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麗宏
遼源市西安區(qū)人民醫(yī)院,吉林遼源 136201
咳嗽變異性哮喘是臨床上比較常見的一種特殊的哮喘類型,主要的病理機制是由于炎性細胞導致的氣道浸潤性炎癥。發(fā)病特點為:夜間干咳及氣道高反應性,同時患者不伴有喘息和氣促等特點。糖皮質激素是目前臨床上最為有效的抗變態(tài)反應性炎癥的藥物,霧化吸入療法是稀釋痰液、消除炎癥、解除支氣管痙攣、改善通氣的重要手段,可以在短期內改善變異性哮喘患者的臨床癥狀。但如果患者的病情反復,治療無效,則推薦采用中醫(yī)治療。筆者采用溫腎散風方治療咳嗽變異性哮喘患者72例,現(xiàn)總結報道如下。
72例病例均為我院2011年2月-2012年2月采用溫腎散風方治療的咳嗽變異性哮喘患者,所有患者均符合中華醫(y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制定的咳嗽變異性哮喘的診斷標準。其中男性患者46例,女性患者 26 例;年齡 11~73 歲,平均年齡(36.76±12.98)歲。
所有患者均確診為咳嗽變異性哮喘患者,診斷標準為:①患者的咳嗽呈持續(xù)狀態(tài),或者咳嗽反復發(fā)作4周以上;②患者咳嗽多發(fā)生于清晨或者夜間就寢時;③當患者進行劇烈運動、遇到冷空氣或者遇到特殊的氣味后咳嗽癥狀會加重,患者痰少并不伴有喘息,無明顯的感染癥狀或者患者經(jīng)過抗生素治療2周以上無效;④使用支氣管舒張劑進行診斷性治療可以使患者的咳嗽癥狀得到緩解;⑤患者有個人過敏史、家屬過敏或哮喘史、進行過敏原檢測可以作為咳嗽變異性哮喘的輔助診斷;⑥排除其他原因造成的咳嗽,如慢性支氣管炎、慢性咽炎、胃食管反流等疾病造成的咳嗽。
所有患者均給予溫腎散風方進行治療,方劑組成為:葫蘆巴25g,紫菀、百部、酒黃精、北沙參各 20g,川芎、桑葉、冬瓜仁各12g,白前、蜜麻黃各 10g,金銀花、甘草各 8g,橘絡、五葉子各 5g。水煎服,成人1劑/d,分3次服用。4~6歲的患者用量為成人用量的1/3,7~11歲的患者用量為成人用量的1/2~2/3,12歲以上的患者均給予成人用藥量。療程為3周。
根據(jù)全國哮喘會議制訂的臨床療效標準,以患者咳嗽的改變情況對患者療效進行判定,將患者的治療效果分為:痊愈:患者咳嗽的癥狀在治療后完全消失,治療后14周咳嗽未發(fā)作,并且對患者的睡眠以及休息均無影響;有效,患者的咳嗽癥狀較治療前有明顯的減輕,對患者的睡眠以及休息有輕微的影響;無效,患者的咳嗽癥狀較治療前無緩解。
所有72例患者患者,治療后34例患者的療效為痊愈,占47.22%,32例患者的療效為有效,占44.44%,6例患者的療效為無效,占8.33%,總有效率為91.67%。
所有患者治療后均隨訪18個月,均無明顯的不良反應發(fā)生。
咳嗽變異性哮喘在中醫(yī)上屬于“咳嗽”范疇??人宰儺愋韵颊咴谂R床上并不伴有明顯的喘息癥狀,并且雙肺未聞及明顯的哮鳴音[1]。咳嗽變異性哮喘患者發(fā)病以兒童為主。兒童的身體各器官功能并未發(fā)育完全,中醫(yī)上稱為肝常有余而脾常不足,脾常不足則體內易生痰濕,而且痰液與水氣相互交阻,可以阻隔患者體內的水氣流通,導致患者咳嗽少、痰津液不足的癥狀,從而造成患者生內燥,但外表無明顯的火熱的征象。此類患者在少兒時期常常伴有過敏性皮膚病史,如反應性的皮炎或濕疹等。當患者發(fā)病時需要對患者進行特殊的護理,防止患者皮膚過干或過濕,皮膚過濕會造成患者表現(xiàn)出濕邪入浸,皮膚過干會造成皮膚干燥皸裂,在中醫(yī)上為痰濕壅滯的表現(xiàn),當患者伴有外濕入侵時為濕邪浸淫,當患者外周干燥時則會出現(xiàn)皮膚的皸裂以及苔蘚樣改變,同時,這種體質會隨患者傳遞到成年。因此在治療過程中,應該以補腎納氣為治療原則[2]。
咳嗽變異性哮喘的致病因素有很多,中醫(yī)中的陰陽誘因均可造成咳嗽變異性哮喘的發(fā)生。運動導致的咳嗽變異性哮喘,誘因為陽;遇冷空氣導致的咳嗽變異性哮喘,誘因為陰。說明了咳嗽變異性哮喘的誘發(fā)因素多種多樣,在治療過程中,需要針對各種病因,進行有效的治療[3]。筆者分析咳嗽變異性哮喘的病因與特點,采用溫腎散風方進行治療,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本組研究結果顯示,溫腎散風方治療后,72例患者患者的總有效率達到91.67%,并且沒有明顯的不良反應發(fā)生。說明溫腎散風方治療咳嗽變異性哮喘可以達到標本兼治的效果。
綜上所述,采用溫腎散風方治療咳嗽變異性哮喘,具有療效確切,無不良反應的特點,值得臨床推廣。
[1]周利民.疏風歸元方治療咳嗽變異性哮喘療效觀察47例[J].內蒙古中醫(yī)藥,2011,30(16):43.
[2]許紅.中西醫(yī)結合治療咳嗽變異性哮喘40例[J].河南中醫(yī),2007,12(7):78-79.
[3]鄧屹琪,徐慧聰,張瑜,等.咳嗽變異性哮喘的中醫(yī)證治[J].河南中醫(yī),2006,26(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