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麗芳 胡世文
(浙江海洋學院人文學院,浙江 舟山 316000)
觀音即觀世音菩薩,是眾多修行施法、普救眾生的神之一。佛經(jīng)云:“眾所知識,菩薩摩訶薩三萬八千人俱。此諸菩薩久殖德本,于無量百千萬億諸佛所,常修梵行成滿大愿。悉能通達百千禪定陀羅尼滿,不舍大悲。隨諸眾生而能饒益,紹隆三寶使不斷絕。能建法幢,為諸眾生作不請友。到大智岸,名稱普聞。其名曰觀世音菩薩、得大勢菩薩……文殊師利法王子等。”[1]觀音作為普救眾生的神,一直受到廣大民眾的膜拜,在民間也形成了經(jīng)久不絕的觀音信仰。觀音信仰在我國可謂家喻戶曉,婦孺皆知。早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就傳入民間,后逐漸盛行。即使到了現(xiàn)在,觀音在民間信仰的神系中仍處于舉足輕重的地位。觀音作為外來宗教文化的產(chǎn)物,經(jīng)歷了曲折而有趣的衍變過程,不僅其身世、形象徹底中國化了,由佛門大士變成了漢家“公主”——妙莊王的三女兒,而且自唐至近世其性別也由“男”變成了“女”。
舟山人信仰觀音由來已久,這與舟山特殊的地理環(huán)境有關。舟山四面環(huán)海,有世界著名的漁場,漁業(yè)曾是舟山主要的生產(chǎn)方式。古時候,漁業(yè)生產(chǎn)工具簡陋,海上作業(yè)充滿了難以預測的危險,因此,號稱能拯救一切苦難的觀世音便引起廣大漁民的共鳴,漁民把一切苦樂禍福都寄托于觀世音。觀音信仰逐漸深入人心,百姓中有“家家阿彌陀,戶戶觀世音”的說法。舟山觀音信仰在其歷史發(fā)展中受舟山本土文化的影響,逐漸形成了自己鮮明的地方特色,普陀山也成為了觀世音菩薩的弘法道場,是中國四大著名佛教圣地之一。作為人類最一般、最普遍、最深刻的精神活動和精神現(xiàn)象,信仰與幸福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舟山觀音信仰曾經(jīng)滿足了舟山海島居民的某些心理需求,帶給人們幸福感。在現(xiàn)代社會,雖然觀音已經(jīng)呈現(xiàn)多元化,但它依然是信仰者的精神家園,是他們的心靈寄托,讓他們體驗幸福。探討舟山觀音信仰與海島居民幸福感的關系有助于了解舟山海島居民的精神生活狀態(tài),推進舟山精神文明建設。
據(jù)史料記載,我國的觀音信仰來源于古印度的佛教,是以信仰觀世音菩薩為內容以滿足某種心理需求的文化形態(tài),糅合了古印度佛教和中國民間崇拜,是一種獨具特色的信仰。觀音是佛教大乘菩薩之一,也稱觀世音或光世音。佛教經(jīng)典《嚴華經(jīng)》注釋:“苦惱眾生,一心稱名,菩薩即時觀其聲音,皆得解脫,以是名觀世音?!眰髡f菩薩以慈悲為懷,不論善惡,不分貴賤,只要心誠,在遇到患難時誦念菩薩,她便重行六道,循聲救苦[2]。觀世音不受時空的阻礙,不分貴賤賢愚,對眾生平等悲愛,迎合了普通民眾對天災人禍尋求救助的心理需求。我國自隋唐以來,觀音信仰隨佛教的興盛在民間深入人心,觀音形象也逐漸脫離印度傳統(tǒng)模式而本土化,從最初的“偉丈夫”形象逐漸蛻變?yōu)橹袊认榈呐孕蜗?。而此時的觀音也不再是一個普通的菩薩,而是人間救苦救難的神仙。有信仰就有信仰的道場。關于觀音菩薩的道場,在唐代以前,觀音道場是在古南印度海濱的布怛洛迦山。但是,隨著觀音信仰在中國民間的普及和深入人心,觀音道場遠在印度越來越不適應中國觀音信徒的心理需求。佛教經(jīng)典中說,觀音可以隨時、隨地、隨意以任何身份顯化在任何眾生之前,那么她的道場也不會一成不變,拘泥于一個地方。中國建立自己觀音道場成為一種可能性,并成為信仰民眾的必然需求。