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華菊,馬耀峰,黃毅,張忠孝,唐仲霞
(1.陜西師范大學 旅游與環(huán)境學院,陜西 西安710062;2.青海師范大學 生命與地理科學學院,青海 西寧810008)
旅游的本質是人的一種自我完善和發(fā)展的自覺活動或經(jīng)歷,其目的是追求身心愉悅[1]?!?012中國歡樂健康游”旅游宣傳主題的提出,可以說是對旅游本質功能的回歸與倡導,“旅游、歡樂、健康”、“歡樂旅游、盡享健康”和“歡樂中國游、健康伴你行”三個宣傳口號,倡導旅游康體益智,豐富閱歷,增長知識,健康體魄,修身養(yǎng)性。青藏高原是一個極富魅力的旅游目的地,令國內外旅游者心馳神往,但其自然地理環(huán)境嚴酷,特別是缺氧、低溫等特點對人體機能具有更大的挑戰(zhàn)性,有別于其他旅游目的地。青藏高原旅游是一項特殊旅游項目,它不僅是高原觀光、神秘文化的一種體驗,更是游客生理、意志和精神的一種考驗;高原惡劣的環(huán)境條件往往會對游客的生理、人身安全及健康帶來較大的影響,故青藏高原旅游業(yè)發(fā)展必須考慮游客的安全和健康,對高原整體旅游過程進行合理規(guī)劃和安排,一方面使游客的生理有一個漸變適應過程,另一方面通過逐漸提高海拔高度而戰(zhàn)勝心理畏懼,產(chǎn)生精神上的愉悅和自豪感。
依據(jù)旅游健康和高原習服理論,進一步深化“漸進階梯式”旅游模式[2],對青海高原旅游適應區(qū)的不同適應時期做出相應的線路設計,不僅有利于旅游者的健康,實現(xiàn)旅游者的身心愉悅,成為人們回歸自然,親近自然,追尋健康生活環(huán)境的一種方式,還可以提高整個社會的健康認知和改變人們的健康行為。
旅游健康,廣義上包括旅游資源和環(huán)境的健康、旅游者的健康以及旅游服務提供者的健康等;狹義上特指旅游者的健康,包括旅游者的身心健康,即旅游者在全部旅游行程中的生理和心理機能均得到不同程度的優(yōu)化[3]。文中僅研究狹義上的旅游健康。
旅游者的研究一直受到國內外學者的重視[4],而對旅游者在旅行過程中健康問題的關注也不例外。國外旅游學者們關于旅游健康的研究上主要注重常規(guī)旅游區(qū)域的旅游健康問題。如,Page等對新西蘭和蘇格蘭旅游者的旅行過程中的健康狀況進行了實證研究[5]。所有的游客都需要旅游健康的忠告和建議[6]。而對高山旅游非常規(guī)區(qū)域的研究,較多是醫(yī)學研究者基于高山病防治的研究。研究者發(fā)現(xiàn),許多高原易感旅游者對高原疾病的危害根本不了解[7]。高原旅游者易發(fā)生突發(fā)心臟病、心肌梗塞等疾病[8],故需加強急性高原病(AMS)的預防知識[9]。Merritt對秘魯100名游客調查發(fā)現(xiàn),51%以上的游客對AMS不清楚或是知之甚少,僅有5%-9%的游客知道乙酰唑胺可以預防和治療AMS[10]。Pradhan對快速上升到4 380m的朝圣旅行的兒童進行觀察發(fā)現(xiàn),快速上升到高海拔地區(qū)睡眠容易引發(fā)AMS的發(fā)生[11]。對平原旅游者來說,快速上升到4 154m高度,易發(fā)生AMS且無性別差異[12]。
