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曉舒
(江蘇省南京市市政設計研究院有限責任公司風景園林所,江蘇南京210008)
城市街頭公園是城市綠地系統中的一個組成部分,是現代城市的基礎建設成果的標志。街頭公園的合理運用能夠極大地緩解城市急速發(fā)展帶來的環(huán)境問題,在保護城市生態(tài)方面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同時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們對城市公共綠地的需求,文化水準和審美情趣也在不斷的提高,城市公共綠地的建設實際上也反映出城市建設的進程。
本案在景觀空間設計中貫穿一條親近自然的思路,在自然、人文、生活三位一體中創(chuàng)造具有思想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在返樸歸真、回歸自然中,享受人與自然和諧的生活。城市不再是鋼筋混凝土的森林,而是一種品位的再生體,也是一種生活的提煉,在創(chuàng)作中研究人性的需求,在休閑環(huán)境中尋找景觀亮點,創(chuàng)建出定位于高品質綠地的“休閑生態(tài),自然舒適”城市街頭綠地景觀。
在本案的街頭公園的景觀設計中,以“園林型、文化型、現代化”的理念為指導,在結合當地歷史、人文,通過景觀節(jié)點及小品的運用,將當地的風土人情在總體景觀格局中體現出來。通過歷史與時尚的結合、功能與文化的結合、生態(tài)本位與人本位的結合來展現整個方案。
本案的街頭公園應能體現當地的深厚的歷史底蘊,同時展示出當地活力和時尚感。在通過科學理性的空間組織實現街頭公園的使用高效性、便利性及易感知性;同時,公園的設計要充分考慮文脈的延續(xù)和文化與功能的充分結合,將使之成為不可復制的城市特色公共空間。
(1)生態(tài)功能。強調景觀的生態(tài)效應,以綠為主,利用植物造景,改善居住環(huán)境,滿足人們返樸歸真、回歸自然的心理需求。
(2)活動功能。注重景觀的參與性,強調以人為本,為居民提供切實可行的休閑活動場地。
(3)觀賞功能。突出景觀的觀賞性,注重視覺效果,關注人們日益提高的文化水準和審美情趣,為周邊的居民營造充滿文化氛圍的自然、優(yōu)美的休閑空間。
整體性原則是指在設計中,把項目即設計對象設置在總體大的環(huán)境之中,考察設計對象在整體之中的作用,同時考慮整體環(huán)境中其它因素對設計對象的影響,從而判斷設計對象的性質和方向。街頭公園的景觀設計應當將其納入其自身發(fā)展的風格和公園所處具體區(qū)位來全盤考慮,而不是孤立獨行的。
在景觀設計規(guī)劃時,形式和風格要與周邊建筑風格一致,景觀元素的尺度要親切宜人。各種景觀的比例、色彩、形式均要有形式美原則的指導。
街頭公園景觀的經濟性,就是既要顧及造園工程近期的建造成本,也更要顧及長期的養(yǎng)護成本,這關系到后期管理費用。國外的很多景觀設計大都經濟實惠,崇尚樸素,很少有不必要的鋪張設施,這一點很值得借鑒。
生態(tài)原則是使景觀具備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基本手段和條件,各種植物之間形成的小型生物群落應具備生態(tài)性,同時硬地、水體、林蔭和綠帶之間應當具有良好的相互調節(jié)、相互促進發(fā)展的作用。因此在設計中,除了層次分明的植物群落外,調節(jié)水體、硬地、綠地之間的良好比例也是設計中應充分考慮的。使景觀綠化將來有良好的發(fā)展,才能在最終達到甚至超越設計要求,也是對景觀的可持續(xù)性的保證。
在街頭公園設計中所使用的一切設計手段和語言都是以人為中心,由人來評價的。因此,在設計中如何使人們樂于停留下來使用街頭的公共空間和增加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是本項目景觀設計首先要解決的難題。這包含以人體的舒適度為標準,以人的心理習慣和行為習慣作為空間和景觀組織設計的準繩,以人體的尺度來設計活動設施,綜合考慮公園內各種人群“性格、職業(yè)”的行為需求,體現休閑與運動的活動內容,兼顧老年人養(yǎng)生保健、中青年運動放松、兒童玩樂的戶外活動景觀環(huán)境布置與設計。另外,在達到景觀目地的同時,景觀空間和設施的表面和隱含的安全性也是設計中應當著重考慮的,在塑造私密空間的同時防止不安全空間的形成,在營造精美構筑物的同時要防止可能的攀爬而造成的墜落。