而且,人們?yōu)榱藦浹a觀音道場不在中國的缺憾,早在隋唐以前就以雕塑觀音像為禮拜的對象,至隋唐兩宋時期,人們在許多地方建立了觀音顯化的紀念地。觀音廟、觀音殿、觀音寺、觀音庵、觀音洞、觀音山、觀音閣、觀音堂、觀音臺等應運而生,甚至出現(xiàn)了非宗教活動場所如觀音村、觀音橋、觀音谷。但是,中國人并不滿足擁有這么多形式的觀音紀念地,因為中國還沒有一處統(tǒng)一的、地位和作用均超出一般觀音廟的、類似南印度的觀音主道場。十二世紀以后,印度佛法消亡,南印度的觀音道場也隨之消失,中印佛教交流也中斷了,但中國的觀音信仰依舊盛行,中國民眾尋求觀音主道場的初衷沒有改變,最后觀音道場落腳于浙江舟山梅岑山(今普陀山),取代了南印度的布怛洛迦山。這一改造持續(xù)了幾百年才得以完成,對中國佛教產(chǎn)生了巨大影響。
觀音信仰能順利進入舟山并深入人心,與舟山獨特的自然條件有關,與大海有著密切聯(lián)系。最初的觀音信仰與救海難有關,后逐漸發(fā)展到拯救一切苦難。舟山地處東海,面向太平洋,是我國唯一的海上群島城市。她擁有世界著名的漁場,擁有眾多的天然良港,漁業(yè)曾是舟山主要的生產(chǎn)方式。古時候,漁業(yè)生產(chǎn)工具簡陋,舟山漁民終年提心吊膽地過著“三寸板里是娘房,三寸板外見閻王”和“前有強盜,后有風暴,開船出洋,命靠天保”的日子;因此,觀世音“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大悲心腸,憐憫一切,救危濟苦,普渡眾生”的教義,很能引起廣大漁民的共鳴。漁民把一切苦樂禍福都寄托于觀世音。海上遇到風暴,求觀世音保佑;家里有人生病,求觀世音救治;漁業(yè)生產(chǎn)豐收,是托觀世音的福;有了天災人禍,怨己拜觀世音不誠。漁民把觀世音信奉為“濟世造福的神圣”、“主宰命運的上帝”、“拯救苦難的救星”、“送子送福的神仙”,加上海島自然條件的神奇怪異,人們更把這海島視為虛無漂渺的神仙佛地,信佛拜觀音的風俗也因此在群島各地流傳[3]。
舟山觀音信仰具有鮮明的海洋文化特色。海島觀音信仰者充分發(fā)揮海島的海洋自然優(yōu)勢,把海島自然環(huán)境與觀音菩薩寺院和諧相融,成為利用海洋自然資源進行文化創(chuàng)造的一種獨特成果。海島上的觀音寺院大多臨海而建,在潮水拍岸聲中誦經(jīng)拜佛;有的寺院依山瞰海而筑,在眺海觀潮中禮念救度。此種情況在普陀山表現(xiàn)得更為突出。普陀山四面環(huán)海,山上任何一個寺廟都可聽到海濤聲。夜靜之時,可聞濤聲陣陣;日出之時,金光普照,海景與廟宇交相輝映,真可謂海天佛國。舟山的觀音像也滲透著海洋文化的創(chuàng)造特色。如普陀山觀世音像與海有直接聯(lián)系:法雨寺九龍殿觀音像足踩一條海魚,稱為海島觀音;梵音洞庵觀音像與鰲魚相連,稱其為鰲魚觀音。舟山的觀音菩薩稱謂也與海有關,信徒稱其為南海觀音,全稱南海觀世音菩薩[4]。舟山觀音信仰的具體規(guī)制中也體現(xiàn)出一定的海洋文化特色。如島民在祈雨祈晴時,必須到靠近海邊的潮音洞領香,后又規(guī)定須渡海去另一海島桃花山請圣,雨過之日,再撥舟泛海送圣。又如三步一拜上佛頂山并非佛教規(guī)制,但信眾為表示其對觀音的虔誠,常三步一拜上佛頂山禮佛。因普陀山為海中懸島,與海洋航行及捕撈有天然的聯(lián)系,人們常到普陀山祈求航行平安、捕魚豐產(chǎn)。如宋朝時出使日本、高麗等國使船,途經(jīng)普陀山時必登山舉行各類佛事。此類佛事活動也逐漸擴大到海洋漁業(yè)生產(chǎn)。如舟山沈家門漁民,每逢漁場春汛時,大都到普陀山做佛事,祈求出海平安和漁業(yè)豐收。漁民遭遇海難也大都去普陀山舉行佛事超度。