國內關于健康旅游的研究相對較晚,且與國外一樣,研究者主要基于高原醫(yī)學角度。顧英奇著眼于國內旅游的需要,教人們克服影響健康的因素,為廣大旅游者提供參考,以期獲得健康愉快的旅途生活[13]。西部大開發(fā)、青藏鐵路通車使得國內學者開始關注青藏高原這塊特殊旅游區(qū)對旅游者的健康影響。長安等利用氣象觀測數(shù)據(jù),對青藏鐵路旅游線的氣候適宜性進行了評價[14]。青藏高原旅游環(huán)境中低氧、低氣溫和強日照輻射對旅游者健康影響較大,其中低氧和低氣溫是導致人們易發(fā)生急性高原反應和疾病的重要因素[15]。健康教育則是減少入藏旅游者高原反應發(fā)生率、提高入藏后生活質量行之有效和必要的手段[16]。張娟對平原居民在高原短期旅行進行跟蹤觀察,發(fā)現(xiàn)不同海拔高度和不同運動狀態(tài)下,心肺功能的變化差異顯著。其一,高原缺氧對健康成人短期高原旅行的影響較明顯,尤其在進入高原第1周內,AMS亦發(fā)生在進入高原的第1周內。而隨高原居住時間的增加,機體逐漸適應高原缺氧。其二,機體對高原缺氧的反應與在高原停留的時間長短和適應程度有關[17]。值得注意的是,短期赴西藏旅行人群的健康狀況已引起高原醫(yī)學研究者的高度關注,而旅游學者們對此關注甚少。
總之,國內外學者對于高原健康旅游的研究主要基于醫(yī)學視角,旅游視角介入少,對旅游適應時間和適應方式有一定的研究,而對旅游適應區(qū)的選擇和合理安排旅游行程、開發(fā)旅游適應路線缺乏相應研究。
AMS是機體對高原低壓性缺氧不適應,導致機體病理生理上一系列改變而引起的各種臨床表現(xiàn)的總稱[18],一般在抵達高原2周內發(fā)病。它又分為急性高原反應、急性高原肺水腫、急性高原腦水腫和急性高原混合型(指同時有肺水腫和腦水腫,或以肺水腫、腦水腫為主同時伴有兩個以上器官功能損壞或衰竭的臨床型)。對于從平原快速進入高原旅游的旅游者來說,急性高原反應是最常見的癥狀(表1)。上升的速度和高度是高原病發(fā)生的最主要因素,上升的高度越高,速度越快,則發(fā)病率也越高,病情也越嚴重。此外,年齡也是影響急性高原反應發(fā)病率的重要因素[19]。故對高原旅游者來說,最重要的是預防AMS、延緩上升的速度和高度。
表1 海拔高度與AMS關系
盡管高原低氧環(huán)境和AMS對旅游者的健康影響極大,然而人體對高原環(huán)境也具有較強的習服適應能力。習服是指人由低海拔地區(qū)進入高原后,機體在神經(jīng)-體液調節(jié)下發(fā)生一系列的代償適應性變化,以適應高原環(huán)境的過程[18]。習服是人體對高原低氧的耐力反應,也是人體柔韌性的表現(xiàn)。
階梯習服結合適應性體格鍛煉是促進高原習服最有效的措施[20]。階梯習服是指在進入高原的過程中,呈階梯上升狀態(tài),即平原人先在較低海拔的高原上居住一定時期,使機體對較低海拔的高原有一定的習服之后,再上到中等高度地區(qū)并停留一段時間,最后到達預定高度。乘飛機或汽車快速進入高原者易發(fā)生急性高山病,進入海拔3 000m以上的高原宜采取階梯式上升,以免向惡性高山病發(fā)展[18]。Burtscher和Ponchia建議高山旅游者采取適宜的登山高度以避免突發(fā)疾病[8]。印軍調到中印邊境戰(zhàn)場(約4 400m高度),中途需要在2 400m、3 000m和3 700m作3次停留[21]。初上高原者應有一個從低海拔到高海拔的適應期,階段調整期以7天為宜[22]。張洪增建議初進高原者先在海拔3 000m左右的地區(qū)(如格爾木、拉薩)停留3-5d,給身體一個逐步適應的時間再進入更高的地區(qū)為宜[23]。
