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 霞,文 軍
(重慶大學 外國語學院,重慶 400044;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外國語學院,北京 100191)
《春曉》是唐代詩人孟浩然的五言絕句,這首詩流傳廣泛,婦孺能誦,以天然不覺其巧的語言寫出微妙的惜春之情?!啊洞簳浴愤@首小詩,初讀似平淡無奇,反復讀之便覺詩中別有天地”,“整首詩就像行云流水一樣平易自然,然而悠遠深厚,表現(xiàn)了詩人內(nèi)心的喜悅和對大自然的熱愛” (蕭滌非等,1983:95)。目前能找到的《春曉》英譯文共有31個。國內(nèi)研究比較多的是許淵沖 (36篇)、翁顯良(29篇)及吳均陶(24篇)的譯文,而英國譯者John Turner (15篇) 和美國譯者Witter Bynner (16篇)的譯文受到的關(guān)注也相對較多。
為較為全面地了解《春曉》英譯研究的現(xiàn)狀,筆者在中國知網(wǎng)(CNKI)上檢索到1976-2010年間《春曉》英譯研究的相關(guān)論文23篇,在萬方數(shù)據(jù)知識服務平臺檢索到35篇,其中重復12篇,兩者共計46篇文章。再加上《中國文學英譯絮談》中的第七節(jié) “‘花落知多少’英譯知多少”, 《典籍英譯研究》中還收錄2篇,共有相關(guān)論文49篇。
從表1可以看出,本世紀以前國內(nèi)對 《春曉》的英譯研究重視不夠,學術(shù)期刊上發(fā)表的相關(guān)論文幾乎沒有。進入21世紀,國內(nèi)開始重視詩歌的英譯研究,并取得了較大成績,尤其是對許淵沖的研究比較深入。上述論文中有36篇都以許淵沖的譯文為例或為主要研究對象, 所占比例較大。
筆者將這49篇論文分為五類:翻譯標準研究、譯文對比研究、語言學視角研究、美學視角研究、詩歌翻譯的相關(guān)問題研究,并對重點論文進行評述,旨在了解《春曉》英譯研究的現(xiàn)狀,并提出建議,以期為《春曉》的英譯研究提供借鑒。
表1 《春曉》英譯研究論文數(shù)量統(tǒng)計
方世華 (2010) 分析了Witter Bynner的《春曉》英譯文,認為他的翻譯體現(xiàn)了“信、達、雅”的特點。Bynner的譯文處處體現(xiàn)出西方以自我為中心(self-centered)的思維模式,每一句都出現(xiàn)第一人稱,反映出以人為本、一切景物皆“我”所見所聞的思想。散文體譯詩未受原詩外在形式的束縛,譯文句式銜接更為緊湊,將原詩表層看似零亂的情與景連成一體,“給人以脈絡清晰的感覺,從而獲得了一種內(nèi)在美,一種詩的神韻之美”。
表2 《春曉》英譯研究論文分類
許淵沖教授是中國著名的翻譯理論與實踐家,他提出了詩詞翻譯的“三美”理論,認為譯詩不但要傳達原詩的意美,還要盡可能地傳達出音美和形美 (胡天恩,2007:70) ?!八^意美是指譯詩要和原詩一樣能感動讀者的心,音美則是說譯詩要和原詩一樣有悅耳的韻律,而形美是講譯詩要盡可能保持原詩的形式。它們?nèi)咧g的關(guān)系是:意美最重要,音美次之,形美再次。也就是說,要在傳達原文意美的前提下,盡可能傳達原文的音美,還要在傳達原文意美和音美的前提下,盡可能傳達原文的形美,努力做到‘三美’齊備?!保ǚ綁糁?,2004)莊佳 (2007)、周俊博和呂紅星(2008)等以許淵沖提出的詩歌翻譯“三美”標準為依據(jù),對《春曉》的多個英譯文進行比較分析,分別討論了在音美、意美及形美方面的得與失。
