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英國《每日郵報》3月26日報道,全球最大、最靈敏的“平方公里級射電望遠鏡陣列”(SKA)項目將于2016年開始建設。據悉,這個耗資13億英鎊(約合人民幣130.5億元)的項目有助于解開宇宙本源之謎。
該陣列由數(shù)千個巨大的碟型天線組成,地區(qū)跨度達 1 900 英里(約 3 057 km)。項目負責人米歇爾·萬·霍萊姆說:“這將對我們洞悉自己在宇宙中所處的位置、宇宙發(fā)展歷史和未來的走向產生深遠影響?!庇糜茖W與探究中心協(xié)會伊恩·格里芬博士的話說,這一項目能徹底轉變人類對宇宙的認識。“由于覆蓋面積廣,這個項目能以前所未有的程度向我們呈現(xiàn)出銀河系的細節(jié)畫面,讓天文學家得以對諸如黑洞等激動人心的神秘天體進行研究,進一步了解宇宙早期歷史的信息,也有助于驗證相對論?!?/p>
此外,科學界還普遍認為,SKA項目將是人類在太陽系外尋找外星生命的最好工具。因為SKA具有研究這一問題所必需的開創(chuàng)性技術——它的碟型天線是迄今為止靈敏度最高的天線,可以對來自太空的電磁輻射進行有效的檢測??茖W家稱,SKA甚至可以捕捉到50光年外一架飛機發(fā)出的雷達信號。
科學家還表示,SKA從宇宙中獲取的信息數(shù)量之龐大也令人難以相信——據悉,該項目每秒鐘產生的數(shù)據量相當于目前全球互聯(lián)網流量的100倍,每天產生的數(shù)據量甚至要用1 500萬個64 GByte的硬盤才可以填滿。
目前,來自20個國家的67個組織都參與實施SKA項目。不過,有關該項目的建設地點仍在討論之中。經過幾輪評審,澳大利亞和南非被確定為SKA的兩個最佳候選地址。SKA項目的落戶決定將于近期由國際科學界確定。
中國作為SKA項目委員會七個成員國之一,在該項目中起著重要的作用。中科院國家天文臺臺長助理薛隨建說,中國不僅是SKA的首倡者之一,而且曾為成為SKA選址地而積極努力;雖然沒有勝出,但在此過程中,中國在相關領域取得了重大進展。積極全面參與SKA項目有助于進一步提高中國天文學水平,更為重要的是參與此類大科學裝置的國際合作,將會提升整個國家的工業(yè)、制造業(yè)水平。
(摘自2012-03-30《中國科學報》和2012-02-18《人民日報》海外版)
宇宙飛船、載人探測器等航天器返回的前提是再入技術的發(fā)展。德國赫姆霍茨研究聯(lián)合會日前為此向聯(lián)合課題“SHEFEX/REX”投資900萬歐元,用來擴展再入技術的研究,同時也為歐洲與德國航天工業(yè)的創(chuàng)新建立基礎。再入技術研究需要綜合運用空氣動力學、材料科學、熱保護系統(tǒng)、導航、航空電子設備、飛行控制、系統(tǒng)分析、飛行操作方面的專業(yè)知識,而赫姆霍茨研究聯(lián)合會下屬的德國航天航空中心具備所有的條件。
“SHEFEX/REX”是個聯(lián)合研究項目:“SHEFEX”(SHarp Edge Flight EXperiment)有關試飛計劃,試飛的飛行器來自“REX FREE Flyer”規(guī)劃,其飛行器的外殼與宇宙飛船傳統(tǒng)的圓潤型相反,呈有棱角的多平面式。這種形狀的外殼據稱有兩大優(yōu)勢:能大大降低成本和改善空氣動力。通常的弧形隔熱板須全部采用曲面磁瓦,而針對平面只需鋪設平面磁瓦,這樣自然要簡單很多,且多平面式還可改善空氣動力性能;另外REX飛行器具有新型熱保護與控制技術,這些技術正是再入飛行器所需要的。
“REX FREE Flyer”規(guī)劃的核心是研發(fā)新型、返回式航天器技術,德國航天航空中心在此中承擔著研發(fā)任務。中心擁有一架小型航天器(spacelane),自2020年始將用于失重狀態(tài)下的返回試驗。在下一次試飛中(SHEFEX第三期),REX式樣的飛行器將以縮小的形狀進行試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