適應性運動鍛煉可顯著改善機體在4 000m高原的心功能,提高勞動能力,可使肺通氣量增加37%,最大肺通氣量增加13%-20%[24-25]。張西洲等調查表明,進駐海拔5 000m以上地區(qū),經(jīng)高原階梯適應性訓練的部隊無1例重癥急性高原反應,而未經(jīng)階梯適應性訓練的部隊AMS的發(fā)生率高達85.7%[26]。
上述研究表明,階梯式上升理論已成為目前眾多學者所認同的健康入藏的最佳理論。然而,高原旅游中如何進行健康旅游尚缺乏深入研究。劉峰貴等首次提出高原“漸進階梯式”旅游模式,并指出云南高原和青海高原為最佳適應區(qū)[2]?!皾u進階梯式”旅游模式為高原健康旅游發(fā)展開拓了新視野,但對旅游適應區(qū)內旅游資源、旅游行程和不同海拔高度的適應時間安排缺乏深入研究,對旅游者在旅游適應區(qū)的旅游活動缺乏具體指導,這也是高原健康旅游研究的重點和關鍵之處。
1.自然地勢條件
青藏高原及其周邊地區(qū)的地勢條件具有階梯式特點,從高原內部4000m以上,向外緣地帶降至海拔2 000-3 000m,不少地域海拔2 000m以下。這種地勢分布客觀上為游客進入高原旅游提供了適應的條件,如果從陸路進入高原,就必須通過這些地勢臺階逐級進入。目前進入青藏高原腹地的陸上交通主要有6條線路:新藏公路、中尼公路、川藏公路、滇藏公路、青藏鐵路和青藏公路。
新藏公路全長2 841km,平均海拔4 500m以上,沿途逾千公里的荒漠戈壁、永凍土層和常年積雪的崇山峻嶺,幾乎所有路段均為高寒缺氧的無人區(qū),該線路階梯發(fā)育不全,沿途旅游景點貧乏,旅游者適應區(qū)域狹窄,不適宜作為旅游適應區(qū)。
中尼公路由樟木口岸可通達喜馬拉雅山南麓諸國,全長943km,其中中國路段(羊八井——友誼橋)長736km,平均海拔4 000m,尼泊爾路段(友誼橋——加德滿都)長約114km,海拔約1 500m。全線落差巨大,沿線地形、地質、水文、氣候復雜。地震頻繁,降水集中,滑坡、山崩、泥石流等自然災害時時發(fā)生;同時該線路要穿越國境,過境手續(xù)繁雜,對國內游客來說不是一條合適的路線;
川藏公路自新都橋分南線和北線兩條,川南線全程約2 100km,北線全長約2 400km。沿途雪山、原始森林、草原、冰川、峽谷和大江大河,一路景色壯麗。然而川藏公路大多盤山而建,道路崎嶇險峻,雨季泥石流、塌方時有發(fā)生;另外,旅游者由海拔高度1 000m以下的四川盆地陡升至3 000m以上高原腹地,過渡區(qū)域狹小,AMS發(fā)生率高,旅游風險相對較大。
滇藏公路全長1 930km,區(qū)內旅游資源豐富,漸進階梯組合較好,但海拔起落較大,其中4 000m以上的路段有39km,3 000-4 000m的有239km。目前交通方式只有公路,可進入度相對較差,且中甸至鹽井芒康一線路況較差,常遇泥石流和塌方,不太利于游客對高原的生理調整適應。
青藏公路全長1 937km,青藏鐵路全長1 956km,這兩條線路的特點是海拔逐漸升高,對旅游者的身體有較充分的適應過程。區(qū)域內旅游資源相對豐富,海拔在2 000-3 000m之間,沿途有西寧、格爾木旅游城市,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水平相對較高,旅游基礎設施良好,漸進階梯組合較好,高原反應一般會在該區(qū)域得到檢驗。因此,青藏公路和青藏鐵路是進入青藏高原腹地旅游的首選線路,故選擇青藏鐵路、青藏公路穿過的青海東北部旅游適應區(qū)作為進藏旅游者的最佳適應區(qū)域。
2.旅游資源空間格局