翟子惠(2008)認為,詩歌翻譯是藝術(shù)的再創(chuàng)作,是美化之藝術(shù),最高標準是力求實現(xiàn)音美、形美及意美的結(jié)合。她分析了劉師舜和許淵沖的《春曉》譯文,前者以散體詩譯詩,棄形求意,側(cè)重于意;后者以韻律詩譯詩,側(cè)重音、形、意的結(jié)合,達到了“三美”。
現(xiàn)有的《春曉》譯文對比研究涉及到語言(包括選詞、造句、韻律)、思想、內(nèi)容、意境、藝術(shù)性、形式與內(nèi)容、意象、譯者主體性、信息論等方面。徐國萍(2001)以辜正坤的視象美、音象美和義象美為依據(jù)對《春曉》的四個譯文進行對比分析。所謂視象,指詩歌的具體內(nèi)容借助審美主體的呈象能力而顯示為想象世界里看得見的具體物象。所謂音象,即詩之聽覺形象,主要包括詩歌的韻式和節(jié)奏。而所謂義象美,是指漢字詞句或整詩的意蘊、義理作用于大腦而產(chǎn)生的美感。中國詩的義象美中,含蓄婉約的義象之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辜正坤,1998)。徐國萍(2001)指出:“詩的音韻是詩特有的表達方式,而意境則是詩意賴以飛翔的翅膀。譯詩時重‘形’輕‘意’或得‘意’忘‘形’都是失之偏頗的?!?/p>
張勇、張麗(2007)從語言、思想、內(nèi)容、意境、藝術(shù)性等方面對 《春曉》六個英譯文的異同、優(yōu)劣進行了評析,以期對文學和翻譯的審美及認知結(jié)構(gòu)提供一些思路。他們認為,許淵沖的翻譯選用平實之詞,全詩句式簡單,行文短小、精悍,充分再現(xiàn)了原作“淡到看不見詩”,淺中見深的藝術(shù)風格。
方開羅、李清平(2007)從意象視角和意境兩個方面闡釋了五個譯文表現(xiàn)出的不同情調(diào)。不同的意象傳譯視角既開掘了原文繁富的蘊藏,使譯文變得生動活潑,也給讀者帶來了多維的藝術(shù)享受。邵娜(2008)對《春曉》的六個譯文的詩歌意象進行了對比賞析,認為譯者應尊重原詩意象的含混性,真正體現(xiàn)出中國古詩蘊籍雋永的魅力。
關(guān)于中國古詩,尤其是唐詩的英譯大致上分為兩個流派:一是注意意象,用散體詩翻譯的自由派,二是重視聲韻,用傳統(tǒng)英語格律詩翻譯,以求再現(xiàn)唐詩整體美的格律派。翁顯良是自由派的代表,吳均陶是格律派的代表。譚穎沁(2006)通過比較這兩人《春曉》譯文的優(yōu)缺點來探討唐詩英譯的問題,認為“劉重德教授提出一定押韻形式的英譯法將上述兩個流派的努力方向結(jié)合起來了,是解決唐詩翻譯中形式與內(nèi)容、韻律與達意矛盾的最佳方法,這種方法最能保持原詩的魅力” 。
陳?。?001)將信息論引入文學翻譯領(lǐng)域,通過對《春曉》與五個譯文進行分析比較,從閱讀的角度考察源語文本與譯本之間的信息差,探討文學翻譯中信息差產(chǎn)生的原因及調(diào)控方法,得出文學翻譯中對信息差的調(diào)控往往決定了譯文成功與否的結(jié)論。
翻譯活動是跨文化和跨語際的交際活動,離不開起決定作用的譯者。在詩歌翻譯過程中,譯者的主體性地位不可忽略。姚俏梅(2008)對《春曉》的10個英譯文從譯者的主體性,即先在性、創(chuàng)造性、個性、心理、審美觀等五個方面進行深入探討及理性思考。只有對譯者的主體性進行多視角、多層次的認識,才能更大程度地發(fā)揮他們的創(chuàng)造性,使譯作的藝術(shù)生命力永不衰竭。
