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8年6月30日,幾個年輕人開始籌備“少年中國學會”,1919年7月1日正式成立。這個橫跨全國、遠到歐洲,擁有南京、成都、上海、巴黎等多個分會的青年社團最富于“五四”時代的特征。閱讀這個會員名單,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在126個會員中,最年長的李大釗是1889年出生的,當時不過三十來歲,已是北大教授,其他會員都是“90”后和“00”后,大部分是來自北大、復(fù)旦、南洋大學、成都高師、金陵大學等校的大學生。他們中許多人以后都出國留過學,沒有留學經(jīng)歷的反而是少數(shù)。
這不是一個政治團體,只是以“創(chuàng)造少年中國”為宗旨,以“奮斗、實踐、堅忍、儉樸”為信條的青年群體,他們各自的政治選擇也不相同,有許多人走上不同的政治道路,也有許多人在政治以外的專業(yè)領(lǐng)域有出色的表現(xiàn)?!吧倌曛袊鴮W會”的誕生和它的分化,一方面讓我們看到“五四”時代的理想主義在青年身上燃燒,一方面也讓我們看到他們個性、觀念、追求的多元性,分化是必然的。
1925年7月,“少年中國學會”在南京舉行第六次,也是最后一次年會之后無疾而終。此時,“五四”運動大幕已經(jīng)落下,那個眾聲喧嘩、多元并存、開放包容的時代已被激烈的斗爭時代所代替,年輕的理想主義者懷抱著各自對“少年中國”的理解,踏上不同的道路。
“少年中國學會”最重要的發(fā)起人是富有魅力的王光祈,1892年出生于四川。在左舜生的記憶里,“光祈這個人的長處甚多:辦事負責任而有條理,待朋友充滿熱情,求知甚切,而表現(xiàn)力也很強。我從沒有見過他一篇模糊不清的文字,也從沒有見過他一次拖泥帶水的行為?!碑敃r,在這批受過良好教育、熱情似火的年輕人中,1893年生于湖南的毛澤東并不顯得突出。左舜生記得第一次在上海見到他的情形,他們還擺過一回龍門陣,“覺得他了無異人之處”,“只是土頭土腦的一個苦學生”。
“山之崖,海之湄,與我少年中國短別離;短別離,常相憶!……”這是王光祈出國留學之際寫下的《去國辭》。他沒想到這是一次永別,1936年他在德國謝世。在經(jīng)歷疾風暴雨的歲月蕩滌之后,這個名字早已被人遺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