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正梅,呂學高,樓肖成,趙軍華
(浙江省東陽玉米研究所,浙江 東陽 322100)
近年來,隨著現(xiàn)代農(nóng)業(yè)的發(fā)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玉米等粗糧越來越受到消費者的青睞,特別是鮮食玉米,憑借其香、甜、糯的風味和較高的市場價格,種植面積逐年增長[1-4]。為此進行鮮食糯玉米組合比較試驗,以期篩選出穩(wěn)定優(yōu)質(zhì)高產(chǎn)的糯玉米組合參加品種審定,供生產(chǎn)上推廣應(yīng)用。
選用浙江省東陽玉米研究所選育出的新組合11個,以燕禾金2005為對照,共12個:T1×T5、黑糯、黑糯 H443160、花甜糯 C4Y、蘇 8×4114、糯 BA、糯 G01、164×LHW、糯 12、278×99-5、白1×海白W、燕禾金2005(CK)。
隨機區(qū)組排列,重復(fù)3次,4行區(qū),株行距0.27 m×0.65 m,各小區(qū)同一施肥水平,作畦時,667 m2施用尿素25 kg,氯化鉀25 kg,鈣鎂磷肥25 kg。4月8日蓋地膜穴直播,出苗后及時間苗、定苗。
觀察記載各組合的生育時期、植株農(nóng)藝性狀,玉米成熟后,選取小區(qū)中間2行收獲測產(chǎn)。
表1看出,參試玉米組合的全生育期為76~85 d,其中 W5比對照(W12)早熟7 d,屬早熟組合,W2、W4和W9比W12晚熟1~2 d,屬較晚熟組合,W1、W3、W7、W8、W10、W11比 W12早熟2~3 d。
表1 參試玉米組合的生育期表現(xiàn)
表2可見,參試玉米組合的株高為170.0~227.5 cm,高度適中,其中 W2最高,為 227.5 cm;W3最矮,為170.0 cm。各組合的穗位高為53.4~91.3 cm,比較合理,W2最高,為 91.3 cm;W9最低,為53.4 cm。組合 W5和 W8為緊湊株型適應(yīng)合理密植;W2和W6株型為展開型;其他都為半緊湊株型。雙穗率除W4有9%外,其他組合都無雙穗。空稈率最高的為 W12,達12.5%;其次是W6,為10.0%;其余組合空稈率較低。組合W7的倒伏率高達85.5%,說明不適應(yīng)在本地區(qū)種植;其次是 W12,倒伏率達12.5%;其余組合的倒伏率都較低。各參試組合都無倒折的情況。
表2 參試玉米組合的植株性狀
從表3可以看出,參試玉米組合的穗長為14.6~19.9 cm,W7果穗最長,為19.9 cm;其次是W9,為18.6 cm;W3最短,為16.4 cm。果穗以W6最粗,為5.0 cm;W3最細,僅為4.0 cm;其余均4.1~4.6 cm。禿尖最長的為 W7,達6.8 cm;最短的為W4,僅有0.1 cm。穗行數(shù)以W3最多,為15.6行;其次是 W5和 W6,為15.2行;W2的穗行數(shù)最少,為10.8行。行粒數(shù)最多的為W9,達36.3粒;其次是W4,為35.9粒;最少的為W3,僅為28.4粒。各參試組合的單穗鮮重差異較大,最重的是 W6,單穗重達245 g;其次是W7,為200 g;最輕的是W3,僅為128 g。鮮千粒重差異也比較大,最重的是W1和W9,達350 g;其次是W6,為340 g;最輕的是W5,僅為220 g。
表3 參試玉米組合的果穗性狀
參試玉米組合鮮果穗(去苞葉)的667 m2產(chǎn)量為439.5~703.99 kg,產(chǎn)量最高的是 W7,比對照增產(chǎn)38%;其次是W10,比對照增產(chǎn)29%;再次是W1,比對照增產(chǎn)24.7%;其余組合除W3比對照減產(chǎn)13.8%外,比對照增產(chǎn)1.2%~23.4%(表 3)。
試驗表明,W10和 W1產(chǎn)量排名第2和第3,生育期較短,無倒伏倒折現(xiàn)象,果穗性狀優(yōu)良,品嘗口感較好,適合本地種植,擬推薦參加浙江省區(qū)域試驗。W7雖然產(chǎn)量排名第1,但倒伏率太高,且禿尖太長,商品性差,應(yīng)對其親本進行改良。W5早熟特性表現(xiàn)明顯,但由于成熟度不一致,商品性較差,應(yīng)對其親本進行提純。W2、W4、W5、W6、W8和W11產(chǎn)量中等,可在下一季種植觀察。
[1]沈新芬,姚明軍,沈淵,等..2010年金山區(qū)鮮食糯玉米品種比較試驗初報[J].上海農(nóng)業(yè)科技,2011(2):51-53.
[2]葉立華,顧掌根,壽鑫紅,等.浙北地區(qū)春播鮮食糯玉米品種比較試驗[J].長江蔬菜,2010(21):43-45.
[3]王光松.春播鮮食甜糯玉米品種比較試驗[J].種子世界,2009(1):30.
[4]俞琦英,王岳鈞.浙江省甜糯玉米生產(chǎn)現(xiàn)狀、存在問題及對策研究[J].浙江農(nóng)業(yè)科學,2009(5):650-6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