從功能語言學、語篇分析、文化語言學、認知等角度來分析《春曉》的翻譯問題的論文數(shù)量最多,共計14篇。韓禮德的語篇純理功能指的是人們在使用語言時如何組織要表達的信息,使之成為語義連貫的整體。語篇純理功能分為三個子系統(tǒng),即主位—述位系統(tǒng)、已知信息—新信息系統(tǒng)和銜接系統(tǒng)。斯琴和李滿亮(2005)、王娟(2006)等從這三個子系統(tǒng)對《春曉》及其英譯文進行分析,從而幫助我們重新審視翻譯研究中的一些難題。張秀娟(2006)認為,《春曉》及其英譯文在銜接系統(tǒng)、邏輯語義關(guān)系和主位—述位角度上都存在著差異。丁涵(2009)探討了主位結(jié)構(gòu)對譯文構(gòu)建的影響。而朱珊(2010)則對《春曉》原詩及其兩個英譯文的及物性特征進行分析,旨在探索詩歌翻譯研究的新途徑。
語篇語言學注重語篇分析和語用意義,它不僅分析原文和譯文,還探究語言體系之外的包括情境語境和文化語境在內(nèi)的各種制約因素。語篇語言學認為,意義并非由語言結(jié)構(gòu)本身決定,而是由整個語篇決定(包括語言形式和交際功能)。張曉莉(2007)對《春曉》及其四個譯文進行語篇分析,以期得出更理性的判斷。
美國語言人類學家帕爾默構(gòu)建了文化語言學理論,其最顯著的特點就是關(guān)注意象,把意象作為核心概念之一。帕爾默試圖以意象為突破口研究不同文化的語言使用者的思維模式,對中詩英譯的意象如實傳達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張爽(2005)對王孟四首山水田園詩及其譯文進行比較研究,從帕爾默的文化語言學視角探討如何傳達詩中的文化意象,以期為山水田園詩的英譯帶來更多啟示,從而促進中西文化交流與相互理解。
吳軍彬(2008)將蘭蓋克的認知語法理論中關(guān)于詳細程度的論述應用到《春曉》的五個譯文的對比分析中。關(guān)聯(lián)翻譯理論對于評價和分析文學翻譯,尤其是詩歌翻譯有重要作用。李?。?009)通過對比《春曉》原文與譯文的交際線索來探討在關(guān)聯(lián)翻譯理論中占據(jù)重要地位的直接翻譯思想在衡量和分析詩歌翻譯中的作用。
翻譯與美學緊密結(jié)合是中國譯學的一大特色。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學者孜孜以求,借鑒語言學、文體學等其他學科的理論,多角度、多層次地對翻譯美學進行理論探究,使得翻譯美學成為一個科學系統(tǒng)的研究體系(戴君平,2007)。鄧麗娜(2006)基于翻譯美學觀研究漢詩英譯,對14位譯者的15個譯文進行了比較分析,旨在闡明“詩歌翻譯雖屬文學翻譯,但又不等同于普通文學翻譯;只有遵循并將更完善、更系統(tǒng)的翻譯美學理論付諸于實踐,詩歌翻譯才能做得至臻至美”。戴君平(2007)從翻譯美學的角度探討詩歌翻譯問題,認為譯者要傳達原詩的美,就必須在譯詩中尋求內(nèi)在美和外在美的完美契合。他從內(nèi)在美和外在美兩個角度對比了《春曉》原文與四個譯文,并對譯文進行了審美評價。這一標準不僅可以作為詩歌翻譯審美評價的標準,同時也可以成為詩歌翻譯實踐的指導原則。
接受美學理論將讀者引入文學研究的視野,確立了讀者的中心地位。這種研究重心轉(zhuǎn)移到讀者的研究方法不僅對文學研究有很大的影響,而且給詩歌翻譯帶來了新的啟示,即譯者的雙重身份和目的語讀者的審美期待。王志敏(2008)從接受美學理論的兩位主要創(chuàng)始人伊瑟爾和姚斯的意義不確定性和期待視野理論入手分析了 《春曉》的四個譯文,從韻律、意象和意境三個方面闡釋了四個譯文中美學元素的再現(xiàn)。“正是詩歌中的諸多未定性的點和意義空白召喚讀者展開聯(lián)想,而讀者期待視野的差異性又使這些聯(lián)想各不相同,從而不同的譯者給出了不同的譯文?!?/p>
