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江劇的花臉,是龍江劇的重要行當之一,它對于整個龍江劇的表演藝術與整個劇種的創(chuàng)造,都起著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為此,本文結合筆者自己多年來龍江劇花臉表演藝術的學習、實踐、思考,對龍江劇的花臉藝術進行粗淺的探討和研究,以期引起關注與討論。
具體而言,龍江劇花臉藝術,可以分解為以下三個層面進行分析探討。
一切藝術都是在歷史發(fā)展過程中不斷實踐、不斷積累中不斷豐富、不斷發(fā)展的,同樣,龍江劇的花臉藝術也是歷史經(jīng)驗的積淀和表演實踐的凝聚。因此,對龍江劇花臉藝術的歷史回顧,就是必要和必需的,也是有意義與有意味的。
應當承認,龍江劇的花臉藝術,在整個龍江劇的表演藝術中,始終處于弱勢地位與弱項狀態(tài),尤其是與著名龍江劇表演藝術家白淑賢所創(chuàng)造的龍江劇旦行表演藝術,就更顯出很大的差距。但是,這并不等于龍江劇花臉藝術就毫無所成、毫無可言,恰恰相反,龍江劇的花臉藝術,在相對的藝術實踐中,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績,積累了一定的經(jīng)驗,這也是必須予以充分肯定的。
最早有花臉行當?shù)凝埥瓌嶒瀯∧?,是龍江劇初?chuàng)時期的《包公賠情》,其中花臉應工的包拯由王金山扮演,旦角王鳳英則由陳紀春扮演。這出劇目源于同名拉場戲,在省龍江劇成立之前,由省民間藝術劇院(俗稱“小劇院”)的地方戲隊演出,曾受到觀眾熱烈歡迎。省龍江劇院成立之后,王、陳二人皆調(diào)入龍江劇院,此劇目也演出過,可惜未能緊抓不放,故藝術成果形成停滯狀態(tài),被后來的吉劇同名劇目搶盡了風光。但必須承認,王金山老師在劇中的唱腔、表演等各個方面,都表現(xiàn)不俗,充分彰顯了龍江劇的劇種個性,可謂功不可沒。
后來,在“文化大革命”中,龍江劇移植的現(xiàn)代劇目中,也有花臉藝術的實踐與探索。例如根據(jù)現(xiàn)代京劇《智取威虎山》移植的同名龍江劇中的座山雕一角,原為京劇“架子花”應工,龍江劇由欒昌智扮演,也屬于龍江劇花臉一行,其表演藝術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又如根據(jù)同名現(xiàn)代京劇《紅云崗》移植的龍江劇中,也有反面人物頭領一角,同樣由花臉演員謝鴻斌扮演,其中的“雞湯里面有文章”的唱段,也十分成功,達到燴炙人口的高度。
以花臉為主角的龍江劇,當推粉碎“四人幫”之后推出的《張飛審瓜》,其中的張飛是典型的花臉,由宿兆林、張選(特邀)先后扮演。這個劇目重點對龍江劇的花臉藝術進行了系統(tǒng)化的實踐與創(chuàng)造,取得了唱、念、做、舞的全方位成果,并晉京演出,受到好評。
由此可見,龍江劇的花臉藝術,在多年的歷史實踐中所取得的成績與經(jīng)驗,是必須充分肯定和認真總結的。
創(chuàng)新是一切藝術的生命與靈魂,龍江劇花臉藝術雖然是新劇種的新行當藝術,但是也必須以創(chuàng)新為支點與亮點。
當然,這種創(chuàng)新是在繼承的基礎上的創(chuàng)新。
一是要縱向繼承。要繼承龍江劇花臉藝術的藝術成果,虛心向老演員們學習,把好東西真正學到手,并化為自己的血汗。
二是要橫向借鑒。首先要借鑒老大哥劇種京劇的花臉表演藝術的精華,從“凈行三杰”——金少山、郝壽臣、侯喜瑞到裘盛戎、方榮翔、孟廣祿等,都各有千秋,特別是在唱功上,要充分吸收京劇“銅錘花臉”的韻味,以豐富龍江劇的花臉唱腔;其次要借鑒評劇花臉表演藝術的精華,特別是“魏(榮元)派”花臉,值得好好學習。
在繼承的基礎上,龍江劇的花臉藝術,要形成劇種獨有的藝術特色。
這種劇種自己獨有的藝術特色,總的說來就是土野、粗獷、豪放、火爆、熱烈。這些劇種特色與行當?shù)墓逃刑厣窍嘁恢碌?,二者要水乳交融,形成有機的整體,以劇種特色指導行當特色,又以行當特色體現(xiàn)劇種特色,二者相輔相成,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