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任重 羅國華 陳偉忠 周小光 (深圳市光明新區(qū)光明醫(yī)院,廣東 深圳 518107)
研究顯示,慢性疼痛在老年人群體中發(fā)生率在25% ~50%之間,有45% ~80%的老年患者沒有受到應有的治療〔1〕。慢性疼痛極大地干擾老年人的生活品質,超過50%的老年慢性疼痛患者生活無法自理,造成了社會資源的占用并給其家庭增添了負擔〔2〕。本研究旨在探討老年慢性疼痛的社區(qū)最佳干預方案,為社區(qū)60歲以上老年人慢性疼痛管理提供線索及依據(jù)。
1.1 研究對象 以老年檔案為基礎,將光明辦事處區(qū)域內年齡>60歲的人口中選擇有慢性疼痛病癥,并且愿意積極配合的老年患者共82例。將其慢性疼痛癥狀進行整理采集;其中男59人,女23人,年齡60~89歲?;加醒倒琴|增生或腰椎椎間盤突出者22例,患有骨質疏松者14例,患有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者8例,患有骨關節(jié)炎者10例,患有慢性胃炎者4例,患有消化性潰瘍者10例,患有糖尿病者12例,患有癌癥晚期者2例。根據(jù)疼痛等級分類Ⅰ級0例,Ⅱ級24例,Ⅲ級39例,Ⅳ級19例。隨機雙盲分組,其中治療組41例,男28和13例,平均年齡(73.6±7.8)歲,疼痛 VAS分數(shù)5.82±1.91;對照組41例,男31例,女10例,平均年齡(71.8±7.5)歲,疼痛VAS是5.74±1.83。兩組患者性別、年齡和疼痛VAS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根據(jù)老年人全身健康狀況及慢性疼痛分布情況進行分類,A類:身體狀況良好,以腰椎椎間盤突出椎突為主;B類:身體狀態(tài)稍差,以腰椎間盤突出側突為主;C類:身體狀況較差,以頸椎病、胃病等為主。運用隨機對照試驗研究方法,將各類研究對象隨機分配到對照組與治療組,進行以運動治療為主的干預試驗,干預期為半年。
1.3 干預措施 在過程當中治療組的情況:控制飲食和強化宣傳,并根據(jù)分類分別指導;A類,每周一、三、五、七到逕口社區(qū)大頂山公園爬山運動鍛煉,根據(jù)個人身體狀況和運動心率變化程度,在專業(yè)醫(yī)護人員陪同下登山來回400~1 000個臺階,每次0.5~1 h;B類,每周二、四、六,于光明東周社區(qū)僻靜平整水泥路上開展倒走行路運動,每次行走300~1 000 m,0.5~1 h;C類:每周六、日晚上于光明社區(qū)康之室廣場開展跳交際舞活動,每次運動2 h,治療過程中治療人員會進行適當?shù)墓膭?,合理的安慰等方式,?jù)此來令病患緩解對于治療的心理壓力和恐懼,從而達到一個提升自身抗病痛的能力。對照組:加強電話宣傳教育,上門探訪、避免身體負重,指導飲食,并給予安慰劑治療。
1.4 疼痛分級
1.4.1 截取VAS評分方法 平鋪一張白紙,中間畫十公分橫線,一側為零代表無疼痛狀態(tài);一側為十代表疼痛級別最高;橫線中間位置代表疼痛分級。請患者依照自身的疼痛感覺在橫線上標記上代表值,以此作為病癥的記號。將疼痛一共劃分成四個等級,0分代表Ⅰ級,表示著沒有疼痛病癥;1~3分代表Ⅱ級,表示著有輕度疼痛病癥,患者能夠忍受疼痛,同時可以進行正常生活;4~6分代表Ⅲ級,表示著有中度疼痛病癥,疼痛癥狀明顯,需要進行止痛,同時在睡眠上也有很大影響;7~10代表Ⅳ級,表示著強烈疼痛病癥,疼痛情況十分嚴重,,需要進行止痛,嫉妒干擾平時生活。
1.4.2 臨床效果分類 ①治愈:病癥和癥狀消失;②顯效:疼痛下降2級,并發(fā)癥得到有效的緩解,疼痛頻率或時間減少情況大于65%;③有效:疼痛下降1級,疼痛頻率或時間減少情況小于65%;④無效:疼痛降低不足1級,疼痛頻率或時間減少情況沒有達到30%,或疼痛沒有減輕,發(fā)作頻率或時間提高。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應用SPSS18.0統(tǒng)計軟件進行分析,運用χ2檢驗、趨勢檢驗等方法對計數(shù)資料進行分析,t檢驗及回歸分析等方法分析計量資料之間的差異與關聯(lián)性。