中國的古詩英譯總體來講分為兩大派:韻體派與散體派。韻體派代表許淵沖先生主張以詩體譯詩,傳遞原詩的音美、意美、形美。而翁顯良先生則是散體譯詩的代表,主張拋開詩的韻律和形式的束縛,再現(xiàn)原詩的意象。宋彩菊(2008)以《春曉》的兩個譯文為例,分析對比詩體譯詩與散體譯詩各自的得與失,提出由于翻譯目的不同,一詩可以多譯,不必拘泥于形意之爭。沙楓(1976)也比較了《春曉》的七個譯文,包括韻體譯詩與散體譯詩。
欣賞翻譯作品的重要方法之一就是對比分析不同譯本,包括同一時期不同譯者的譯本、不同時期不同譯者的譯本以及不同時期同一譯者的譯本。通過對比會發(fā)現(xiàn)諸多譯本往往各有千秋,也會存在著美中不足之處,詩的意味、意境有時不能充分而貼切地傳達。張冬貴(2002)以《春曉》的兩個譯文為例,討論了中詩英譯的不可譯成分,并引導讀者正確看待和欣賞中詩英譯的不同譯本。
《春曉》英譯研究已經(jīng)取得了很大成績,但仍需對之展開深層次、系統(tǒng)性的研究。從文學翻譯批評的角度對詩歌翻譯展開多學科、多層面的研究。吸收國內(nèi)漢語言學家、歷史學家和海外漢學家的研究成果,為研究提供靈感和新的視角,推動典籍英譯研究,為中華優(yōu)秀文化的傳播和交流作出貢獻。運用更多的文學、語言學、翻譯學的相關(guān)理論來研究《春曉》的英譯。采用美學、哲學、思維科學的理論加強《春曉》漢英文化對比研究。加強對詩歌翻譯相關(guān)問題的研究,如翻譯策略、隱喻的翻譯等,以及對詩歌翻譯標準多元化的研究,目前的研究多局限于“三美”的詩歌翻譯標準。開展各種譯本的收集整理工作及對比研究,包括不同時期國內(nèi)(包括港澳臺)外譯者的譯文對比,尤其是較新的譯文,以促進詩歌翻譯的發(fā)展及中國古典詩歌在國外的傳播。對英語國家讀者進行《春曉》譯文接受度調(diào)查,考察中國文化在英語國家傳遞的有效性,研究中國詩歌對英語國家文學作品的影響。
[1]畢蕾蕾.論《春曉》的三種譯本[J].現(xiàn)代商貿(mào)工業(yè),2008,(20).
[2]陳俊.淺談《春曉》與它的五種譯本間的信息差[J].武漢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3).
[3]陳萍.孟浩然《春曉》英譯賞析[J].黃石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3,(5).
[4]戴君平.外在美與內(nèi)在美的契合——從翻譯美學看《春曉》的四個譯本[J].孝感學院學報,2007,(4).
[5]鄧麗娜.從翻譯美學來看孟浩然《春曉》的英譯[J].華中師范大學研究生學報,2006,(3).
[6]丁涵,李佳新.從功能語言學角度對《春曉》及英譯文的主位分析[J].東北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5).
[7]方開羅,李清平.從意象視角看《春曉》的五種英譯文[J].安徽文學(文教研究),2007,(8).
[8]方夢之.譯學辭典[Z].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4.
[9]方世華.《春曉》英譯淺析[J].銅陵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學報,2010,(1).
[10]馮慶華.文體翻譯論[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2.
