當時的社會現象。許壽裳在《魯迅的游戲文章》一文里說:“這詩挖苦當時那些‘阿唷!我活不了羅,失了主宰了’之類的失戀詩盛行……”[8]許壽裳到底是魯迅的摯友,評點十分到位。
煮豆燃豆萁,萁在釜下泣
——我燼你熟了,正好辦教席!
——《替豆萁申冤》
錢玄同、趙景深、章衣萍和謝六逸諸人曾是魯迅朋友,徐志摩雖屬現代評論派卻并未有傷害過魯迅,魯迅寬厚順理成章;對與現代評論派聯手、誣蔑學生運動的楊蔭榆,魯迅詩歌仍主要是譏刺調侃。曹植有一首七步詩:“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濒斞附栌貌苤财卟皆娛欠雌湟舛弥莵頌椤芭畮煷箫L潮”中的學生鳴不平的。詩寫于1925年6月5日。
女師大全稱叫國立北京女子師范大學,當時云集了不少知識女性的佼佼者,如許廣平、劉和珍等,歷史上很多重大的事件都與該校有關,學校名氣很大,充滿了活力。但自從1924年秋楊蔭榆接替許壽裳當校長后,形勢急轉直下。楊蔭榆是一個留日兼留美的知識女性,她不歡迎白話文和轟轟烈烈的革命運動。她氣量偏狹,使許多素有聲望的老師紛紛辭職;她實行家長制,對桀驁不馴的學生多方懲治,激起了學生的公憤,學生們展開了驅“羊”(楊)運動。有兩件事尤其不能容忍,一是1925年3月孫中山在北京逝世,女師大學生要求參加公祭,楊蔭榆居然當面對學生會代表說“孫中山是實行共產共妻的,你們學了他沒有好處”[9]而堅決反對;二是同年的5月7日,是日本軍國主義強迫中國政府簽定“二十一條”的國恥紀念日,早被學生們呈請廢免的楊蔭榆硬要以校長名義擔任大會主席,被學生們逐出會場而臉面丟盡,于是馬上報復,5月9日就宣布將劉和珍、許廣平等六名學生自治會代表開除學籍。她在《晨報》上發(fā)表《對于暴烈學生之感言》一文,把自己當作婆婆,把雙方的斗爭視為婆媳吵架。
對“女師大風潮”魯迅站在了學生一邊,親自起草了7位教師署名的《對于北京女子師范大學風潮宣言》和《“碰壁”之后》等一系列雜文,揭露楊蔭榆迫害學生的事實,對其有悖于“五四”新文化精神目的是為掩蓋事實真相的“學校猶家庭”、“婦姑勃谿”(婆媳吵架)的謬論給予批駁。楊蔭榆并不善罷甘休,她兩次分別在西安飯店和太平湖飯店請客,邀集一些親近的教員,密謀策劃,準備反擊。女師大哲學系代主任汪懋祖6月2日在《晨報》上發(fā)表了《致全國教育界》,以“兄弟相煎”之說來為楊蔭榆辯白,他把學生當作“豆萁”,把楊蔭榆視為在鍋中獨自飲泣的“豆”正忍受著鍋下燃燒著的豆萁的煎熬。對汪懋祖明顯偏袒的言語,魯迅立即寫了《咬文嚼字(三)》,并附《替豆萁申冤》詩一首,以正視聽。
曹植的七步詩是以豆自喻,把燃萁(豆梗)煮豆比做兄弟相煎;魯迅將“釜下泣”的豆萁比作遭受迫害的學生,把“豆”喻為楊蔭榆及其朋黨,學生如同豆萁般化為灰燼,豆子卻被豆萁烹成了美味?!敖滔弊置嬷附逃?,由古時候教師和學生皆席地而坐進行教學得來?!罢棉k教席”一句,既暗指楊氏等人為懲治學生而兩次宴請之事,又譏刺他們以犧牲學生來奠定自己學閥的地位。
這年8月,楊蔭榆與教育總長章士釗聯手,派武裝警察開進女師大,又下令停辦女師大,還雇用流氓闖入學生宿舍毆打、驅逐反抗的學生,許多女學生流離失所。在危難關頭,魯迅聯絡一些同情學生的進步教員在偏僻的宗帽胡同租賃了房屋,義務為女師大學生繼續(xù)授課。
在“女師大風潮”中,魯迅與章士釗以及現代評論派的陳西瀅等人增添或新構下了怨隙。章士釗雖然在辛亥革命中是一個勇士,最終是一個愛國主義者,但此時卻是守舊勢力的代表,與魯迅曾經有過幾次筆戰(zhàn)。借“女師大風潮”,章士釗乘機撤了魯迅教育部僉事的職務?,F代評論派的陳西瀅也公開為楊蔭榆開脫,含沙射影攻擊魯迅。后來,與陳西瀅交好的徐志摩、李四光等人也卷了進來,魯迅與現代評論派的怨隙就愈來愈大。
魯迅對楊蔭榆的批評諷刺意義鮮明深刻,聲援了進步學生,打擊了封建思潮,這首詩連同其后寫就的雜文《寡婦主義》,為女師大恢復舊觀發(fā)揮了一定的作用。
不過我們不能因此影響到對楊蔭榆一生的評價。據楊蔭榆的侄女、著名學者楊絳先生回憶說:抗戰(zhàn)時楊蔭榆住在蘇州,日寇的種種令人發(fā)指的暴行震撼了她麻木了的心靈,她面對日寇,怒斥其罪惡,毫無懼色。1938年元旦這天,楊蔭榆正在蘇州河畔的一座橋上行走,突然受到日軍的襲擊,她身中數槍,一頭跌落橋下[10]。如果說在“女師大風潮”中楊蔭榆充當了絆腳石角色的話,那么,她因與日寇抗爭而喪生的壯舉,卻為她的一生涂上了鮮艷的一筆。