植物配置應結合現狀,因地制宜,適地適樹,以自然種植為主,采用葉色各異、樹型優(yōu)美的各種常綠喬木、落葉喬木、灌木及花灌木等力求達到自然、質樸、親切,軟化人為景觀的硬性線條,將其融解于自然的基底之中。
植物配置時按景觀生態(tài)學的理論進行布置,建成符合自然、生態(tài)、群落的景觀,通過具體的喬、亞喬、灌、亞灌、地被、草、花等相互間的搭配,最大限度地增加綠視率和綠量,提高生態(tài)質量。植物與燈光的有機結合,在中心綠地及重點區(qū)域,植物配合燈光照明,使植物具有光影的變化,明與暗的對比,強與弱的對比,使植物更趨生動活潑,豐富夜間景觀。
結合慢生型植物(楠木、松等)及各種地被植物造景,使綠化由始至終都能達到錯落有致,層次分明的效果。采用速生型植物(小葉榕、水杉等)作為背景,成型的高大植物(銀杏、桂花等)為主調樹種。
在景觀創(chuàng)造中充分考慮植物的季相變化,在植物材料的使用上突出各季的特色景觀,形成春季繁花似錦,夏季綠樹成蔭,秋季葉色多變,冬季銀裝素裹,四季景象各異,近似自然風光,使游人感到大自然的生機及變化。總的配置效果是三季有花、四季有綠,在林木配置中,常綠的比例占1/4~1/3,枝葉茂密的比枝葉少的效果好,闊葉樹比針葉樹效果好,喬灌木搭配種植比只種喬木或灌木的效果好,有草坪的比無草坪的效果好,多樣種植物比純林效果好。
結合不同區(qū)域景觀特點,充分利用地形高差,運用高低不同,形態(tài)各異,顏色豐富的植物種類進行植物造景,在風格設計上,力求使每處綠都體現出主調樹種,突出四季變化,再配合各層次的植物,使綠地植物配置方式富于變化,達到步移景異的效果。采用各種喬木、灌木及花色,葉色不同的地被植物組景,形成錯落有致,層次分明的植物景觀,配合植物季相、色相的變化,提高植物的觀賞性。采用多種地被植物相搭配的處理方式,營造出典雅、自然的環(huán)境氛圍,并滿足四季觀賞的需要,整個綠化配置做到點、線、面、立體相結合,弧植和群植相呼應。
(1)用大喬木統一綠色通道,如主入口廣場兩側的行道樹種,它是最引人注目的,能構成最顯著的道路景觀特征和標識,也可以遮蔭避陽、防止眩光、降低嗓聲,充當了綠化空間的“天花板”。喬木也有不同程度的觀賞效果,如淡綠色的柳樹、淺綠色的梧桐、深綠色的香樟、暗綠色的油松、云杉等,選擇色度對比大的種類進行搭配效果更好。
(2)種植中層樹中的小喬木充當中低空間的屏障,既可擋風,又可增加視線上的層次。它可以結合上層樹進行點綴,加種觀葉、觀花、觀果等點綴性植物,如葉色紫紅的紅葉李、紅楓,秋季變紅葉的槭樹類,變黃葉的銀杏等均很漂亮,和觀花植物組合可延長觀賞期,同時這些觀葉樹也可作為主景放在顯要位置上。
(3)灌木叢作為補充的底層保護和屏障,可強化道路的節(jié)點性和直線性,強調景觀中重要的節(jié)點和特征,其花、葉構成的優(yōu)美的外觀,為觀賞者提供美好的視覺沖擊,同時也可以做人車分流的綠籬。
(4)地面種植地被植物,可以保持水土,界定道路及各功能區(qū),形成綠色地毯,并且草本花卉可彌補木本花木的不足。
優(yōu)美的城市街頭景觀能夠有效的提升城市的形象,極大地豐富城市居民的業(yè)余生活。應注重考慮當地自然、環(huán)境及與人之間的關系,考慮到自然景觀、人文景觀、植物造景以及場地本身;注重現代景觀的休閑方式和傳統園林造園手法的結合;注重公共景觀空間與小場地景觀空間的結合;注重微地形與植物景觀的結合;注重四季景象的結合。通過以上手段對街頭公園進行景觀設計,實現城市高品質的休閑生態(tài)街頭環(huán)境,達到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目的。
[1]嚴玲璋.可持續(xù)發(fā)展與城市綠化[J].中國園林,2003(5):45~48.
[2]王平建.城市綠地生態(tài)建設理論與實證研究[D].上海:復旦大學,2005.
[3]李 佳.街道園林植物景觀的設計表達[J].林業(yè)科技情報,2010(2):103~106.
[4]朱亞楠.街頭綠地的景觀設計[D].合肥:合肥工業(yè)大學,2007.
[5]王 浩,汪 輝,李崇富,等.城市綠地景觀體系規(guī)劃初探[J].南京林業(yè)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3(2):69~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