普陀山觀世音菩薩道場,與山西五臺山文殊菩薩道場、四川峨眉山普賢菩薩道場和安徽九華山地藏王菩薩道場,并稱為中國四大佛教名山。普陀山的佛教活動歷史悠久,很多習俗延續(xù)至今,形成了許多固定模式,如晨鐘暮鼓、講經(jīng)說法、傳戒受戒等,而最主要的宗教活動是與觀音有關的各種法會。農(nóng)歷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是傳說中的觀音菩薩生日、成道日和涅槃日。每逢這三大節(jié)日,普陀山上各寺院都要上供、拜佛、誦經(jīng)等,觀音信眾也不遠千里紛至沓來,朝山進香,佛事活動盛況空前。三個“香期”活動的內容、形式、范圍大致相同,主要的活動程式依次是:朝山進香、祝壽普佛、坐夜宿山、登山禮佛、全體專供、還愿佛事。人們除了來普陀山燒香拜佛外,舟山民間還有眾多信徒在家吃齋念佛拜觀音,主要有:一是吃齋供佛,二是在家和尚,三是隨緣樂助。
據(jù)一項對舟山居民觀音信仰的調查發(fā)現(xiàn),信仰觀音的人占調查總人數(shù)的42.46%[5]。對調查者了解其信仰的意義,回答多種多樣。有些信仰者認為供奉觀音菩薩能獲得精神上的解脫;有些認為吃齋念佛,敬禮拜,能拯救靈魂,死后能進入極樂世界;有些信仰者是為了修身養(yǎng)性,獨善其身;有些信仰者則是為了奉獻愛心,服務他人,愛人如己。可見,信仰的意義已經(jīng)多元化。雖然調查中有很多人信仰觀音,但其實信仰者并不太了解觀音信仰的歷史文化,很少有人能如數(shù)家珍般談出觀音信仰文化的緣起、變遷和發(fā)展,很多人只是了解觀音信仰的大概內容,這其實也表明真正促使信仰者信仰觀音的原因不是對觀音信仰文化深刻的理解,而是現(xiàn)實生活中信仰群體巨大的感染作用。
舟山的觀音信仰已經(jīng)沉淀為一種文化,已成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幾年來,當?shù)卣谄胀由脚e辦了聲勢浩大的觀音廟會、觀音文化節(jié)等節(jié)慶,弘揚觀音慈悲為懷,普渡眾生,凈化人心。這些措施吸引了社會大眾更多的關注,也使更多的信眾到普陀山朝拜觀音,進一步弘揚了普陀山觀音文化,提升了“海天佛國”品牌內涵,推動了舟山旅游業(yè)的發(fā)展。同時,觀音文化的交流也帶動了舟山和日本、東南亞等周邊國家的宗教文化交流。
幸福感是個體對生活狀態(tài)的一種積極體驗,因為幸福感帶有個體的主觀性,所以也稱主觀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主觀幸福感是衡量人們生活質量的一個重要的綜合性指標,包括生活滿意程度、積極情緒體驗與消極情緒體驗等因素。幸福源于某種需求的滿足,因此不同的人對幸福的感受是不同的。信仰是人們對某種理論、學說、主義的信服和尊崇,并把它奉為自己的行為準則和活動指南,它是一個人做什么和不做什么的根本準則和態(tài)度。信仰屬于信念,是信念的一部分,是信念最集中、最高的表現(xiàn)形式。信仰是人對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等的選擇和持有。幸福感和信仰都是人類最深刻的精神活動和精神現(xiàn)象。信仰與幸福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幸福是個體對生活滿意度的體驗,受收入、健康、就業(yè)、居住環(huán)境、人格特質等因素的影響,而信仰是深層次的人格因素,它必然影響著人們的幸福感。信仰是幸福的源泉,信仰的力量決定了信仰能始終給人以幸福。人的幸福存在于主體對某種信仰的不斷追求和永恒向往之中。有了信仰,人的精神就有了“支柱”,安身立命就有了“根據(jù)”,感情、心靈就有了“寄托”,就能體驗幸福。在一次蓋洛普調查中,十分虔誠的人宣稱他們自己非常幸福的是不信教者的兩倍。其他調查研究發(fā)現(xiàn):幸?;蛏顫M意隨信宗教的強度和做禮拜的次數(shù)而提高。對老年人研究的統(tǒng)計整理發(fā)現(xiàn),預測生活滿意的最好指標是宗教信仰[6]。當人們面臨死亡的威脅時,信仰給人以期望。有研究發(fā)現(xiàn),佛教信仰對主觀幸福感有一定預測作用。佛教信仰通過提供社會支持、歸屬感、宗教經(jīng)驗、免除教徒對死亡的恐懼和影響教徒的身體健康情況等影響了教徒的幸福度[7]。共同的信仰能夠驅使人們共同應對不幸和災難,促成整個社會的相互作用和支持。
