繩懷海 丁榮勝 祝鳳春
(山東省物化探勘查院,山東濟南 250013)
在章丘某地進行工程地質勘察時,劃分地層時發(fā)現(xiàn)地層變化較亂,無法準確判定地層層位,在棗莊第四系覆蓋區(qū)根據(jù)原有的地質構造圖找水勘探時,發(fā)現(xiàn)斷層位置與實際不符,為此開展工程物探工作進行勘察,取得了可靠的結果。
該地自下而上分別為寒武系、奧陶系、第四系。
寒武系:下部為灰?guī)r與頁巖不等厚互層,中上部以灰?guī)r為主,巖層走向近東西,大致傾向北,傾角10°~20°,在北郊水源地一帶分布,該巖層出露位置低,巖溶裂隙發(fā)育。
奧陶系:下統(tǒng)為中細晶白云質灰?guī)r、白云巖,含燧石結核條帶,中統(tǒng)為灰?guī)r夾泥灰?guī)r。
第四系:沖洪積層,厚度20 m左右,分布廣泛,為粘土、粉質粘土、粉土互層,含姜石、礫石,中部夾厚約1 m~3 m粉細或中粗砂層透鏡體。
由于地處于構造的交接部位,前板橋村西側為一近東西向F2和一條北北東向斷層F1的交匯點,F(xiàn)1斷裂穿境而過,該斷裂向北穿過韓臺斷層,延伸較遠,是勘查區(qū)的主要斷層,F(xiàn)2斷層為次一級斷層,向西延伸,為次一級斷層。
2.1.1 章丘某地高密度電法參數(shù)選擇
本次工作采用三極剖面裝置,每個排列電極數(shù)量據(jù)實地情況布置,測點間距5 m,電極隔離系數(shù)一般10,最大供電極距L=50 m,見圖1。
圖1 高密度電阻率法示意圖
2.1.2 章丘某地高密度電法探測特征
該工區(qū)共做高密度剖面4條,都是東西向布置。圖2是第二條測線的高密度電法PS等值線斷面圖,由該圖可以看出,0 m~37 m左右及87 m~132 m視電阻率PS值較低,中間段視電阻率PS值較高;0 m~37 m左右及87 m~132 m視電阻率PS值較低是由于砂質泥巖引起,中間段視電阻率PS值高系砂巖引起。
圖2 GD2號剖面及解釋圖
由圖2可見,在中間地帶的37 m~87 m兩邊形成明顯的視電阻率PS值梯級帶,結合鉆探資料推斷為斷層的反應。
同樣,圖3 GD1測線的21 m~49 m、圖4 GD3測線的46 m~88 m、圖5 GD4測線的46 m~84 m處出現(xiàn)與兩側明顯的視電阻率PS值梯級帶,推斷為斷層的反應,斷層走向NW73,傾角近似直立。
圖3 GD1號剖面及解釋圖
2.2.1 參數(shù)選擇
本次工作采用溫施裝置,每個排列電極數(shù)量據(jù)實地情況布置,測點間距5 m,電極隔離系數(shù)一般為20,最大供電極距L=100 m。
2.2.2 棗莊某地高密度電法探測特征
F2斷層的推斷:
為查明該斷層,我們布置了高密度電阻率法,勘查結果十分明顯。
圖4 GD3號剖面及解釋圖
圖5 GD4號剖面及解釋圖
圖6為該測線的高密度電阻率法等值線斷面圖,該圖像反映地下斷層的形態(tài)十分明顯直觀,斷層向下延較大,在極距OA=100 m時,異常范圍是155 m~175 m,寬度大約20 m,傾向北,傾角80°,出現(xiàn)“八”字形異常是由于溝路地形影響所致;在斷層兩側,視電阻率等值線呈層狀結構,上部視電阻率較低,是第四系地層的反應;向下逐漸變高,是下伏灰?guī)r的反應。在155 m~170 m處下部巖石明顯破碎。
6線高密度電阻率法:圖7為該測線的高密度電阻率法等值線斷面圖,該圖像反映地下斷層的形態(tài)十分明顯,與圖4,圖5十分相似,斷層向下延伸較大,在極距OA=125 m時,異常范圍是160 m~180 m,寬度大約20 m,傾向北,傾角80°,出現(xiàn)“八”字形異常是由于溝路地形影響所致;在斷層兩側,視電阻率等值線呈層狀結構,上部視電阻率較低,是第四系地層的反應;向下逐漸變高,是下伏灰?guī)r的反應。在155 m~170 m處下部巖石明顯破碎。
圖7 G6線高密度電阻率法等值線斷面圖
通過5,6測線斷層位置的連線可以確定該斷層的走向近東西向,與已有的山東省棗莊市臺兒莊區(qū)城市供水水文地質圖差距很大,該斷層在圖上的位置應北移200 m左右。
通過1,2,3線聯(lián)剖低阻正交點或高密度電阻率法低阻異常帶連線,可獲得斷層走向。
1)本次工作主要采用聯(lián)合剖面法,高密度電阻率法及電測深法,方法選擇得當,工作質量可靠。2)查明了勘查區(qū)隱伏斷層F1和F2的空間形態(tài),F(xiàn)1斷層走向為北北西向、傾向北東東向;F2斷層走向近東西向、傾向北,傾角80°,寬度大約20 m,F(xiàn)2斷層位置比山東省棗莊市臺兒莊城市供水水文地質詳查設計依據(jù)與工程布置圖中該斷層位置向北偏移了200 m左右。
以棗莊某地為例,根據(jù)密度電法探測結果,布置鉆孔進行檢測驗證,經(jīng)鉆探在此160 m~180 m深度內見非常典型的碎裂巖,證實斷層的存在,且傾角近乎直立,與物探結果一致性較好。同時也很好地解釋了地層復雜的原因。
[1] GB 50021-2001,巖土工程勘察規(guī)范(2009年版)[S].
[2] 山東省醫(yī)學科學院學生宿舍樓巖土工程勘察報告[R].2008.
[3] 棗莊市臺兒莊區(qū)北郊水廠物探勘查技術報告[R].2007.