魯迅既犀利孤傲,又寬容善良,兩者相融構成了魯迅多樣化的性格特征。
第一,魯迅個性形成來自于故鄉(xiāng)文化的熏陶。人的個性、氣質與他們所在地域或民族的文化背景有直接深刻的聯系。恩格斯在《詩歌和散文中的德國社會主義》里批評歌德的“謹小慎微,事事知足,胸襟狹隘”,就歸因于他的故鄉(xiāng)——萊茵河畔的商業(yè)中心法蘭克福小市民的庸人氣息的影響。魯迅的思想性格、文化個性,也植根于故鄉(xiāng)吳越文化的“越人臥薪嘗膽”的土壤之中。
第二,特殊的人生遭際,使其對摧殘人性的封建禮教強烈反叛,對弱小對大眾充滿了同情與寬容。魯迅祖輩本是紹興府的一門望族,書香門第。祖父周介孚出身翰林在京為官,因受一場科舉賄賂案之累,被判死緩,周家一下“從小康人家而墜入困頓”。母親帶領年幼的魯迅哥幾個回外祖父家避難,遭受了親戚們的白眼和譏諷。社會的冷酷讓魯迅對被吞噬了的弱小滿懷同情與痛惜。看見兩只小兔被貓叼走了,他一想起這兩條小生命的可憐就不由得凄涼;同鄉(xiāng)范愛農窮困潦倒,在紹興投水而死,他死前曾對人講“也許明天就收到一個電報,拆開來一看,是魯迅來叫我的”,魯迅聽到后悲痛異常,竟以為范愛農之死與自己有關,我不殺伯仁,伯仁因我而死呵。
孟子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魯迅一生都在為孩子為女人為小人物的不幸吶喊,這種同情關懷之心也必然折射到對論敵態(tài)度上。對變節(jié)的姚篷子沒有一棒打殺,為其沒有出賣朋友辯誣;對高長虹、顧頡剛只在《故事新編》里戲耍;對反對文藝大眾化的“第三種人”,原意當做“同路人”,還寫了《辱罵和恐嚇決不是戰(zhàn)斗》,批評了左聯的謾罵之風;創(chuàng)造社對魯迅的戕害最為深重,硝煙散盡后,魯迅不計前嫌,他在《答徐懋庸并關于抗日統(tǒng)一戰(zhàn)線問題》里說:“我和茅盾、郭沫若兩位,或相識,或未嘗一面,或未沖突,或曾用筆墨相譏,但大戰(zhàn)斗卻都為著同一的目標,決不日夜記著個人的恩怨。”郭沫若后來讀了這篇文章由衷地敬佩,才明白魯迅“實在是一位寬懷大量的人”[11]。
魯迅外表披甲執(zhí)銳,實則宅心仁厚,寬厚情懷不僅充盈于親情和友情里,更體現在對論敵的調侃中。欣賞過魯迅詩歌,對這種寬厚情懷會有明晰的了解。
[1] 趙景深.論翻譯[J].讀書月刊,1931,(3).
[2] 魯迅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
[3] 倪墨炎.關于魯迅舊詩的幾件史實[J].中山大學學報(哲社),1978,(6).
[4] 魯迅全集(第11卷)[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
[5] 魯迅回憶錄(第2集)[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79.
[6] 魯迅全集(第13卷)[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
[7] 魯迅回憶錄(第1集)[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78.
[8] 許壽裳.我所認識的魯迅[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8.
[9] 許廣平.欣慰的紀念[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
[10] 葉誠生.魯迅的詩歌藝術[M].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1997.
[11] 彭定安,馬蹄疾.魯迅和他的同時代人(下卷)[M].沈陽:春風文藝出版社,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