青海省旅游景點分布趨于集聚,主要分布在青海東部地區(qū)。青藏線沿線旅游資源豐富,其中,世界級旅游資源地9處,國家級旅游資源地23處,國家自然保護區(qū)和風景名勝區(qū)6處,普通級旅游資源地193處。目前青海省已初步形成河湟谷地綜合旅游區(qū)、祁連山地自然風光旅游區(qū)、柴達木盆地干旱荒漠旅游區(qū)、青南高原屋脊風光旅游區(qū)、環(huán)青海湖旅游區(qū)、環(huán)西寧“中國夏都”旅游圈、環(huán)青海湖風光和體育旅游圈、青藏鐵路世界屋脊旅游帶、黃河上游水上明珠旅游帶和三江源生態(tài)旅游區(qū)。
依據(jù)區(qū)位、自然地理條件、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水平、旅游資源及其旅游業(yè)發(fā)展現(xiàn)狀,青海旅游適應區(qū)細分為環(huán)西寧東部旅游適應區(qū)和以格爾木為中心的柴達木盆地旅游適應區(qū)。柴達木盆地旅游適應區(qū)海拔2 800-3 500m,比以西寧為中心的東部旅游適應區(qū)海拔要高500-1 000m左右,從東向西呈階梯狀,海拔高度較適合旅游者對高原的生理適應,同時兩區(qū)內的旅游資源分布相對集中,景點級別與知名度高,代表性強,其自然環(huán)境、文化環(huán)境與客源地差異較大,內外交通便利,較能理想的滿足旅游者地心理和生理需求。
因來青藏旅游的游客大多來自青海、西藏兩地外部,其旅游活動屬于大尺度旅游空間行為。受大尺度的旅游者空間行為規(guī)律的影響,旅游者往往選擇級別較高或知名度大的旅游點,而舍棄一般性的旅游資源[27]。故在青藏線旅游景點上選取國家級或知名度大的旅游景點,自然環(huán)境和文化環(huán)境與客源地差異較大的旅游景點。適應時間依據(jù)游客個體的身體素質設計出“青海三日高原適應健康游”和“青海五日高原適應健康游”(表4)。
1.高原早期旅游適應區(qū):環(huán)西寧旅游區(qū)(1 700-3 200m),適應時間1-3d
(1)旅游區(qū)概況
本區(qū)旅游資源豐富,全省約2/3的著名旅游景區(qū)(點)集中在本區(qū),成為全省旅游的黃金地帶。本區(qū)有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12處,4A級景區(qū)9處,國家森林公園4處,國家地質公園2處,優(yōu)秀旅游城市1個,旅游資源級別較高,且絕大部分景點海拔3 000m以下,是理想的早期高原旅游適應區(qū)(表2)。
表2 環(huán)西寧旅游區(qū)主要資源
(2)旅游適應期設計
由于該區(qū)域(1 700-3 200m)處于不適反應或無明顯反應的臨界高度,是進行生理、心理的適應調整,配合適應性體格鍛煉的最佳區(qū)域。
低海拔地區(qū)的游客乘火車或汽車進入青藏高原腹地前,進入本區(qū)停留一段時間,使機體對本區(qū)環(huán)境有一個習服適應,停留時間的長短依據(jù)游客年齡、健康狀況、對高原反應的敏感度來決定,一般來說,年輕、體質好、對高原反應不太敏感的游客,停留1-3d即可,那些年歲較大、體質較弱、對高原反應敏感的游客,停留3-5d左右為宜。
本區(qū)以休閑旅游為主,以達到調節(jié)生理、心理機能,能順利進入下一個適應區(qū)。游客在本小區(qū)停留期間,根據(jù)需求開展豐富多彩的旅游活動。如古文化旅游,景點有青海省博物館、樂都柳灣遺址彩陶博物館、民和喇家遺址、湟源丹噶爾古城等;民族風情旅游,景點有互助土族風情園、循化撒拉族綠色家園;宗教文化旅游,景點有塔爾寺和藏文化博物館、瞿曇寺、隆務寺、卻藏寺等佛教寺院,西寧東關清真大寺、循化街子清真大寺等伊斯蘭教寺院,北禪寺、扎麻隆鳳凰山等道觀;名勝風景游覽,有青海湖、坎布拉、日月山、互助北山、黃河谷地等;
