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文慧,徐恒,李令根
(1.黑龍江中醫(yī)藥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黑龍江 哈爾濱 150040;2.黑龍江省醫(yī)院,黑龍江 哈爾濱 150001)
糖尿病足屬中醫(yī)學中“脈痹”、“脫疽”、“血瘀”范疇,文獻中多有記載。如《外科正宗》描述6例“脫疽”中,有“中年婦女,肥胖,生渴三載,右小趾麻痹,月余后發(fā)黑”。糖尿病足,多屬于熱毒型,有嚴重的肢體壞疽感染,紅腫熱痛,膿多味臭,伴有高熱,煩躁,或有神昏譫語,口渴引飲,便秘溲赤,舌質紅絳、紫暗,舌苔黃燥或黑苔,脈象洪數(shù)或弦數(shù)等體征[1]。筆者臨床用瀉下法治療糖尿病足患者,取得滿意療效,現(xiàn)報道如下。
38例患者均為2006年3月~2008年8月黑龍江中醫(yī)藥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周圍血管病科門診患者。男26例,女12例;年齡39~86歲,平均64歲。病程1年~11年,平均5.3年。按照2004年6月中國中西醫(yī)結合學會周圍血管病專業(yè)委員會修訂的標準[2],所選病人均為糖尿病足Ⅲ期(壞死期)的病人。
38例患者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和對照組各19例。對照組采用通塞脈片(國藥準字232020535),每次5片,每日3次口服。治療組采用瀉下法,采用中藥桃核承氣湯加減[3]:桃仁、大黃、桂枝、甘草、芒硝、紅花、黃芪、玄參、全蝎、蜈蚣、當歸、赤芍,14日為1個療程,2個療程結束后評定療效。觀察項目為治療前后的血液流變學、經(jīng)皮氧分壓以及足背皮膚溫度的改變。
臨床治愈:1)臨床癥狀基本消失;2)肢體創(chuàng)面完全愈合;3)步行速度100~120步/min,并能持續(xù)步行1 500米以上無不適者。
顯著有效:1)臨床癥狀明顯改善;2)肢體創(chuàng)面愈合或接近愈合;3)步行速度100~120步/min,能持續(xù)步行500米以上者。
進步:1)臨床癥狀減輕;2)肢體創(chuàng)面接近愈合或縮小;3)步行速度100~120步/min,能行走300m左右。
無效(包括惡化):治療1個療程(3個月)后,癥狀及體征無進步或病情繼續(xù)發(fā)作。
采用SPSS 13.0軟件進行分析,數(shù)據(jù)用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治療前后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治療后兩組療效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見表1)。兩組患者治療后血液流變學指標較治療前有改善。治療組與對照組比較(見表2),差異顯著(P<0.05)。治療后與治療前相比經(jīng)皮氧分壓、皮膚溫度變化有改善(見表3),與治療前比較,差異極顯著(P<0.01);與對照組比較,差異顯著(P<0.05)。
表1 治療后療效比較
表2 治療前后血液流變學變化(s,n=19)
表2 治療前后血液流變學變化(s,n=19)
注:與對照組比較,*P <0.05。
全血高切粘度 全血低切粘度 血漿粘度 紅細胞剛性指數(shù)治療前13.50 ±1.50 28.28 ±4.43 2.53 ±0.39 13.78 ±1.86對照組 13.45 ±1.38 28.11 ±4.37 2.49 ±0.37 13.74 ±1.81治療組 12.85 ±1.46*27.86 ±4.32*2.21 ±0.47* 13.04 ±1.62*
表3 治療前后經(jīng)皮氧分壓、皮膚溫度變化(s,n=19)
表3 治療前后經(jīng)皮氧分壓、皮膚溫度變化(s,n=19)
注:與治療前比較,**P <0.01。
TcPO2(Kpa)足背皮膚溫度(℃)1.1 ±0.5 29.45 ±0.89對照組 1.4 ±0.6 29.97 ±0.77治療組 2.5±1.1** 31.39±1.27治療前**
中醫(yī)學認為,本病病因病機多因飲食失節(jié),膏粱厚味,損傷脾胃,濕濁內生,痰瘀互結,阻塞經(jīng)脈而發(fā)?。?-5]。
張從正《汗下吐三法該進治病詮》認為,人身不過表里,氣血不過虛實,表實者里必虛,里實者表必虛,經(jīng)實者絡必虛,絡實者經(jīng)必虛,病之常也。良工之治病者,先治其實,后治其虛,亦可不治其虛。糖尿病足病人表證屬實證。諸痛為實,泄可去實,通可行滯,痛隨利減,凡麻痹郁滿,經(jīng)隧不流,非通劑莫能愈也。通劑不僅是通利大小便,而且行氣活血、通暢經(jīng)絡。因此采用下法,疏通臟腑以絕其源,臟腑得宣通,則氣血自流利。
早在班固《漢書·藝文志》中就有“通閉解結”的記載,認為它是治療上的一個關鍵問題。所謂閉,系指不通,所謂結,指瘀結,可用通解的方法治療?!督饏T要略》中載有通瘀瀉下之法。金元時代張從正善用下法治療疾病,其所著《儒門事親》中提出“氣血流通可貴”的觀點。認為瀉下法可以使“陳祛而腸胃潔,瘀盡而營衛(wèi)昌”。
采用桃核承氣湯加減治療糖尿病足取得滿意的臨床療效,與通塞脈片對照組對比,優(yōu)于通塞脈片。桃核承氣湯載于《醫(yī)門棒喝·傷寒論本旨》,本方桃仁、大黃并用為君,桃仁活血破瘀,大黃破瘀泄熱,兩者配伍瘀熱并治。桂枝通行血脈,助桃仁活血行瘀,配于寒涼破瀉方中,亦可防止寒涼凝血之弊,芒硝泄熱軟堅,助大黃下瘀泄熱,共為臣藥,甘草辛溫甘緩,使徐行入于血脈,導瘀血邪熱由腸腹而去。配伍全蝎、蜈蚣等蟲類藥可迅速飛走,升降搜剔,可使血無凝著,氣可流通。根據(jù)《素問》“血實宜決之”的治法,配伍紅花、當歸、赤芍調其氣血,以達清熱祛邪的目的,黃芪、玄參益氣滋陰,以防苦寒太過,傷及陰液。湯散劑蕩滌,以散其邪,藥性有毒,以攻其邪,氣味厚藥,以泄其邪。本方治以咸寒,佐以甘苦,使瘀血邪熱由腸腹而去,臟腑通,而氣血調達矣。
[1]修麗梅,羅毅文,王振萍,等.糖尿病足的中醫(yī)研究進展[J].中醫(yī)藥學報,2011,39(5.):91 -93.
[2]陳灝珠.實用內科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2:724.
[3]徐恒,于文慧.桃核承氣湯預防超聲消融治療糖尿病足術后再閉塞30例臨床觀察[J].中國中西醫(yī)結合外科雜志,2010,15(4):97.
[4]修麗梅,羅毅文,王振萍,等.糖尿病足的中醫(yī)研究進展[J].中醫(yī)藥學報,2011,39(5):91 -93.
[5]李澤光.淺談通絡法治療糖尿病足[J].中醫(yī)藥學報,2009,37(2):2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