[11]高楠.淺析唐詩《春曉》的英譯[J].安徽文學(評論研究),2008,(8).
[12]辜正坤.中西詩鑒賞與翻譯[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
[13]胡天恩.從《江雪》的英譯文談詩歌翻譯中的審美再現(xiàn)[J].西安外國語大學學報,2007,(3).
[14]黃龍.翻譯學[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88.
[15]柯群勝,張媛媛,胡海濤.《春曉》英譯本評析 [J].紡織高?;A(chǔ)科學學報,2002,(4).
[16]李琛.從關(guān)聯(lián)翻譯理論看《春曉》英譯[J].柳州師專學報,2009,(5).
[17]羅劍.中國古典詩詞翻譯中的意境再現(xiàn)——評孟浩然《春曉》四種英譯[J].高等函授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4).
[18]饒梅芳.詩歌翻譯中的得與失——對《春曉》三個英譯文本的比較分析[J].韶關(guān)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5).
[19]沙楓.中國文學英譯絮談[M].香港:大光出版社,1976.
[20]邵娜.孟浩然《春曉》英譯賞析[J].安徽文學(評論研究),2008,(4).
[21]斯琴,李滿亮.對唐詩《春曉》英譯文的語篇功能分析[J].內(nèi)蒙古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5,(6).
[22]宋彩菊.古詩英譯是否應得“意”忘“形”——以《春曉》兩個英譯本為例[D].哈爾濱工程大學,2008.
[23]孫大雨.英譯唐詩選[Z].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7.
[24]譚穎沁.從《春曉》的兩個英譯本看唐詩的英譯[J].科技資訊,2006,(22).
[25]王娟.唐詩《春曉》及其英譯的語篇功能分析[J].語文學刊(高教外文版),2006,(12).
[26]王志敏,周亞娟.從接受美學理論看《春曉》的四種譯文[J].廣東外語外貿(mào)大學學報,2008,(2).
[27]文殊,王晉熙,鄧炎昌.唐宋絕句名篇英譯[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5.
[28]吳軍彬.從詳細程度視角談《春曉》英譯[J].哈爾濱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學報,2008,(1).
[29]蕭滌非等.唐詩鑒賞詞典[Z].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3.
[30]忻競.自然的語言,自然的美——析《春曉》英譯文中“三美”的再現(xiàn)[J].安徽文學(文教研究),2007,(5).
[31]徐國萍.《春曉》英譯之對比分析[J].中國翻譯,2001,(2).
[32]許淵沖.中詩英韻探勝[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2.
[33]姚俏梅.從譯者的主體性分析孟浩然《春曉》的英譯[J].南昌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8,(4).
[34]翟子惠.詩歌翻譯美化之藝術(shù)——《春曉》兩譯文比較[J].欽州學院學報,2008,(5).
[35]張冬貴.從《春曉》兩個譯本看中詩英譯的不可譯成分[J].東南亞縱橫,2002,(7).
[36]張爽.從帕爾默文化語言學視角探析王維、孟浩然山水田園詩英譯的意象再造[D].遼寧師范大學,2005.
[37]張廷深,魏博思.唐詩一百首[Z].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94.
[38]張曉莉.對《春曉》四種英譯文的語篇分析[J].長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7,(1).
[39]張秀娟.《春曉》及其英譯文的語篇功能對比分析[J].安徽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2).
[40]張勇,張麗.評《春曉》幾種英譯本[J].雙語學習,2007,(12).
[41]周俊博,呂紅星.以“三美”角度對比分析《春曉》的四種英譯[J].安徽文學(評論研究),2008,(11).
[42]朱徽.中國詩歌在英語世界——英美譯家漢詩翻譯研究[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9.
[43]朱姍.系統(tǒng)功能視角下對唐詩《春曉》及其英譯文的及物性分析[J].文學與藝術(shù),2010,(2).
[44]莊佳.《春曉》四個英譯本“三美”的展現(xiàn)研究[J].內(nèi)蒙古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