通過本區(qū)3-5d的旅游適應活動,初步進行增加肺活量和耐缺氧訓練,促進人體高原習服能力。
2.高原深度旅游適應區(qū):柴達木盆地旅游區(qū)(2 500-3 500m),適應時間2-3d
(1)旅游區(qū)概況
本旅游區(qū)以格爾木市為中心,市區(qū)海撥2 780m,旅游區(qū)內國家4A級旅游景點1處,國家級旅游資源3處:國家地質公園1處(表3)。
表3 柴達木盆地旅游區(qū)主要資源
(2)旅游適應期設計
旅游者通過1-2d在環(huán)西寧旅游區(qū)(海拔2 000-3 000m)的適應調整,從心理上已克服對高原的恐懼,生理上也開始調整過來。再上升到柴達木盆地旅游區(qū)(2 500-3 000m),該區(qū)域為急性高原反應低發(fā)區(qū),發(fā)生率一般不超過10%;在此高度,可進一步檢驗人體的生理適應能力。本旅游適應區(qū)以格爾木為旅游適應中心,適應時間為2-3d。
由于柴達木盆地旅游區(qū)大多數(shù)旅游景點在海拔3 000m以上,旅游者可以通過白天登高到周邊3 000m以上的景區(qū),夜間回到低地格爾木(海拔2 800m)睡眠以增強適應。
具體行程安排如下:第一天、第二天至海拔3 000m左右景點,如萬丈鹽橋、察爾汗鹽湖、格爾木昆侖山國家地質公園、柴達木雅丹地貌群等;第三天,可進入海拔較高的一步天險——昆侖橋(海拔3 400m)和具有傳奇色彩的納赤臺不凍泉(海拔3 776m)作為適應性鍛煉,為進入西藏高原旅游作好身心準備。
表4 青海高原旅游適應區(qū)線路設計表
青藏高原的高海拔是旅游業(yè)發(fā)展的獨特之處,同時也是高原旅游業(yè)發(fā)展的瓶頸,高海拔和高原低氧一直困擾著眾多游客,使得平原旅游者不敢貿(mào)然進入青藏高原旅游。依據(jù)人體生理習服特點和青藏線“漸進階梯式”的地形優(yōu)勢,科學健康指導游客合理安排旅游行程,不僅可以滿足旅游者身心健康需要,擴大游客的游覽區(qū)域;同時,延長游客在青藏高原的停留時間,有效緩解旺季旅游基礎設施供不應求現(xiàn)象,并可減小景區(qū)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壓力,維護和改善旅游地生態(tài)環(huán)境,營造更為自然的、人與自然和諧的旅游環(huán)境,促進高原旅游的可持續(xù)發(fā)展。
[1]馬耀峰,白凱.基于人學和系統(tǒng)論的旅游本質的探討[J].旅游科學,2007,21(3):27-31.
[2]劉峰貴,張忠孝,周強,等.青藏高原“漸進階梯式”旅游模式探討[J].人文地理,2006,21(5):22-25.
[3]陶漢軍.新編旅游學概論[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1.
[4]汪德根,陳田,王金蓮,等.1980-2009年國內外旅游研究比較[J].地理學報,2011,66(4):535-548.
[5]Page,S.J.,T.Bentley,L.Walker.Tourist safety in New Zealand and Scotland[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05,32(1):150-166.