時代在變遷,經(jīng)濟在發(fā)展,如今漁業(yè)只是舟山經(jīng)濟的一部分,且漁業(yè)生產(chǎn)工具已經(jīng)得到了巨大的改進,海上作業(yè)的安全性得到了很大提高,但觀音信仰依舊盛行,觀音已成為海島居民追求幸福的象征。因為在海島居民心中,觀音菩薩既能替人間避禍祛災,又能保佑平安、賜給幸福。觀音信仰滿足了海島居民的這些心理需求,自然能帶給人們幸福感。每逢各種節(jié)日,普陀山游人如織,香客眾多。雖然說象征的意義大于實質的意義,但人們總是相信在觀音菩薩的庇祐之下,能平安順利。有美好的期盼才會有心靈的寄托,有寄托才會有心靈的平靜,才能體驗幸福的感覺。舟山人民的觀音信仰曾經(jīng)帶給舟山人以希望,今后仍將繼續(xù)給他們以希望,讓舟山人們追求幸福,體驗幸福。
在茫茫宇宙中,我們都渴望有一個充滿詩意的精神家園。而信仰就是我們的精神家園。它決定著人的生命品位、生活質量和精神生活水平,也決定著人是否幸?;蛐腋5某潭萚8]。有了信仰,人便可以排除圍繞人生的無知、孤獨、懷疑、虛無與絕望,獲得知識、關懷、安慰、確定、充實與希望,從而獲得幸福感。在舟山世代流傳的觀音信仰,隨著歷史長河的流淌源源不斷,逐步形成了一種具有海島鮮明特色的文化現(xiàn)象。這種融入了地方特色的觀音信仰文化在新的歷史背景下呈現(xiàn)出新的特點,舊的宗教教義色彩逐漸褪去,渴求進入極樂世界之類的封建迷信觀點從當代舟山人的觀音信仰中淡出。當代舟山人的觀音信仰展現(xiàn)出健康的姿態(tài),側重于提高自身的修養(yǎng)。在堅持修身養(yǎng)性、獨善其身的同時,強調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將佛教中“我佛慈悲”等仁愛思想進行了推廣擴大,從而獲得更深刻的幸福感。
[1]大正新修大藏經(jīng)[M]//大方便佛報恩經(jīng)(卷1).臺北:新文豐公司影印.
[2]王文洪.舟山群島文化地圖[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9:108.
[3]程俊.論舟山觀音信仰的文化嬗變[J].浙江海洋學院學報:人文科學版,2003,20(4):33-36.
[4]柳和勇.舟山觀音信仰的海洋文化特色[J].上海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13(4):53-57.
[5]屠幼芬.舟山觀音信仰文化調查報告[J].商業(yè)文化,2010(5):163-165.
[6]姚利民.幸福的科學[J].電子科技大學學報:社科版,1999,1(2):106-108.
[7]李小鳳,李林,林豐.幸福度與佛教信仰的關系淺探[J].湖南醫(yī)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11(6):16-17.
[8]王勇.論信仰與幸福的關系[J].湖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8,28(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