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慶明,郝東曉
(西安理工大學人文與外國語學院,陜西西安,710054)
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伴隨著經(jīng)濟的迅速發(fā)展,文化傳播也達到了空前的繁榮。翻譯學逐漸發(fā)展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翻譯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翻譯質量也日益成為熱門話題,對翻譯質量的評估當然就需要翻譯批評,然而翻譯批評研究長期以來一直是翻譯研究中的薄弱環(huán)節(jié)。早在50年代,作家兼翻譯家矛盾就提出,翻譯不應該停留在“指摘字句的誤一”上,而應該從譯文本質的問題上,從譯者對原作的理解上,從譯本傳達原作的信息,風格的正確性上,譯本的語言運用上和譯者的修養(yǎng)水平上,做全面的批評。[1]翻譯是一種語際交際活動,從信息論角度來看,翻譯的任務之一就是調整變換源語中適度的冗余成分,使其適應目的語接受者的信道容量,從而達到信息的成功交流。本文是從翻譯批評和信息論的融合角度來看《孫子兵法》的英譯。
近年來,翻譯在各國文化生活中的比重日益增加,與翻譯有關的文章頻頻發(fā)表,其中自然也少不了對譯作的評價——這也就是大多數(shù)人理解的翻譯批評工作了。但是翻譯批評的發(fā)展卻并不如人意,相當程度上滯后于翻譯理論的建設發(fā)展。大致有這樣幾個問題:首先是隨意性,這一類的批評往往顯得比較主觀,空泛,結論也常是感想式的;其次是淺顯性,僅僅是對照原文與譯文,找出其中的錯誤,只是限于理解的層面;再次就是片面性,淺顯性導致了片面性,即缺乏宏觀的視野和微觀的分析的結合。
《中國翻譯詞典》對翻譯批評所下的定義是:翻譯批評即參照一定的標準,對翻譯過程及其譯作質量與價值進行全面的評價。[2]184科學翻譯,簡略地講,就是以傳達科學信息為主的翻譯活動。具體地說,是譯者以譯語表達源語科學信息以求信息量相似的思維活動和語際活動??茖W翻譯的具體標準是在“忠實,通順”的基礎上再求“準確”,主要指原文的信息傳達的準確無誤。(文軍,2006:12)總的來說,科學翻譯批評有五大作用:匡謬作用,激勵作用,對話作用,導向作用和反思作用。[3]
信息論創(chuàng)立的標志是1948年香農(nóng)發(fā)表的論文“A Mathematical Theory of Communication”。信息是對事物運動狀態(tài)或存在方式的不確定性的描述。[4]如今,信息論的研究內容不僅僅包括通信,而且包括所有與信息有關的自然和社會領域,如模式識別、機器翻譯、心理學、遺傳學、神經(jīng)生理學、語言學,甚至包括社會學中有關信息的問題。 信息論的研究對象是廣義的通信系統(tǒng),它把所有的信息流通系統(tǒng)都抽象成一個統(tǒng)一的模型,如圖1所示[5]3。
圖1 通信系統(tǒng)模型
這個通信系統(tǒng)主要分成5個部分:
(1)信源。顧名思義,信源是產(chǎn)生消息和消息序列的源;(2)編碼器。編碼就是把消息變成適合在信道傳輸?shù)奈锢砹浚@種物理量稱為信號;(3)信道。信道是指通信系統(tǒng)把載荷消息的信號從發(fā)送端送到接收端的媒介或通道;(4)譯碼器。譯碼就是把信道輸出的已疊加了干擾的編碼信號進行反變換,變成信宿能夠理解的消息。譯碼器需要盡可能準確地再現(xiàn)信源輸出的消息;(5)信宿。信宿是消息傳送的對象。[5]3
