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新法走入生活
2012年1月1日起,一批涉及國計民生的法律正式施行,將給百姓生活帶來深遠影響,也將對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產(chǎn)生重要作用。
2011年6月,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一次會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強制法》。
行政強制法規(guī)定,行政強制措施由法律設定;法律對行政強制措施的對象、條件、種類作了規(guī)定的,行政法規(guī)、地方性法規(guī)不得作出擴大規(guī)定;法律中未設定行政強制措施的,行政法規(guī)、地方性法規(guī)不得設定行政強制措施。行政強制措施由法律、法規(guī)規(guī)定的行政機關在法定職權范圍內(nèi)實施。
行政強制措施權不得委托。行政強制措施應當由行政機關具備資格的行政執(zhí)法人員實施,其他人員不得實施。
同時,不得查封、扣押與違法行為無關的場所、設施或者財物;不得查封、扣押公民個人及其所扶養(yǎng)家屬的生活必需品。行政機關不得在夜間或者法定節(jié)假日實施行政強制執(zhí)行;不得對居民生活采取停止供水、供電、供熱、供燃氣等方式迫使當事人履行相關行政決定。
此次行政強制法的正式出臺,被認為意義重大,標志著我國向建設“法治政府”又邁進了一步。然而,規(guī)范行政權力以保護私權利,看似簡單的一句話實踐起來并非易事,其施行對政府將是一個巨大的考驗。
2011年10月,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三次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居民身份證法修正案》。
新居民身份證法規(guī)定:公民申請領取、換領、補領居民身份證,應當?shù)怯浿讣y信息。
新居民身份證法加大了對泄露公民個人信息行為的處罰力度,以期對公民個人信息進行有效保護。根據(jù)相關條款,有關單位和個人泄露公民個人信息,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尚不構成犯罪的,予以治安拘留,并處罰款,有違法所得的,沒收違法所得;給他人造成損害的,還應當承擔民事責任。
新居民身份證法對于提高居民身份證的防偽性能、夯實社會管理的人口信息基礎都能起到一定的作用,能夠進一步嚴格有關單位對公民個人信息的保密義務和責任。但人們依然擔心,如今加裝了“指紋鎖”的身份證,能否真正鎖住個人信息,確保其安全無憂?
2011年2月,十一屆全國人大會常委會第十九次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車船稅法》。
新法降低了稅額幅度,最終的方案是:乘用車排氣量1.0升以下的,為60元至360元,1.0以上至1.6升的為300元至540元,1.6升以上至2.0升的為360元至660元……
同時規(guī)定,對節(jié)約能源、使用新能源的車船可以減征或者免征車船稅;對受嚴重自然災害影響納稅困難以及有其他特殊原因確需減稅、免稅的,可以減征或者免征車船稅。
新法的規(guī)定體現(xiàn)了國家促進節(jié)能減排和保護環(huán)境的政策導向。尤為值得關注的是,此次車船稅法在起草過程中擴大了公民對立法的參與程度,草案全文公布后的短短一個月內(nèi),就收到各方面的意見近10萬條,被認為向民主立法、科學立法邁進了一大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