[6]Leggat,P.A.,Harrison,Simone L,F(xiàn)enner,Peter J,et al.Health advice obtained by tourists travelling to Magnetic Island:a risk area for‘Irukandji’jellyfish in North Queensland,Australia[J].Travel Medicine and Infectious Disease,2005,3(1):27-31.
[7]Glazer,J.L.,C.Edgar,M.S.Siegel.Awareness of Altitude Sickness A-mong a Sample of Trekkers in Nepal[J].Wilderness & Environmental Medicine,2005,16(3):132-138.
[8]Burtscher,M.,A.Ponchia.The Risk of Cardiovascular Events During Leisure Time Activities at Altitude[J].Progress in Cardiovascular Diseases,2010,52(6):507-511.
[9]Kilner,T.,S.Mukerji.Acute mountain sickness prophylaxis:Knowledge,attitudes &behaviours in the Everest region of Nepal[J].Travel Medicine and Infectious Disease,2010,8(6):395-400.
[10]Merritt,A.L.,Camerlengo,A.,Meyer,,C.et al.Mountain Sickness Knowledge Among Foreign Travelers in Cuzco,Peru[J].Wilderness &Environmental Medicine,2007,18(1):26-29.
[11]Pradhan,S.,Yadav,S.,Neupane,P.,et al.Acute Mountain Sickness in Children at 4380Meters in the Himalayas[J].Wilderness &Environmental Medicine,2009,20(4):359-363.
[12]Buddha,B.High altitude cerebral and pulmonary edema[J].Travel Medicine and Infectious Disease,2005,3(4):199-211.
[13]顧英奇,董長城.國內外旅游與保健指南[M].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1987:1-384.
[14]長安,葛全勝,方修琦,等.青藏鐵路旅游線氣候適宜性分析[J].地理研究,2007,26(3):533-540.
[15]葉如陵.環(huán)境危害因素對高原旅行者健康的影響[J].疾病控制雜志,1999,3(4):309-310.
[16]陳星竹,楊麗云,楊昌菊.入藏旅游者急性高原反應健康教育干預性研究[J].中國健康教育,2002,18(3):170-172.
[17]張娟,魯毅,王顯春,等.短期高原旅行中健康成人心肺功能的變化[J].中國臨床康復,2005,9(20):188-190.
[18]張彥博,汪源,劉學良,等.人與高原[M].西寧:青海人民出版,1996:320-321.
[19]鄭然,周世偉.急性高原病易感人群預測的研究現(xiàn)狀[J].現(xiàn)代醫(yī)藥衛(wèi)生,2004,20(20):2119-2122.
[20]高鈺琪,黃慶愿,劉福玉.促進高原習服措施的研究進展[J].解放軍預防醫(yī)學雜志,2002,20(4):306-309.
[21]林水成.有關調兵高原的醫(yī)學問題及印軍醫(yī)學措施情況[J].解放軍醫(yī)學情報,1991,5(3):154
[22]牛文中,李耀明.快速進入高原部隊預防急性高原病措施探討[J].解放軍醫(yī)學雜志,1997,15(1):29-31.
[23]張洪增.急性高原反應的診斷與處理[J].中國全科醫(yī)學.2005,8(9):761-762.
[24]孫秉庸,謝增柱,毛長琪,等.階梯式間斷缺氧復合體育鍛煉的適應過程及其效果[J].解放軍醫(yī)學雜志,1985,10(1):46.
[25]Purkayastha S.S,Bhaumik G,Sharma R P,et al.Effects of mountaineering training at high altitude(4350m)on physical work performance of women[J].Aviate Space Environ Med,2000,71(7):685-691.
[26]張西洲,馬勇,曾云.部隊經(jīng)過階梯適應性訓練后急性高原反應發(fā)生情況調查[J].西北國防醫(yī)學雜志,1995,16(4):262-263.
[27]保繼剛,楚義芳.旅游地理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