信源編碼的目的是壓縮信源的冗余度(即多余度),提高信息傳輸?shù)男剩@是為了提高通信系統(tǒng)的有效性。冗余度與信息量的相互關系呈負相關,冗余越多,信息量(真正有用的信息)越少;冗余度越小,信息量越大。[5]4在實際的通信系統(tǒng)中,可靠性和有效性常常是相互矛盾的,提高有效性必須去掉信源符號的冗余部分,但是這會導致可靠性的下降,而提高可靠性就需要增加監(jiān)督碼元,這又降低了有效性。有時為了兼顧有效性,就不一定要求絕對準確地在接收端再現(xiàn)原來的消息,而是可以允許一定的誤差或失真。
信息論的基本思想和特有方法就是完全撇開對象的具體運動形式,用信息這一中心概念研究系統(tǒng)的目的性行為和控制功能,把系統(tǒng)有目的的運動抽象為一個信息變換的過程,通過信息變換與反饋控制是系統(tǒng)保持或趨向于一定的目的。結合上面的科學翻譯的概念,將二者結合以求從一個新的視角來評價翻譯作品。本文選取的批評語料為源遠流長的國學軍事著作《孫子兵法》賈爾斯和袁士檳的兩個英文譯本。
任何人的知識量都是有限的,對語言和文化的理解和掌握都是有限度的。譯者在進行語言轉換的過程中,受到譯者主體的限制,在信道環(huán)節(jié),即譯者綜合處理語言文字和文化蘊含的過程中,譯者自身的知識不完備性則相當于通信系統(tǒng)模型中的噪聲源干擾。噪聲源是信息轉換過程中不可避免的。本文對翻譯批評和信息論的融合點就在于上面提到的通信系統(tǒng)模型圖。在任何一個信息流通系統(tǒng)中,都有一個發(fā)出信息的發(fā)送端(信源),在翻譯中對應的就是源語言。有一個接收信息的接收端(信宿)在翻譯中就是目的語(讀者),以及信息流通的通道(信道),在翻譯中就是譯者對語言的實際轉換過程。在信息傳遞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有噪聲,所以有一個噪聲源,體現(xiàn)在翻譯過程中就是譯者自身的背景知識限制。為了把信源發(fā)出的消息變成適合在信道中傳輸?shù)男盘枺€需要加入編碼器,即譯者對源語言的理解,在送到信宿之前要進行反變換,所以要加入譯碼器,即組織成目的語。
萊昂內爾·賈爾斯(Lionel Giles)的《孫子兵法》英譯本于1910年由倫敦LUZAC公司出版,該譯本對《孫子兵法》思想在西方世界的傳播起到了深遠的影響,即便是百年后的今天,他的譯本仍然是較為流傳的英譯本之一。賈爾斯生于中國,是英國領事官、漢學家Herbert Giles之子。他于1900年進大英博物館圖書館,負責管理東方書刊和手稿,并潛心研究漢學。(于汝波,2001:234)特殊的身份和經(jīng)歷使他對中國文字和文化有很深的了解,而其所選擇作為藍本的孫星衍的《孫子十家注》又很有權威性,英譯本的依據(jù)經(jīng)得起歷史的考驗,這些因素保證了翻譯質量的可靠。
袁士檳(1987本)作為一個中國人,自己的母語是漢語,以及譯者自己的軍人出身和多年外交經(jīng)驗,自然會有更深的理解。英譯《孫子兵法》曾受到美軍方的青睞。
賈爾斯譯本特點,多采取直譯,作為一個英語為母語的人,且通曉漢學,其譯文質量很高,但在某些方面背景知識不足。其譯文在遣詞用句上造詣高。袁士檳譯本特點,其譯文結構和用詞相比于賈爾斯更簡單,部分譯文有口語化傾向。在范疇詞語上把握較準確。
1.范疇詞
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將,五曰法。
賈:These are:(1)The Moral Law;(2)Heaven;(3)Earth;(4)The Commander;(5)Method and discipline.
袁:the first of these factors is politics;the second,weather;the third,terrain;the fourth,the commander;the fifth,doctrine.