2.1 研究對象一般情況 本研究對象共82例,平均年齡(72.6±7.7)歲,男女比59∶23,按疼痛分級Ⅰ級疼痛0例,Ⅱ級24例,Ⅲ級39例,Ⅳ級19例。比對分組為療組41例,平均年齡(73.6±7.8)歲,男女比28∶13,疼痛VAS評分平均為5.82±1.91;對照組 41 例,平均年齡(71.8 ±7.5)歲,男女比 31∶10,疼痛VAS評分平均為5.74±1.83。t檢驗,兩組患者年齡(F=1.13,P=0.45)、疼痛 VAS評分(F=1.53,P >0.37)分布無統(tǒng)計學差異,具有可比性。
2.2 治療前后疼痛VAS值結果 治療組經(jīng)過治療以后疼痛VAS值有顯著的下降,t檢驗結論具有統(tǒng)計學差異(F=21.47,P<0.01);對照組經(jīng)過治療以后疼痛VAS值沒有很大差異,t檢驗結論無統(tǒng)計學差異(F=2.41,P=0.12)。治療組與對照經(jīng)過治療以后比較來看,疼痛VAS值降低很大,t檢驗兩組按結果來看具有統(tǒng)計學差異(F=17.89,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疼痛VAS評分比較(±s)
表1 兩組治療前后疼痛VAS評分比較(±s)
組別 n 治療前 治療后治療組41 5.82±1.91 3.04±1.25對照組41 5.74±1.83 5.13±1.45
2.3 兩組病患的臨床效果 治療組治愈19例(46.03%),顯效10例(24.4%),有效8例(19.5%),無效4例(9.8%),有效率90.2%;對照組治愈 0例,顯效 3例(73%),有效 9例(22.0%),無效29例(70.7%),有效率29.3%。兩組之間的療效存在統(tǒng)計學差異(F=17.42,P<0.05)。
世界上已經(jīng)十分關注于慢性疼痛這種病癥,在世界疼痛大會將其認定是繼呼吸、脈搏、體溫、血壓后的“人類第五體征”,在全球人口老齡化急劇上升狀態(tài)的情況下,提高老年人生活質量和關注其身心健康已然是十分關鍵的問題〔4〕。爬山運動鍛煉可以恢復正常雙下肢和腰部肌張力、肌力及肌長度或理想的關節(jié)活動度,破壞疼痛-痙攣-壓迫-疼痛惡性循環(huán)。改善局部和全身血液淋巴循環(huán),消除或減少慢性損傷部位的致痛物質,通過中樞性效應-釋放內啡肽而達到止痛目的,通過交際舞娛樂運動產生良好的心理效應、提高積極性、重建自我形象。從而從根本上消除慢性疼痛。倒走行路運動還可以改善人體全身血液循環(huán)、松解黏連,緩解或消除原發(fā)痛點。糾正老人長期由于不良姿勢:如固定坐姿(打麻將、看電視)和缺少運動引起黃韌帶和后縱韌帶松弛導致腰椎椎間盤向后突出,另外它也可緩解由于慢性消耗性疾病、新陳代謝緩慢引起骨質疏松導致腰椎椎間盤突出,加強脊柱各關節(jié)穩(wěn)定性,維持正常功能。爬山運動鍛煉可以增強脊柱周邊肌肉肌力和加強黃韌帶和后縱韌帶韌性防止腰椎椎間盤向后突出引起慢性腰部和坐骨神經(jīng)疼痛,減輕神經(jīng)組織的壓力刺激,從而緩解疼痛。增強肌力、耐力。防止失用性改變??傊?,運動療法在治療慢性疼痛中既安全、簡單、不會引起其他功能紊亂,也沒有藥物治療時產生的不良反應。上述材料通過運動的治療手段且獲得了很好的治療結果,統(tǒng)計分析有效率高達90.2%。
1 趙 英.關于慢性疼痛(2)〔J〕.中國臨床康復,2005;9(2):179-80.
2 王衛(wèi)軍,王欣然.老年病人慢性疼痛的護理研究進展〔J〕.護理管理雜志,2005;5(6):14-6.
3 何睿林,蔣宗濱.老年人慢性疼痛的研究進展〔J〕.醫(yī)學綜述,2008;14(23):3619-22.
4 李征華.老年慢性疼痛96例的護理體會〔J〕.實用臨床醫(yī)學,2010;11(7):1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