一曰道,袁把它翻譯成了politics(政治),顯然有些范疇過大,雖然在隨后的譯文中,原作都有解釋。二曰天,三曰地,賈是采取的直譯,直譯雖然實現(xiàn)了文本對等,但是導致了信息量傳遞的不均衡,特別是其中與文化有關的內容,導致范疇過于擴大化。而袁把天和地具體所指化了,這樣就比較利于漢語母語者理解。
在始計第一中:“故校之以計,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將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眾孰強?士卒孰練?賞罰孰明?吾以此知勝負矣。”
主孰有道?
賈:Which of the two sovereigns is imbued with the Moral law?
袁:Which ruler is wise and more able?
將孰有能?
賈:Which of the two generals has most ability?
袁:Which commander is more talented?
這兩個例句中,賈爾斯把“孰”的概念范疇主觀縮小盜了兩個單位個體。而袁的譯文則沒有這種范疇縮小化,更符合原作的信息內容。
2多余修飾
軍事文本的翻譯講究的是措辭精準到位,不低調陳述也不能夸張,科學翻譯一般要求文字質樸嚴謹,簡約明確,不渲染和夸張,因此不隨便使用描繪性語言。[2]590所以關聯(lián)性不強的修飾性詞語應盡量控制。
例如:吾以此知勝負矣。
賈:By means of these seven considerations I can forecast victory or defeat.
袁 :By means of these seven elements,I shall be able to forecast which side will be victorious and which will be defeated.
兩個版本的譯文雖然表達的內容相同,但明顯賈爾斯的譯文更清晰簡潔,在不影響信息量的傳達前提下,譯文應盡量簡潔嚴謹。
1.背景信息不足
所有幫助目的語讀者理解新信息和中心信息的信息,都叫背景信息。[6]背景信息是幫助讀者理解完整信息的必要基礎。用間第十三中,原文:不得操事者,七十萬家。
賈:Asmanyassevenhundredthousandfamilies will be impeded in their labor.
袁:and the farm work of seven hundred thousand households will be disrupted.[In ancient China,eight families comprised a community.When one family sent a man to the army,the remaining seven contributed to its support.Thus,when an army of one hundred thousand was raised,those unable to attend fully to their own ploughing and sowing amounted to seven hundred thousand households.]
對于此語句的理解,需要有一定的歷史知識,了解中國歷史的基層社會編制,才能說明白為什么會影響到七十萬家。所以應該作出必要的解釋和備注。
在始計第一中:“夫未戰(zhàn)而廟算勝者,得算多也;未戰(zhàn)而廟算不勝者,得算少也。多算勝少算,而況于無算乎!吾以此觀之,勝負見矣。”
這里的兩個“算”是不一樣的,第一個“廟算”是指古時候興兵作戰(zhàn)前在廟堂舉行會議,謀劃作戰(zhàn)大計,預計戰(zhàn)爭勝負的儀式。第二個“算”,就是“勝算”,意思是說,拉開戰(zhàn)斗序幕之前,就已“廟算”(古時戰(zhàn)前君主在宗廟里舉行儀式,商討作戰(zhàn)計劃)周密,充分估量了有利條件和不利條件,開戰(zhàn)之后就往往會取得勝利;拉開戰(zhàn)斗序幕之前,沒能進行周密“廟算”,很少分析有利條件和不利條件,開戰(zhàn)之后就往往會失敗,更何況開戰(zhàn)之前無“廟算”呢?
賈:Now the general who wins a battle makes many calculations in his temple where the battle is fought.The general who loses a battle makes but few calculations beforehand.Thus do many calculations lead to victory and few calculations to defeat:how much more no calculation at all!It is by attention to this point that I can foresee who is likely to win or lose.
關于廟算,賈的譯文中采取的還是直譯,但意思基本對應,基本解釋清楚了,但是還是沒有從歷史事實上說明“廟算”是什么。雖然實現(xiàn)了文本對等,在信息的傳遞上則有內容性的丟失。
袁:Now,if the estimates made before a battle indicate victory,it is because careful calculations show that your conditions are more favorable than those of your enemies;if they indicate defeat,it is because careful calculations show that favorable conditions for a battle are fewer.
在袁的譯文之中,則沒有提到關于廟算的內容,只是說戰(zhàn)前預測,所以此處丟失的信息更多。讀者可能無法理解體會到戰(zhàn)前籌謀的周密復雜和重要性。
2.隱喻性文本的信息傳遞冗余不足
軍形第四中:故舉秋毫不為多力,見日月不為明目。
賈:To liftan autumn hairisno sign ofgreat strength;To see the sun and moon is no sign of sharp sight.
袁:for to lift an autumn down requires no great strength,to distinguish between the sun and moon is no test of vision.
孫子兵法新譯17頁,秋毫:指秋天鳥獸長出的絨毛,因其極細小,故常以此表示分量輕微。這是一個漢語言文化特有的比喻。由此看,兩位譯者在這個比喻上,都沒有解釋清楚,信息并未得到等價傳遞。
九地第十一:故善用兵者,譬如率然;率然者,常山之蛇也。擊其首則尾至,擊其尾則首至,擊其中則首尾俱至。敢間:“兵可使率然乎?”曰:“可?!?/p>
賈:The skillful tactician may be likened to the shuai-jan.Now the shuai-jan is a snake that is found in the Chung Mountains.Strike at its head,and you will be attacked by its tail;strike at its tail,and you will be attacked by its head;strike at its middle and you will be attacked by head and tail both.Asked if an army can be made to imitate the shuai-jan,I should answer,yes.
袁的譯文大同小異,不再列出。在此處關于常山之蛇的比喻,則是一個文化通用型的比喻,生活在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在理解這個比喻的時候,一般不會遇到理解障礙,因為人們對蛇的特性都有基本的了解。所以這里貌似冗余不足,但是卻不需要做注解,直譯即可實現(xiàn)信息的有效傳遞。
3.因語言結構的差異而需要增加冗余度,以達到功能對等
行軍第九中,“敵近而靜者……欲休息也”。是連著31個句子用“……者……也?!本涫剑寻茖W軍事思想并具有很高學術價值的細微觀察和認真分析,表現(xiàn)得節(jié)奏分明。由于語言結構的差異之大,在目的語中,難以達到形式上的對等,文本形式會差別很大,基本要用三倍到四倍的語句去傳達源語言的信息量。
例如:眾樹動者,來也;眾草多障者,疑也。
賈:Movement amongst the trees of a forest shows that the enemy is advancing.The appearance of a number of screens in the midst of thick grass means that the enemy wants to make us suspicious.
袁:when the trees are seen to move,it means the enemy is advancing.When many screens have been placed in the undergrowth,it is for the purpose of deception.
由此可見,兩位譯者在處理此種情況時都采取追求信息的對等,而放棄了對形式的追求。信息的準確傳達才是首要。
本文通過翻譯批評和信息論的跨學科理論融合,嘗試進行了對《孫子兵法》兩個英譯本的批評實踐。在源語言和目地語的轉換之間,對于科學的嚴謹?shù)念}材,應當以信息的準確傳遞為首要,在信息量的傳遞得到保證情況下,再追求語言的清晰簡潔以及語言文字層面上的審美。
但如果狹義地使用這種信息論翻譯批評方法,過于側重譯文的信息側面,將是一種對批評方式多樣化的限制,會影響到對譯文質量的評價以及批評效果的人文化,所以必須充分考慮譯文的社會文化因素,實踐與空間因素等。
[1]鄭海凌.談翻譯批評的基本理論問題[J].中國翻譯,2000(2):20.
[2]林煌天,等.中國翻譯詞典[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7:184.
[3]黃忠廉,李亞舒.科學翻譯學[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4:341.
[4]C.E.SHANNON.A Mathematical Theory of Communication[J].Reprinted with corrections from The Bell System Technical Jour?nal,1948:379-423,623-656.
[5]李亦農(nóng),李梅.信息論基礎教程[M].北京郵電大學出版社,2004.
[6]陳忠.信息語用學[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